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逸群
(核工业卫生学校,湖南 衡阳421002)
早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就出现了所谓的“贝兰——兰喀思特制”,也就是“导生制”,这种教学形式就是教师只面向一部分学生(这部分学生称为“导生”)进行教学,然后再由“导生”向其他学生转授教师讲过的内容。这种教学形式满足了当时大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20世纪30年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了实现普及教育的目标,创立了“小先生”制这种适应当时社会实际和普及教育需求的教学形式,也就是先教会一部分学生,让他们去教其他的学生,或者让学生回家教自己的家人识字,从而尽可能提高教学效率,扩大受教育面。这种教学形式其实就是“导生制”。由于“导生制”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在教育资源不足或希望压缩教育成本的前提下提出的,随着教育资源的日渐丰富和社会对教育的日渐重视,在教育领域中强调的是教师直接面对每一位学生,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因而“导生制”逐渐没有了用武之地[1]。然而,我们却在我校护理技术操作教学的实践中发现,这种方法还是大有可为的。
我校高护23班96名学生,女生88,男生8名,分成2个教学实验班,每班48名。
每班选出8名“小老师”,每名“小老师”带领6名同学。
1.2.1 “小老师”示教法的引入
在借鉴前人实践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摸索出了一种适合我校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实际的教学形式,称之为“小老师示教法”。所谓“小老师示教法”,是指在教学中让先掌握教学内容的学生充当老师,指导其他学生学习的方法,这一方法尤其适用于我校护理技术操作课。它与传统的“导生制”不同之处在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在场的,是面向全班学生的,只是把课堂教学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教师面向全班学生传授;第二个阶段是在有一部分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之后,进行分组的学习,让这些掌握得好的学生指导那些尚未掌握的学生进行学习,而教师则进行巡视指导。最后,教师还要进行集中讲解,即对在巡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这种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2]。
1.2.2 “小老师”的产生
护理技术操作是医院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名护士必须牢固掌握的基本技能,而护理技能教学又是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为此,笔者结合多年来的临床工作及卫校教学工作经验,在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发现我校学生大概可以分为4种类型,第一种学生是每项操作只需看老师示教一次,便能掌握要领,并能在老师操作的基础上合理发挥,这种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强,是非常难得的优秀学生,只有极少数;第二种学生是看老师示教一次后,便能按操作规程完成操作,这种学生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强,也是不错的学生;第三种学生是看老师示教一次后,会不顾操作原则,完全按自己的理解来完成操作,这种学生理解能力较差;第四种学生是看老师示教一次,根本不会动手,这种学生动手能力差。我们护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发现优秀学生,可选出第一、二种学生来充当“小老师”。
1.2.3 “小老师”示教法
因材施教,取长补短:正因为学生有上述4种类型,程度参差不齐,护理老师在示教护理操作技术时,为了照顾那些程度较差的学生,使全班学生都能掌握所教内容,就必须反复示教。这时那些已掌握的学生就会显得不耐烦,甚至无心听讲,教师讲课的进度与他们的接受速度不同步,久而久之他们的积极性便会受到影响。采用“小老师示教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让那些已经掌握教学内容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未掌握的学生,一方面避免前者在教师反复讲解时觉得无事可做,从而无心听讲,甚至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另一方面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当“小老师”可以使他们获得被老师肯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为了能当好“小老师”,让其他同学在自己的帮助下掌握操作技术,他们就要更加认真地听讲,让他们向同学讲解还能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此,可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既能发挥优生所长,又能补差生所短,双方得益[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我校护理专业班级的规模较大,护理教师较少,教师教学时不可能兼顾所有的学生,手把手地教会每一个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是不现实的。“小老师”们可以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让更多的学生受到详细的指导,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同学关系,他们之间的沟通往往比师生之间的沟通更直接、更容易。在"小老师"面前学生们有疑问可以更大胆地提出来,“小老师”会用“同龄人”的语言进行解答,让同学更容易听懂。“小老师”们在指导同学的时候能够发现自身还掌握得不够好的地方,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讲解[3]。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学们面对“小老师”将更积极的思考,更大胆的向“小老师”提问,“小老师”们为了帮助同学解答疑问,就要积极进行思考,或是与同学进行讨论,这有助于在学生中形成勤于思考,乐于讨论和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2]。从实验得出的数据可以清楚的看出:高护23班96名学生在开展“小老师”示教法实验之前,协作意识差的学生超过一半,对学好专业技能“不太有信心”或“缺乏信心”的共有36名。通过采用“小老师”示教法,同学们的协作意识明显增强,绝大多数同学均认为同学间探讨问题有助于学习,并且乐意在学习中帮助同学或接受同学的帮助。
通过对两个教学实验班96名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采用“小老师”示教法之后,学生的协作意识、自信心明显增强,学生对课堂的满意率由原来的60%大幅提高到90%以上。
“小老师”示教法,不是适合于所有教学内容的,它对护理技术操作课比较适合,而对于理论课则并不那么适合。在卫校护理技术操作教学中推广“小老师”示教法,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3.1.1 授课教师要对这种教学形式有正确的认识
采用这种教学形式并不是“解放”教师,让学生代替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只是教师的助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不能离开课堂,而是要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3]。在有些护理技术操作课的教学中,教师如果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事故,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场并认真监督学生按操作规程来进行操作[4]。
3.1.2 授课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能够选好“小老师”
“小老师”必须是能够较快掌握操作技术、遵守纪律、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对于新接任的班级,一开始可能不适合采取这种教法,要等教师对全班学生有了相当的了解之后才能进行[5]。如果“小老师”选择不当,不仅对教学起不到促进作用,还会对课堂纪律和教学效果造成不好的影响。
3.1.3 在使用“小老师”示教法后,要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不宜只让一小部分学生长期担任“小老师”,这容易使这部分学生产生骄傲的情绪,也会间接打击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成为“小老师”,增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信心[5]。
综上所述,“小老师”示教法是适合我校护理技术操作教学实际的,但在运用中也应当注意一些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起到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1]李艺蓉.加强对实习生的岗前技能培训.时代教育[J].教育教学刊,2008(2):147.
[2]黄春燕.“小老师”在基础护理技能实训教学中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11):76-77.
[3]王亚敏,杨桂芝.情景模拟法在基础护理实验教学中应用效果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7,4(8):117-118.
[4]田贞尚,胡月琴等.开展护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6):90-91.
[5]党莉莉,邱夏芹.浅谈提高《护理学基础》教学质量的方法[J].西北医学教育,2009(10):97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