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2015-03-31 12:55:43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王慧娟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管理者习惯规划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王慧娟

随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人数在不断上升。大学生既是自我管理的主体,同时也是自我管理的客体。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不但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还能让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可以说,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创造热情,让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最大的提升。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本身的思想、心理、行为及目标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从而实现自己设定目标的一个过程。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就是大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心理等进行控制、组织及管理,让自己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一种能力。在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发现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各不相同,大部分大学生对大学生手册和培养方案都没有仔细去阅读,有的对大学选修学分没有认真去规划,导致学分少修的情况发生。

二、从教学管理者角度分析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原因

作为一名高校管理者,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多年,发现大多数高校学生对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缺乏,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几乎没有自我管理能力。由于各个学生家庭条件各异,个人素质不同,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在此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进行分析。

1.主观原因。每个学生的先天条件不同,在性格、心理等方面也存在着千差万别,不可否认,先天的条件对学生的个性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先天因素和后天成长环境的不同,使他们的自控力、整洁度、规划性等都是有所不同的。还有就是学生学习习惯的不同,也会造成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的不同。在大学阶段,学生已经经历过小学、初中及高中十几年的学习,学习习惯早已定型。特别是对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家长的过度溺爱,在学习和生活中已经为他们包办了一切,孩子自然缺乏对时间、金钱等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更谈不上去规划未来。有学者将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完全地不自觉,需要外力加以督促;第二个层次为较自觉行为,虽然不需要外力督促,但需要自身较强的意志力坚持;第三个层次为完全自觉行为,自身习惯已成定型,不需外力督促和自身的意志力。大学阶段是个时间安排比较自由的阶段,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前,至少要具有第二层次的学习习惯,才能在大学环境中自我约束,自觉学习。但从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还停留在第一层次,更不可能对自己的学业做出良好的规划。

2.客观原因。我国的基础教育模式是较为传统的模式,学生都是在学校及家庭中被动学习,没有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受到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被动吸收知识的学习不但让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而且认为学习就是一种负担,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导致害怕学习,抗拒学习。到了大学校园,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变,没有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很多学生不懂得怎么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就是未来的一切希望,作为家长,理应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但事实恰恰相反,很多家长却为孩子包办了一切事情,让孩子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心理,孩子不仅缺乏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规划的能力,而且思想里总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另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国外的教育体制不同,国外的大学阶段才是学生真正学到真本事的阶段,而我国的大学阶段却是很多学生的享受时光。他们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认为最后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上了大学之后,整个身心都得以放松,产生了一种松懈的心理,在大学生涯中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由于大多数学生存在这种心理,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很多同学也就随波逐流。

三、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措施分析

要实现高等教育的管理目标,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作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对大学生自我能力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建议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职责。

1.高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对学生加以引导,督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首先,在学习与生活中,高校要鼓励学生摆脱对别人的依赖,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己才是学习和生活的主人,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做事认真、果断、井井有条的习惯,还要有意识培养自己判断事物和处理事情的能力;其次,要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仅凭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更应该提高技能管理能力。大学生要树立起技能管理意识,不但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加强技能管理能力的培养,掌握科学管理的方法,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不足,寻找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最后,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未来有自我规划。高校管理者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未来制定合理的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加以改正。制定规划可以在开学初期就开始进行,详细列出自己在时间上和金钱使用上的计划方案并严格执行,从中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自己拥有一个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在学习中处理好和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选择正确的发展目标,在生活中保持自信心,做个善良、独立、坚强的大学生。

2.开拓思路,勇于创新,从各方面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首先,作为高校管理者要改变传统观念,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高校管理者要将学生作为主体,完全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作为管理者,要适当下放权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管理,推进自我管理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次,可以对学生干部进行分级管理,不断完善学生干部管理制度。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管理者可以采取分级管理的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将学校信息及时传递到学生手中,管理老师也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状况,做到从容面对。可以在学生中公开选拔干部,对选拔出来的学生干部进行培训,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激发他们的管理热情。最后,安排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加强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要让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就要让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自己,从中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加强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基于当前大学生自我管理缺失的情况看,如果这些现状没有及时改进,对学生将来的人生道路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更深一层来讲,也将对社会带来不良后果。然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但需要他们的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还需要社会各界及家庭的密切配合。作为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独立意识,不断努力,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与时代接轨,为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为自己规划一个全新的未来。

[1]郑卫东.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2]李 飞.自我管理——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1

[3]任德辉.谈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问题[J].企业家天地,2012

[4]史庆伟.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

猜你喜欢
管理者习惯规划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2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18
好习惯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26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44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08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