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理*

2015-12-21 05:32:50余传杰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竞争力竞争要素

●余传杰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机理*

●余传杰

高校的竞争力是竞争力资源、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过程三因素的综合统一体。在界定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本文基于系统观点从静态的角度提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资源要素、组织要素、文化要素、职能要素和环境因素,并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高校竞争力不同要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及机理。

高校核心竞争力;竞争力要素;层次结构;作用机理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从现代企业理论移植到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概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求发展,高校非常重视培养或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也日趋增多。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核心竞争的内涵、特征及作用、构成要素、不同要素的作用及其培育和评价等方面,对其形成机制的研究还比较鲜见。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有哪些?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以期为高校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莫衷一是,不胜枚举。颇有代表性的观点可概括为资源观、[1][2]能力观、[3][4]知识观、[5]协同观。[6]这些观点均从不同侧面揭示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有利于人们从多个层面和角度理解和把握高校核心竞争力。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处在一定环境中的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该系统以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为内核,以人才培养、科研研究和社会服务为职能,在不断获取外部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管理制度协调整合各类资源、技术和知识,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体系。

二、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如同构造建筑物需要砖头、瓦块、石头、水泥一样,是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成分,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具有独立性、稳定性和可整合性的特征,能够根据组织结构的变化和需要而进行整合。

(一)资源要素

资源是指一所高校所拥有或控制的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要素禀赋,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基础要素和载体,包括人力资源、学科资源和财物资源。

高校是人力资源密集型的社会性组织,人力资源是高校最重要的资源。高校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综合办学水平上,综合办学水平又直接取决于研究型大学的职工队伍特别是教师队伍的水平。因此,高水平的教师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要素,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对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授者、科技创新的组织者和社会服务的实践者,其知识水平、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到知识传承、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进而影响到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发展。[7]如哈佛大学一直将教师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认为只有教师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准,一所大学才算得上优秀的大学。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所谓大学也,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表明大师是大学地位的象征,实力的体现。

财物资源要素是决定高校竞争力的基础性要素。高校的物质资源要素主要包括高校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资金实力等。财物资源是高校最基本的办学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作为支撑,高校的教学科研就难以为继,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也无从谈起,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无源之水。

学科资源是高校学术组织的基本单元,是承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任务的实体,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其特色优势学科与专业上。一所高校的特色优势学科是经过若干年的凝练、建设、积累发展而形成的,最终形成高校的持续竞争优势。一所高校的特色、品牌离不开独特而优势的学科或学科群。具有竞争优势的学科,其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一定处在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前沿,同时拥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拥有良好的学科基地和工作条件,成了科学高效的学科制度和运行机制。[8]一个或几个特色优势学科的形成,可以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组织要素

组织要素协调、管理着高校的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学科资源和知识能力管理的运行状态,是保持高校持续、健康、稳定有序发展的保障因素。由于高校是由多种资源、多重要素和多个部门构成的复杂系统,系统中各要素间配置合理,相互衔接、支持和协作,就能产生协同效应,产生1+1>2的理想效果。反之,如果各要素间各自为政,资源、部门之间就会产生内耗,会出现消极的、不利的影响,从而带来组织的低效率。组织要素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和组织制度等方面。

组织结构的不同,影响着管理效率的高低。高校的能力始终与效率密切相关,效率始终与组织结构相关。高校内部组织机构的不同设置和管理,就影响着高校管理效率的高低。如高校中管理层次的多少,职能部门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职能边界是否清晰,都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工作效率。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时代,许多高校改变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积极探索矩阵式和扁平式的组织结构,推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科技创新与科技开发方面,校内积极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校外积极与政府、企业等建立协同创新中心,推进“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组织制度是高校传统和办学理念的外化形式,是高校历史发展的积淀。制度通过影响高校师生员工的利益,从而引导、规范、凝聚、激励和强制高校师生员工的行为。有效率的组织制度不仅能证明高校的过去和现实的价值,而且能预示着高校的未来发展。高校及时把握环境的变化,适时进行制度的创新是高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

