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保华 孙绵涛
教育管理伦理:一个亟待深化的研究领域
● 金保华 孙绵涛
教育管理伦理是当前教育管理研究一个亟待深化的领域。无论着眼于丰富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内容体系,提高教育管理研究的理论品位,还是致力于改善我国教育管理实践现状,提升教育管理的伦理精神,都迫切要求重视并深化教育管理伦理研究。当前,深化教育管理伦理研究可以从聚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加强相关学科间的通力合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等路径着手加以展开。
教育管理;教育管理伦理;教育管理理论
长期以来,人类社会的教育管理活动仅停留在经验管理的形态,诚如我国台湾教育管理学者林文达所言:“教育管理学在20世纪以前确实是不存在什么理论的,那个阶段纯粹属于‘教育事物管理时期’。”到了近代大工业时代,随着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过去的那种“从传统的手工业遗留下来的经验式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大约从20世纪初起,教育管理开始逐渐由经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1]当以工业管理理论为主要内涵的科学管理思想被运用到教育领域以后,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逐渐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管理研究的重视。因此,随着时间推移及至20世纪50年代后,教育管理作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一个独特领域在西方逐渐得以确立,教育管理理论开始出现并最终形成。
澳大利亚学者依维斯和拉科姆斯基在《探索教育管理:连贯主义之运用及批判论争》中指出:“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迅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是20世纪50-70年代在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推波助澜下促成了现今仍然居于支配地位的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形成;二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人们在广泛批判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过程中,促使教育管理理论大踏步地迈上蔚为大观的多元化发展道路。”[2]据此可知,虽然说教育管理理论自产生后发展十分迅速,但迄今为止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在西方教育管理学界仍然占据着统治、主导地位。诚如格林菲斯所言,“无论是过去的研究者还是现在的研究者都是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下开展工作的。只是今日理论的僵硬性少了一些,除此以外,他们在其所宣称的理论的本质上并无任何差异”。[3]
然而,以科学主义理论为典型代表的西方正统教育管理理论,并非一种真正科学意义的教育管理理论。其最根本的缺陷就在于它割裂了“事实”与“价值”之间的有机联系,片面地追求教育管理的客观性、科学化和理性化。反映在教育管理研究中,这种理论认定教育管理作为一门科学只关涉事实,认为惟有事实才是教育管理知识获得和验证的基础,与伦理、价值无关,要求研究者严守中立立场。然而,教育管理终究是一个事实问题和价值问题相统一的过程。与其他管理活动不同的是,教育管理乃是一种服务、服从于教育的人类特殊管理实践活动。教育管理的教育性决定了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决定了教育“管理者所面临的几乎所有问题都是有价值基础的:所有的问题和行动都有伦理的和道德的涵义”。[4]因此,教育管理中事实问题与价值问题是不可分割的,教育管理研究不可能没有基本的价值立场和道德取向。
我国近代的“学校管理学”和“教育行政学”最早多来自对西方以教育行政学为主体的译介,因此早期的教育管理理论可以说大都是来自外国的“舶来品”。新中国成立后,虽然说在总结、继承解放区的办学经验,同时积极学习借鉴前苏联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学的基础之上,我国教育管理学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实证主义影响下的教育管理学”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但应该指出的是,它并没有完全拒绝西方教育管理学中的那种科学化的理性追求。直到现今,可以说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还在主导和支配着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管理学和教育管理学致力于全面介绍西方的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系统理论,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正统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5]“多数研究都指向技术操作层面而缺乏相应的也是必要的价值伦理追问”。[6]虽然说已有相关著作或论文触及到了教育管理中的伦理、价值问题,并且形成了一些颇具价值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的开展,但这种关怀并不多见,也极其有限,并且就已有的研究来看,也存在着不少缺陷:相关研究要么是简单地求助于领袖人物或圣人的思想或话语,或求助于某一经典理论,而没有或很少真正从伦理、价值本身去考虑问题;要么是泛泛而谈,停留于简单的、平面化的或空泛的“应该怎样”,而很少建立在活生生的质的研究基础上或上升到哲学的层面进行深度思考;要么盲目地把公共管理伦理、企业管理伦理研究领域的成果直接移植、嫁接到教育管理领域,淡化乃至模糊了教育管理与公共管理、企业管理的区别;要么求助、运用的仍是技术性话语,看似“应该怎样”的研究实则是“实际怎样”的研究。总之,我国教育管理伦理研究尚存在着普遍的缺憾,只能说是刚刚起步,可以说是一个亟待深化的研究领域。
深化并着力加强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在于:
(一)丰富教育管理研究的内容体系,提升教育管理研究的理论品位
近年来,我国教育管理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教育管理研究的理论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理论品味并不令人十分满意,教育管理学知识老化、观念陈旧、老生常谈的现象还依然存在。教育管理理论水平低下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7]因此,“中国教育管理学的当务之急便是丰富自身的内容,提升自身的水平”。[8]
毋庸置疑,进一步提高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理论水平,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做支撑。这就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尤其是哲学学科的理论来研究教育管理理论问题。究其原因,“哲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本质上是一种反思的科学”,[9]它对提高人的理论素养和思维品质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哲学的介入不仅能深化人们对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并且哲学思维也有利于促进教育管理理论的成熟与完善。我们知道,“哲学是追求真、善、美的,所谓真,也就是真理,它是哲学认识论所追寻的目标;所谓善,就是道德上的正当性,它是伦理学所追求的目标;至于美,就是事物的审美价值,它是美学理论所追求的目标。而真、善、美是密切联系的”,[10]它也是人类包括教育管理在内的一切社会活动必须遵循的三个尺度。近年来,教育管理理论界已有相关学者从“真”(知识论)、“美”(审美价值)两个方面对教育管理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然而,从“善”(伦理学)的角度对教育管理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在国内学界尚不多见。