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

2015-03-31 23:43贾萧竹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挫折心理健康生命

●贾萧竹

浅谈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

●贾萧竹

针对当前大学生极端恶性事件屡屡发生的问题,有必要重新认识和强化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要促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实施,应该在生命教育中,进一步加强生命认知和生死意识教育、加强挫折承受能力教育、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同时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

生命教育在我国开展较晚,上世纪只在一些专家学者的理论范畴作为某方面研究内容而出现。新世纪以来,生命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尤其在高校,不仅设有生命教育的课程,还把生命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进行加强,各类相关教材、研究课题更是层出不穷。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学会尊重、珍视他人和自己的生命,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同时,在大学生中间也出现了不少诸如关爱动物、关怀绝症患者的团体和志愿者,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公益的情绪普遍高涨。这些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激发了大学生们对生命的关注与尊重,生命教育呈现出勃然向上的发展趋势。

但另一方面,涉及大学生的极端恶性事件却屡见报端,从1995年清华大学朱令砣中毒事件起,2002年清华大学刘海洋泼硫酸虐熊、2004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残杀舍友、2013年复旦大学黄洋遭室友投毒,几乎每一起事件都能引发广泛的、强烈的关注与争论。此外,因情感、学业、就业、人际交往等原因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已经成为不能回避的社会问题。

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生命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现今,在大学生群体中还不断发生背弃生命、忽视生命的事件?这只是群体中的个别案例,还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某种心理隐患?是我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有偏差,还是教育实施及方法不到位?

社会舆论几乎众口一辞,在大方面,矛头指向教育模式,认为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道德水平的关注,这种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折射出生命教育在年轻学生群体中的严重缺位;从小方面,则直指当代大学生这个群体,认为他们责任感不强、心理承受力差,并且特别容易两极分化,要么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要么过于自卑,在生活、学习中稍稍遇到一点挫折,就会通过自残、自杀或者报复他人等过激的行为进行自我否定。

大体而言,这样的认识也算是切中了对当代大学生缺少生命教育的要害。但是,如果再进一步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我们已有的教育理论过于宏大,基本上都是高屋建瓴,一副冷冰冰的理性面孔,缺乏换位考量,缺乏对当事人在彼时彼刻特定情境下所感到的压抑与愤懑的理解,同样也缺乏对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死阐释的了解。如上的种种欠缺,导致了社会舆论一边倒,同样也导致了生命教育课程在具体传授中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节,生命教育理念很难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所以,笔者认为,高校生命教育中亟需加入新的理念,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使生命教育在不同课型中得以体现,做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知识讲解与亲身体验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好人生规划,提升生命的质量。

一、在生命教育中,要加强生命认知和生死意识教育

大学生阶段是一个人学生生涯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会产生很强的独立意识,同时也会获知比中学时期多得多的信息和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生死观在这个时期一旦确立,将会影响人的一生。所以在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中,首当其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学会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相互关爱,从而悦纳生命,珍爱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但是,单形成对生命的认知还远远不够,未知死,焉知生,了解生的同时还得了解死,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死亡是生命历程中的自然一环,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或他人的死亡,才能征服死亡带给人们的恐惧与悲伤,最终让学生懂得热爱生活,珍视生命。

可是,由于我国传统文化“重生忌死”,日常生活中总是有意在回避死亡问题,淡化死亡,这在根本上导致了国人死亡意识淡薄、不敢直面死亡,甚至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更不用说青少年。反观美国,仅1973年,美国就有六百所大学开设死亡教育课程,其受欢迎程度仅次于性教育;[1]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各类研究机构和组织就更加完备了。以他国为鉴,我们一定要加强死亡教育的宣传力度,唤醒大学生的生死意识。

根据李丹等心理学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当代大学生在对生命的认识方面,以表达态度为主,具有积极向上、珍爱生命的特点;而对死亡的认识方面,主要以本质认知的方式进行表述,中性、概括、简洁是其主要特点;总体来看,女生比男生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认知更为积极,体悟更深。[2]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在生命教育课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生与死的讲座,甚至可以要求学生给自己写墓志铭,从内容上感知死亡,由此引发不虚度人生的感慨。这样就会有效提高学生对自杀行为的觉醒,同时也会规避残害生命的蓄意行为。

