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河源市广播电视大学 罗丽娜 张建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公民意识教育融入班级管理的实践探析
广东省河源市广播电视大学 罗丽娜 张建卫
本文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分析职业院校学生现状,结合班级管理实践,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培养策略和实践方法提出一些观点看法。
公民意识 班级管理 教育融入 策略 实践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体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地位作用、权利义务、社会责任等综合认知。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关系时所表现出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主要包括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由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监督意识等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价值要求,体现了国家理想、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高度统一,赋予公民意识新时代内涵。它要求每个公民都要弘扬中国精神,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教育工作应当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同时,应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职教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多元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影响,普遍对生活充满热情,思维活跃,接纳新思潮、新事物能力强,对待社会问题、个人处事待物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倾向。但因为价值观尚未确立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容易受到特权思想、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的负面影响,许多学生表现出“只享受,不担责”“依附人格”“屌丝哥”等权责意识模糊、公德意识不足的不良现象。职教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使其认同自身的公民身份,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独立自主、自尊自爱、自严自律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其成为勇于承担责任,勇于伸张正义,勇于惩恶扬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公民。
1.班级管理中公民意识教育的培养策略
其一,挖掘爱国主义的素材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从信息媒体中选取富有感召力和心灵震憾力的纪录片和影视作品,以此作为主题班会的素材,如《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复兴之路》《开国大典》。通过丰富多彩的声视效果,公民意识教育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引发学生对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思索。
其二,结合现代法治意识教育进行公民意识教育。近年来,职教学生触碰法律的案例屡见不鲜,如“小团体围殴”等事件,主要由于部分学生缺乏法治意识,轻视法律制裁。因此,结合法治教育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显得极为重要。班级活动中,班主任应利用媒体新闻中关于“网络人肉搜索”“黑客助推”等计算机专业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游客不良记录警示”“黑导”“5A景区被注销”等旅游专业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进行法治意识教育,使学生乐于学法、自觉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懂得寻求法律援助。
其三,协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和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它是每一名中国人的根,是永不磨蚀的“胎记”,它能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公民意识教育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本身就有契合的一面。公民意识教育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宣传融合,有利于学生自觉抵制唯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提升自身的公德意识。
2.公民意识教育融入班级管理的实践方法
公民意识教育中,如果采用传统的理论灌输以及单向的宣传说教方法,学生会觉得乏味而缺少兴致。结合时代多元化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公民意识教育途径和方法要能适应教育形势和现实需要,要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有感召力。
其一,联系网络热点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据CNNIC2015年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与2014年底相比,20岁以下网民规模占比增长1.1%,互联网继续向低龄群体渗透。职业院校学生已经成为网络媒体和手机的频繁使用者,他们善于运用QQ、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对时下热点新闻和头条非常敏感。因此,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时下教育热点和敏感话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度思索新闻背后揭示的客观事实,并进行价值判断。
其二,发挥传统媒体优势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网络新闻日益繁荣的时代,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主流媒体依然有其优势。经过多年的经营,传统媒体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广泛的品牌认同,早已形成了一定影响力。例如,各种新闻深度报道和传统节目如“今日说法”“百家讲坛”等节目已经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教师在公民意识教育中应引导学生观看此类节目,有助于传统道德的弘扬和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
其三,拓宽公民意识教育的渠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公民意识的树立要在实践中践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公民意识,使之成为自觉行为。公民意识教育中,多渠道挖掘公民意识教育资源,拓宽公民意识教育渠道。班级管理中,教师应开展综合实践课和社团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贴近社会,帮助学生搭建深入生活的平台,如辩论赛、志愿者服务、模拟法庭、公民意识教育主题晚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人礼、探望社会福利院、环卫体验、社区爱心捐赠等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和探索社会,增强主人翁意识,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主动参与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以此增加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效性。(此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研究项目“公民教育融入中职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YQJK184)
ISSN2095-6711/Z01-2015-11-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