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瑞宝
责任意识教育: 高校学生管理需强化的教育内容*
●石瑞宝
当代大学生存在种种责任意识缺失现象:学习动机不强,对自我发展不负责任;感恩意识淡漠,家庭责任意识缺失;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和集体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政治冷漠,社会责任感淡薄。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教育。教育中应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层次性,契合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参与、体验中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大学生;责任意识;高校学生管理
责任意识,又称为责任心和责任感,是个体对现实生活中各种责任关系的反映,是社会和他人的客观要求在个体身上引起的主观认识和内心体验。[1]责任意识保证了社会各个细胞的正常运行和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不仅如此,责任意识能规范和调节个体行为,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受种种因素影响,近些年来当代大学生群体责任意识缺失现象日益突出,如何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更为有效地开展责任意识教育成为迫切的教育诉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管理所面临的任务也更加复杂,塑造有担当的大学生群体是高校学生管理应负起的教育责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工作中这一责任并未得到有力落实。概观当代大学生群体,责任意识淡化现象日益突出,高校不得不引起教育警醒。
(一)学习动机不强,对自我发展不负责任
人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都不负责任,那么他肯定不能承担起对他人、岗位和社会的责任。所谓自我责任,即个体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负责,其基本要求是珍惜生命,追求有价值的生命存在。[2]自我责任是责任意识的核心要素和基础。个体对自我负责,就应该在人生目标的选择、确定及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方面面负责任。遗憾的是,当前许多大学生不能清晰意识到对自我发展的责任,不仅理想信仰缺失,对未来迷茫不定,没有职业发展规划和人生奋斗目标,甚至从不对此进行思考和探索。尽管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但许多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必要的学习动机,迟到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不交作业等成为许多学生的常态。如此不仅导致无法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无法应对职业生涯的挑战,大大降低了未来成功发展的可能性,其可能出现的后果还包括失业和啃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二)感恩意识淡漠,家庭责任意识缺失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是整个家庭中最受关注和保护的对象,过度的关注使其从小习惯了养尊处优、处处被保护的生活,认为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缺乏必要的感恩意识。许多大学生家庭责任观念淡薄,不懂得关心照顾他人,意识不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甚至没想过应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家务是家庭义务的主要体现,最能体现大学生的家庭义务感和责任意识。调查发现,只有60.64%的大学生能主动承担家务,被动承担的为30.85%,8.51%的大学生很少做家务或者基本不做家务。[3]此外,就消费来说,不少大学生盲目追求高消费,不考虑家庭实际经济能力,为了享受和“面子”无视父母的艰辛,这都是缺乏家庭责任意识的表现。
家庭责任除了表现为孝敬父母、关心其他家庭成员外,还包括对恋爱、婚姻的责任担当。然而,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婚姻责任意识并不如人意。据一项对大学生爱情责任意识的调查显示,16%的学生谈恋爱是为了排遣生活寂寞,29%的学生是受周围氛围的影响,16%的是受好奇心理的影响,在“恋爱只求曾经拥有,不求天长地久”的说法上,有43%的学生选择了赞同。[4]由此可见,一些学生缺乏恋爱的责任意识,对他人不负责任,也不能意识到对婚姻与家庭所应担负的责任,对自己将来组建的家庭缺乏应有的认识。
(三)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和集体缺乏应有的责任心
由于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独立和个性,对自我极为关注,尤其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由此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以个人为中心,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我行我素,对他人和集体缺乏必要的关心和投入。一项对郑州地区10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只有59%的同学在宿舍的言语行动中能考虑到其他同学的感受;在积极打扫和主动保持本宿舍卫生方面,只有47%的同学能经常做到;对学校、院系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能积极主动参加的只占调查对象的49%。[5]
众所周知,人际交往问题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导致人际交往困扰出现的原因除了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策略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不能换位思考、以自我为中心导致的。在网络改变了人类交往方式的今天,“90后”大学生多通过QQ、短信、微信及电子邮件与人交往,课外时间大都用在电脑和手机上,对身边鲜活的实例及其他“线下”的活动不能给予及时的关注。加之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意识缺乏,导致对身边的同学、舍友关注较少,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严重缺乏团队精神及集体主义观念。尽管有些学生可能在认知上清楚行为处事要兼顾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但在具体实际行动中更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
(四)政治冷漠,社会责任感淡薄
国家的兴旺发展,与国民的素质息息相关。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受教育年限较长的较高素质群体,承担着无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在国家重大活动、自然灾害和大是大非面前,当代大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对国家与民族未来前途的忧患意识。但在社会转型变革的时代背景和多元文化价值冲击下,一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缺乏、社会公德和法纪观念淡薄、社会主人翁意识缺乏等问题。不少大学生没有信仰,政治关心度和参与度不高,对学校组织的政治学习等活动产生厌倦、抵触心理。虽然许多学生积极入党,但相当一部分人入党动机不纯,只把入党当作今后就业的敲门砖、个人升迁的政治资本或政治筹码。对责任的认识狭隘,也就缺乏责任担当的勇气和动力,不能将个人的选择和命运与国家需要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
将责任意识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管理过程,是高校管理育人的重要表现。但要使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收到实效,必须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责任意识教育必须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特点,丰富教育内容,改善教育方法,确保把责任教育落到实处。总的来讲,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必须使学生成为责任意识教育的主体