(三)文化要素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9]大学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体现在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载体上,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大学文化的形成与学校历史、定位、传统、精神等因素紧密相连,是靠不断学习、积累和创造,逐步建立和形成的最难模仿、最有价值、能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精髓和灵魂。高校职能发挥的好坏,除了优质的资源和先进的管理外,更重要的是学校的文化。国内外著名高校都有独特的深厚的大学文化,如清华的务实、严谨、纪律、追求卓越;北大的学术自由、独立、“兼容并包”;哈佛的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牛津的追求卓越等,都已内化为各自大学和师生员工固有的品格和气质。大学文化用以指导全校师生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活动,成为引导和激励师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营造开拓、创新的氛围,也只有当这些核心理念、精神、氛围和行为规范成为高校师生员工的共同意志时并根植于大学中,大学文化才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四)职能要素

高校是随着社会的分工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机构,具有社会职能,应该承担和发挥社会功能和作用。从国外大学职能历史演进看,高校职能从单一的人才培养职能,发展到以科学研究和教学并重,再到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并存。虽然三项职能不是同时出现的,但三者相互联动作用也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力量。三大职能要素的水平和质量,是高校学科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系统的运动状态和结果。

高校既是培养高学历人才的场所,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人才培养是高校原初使命和根本任务,通过培养人才,使人类智识薪火相传,是高校存在的根本理由和永恒价值。如国内外很多著名高校被誉为培养科学家、工程师、政治家、企业家的摇篮。如哈佛大学明确提出要培养国家的领袖人物,麻省理工学院提出要培养具有全球经济背景的工程师,使他们成为企业经理和跨国公司的总经理。[10]清华大学提出在基础学科方面,努力培养未来学术领军人才,在工程学科方面,培养后备帅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要求高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打破学科界限、院系界限,组织跨学科教学与研究组织结构和团队,构建有利于提升教学和科研质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实践教育模式,探索合适的教育教学方法;完善学科布局,凝练前沿及交叉学科方向,汇聚一流学者,搭建坚实的研究平台,推动多样化学术交流,提高科学建设水平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已经或正在成为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高校也只有探索未知,创造新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核心竞争力强的院校,其基础研究成果必定显著,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也强。据统计,1940-1980年,70%的诺贝尔奖成果产生于一流大学。美国的“硅谷”科学工业园区、波士顿科研中心、日本的“筑波”科技城、英国剑桥科学园、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都是以知名大学为中心。[11]技园区不仅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缩短了高科技由创造加工到传播应用的周期,而且反过来推动高校科研模式的转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增强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主要是以教学和研究活动为基础,但随着社会服务内容的复杂化和综合化,服务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高级化的趋势。[12]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出现并加强,一方面更拉近了与社会的距离,密切了与社会的联系,有助于赢得社会认同,另一方面也为高校自身发展获取了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声誉,反过来更好地促进高校自身建设,发展各项能力,为用人单位培养更优秀的毕业生,为社会提供更先进的科技成果,为自身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因此,三项基本职能既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素,又是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

(五)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存在于高校之外,不能被其控制但对其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各种要素。任何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因此,环境要素是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依托,包括自然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在我国高校当前的现实中,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从环境中获取的各种资源,如吸引优秀生源和高层次人才、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资助、社会资金、科研项目和信息不同。这不仅影响到高校的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流的初始状况,也影响到高校三者的输入、转化和输出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和结果,从而使高校的竞争位势产生差异。

三、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间的作用机理

(一)层次结构关系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具有的内在层次结构,如图1。该图不仅反映了不同要素间的层次结构,也反映了同一类要素内的层次关系。

