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级中学 毕文骥
复杂理论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分析
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级中学 毕文骥
复杂理论有非线性、生成性、自组织性等特点,依据复杂理论审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表现出四个表征:逻辑性、启发性、恰切性、过程性。面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 “课堂提问琐碎,随心所欲”等问题,教师应及时转化认识,遵循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明确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巧问,契合学生心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与个性的发展。
复杂理论 课堂提问环节 有效性
袁振国先生说:“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而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有效的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借助复杂理论的视角探讨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复杂理论是随着系统科学的发展而深入的,基于贝塔朗菲1937年提出的“一般系统论”等简单系统研究之上,七十年代的自组织理论、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习,以及艾根的超循环论是对简单巨系统的复杂研究。复杂理论是以研究自然、社会的复杂性及复杂系统为核心,揭示运作演变规律的科学。复杂理论描绘的是一个和笛卡尔、牛顿时代不同的世界图景,复杂理论的研究表明这个世界不再是有序的、对称的、简单的,而是随机的、混沌的、不确定的,体现出非线性、生成性、自组织性等特点。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科学”的复杂理论,这种新的世界秩序观为当前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视野,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论基础。
依据复杂理论审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具有以下几个表征:
2.启发性。积极思维是研究问题的内部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学而不思而罔。”不动脑,不善用思考把自己学习推向新的阶段,有所发现和创新,学习效果是不会好的。有经验的教师则不同,他们往往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提问,以唤醒、激活学生的经验,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达到同化新知识的最大效果。
3.恰切性。提问时,少问一些简单识记性的或无需思考马上能回答的问题,不能用满堂问代替满堂灌,这样表面繁荣的课堂会淹没学生真正思考的时间。多在一些关键处提问,如引入课题时、学生疑惑时、结尾小结时。
4.过程性。关注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用肯定、赞扬等积极的反馈方式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个别化、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为重,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升自我。
以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表征观照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如下:
1.课堂提问琐碎,随心所欲。有的教师在讲解《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课文知识,把课文肢解出来,拼命地挖掘文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问题无论大小,全都面面俱到地进行详细阐述。教师本意是想让学生扩大知识面,但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掌握这些多知识,教师反而破坏了作品的整体美。
2.问题无“弹性”或指向模糊。有的问题只需回答“是不是”“对不对”,有的在课本上可以找到现成答案,回答没有回旋余地,大有教师把答案强加给学生的嫌疑。有的教师在讲授《老人与海》一课时,习惯性地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要从文章中领悟出什么样的生活真谛?”这种问题过于空泛和笼统,学生对问题不知所措,无法从准确的角度给教师一个贴切的答案。
3.教师提问对象比较集中。只提问一小部分学生,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
4.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有的教师生怕自己的教学任务完不成,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抛出,或者先叫起学生然后提出问题,没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样易使学生心情紧张,思路堵塞,长久则形成害怕提问的病态心理。
5.反馈评价机制欠缺或不科学。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结束时只说“请坐”,不做任何评价;有的会加上一句“很好”这样笼统的评价;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答案冷嘲热讽。这些做法都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破坏了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他说:“真的需要在平等基础上比较所有的成本,即所有能源技术的全部成本,我们应该这样做,但我们绝对没有这样做。”
从复杂理论的基本观点来看,语文教材有必修选修的不同,每个模块有学习重点的不同、文体的不同,每个学生原有生活体验学习经验的不同,都决定了课堂提问亦是非线性的,不可重复的,不可用“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化的提问方式,否则就会形成框架,缺乏发展变化。复杂理论倡导的就在于坚持教学中动态创造的存在,否定静止的程序化教学。这样,课堂提问才充满张力,教学才真正充满生命力。除了理论思辨层面的思考,我们还要关注其可操作性,让课堂提问真正有效。
1.转化教师认识,遵循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中心”原则。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理念,教师只不过是帮助学生“生产”知识的“产婆”。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案在表面上是否完成,而且要关注学生是否在课堂提问中得到了真正的进步和成长。
2. 提问前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到指导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应设计主问题和探究题。这类问题一定要具有挑战性,激发学生探索、讨论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有利于学生探究,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2)循序渐进地巧问。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的理解是,在课堂中做到巧问就要分清轻重主次,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紧扣教材,围绕目标、计划、步骤,才有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合欢树的教学目标设定为:①通过阅读体验和感悟母子间浓浓的深情,赞颂母爱无私、伟大。②通过文中细节描写的分析,学习本文以小见大、对比等艺术手法。③通过理解合欢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④引导学生感受爱、学会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所以课堂提问依次为以下系统化的问题:①朗读1~6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动的细节描写,并品味这些细节描写,共同感悟母子深情。②课文主要三次提到与我写作有关的事情,请你找一找,并体会每一处中母子之间关系的变化及作者表达所的情感变化。③本文的主题是表现母子之爱的,文章前半部分只字未提合欢树,可却以合欢树为题,你觉得合适吗?
(3)设置发问点,契合学生心理。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提问总能为促进心理全面发展而兼顾各种类型、层次的问题,以便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在学生可能形成文学思想、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例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提问“课文是怎样刻画梁启超先生的?”学生就会根据学过的各种刻画人物的手法思考这个新的问题。
3.提问过程中
(1)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即抓住点又顾及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回答,实现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共同发展。怎样面向全体呢?首先在问题难易上做文章,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问题。例如,有的教师讲授《小狗包弟》一课时,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整体感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深挖主旨”,一步步推进教学进程,解决课堂疑难。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狗吗?为什么?”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你喜欢小狗包弟吗,你觉得巴金的家人喜欢它吗?”再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如此喜欢包弟,为什么巴金还要把它抛弃掉呢?你赞同他的做法吗?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做法?”以此探索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刻体味作者痛苦、自责的内心情感。最后思考“学习这篇文章,我们有多少情感上的收获?”分组讨论,合作交流,深挖主旨,体味作者创作意图。变换训练方式,可指答、学生齐答、轮流答、重复答、跳答,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让全体学生脑子转起来、动起来,培养训练思维力。
(2)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研究表明,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和“第二等待时间”。所谓“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就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思考时间。“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学生不会被打断思路,能完整地回答问题。
4.提问后。根据是否切中要领进行处理,首先评价答案对不对,教师复述、概括,指出答案要点;其次评价“好不好”,通常教师要做标准示范。评价时表扬为主,保护学生回答的积极性,鼓励求异,允许持不同见解,不轻易下“错误”结论。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实质上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必备的技巧。特别是处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我们更应努力锤炼自己的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提“问”水平,以取得“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1]刘建琼.新理论走进课堂——教学发现法和教学问题法的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3
[2]蒋园园.复杂理论视阈下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0.04
[3]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孔凡哲,李 莹.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中国民族教育,2006
ISSN2095-6711/Z01-2015-06-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