二、在生命教育中,要加强挫折承受能力的教育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并且复杂多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遭遇一些挫折是很正常的事。可是由于当今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过度娇惯,造成他们任性、自私,同时情感脆弱,承受能力差,往往会因为没有很好地应对挫折而走上过激之路,因一次打牌吵架走上不归路的马加爵便是典型案例。有研究人员发现,对生命产生漠视往往不是在一个人的头脑中突然形成的,而是一个又一个不间断的打击最终摧毁了一个人活着的欲望。如果当初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受挫的马加爵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挫折教育,让他学会正确处理和同学们的关系,或许就能挽回四个鲜活的生命。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在学校中就体会挫折教育,掌握应付挫折的方法,是生命教育课程中的重要一环。

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挫折教育在高校课程中的运用还不多,并且很多地方明显存在曲解。有人认为,挫折教育就是“要设置一种艰苦的环境,通过某一形式的活动,以培养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于是往往就简化成一种吃苦能力训练”。[3]事实上,产生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自然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原因所造成,也可能是个体生理、心理因素所造成,甚至可能是大学生自己情绪所致,应该找准症结,对症下药,而非让学生简单地吃苦。

同时,在具体的生命教育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而非只针对受挫折学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痛苦和苦难是生命的一部分,通过让学生战胜挫折,建立起自信、乐观的品质,培养一种耐挫折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欣赏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

三、在生命教育中,要积极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

心理健康咨询一直是高校的薄弱环节,不少高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却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好多大学连专业心理教师都没配备,更不用说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了。

可是,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成长阶段,特别是在社会变革如此激烈的今天,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烈、更复杂。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极容易让大学生产生困惑、不安的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和疏导,一旦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小小的挫折,就会导致出走、自杀或残害他人等行为。

给黄洋投毒的林森浩学习成绩非常优异,可是由于嫉妒、自卑、敏感、脆弱的性格缺陷和处理人际关系、情绪调节能力低,最终让他走上了投毒之路。这说明他内心深处的愤怒和不满没有得到有效释放,心理健康咨询完全没有起到作用。所以,高校一定要强化生命教育责任意识,不但要配齐配足心理教师,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建设中,与德育齐头并进,有机结合。

高校学生入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组织新生填写各类心理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并根据调查结果,鼓励学生去心理咨询室,通过教师的劝导和个人的倾诉,及时将压抑等不良情绪排解。同时要设立心理热线电话,随时为学生提供服务。

四、在生命教育中,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新时期以来,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发生着巨大变化,生命教育同样也该应时代要求,在方法、手段上实现多样化。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最终要落实到大学生的行动中去,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

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形势教育等原有的课程上渗透生命教育,充分发挥传统课程的优势;再比如结合世界环境日、预防艾滋病日、禁毒日等节日,开展关于健康、安全、环保等专题讲座,将生命教育化于无形;或者组织学生参观医院,通过与孕妇、临终病人的交谈,真实体会抑郁、自我伤害、自杀等病例的危害,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再或者组织学生担任社区义工,通过帮助别人,体会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快乐与幸福,实现人生价值。

对于有自杀等行为倾向的学生,学校要格外留意,一旦发现近期的表现异于平常,就应该尽早提醒家长,由家长引导学生思考人生,让学生感悟生死的内在关系,帮助学生减压,最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生命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在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减少大学生伤害生命群体现象出现的必然之举。就学生本身而言,我们实施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会正确评价自己,调整心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在接受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完善个体的人生。

[1]周士英.美国死亡教育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4).

[2]李丹,徐晓滢,李正云.大学生生命认知和生命价值取向的发展特点[J].心理科学,2011,(6).

[3]李英.当前我国大学挫折教育问题探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

(责任编辑:孙宽宁)

贾萧竹/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挫折心理健康生命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挫折使我更坚强
挫折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