大学生是责任意识的生成主体,因此责任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大学生为主体。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高校仍沿循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主要通过思政课教师的讲授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方法也多采取说教式、灌输式,教育无法取得相应效果。要改变这种德育不力的现状,提升责任教育的实效,就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大学生主动参与责任教育的意识,通过自我教育、实践参与及心理认同提升大学生将责任教育内容内化为责任意识的能力。比如,通过有关案例的讨论,让大学生认识到责任意识缺失对自我成长和发展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增强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通过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勤工助学、职业体验、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具体的行动中体验、感悟和判断,不仅获得个人存在的价值感,更在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体活动,把责任的内容以适当形式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大学生在获得精神愉悦中不自觉地接受到教育,从而增强他们对社会公德、道德准则的认同感,进而把这种认同感外化为对责任的自觉履行。特别要注意的是,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身边的榜样,并用强烈的责任意识去引导和感化学生。
(二)责任教育内容必须契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
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责任意识教育。应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切实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对自我和他人的存在和发展负责。其次,要加强行为责任意识教育。自由和权利的前提是责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立足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我责任、家庭责任、他人和集体责任、国家和社会责任都要求个体首先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要通过即时反馈、责任认定、后果承担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行为责任意识,促使他们在履行责任能获得鼓励、肯定等积极后果和不履行责任必将得到消极后果的生活体验中,养成三思而后行、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任的习惯。行为责任意识养成是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重点,其对于个性张扬、追求自我和自由、举止有些冲动的年轻大学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三是成才责任意识教育。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努力学习具备真才实学,才能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发展,才能具备对自我、家庭、国家、社会负责任的资本和条件。这是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关键环节。最后是感恩教育。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家长、老师及他人的诸多关爱。即将毕业走进社会的他们逐渐有条件、有能力回馈他人和社会。通过计算养育孩子到大学毕业期间父母的支出等形式进行感恩教育,让大学生了解并珍惜别人对自己的付出,从而增强家庭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最终能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回馈社会。
(三)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责任教育应有不同侧重点
大学生在不同的年级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对于刚经历过高中三年的辛苦学习进入到校园环境、学习方式等完全不同于中学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来说,生命教育与新生入学适应教育、专业入门教育同等重要。此外,对于思维观念仍处在发展关键期的大学新生来说,还要着力做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认知,正确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对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有个明确的认识和清晰的计划,从而对学习和发展负责。在大学二、三年级,可重点进行行为责任、成才责任意识教育。它们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学习、恋爱、交友及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和行为,也决定了其责任意识整体水平的强弱及行为表现。在大学高年级,应重点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责任和感恩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职业伦理和相关责任,鼓励他们用自己所学回报父母和社会,为家庭幸福和国家建设贡献应有的一份力量。
(四)要注重在参与、体验中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教育的本质是实践,责任教育本身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载体多种多样,其实现路径有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各种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无论是何种教育形式,在活动设计、具体操作上都必须充分重视参与和体验的作用。责任意识作为一种良好的性格、品质和习惯需要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积淀、养成。责任教育离不开实践,实践本身也是责任践行的过程。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实践之于大学生责任意识养成的重要性,不仅在课程中注重学生的讨论、参与和实践,更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社会调查等校内外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身临其中的动脑、动手实践,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和国情,从而深化有关责任的认知。此外,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积极渗透伦理道德及责任意识教育,促进大学生自觉约束网络言行,进而提升和增强大学生的整体责任感。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主体和中坚力量,引导和培养他们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是高校的一个重要教育内容。在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现象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高校更要充分认识到责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有效整合资源,动员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落到实处。唯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代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有责任、敢担当并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示范者。
[1]魏晓娟.青少年责任意识的主体价值及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
[2]刘波平,陈力.论责任和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4,(5).
[3]王磊,曾贤贵.90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及培育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3).
[4]王维,罗匡.大学生爱情责任意识的调查分析[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5]孙保营.郑州地区“90后”大学生责任意识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6).
(责任编辑:刘丙元)
2013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青少年研究专项课题(山东省青少年研究基地资助项目)“价值多元背景下青少年责任意识的发展特点及教育对策研究”(项目批号13CQSJ03)阶段性成果。
石瑞宝/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