从“文本表层”走进“文本内层”

2015-03-31 02:39浦培根
创新时代 2015年3期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浦培根

摘要:语文教学,“读”占鳌头,探究能力的发展理应成为高中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探究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作深度对话,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在阅读理解的广度上感受文本的文化意味,在阅读理解的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形成深度学习、自主探究的思维倾向,完成对文本意义的创造性建构,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教学策略

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既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又符合教学的本质特性,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

所谓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指教师以现行语文教材为内容,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阅读课堂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探究活动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作深度对话,让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内层(学习方式),在阅读理解的广度上感受文本的文化意味,在阅读理解的深度上探究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学习内容),形成深度学习、自主探究的思维倾向,完成对文本意义的创造性建构,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阅读理解能力(学习效能)。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语文探究能力的主阵地。那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构建探究性阅读教学形态呢?

1.自主研读

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努力追寻文本及作者的初始意义和深层意义,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这样的“读”才是“填补空白”的“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式阅读。

2.思考发现

研读感知的理想结果便是阅读者对文本有所思考、有所发现。发现是阅读者对文本的一种深度把握,是研读到一定深度时的智力与心理的必然反映。发现是探究性阅读的开始,对探究性阅读具有内生的推进意义和精神价值。

3.合作交流

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探究性阅读一方面需要自我思索,另一方面,需要借助外力,是阅读主体(学生)、阅读导体(教师)、阅读客体(文本)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个体的思维有很大局限,合作交流是探究性阅读进入活跃状态的重要保证。

4.深度解读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由于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必将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阅读个体正是由于存在着文本解读的差异,从而获得一个个带有个性生命意识的文本意义。

5.存疑留问

解读只是探究的一个环节,不是探究的终点。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会因为教学活动的结束而停止,对文本的感悟与思索还会有一个惯性击冲。再说,一堂课不可能把所有问题都解决,随着设定的问题被阐释或解决,新的发现和思考会接踵而至,而这往往是学生激烈思维活动后又一波思维的冲动,学生正是在这一波又一波的思维活动中逐步成长。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1.依据文本的内容进行探究

对课文局部或某方面的深刻分析,一定要建立在对课文整体的感知之上,越是统观全篇,越能透视文本的局部。因为任何阅读分析最后都要回归到对课文的整体感悟理解之中。探究性阅读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有创意的解读,但个性化、有创意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超出文本这一基础。

文本是探究的起点,任何阅读探究都源自文本。我们看到,在为数不少的探究性阅读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对文本只作粗略肤浅的浏览,就随意作分析、下结论,结果犯了游离文本甚至误解文意的方向性错误。个性化阅读也要尊重文本,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放任自流式的阅读,对消极的、不合理的、脱离文本的、有悖于文本价值取向的体验,教师应给予引导和矫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创造性阅读。

2.对于文本的深义进行探究

只有有了认识的深度,才会有行为的高度。在探究性阅读中,相当多的学生只会看表面、抓现象,探究总不能达到应有的深度。

探究性阅读,内容应具有相关性,思维应具有探索性,效能应具有体验性。对作品理解得深刻一点,思考得周全一点,就不会停留在文字表面。我们要积极关注文本的多义性,鼓励学生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去理解作品的内容,养成多向思维的习惯,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向纵深处多角度地发掘,主动探究其深层内涵,学会透过现象发现其本质性的东西,然后将探究性的结果呈现出来。

3.借助内引和外联进行探究

优秀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随着视角的转换,通过“内引”和“外联”,我们可以就作品的意蕴进行多维和深度的解读。

“内引”,就是能够把握语境,充分利用原文信息,依本探源,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譬如对从原文摘取的重要语句加以合理地“加工”、“整合”等。“外联”,就是了解时代背景,结合作者的性格、经历,联系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超越读者的读前成见,在知识、智能、情志上自我提升。可引导学生把一个独立的文本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打开学生思路的闸门,连点成线,组线成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进行拓展延伸,形成深度探究。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思考

1.要唤起学生主体探究意识

语文学科是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教师同样应该成为最有情趣的教师,而平等、民主的伦理关系是课堂生态的第一原则。在探究式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给予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自主表达的空间,形成师生之间对等的自由,使学生在敞亮豁达的心灵空间中自由平等对话。只有让师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

2.要建立多向互动的探究平台

互动,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元素。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都是探究者,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探究式阅读教学应改变以往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构建多向平等交流的教学形态,譬如“生生互动”、“生师互动”和“生本互动”,形成多向度、多维度的对话关系,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片自由思考、自主探究的天地。让学生有效地利用身边的“人力”资源,从间接的角度来获取更多的对文本的解读,从而使认识更趋向成熟和深刻。

3.要关注探究性阅读的学习深度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拓展对话领域,鼓励深度对话。在自主体验中引导深度对话,在质疑存问中倾力深度对话,在多向互动中促进深度对话,在拓展延伸中实现深度对话。让学生通过新我与旧我间的“反省式对话”,提高探究性阅读能力。

4.要注重探究性阅读的方法指导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探究性阅读的一般步骤。例如,在对文本内容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用简明的语言提出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面对提出的问题,选择适当的分析问题的角度,并明确分析的路径;按照学生自己确定的分析思路,引述文章中和生活中的相关事实,对问题加以阐释;沿着确定的思路,进而得出结论。有时还需要指导学生或者查阅文献,或者制定调查方案,或者展开行动研究等,将目光移向课外,或将课堂迁到图书馆、阅览室,查找相关的图书文献资料,触类旁通,获取有针对性的第一手资料。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上网筛选信息和下载有用资料。当学生探究的思路出现问题时,我们要及时帮助学生调整探究思路,以使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少走弯路,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石雪梅.深度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J].新课程(中旬),2012(6).

[2]张金.阅读教学改革应切实抓好“五个转变”[J].语文教学之友,2001(12).

[3]李爽.语文探究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1).

[4]谢兰荣.对话式教学与语文课程的实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5]蒋成禹.关于对话教学的理论思考[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5).

猜你喜欢
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