图1 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层次结构图

资源要素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性要素。一所高校先天存在的资源禀赋可能会带来某种竞争优势和能力,但这种能力可以通过高校的努力来改变。因此,高校认识外部环境,利用环境并从外部环境发现和获取优质资源和从内部挖掘资源的能力是构成高校核心竞争力能力之一。组织要素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性要素,发挥着优化组织结构、配置内部资源、整合内外力量、激发创新活力、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作用。高校组织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文化要素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要素,文化竞争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和灵魂。文化要素通过渗透于其他要素中,引导师生行为偏好、价值追求,推动组织不断变革,创新组织管理职能,在办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提升自我的核心竞争能力。职能要素是高校在社会分工中所产生作用的体现,高校社会贡献力的大小直接体现其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决定了学校的发展空间,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高校系统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资源、人才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环境条件,争取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也需要及时把握关键因素的变化,如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政策,科技领域新的需求等,并不断调整组织结构,制定适应环境变化的新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结构。

(二)价值传递关系

高校核心竞争力反映一所高校的整体竞争优势,是各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种要素通过不同的结合形式共同作用于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其作用关系如图2。从系统角度分析,高校核心能力系统内部各要素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各要素系统与总系统之间通过相互适应和协同整合,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形成具有延展性和难以模仿性的核心竞争力。

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在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高校价值链活动包括高校内部价值链活动和高校与外界交流的价值链活动,其核心竞争力存在于价值链活动两个层面的几个核心环节。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是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积累形成独特的大学文化,资源、组织管理、文化等要素协同作用于教学科研过程,并转化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优势的过程。

图2 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作用关系图

(三)因果关系

从竞争过程的因果关系看,高校竞争力的表现为竞争潜力、竞争能力和竞争态势,可以将这三个方面看成竞争力形成前后的三个阶段,其分别对应的系统要素为资源要素、行为要素和职能要素。竞争态势是竞争行为最终形成的结果,如图3。竞争潜力是竞争态势形成的基本根源,是竞争行为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竞争行为广泛存在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过程中,资源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是在竞争行为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优势和能力,竞争行为也是形成最终竞争态势的直接原因。

图3 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因果关系图

朱春奎、朱立奎在IMD提出的国际竞争力过程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即产业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过程。[13]该模型说明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

高校的竞争力是竞争力资源、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过程的综合统一体。其中,竞争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学科资源、仪器设备、资金等硬资源和制度、声誉、专利等软资源,其取决于一所高校的内部资源条件和环境资源条件,反映了高校保持已有竞争力的基础和保障能力。竞争力环境指的是影响高等学校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主要指基础设施、精神风貌、学术氛围、创新体制、激励机制等,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竞争过程是指高校通过组织要素将资源进行有效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过程,也是把竞争力资源和竞争力环境转化为竞争力的过程。三者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方面处理不好,都会影响高校竞争力的形成。

[1]毛亚庆,夏仕武.何谓大学核心竞争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

[2]马士斌.“战国时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学海,2000,(5).

[3]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

[4]别敦荣,田恩舜.论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途径[J].复旦教育论坛,2004,(1).

[5]韩锦标.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17.

[6]朱永新,王明洲.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发展研究,2004,(8).

[7]吴洁.高校教师知识创新能力及评价研究[C].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2.

[8]李秋夫,张立红.究竟什么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J].河北学刊,2009,(3).

[9]许士密,张应强.大学文化研究范式的缺失与转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10]顾建民.大学职能的分析及其结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11]吴洁.高校知识转移的机理及效率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17.

[12]龚琼.从大学的功能和职能变化看高校的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9,(7).

[13]朱春奎,朱立奎.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与发展阶段[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

(责任编辑:冯永刚)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地区人口城市化进程与区域PREE系统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05XRK010)、国家社会科学教育学青年基金课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绩效评估及优化:模型构建与经验分析”(项目批准号:CFA13015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余传杰/河南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发展、学生素质研究

猜你喜欢
竞争力竞争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 03:23:30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2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2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感谢竞争
日本竞争力
也谈做人的要素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6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南风窗(2015年11期)2015-09-10 07:22:44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小说月刊(2015年9期)2015-04-23 08: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