教育管理伦理的研究可以说还存在着明显的缺失,而这无疑是造成我国教育管理的理论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知道,伦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主要以善恶观念的形式来认识和把握世界,从中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为人们提供行为选择的指南。伦理的这种认识功能对于教育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它不仅提供教育管理的“实然”知识,而且也提供教育管理的“应然”知识;它不仅描述教育管理“事实”,而且评判教育管理行为,告诉教育管理者其行为中的利与害、善与恶、正义和非正义,还能预测教育管理的发展远景与未来指向,作为一种深层的精神动力推动教育管理的发展。诚然,伦理道德对教育管理“事实”的描述“不如科学的或理论的认识那样准确、严格和根据充分”,但是“它仍然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则是毫无疑义的”。[11]它不仅可以从教育管理规律探寻和科学发展方面,“给科学的、理论的研究提供一条线索”,帮助教育管理者正确把握教育管理运行规律和发展方向;而且还能给教育管理研究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引领,保证研究方向不至于发生迷失和偏离。正因为伦理价值在教育管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关注、揭示并回应教育管理世界中所隐含的价值伦理问题,将是未来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也是未来教育管理学理论必须正面回答的焦点问题”。[12]有鉴于此,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研究水平是当前面临的十分迫切的任务。
(二)改进教育管理实践状况,提升教育管理的伦理精神
伦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同时也是人类“实践精神”地把握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源于实践,离不开实践,并且还要指导实践的发展。伦理道德鲜明的实践性之于教育管理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通过确立合理的价值观导向,规范、约束教育管理者的行为,引导和推动整个教育组织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而且还协调着教育管理中的人际关系,通过积极构建“人和”关系环境,确保教育管理活动的高效、有序运转;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为现实的教育管理活动树立伦理道德理想,注入深切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引导教育管理实践的开展,提升着教育管理的伦理精神,预防教育管理活动中任何背离人的目的和价值的偏向。
“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敏锐地感受到可能出现的各种道德问题。”[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管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代化水平获得了显著的提升。但如仔细审视我国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不难发现,长期以来,教育管理现代化主要集中于管理组织、管理制度以及管理方法等“以经济和技术指标为基础的物质标准上的现代化”,却相对忽视了人在教育管理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体现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就是过于推崇以物为基础的理性管理范式,淡化了以人为基石的人本管理范式,“管理实践中明显表现出管理制度僵化、管理权威化、管理形式化、管理操作技术化,体现了重组织、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人的特点”。[14]其结果是造成教育管理活动中效率理性甚嚣尘上,功利主义泛滥成灾,管理主义大行其道,教育管理中关于人的价值关怀、道德理性和伦理精神日渐萎缩,“管理某种程度上蜕变为纯粹的专业技术化或职能化的活动,甚至异化成为道德与伦理的荒地”。[15]
毋庸置疑,造成当前教育管理伦理缺失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与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较为忽视教育管理伦理研究有很大的关联。诚如威罗尔所言:“教育管理毕竟存在于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之中,各种价值伦理问题势必对教育管理学理论提出相应的要求、产生相应的影响。”[16]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很少花时间来反思我们的管理哲学或者有意识地试图改进赋予我们生活以意义的价值、伦理和正直”。[17]现实的教育管理实践状况,急切呼吁深化并着力加强教育管理伦理研究,并藉此“对现行管理的实践进行深入地复审”,从而“使伦理问题在教育管理中担负起重要作用”。
(一)聚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众所周知,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是一门学科研究的基础,对于学科的发展与成熟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教育管理伦理基本理论内容涉及伦理思想、善恶标准(价值观)、学科论、方法论等诸多方面,当前特别要重视的是教育管理善恶标准(价值观)的研究。这是因为,首先,伦理是以善恶作为评价观念与实践的标准的,善与恶的矛盾是伦理道德领域的特殊矛盾,因此善恶标准问题乃是教育管理伦理基本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聚焦并探索确立合理的教育管理价值观导向是教育管理伦理研究深入、有效的重要保证”;[18]其次,教育管理的善恶标准表达着我们基本的教育管理善恶观点和伦理原则,要澄清是非、驳斥落后的教育管理伦理价值观念,就必须提出科学的教育管理善恶标准,并藉此评价管理活动或行为的伦理价值。当前教育管理伦理研究之所以一直步履蹒跚、进展缓慢,关键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相关研究“大多都是针对教育管理活动中凸显的一些实然性道德问题,进而推出了应然性的伦理准则作为解决之道”,[19]但对于所提出伦理准则的理论依据和学理支撑却鲜有深入地分析与论证。因此,聚焦基本理论问题尤其是善恶标准问题的探讨,是当前深化教育管理伦理研究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着力加强的问题。
(二)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
欧美国家在教育管理伦理研究方面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不仅出版了大量教育管理伦理的著述,而且研究已经深化到学校领导伦理、教育组织伦理以及教育决策伦理等方面。鉴于此,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加以消化吸收,方能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管理伦理的研究水平。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强国外教育管理伦理研究成果的译介力度。近年来,我们在翻译、引进欧美发达国家教育行政、学校管理研究成果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翻译、引进了一大批有价值的教育管理学术著述,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以效率、技术为标准筛选引进的倾向,导致鲜有教育管理伦理相关研究成果的译介与引进,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研究的深入开展。除加强译介发达国家教育管理伦理研究成果外,还可以通过“派出去”(派遣国内学者去国外学习)、“请进来”(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讲学)以及“双向互动”(举办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等方式,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借鉴与创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避免一种非此即彼的极端化倾向。只有如此,方能在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从而促进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的科学开展。
(三)促进相关学科间的通力合作
教育管理伦理是一门在教育管理学、伦理学相互交叉和渗透基础上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是教育管理学、伦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科际整合。这一学科性质决定了该学科知识体系不仅关涉教育管理学、伦理学(主要是应用伦理学)两大学科知识板块,而且还涉及到教育学、管理学、行政学等教育管理学基础学科与伦理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些学科,如教育伦理学、管理伦理学、行政伦理学等。因此,只有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通力合作,才能从整体上促进教育管理伦理研究地深化和发展。多学科人员的合作是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事实上,在教育伦理学、管理伦理学等领域,这种多学科合作的局面早已开始。但与教育伦理学、管理伦理学相比,教育管理伦理学的综合性、交叉性程度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的深化制造了障碍。因此,当前在学科研究队伍建设以及各学科合作方面,应该坚持以具有教育管理学背景的学者为主体,鼓励他们认真学习伦理学、管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主动加强与伦理学、管理伦理学研究人员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克服自身伦理理论知识的缺陷与不足;同时,适当吸纳一些从事教育伦理学、管理伦理学乃至伦理学研究的人员积极参与教育管理伦理的研究,促进研究队伍构成的多样化。
(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实践正如钱币的正反面,它们是永远缠绕在一起的。[20]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这种特殊关系,一方面说明教育管理伦理研究自身具有鲜明的实践旨趣,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实践之于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的重要价值,提醒我们决不能忽视对实践的关怀,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首先,研究者应该树立强烈的实践意识,经常深入教育管理现场,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寻原因、解决问题、摸索规律和积累经验,藉此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丰富研究素材与内容,改进与完善研究方法,从而促进研究的深化与发展。其次,促进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与交流,在两者之间倡导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短期的阶段性合作关系(如课题合作、项目合作等),也可以是长期的固定合作关系(如校际合作)。再次,注意思辩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综合运用。思辩研究和实证研究是教育管理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然而审视当前我国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现状可以发现,思辩研究一直占据着研究的主导地位,实证研究相对匮乏。而事实上,诸如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对于教育管理伦理研究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的。因此,只有两种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方能更好地促进教育管理伦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进而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的发展与深化。
[1]吴志宏,冯大鸣,周嘉方.新编教育管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
[2]Evers,C.W & Lakomski,G.Explor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Coherentist application and critical debates[M].Oxford:Pergamon Press,1996.1.
[3]Foster,W.P.,Paradigms and Promises:New Approaches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M].Prometheus Books,1986.35.
[4][13][美]威廉·G·坎宁安,保拉·A·科尔代罗.教育管理:基于问题的方法[M].赵中建主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0-21,20.
[5]张新平.反思与建构:教育管理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
[6]张新平.教育管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57-258.
[7]孙绵涛.提高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理论品位 创建中国教育管理理论的新体系[J].教育管理研究,2005,(1).
[8]陈学军、张新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1).
[9]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
[10]张传有.伦理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
[11]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76.
[12]张新平.新世纪国外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4,(3).
[14][19]金保华,孙绵涛.西方人文主义教育管理伦理观及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09,(8)
[15]郅庭瑾.学校管理的伦理追问[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
[16]Willower,D.J.Synthesis and Projection[A].Norman J.Boyan(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C].New York:Longman Inc,1988.735.
[17][美]肯尼思·克洛克,琼·戈德史密斯.管理的终结[M].王宏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107.
[18]郅庭瑾.我国教育管理伦理研究现状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
[20]张新平.关于教育管理理论实践及其关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2,(6).
(责任编辑:刘丙元)
金保华/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基本理论 孙绵涛/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