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知识与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

2015-03-31 04:30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普遍性省属带头人

●滕 瀚

地方性知识与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

●滕 瀚

地方性知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情境性,它对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的省属高校在学科带头人培养过程中,往往强调学科带头人知识结构的普遍性,忽略了地方性知识对学科带头人的价值和意义,导致省属高校学科团队的地方性社会服务能力不强。省属高校在学科带头人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地方性知识与普适性知识的融合,防止仅片面强调普遍性知识,或片面注重地方性知识;认识地方性知识的文化整体性特征,促进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的地方认同性和学科扎根性。

地方性知识;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

一、地方性知识的含义及其对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的意义

地方性知识既是一种知识观念,也是一种某一给定的文化或社会所独享的知识,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情景性、民族性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知识。[1]地方性知识与教育改革的关系已被有关研究者讨论,[2]已有研究从“地方性知识与教育改革”、“地方性知识与教育目的”、“地方性知识与课程改革”、“地方性知识与教学改革”、“农村教师的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与地方教学型大学本科教育”、“地方性知识传承与应用型高校办学特色的耦合分析”等方面展开了卓越的研究,已有研究具有良好的启迪意义。但在相关研究中,鲜有研究论述地方性知识对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成长和培养的意义和价值,而在省属高校的地方性服务能力中,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起着核心作用。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是指在省属地方高校中,能对本学科教学、科研方面进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围绕地方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促进本学科服务地方发展,带动学科队伍成长和梯队建设的教授。在推动和服务本地科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对地方的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有着深刻的理解,能敏锐地捕捉地方发展过程中科技、经济、社会、文化的问题,并能运用本学科的知识、带领本学科的团队进行有效的探索和解决。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对地方性知识的理解程度决定了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带动本学科发展的能力。当前,省属高校在培养学科带头人过程中,忽视了地方性知识的考量,忽视了创造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方性,影响了省属院校学科社会服务能力。省属高校的地方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服务能力,一定程度上是省属高校的地方性知识的再生产能力。在哲学社会科学的众多研究思潮中,地方性知识的提出具有后现代文化背景,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对普遍主义、结构功能主义以及现代性知识的普适性的一种批判和消解。地方性知识注重文化的多元性、知识产生的情景性、价值的多维性和意义的多重性。[3]人类学研究者认为,地方性知识不仅具有特定的地域性特征,更重要的是涉及到知识的生成与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情境性。知识总是在特定的情景、特定的群体中生成并得到辩护。与普遍性知识相比,地方性知识更加关注如何在特定的条件和情景中形成知识。

在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过程中,注重让学科带头人扎根地方、服务地方,尊重地方性知识的传统和价值,注重地方性知识的地域独特性、丰富情境性、文化特殊性,才能使学科带头人在服务本地发展中具有高度创新性。本文的立意也在于通过省属高校的地方性知识再生产,促进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提高省属高校的地方服务能力。

二、普遍性知识境域下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的困境

普遍性知识观念主导下的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成长注重普遍性知识框架、普遍性的科技知识结构,忽略了学科带头人的地方性知识结构。这集中体现在省属地方院校引进的各类人才中,特别是海外留学归来的人才,往往存在研究中的“水土不服”现象。引进的高级人才,往往存在着精通研究方法,但是却找不到问题;或者是有丰富的理论储备,但是在实践中却缺少相应的解决问题能力。这些人才学术造诣不可谓不深厚,学术思想不可谓不活跃,在一定的学科领域内也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方向,但是在进入省属地方院校后,他们却一时很难发挥出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较难在地方院校形成有突出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性知识的理解不够,不能很好地结合地方、抓住地方需要,形成地方性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

而本土出身的学科带头人在培养过程中,即便研究者有丰富的经验和地方性知识的深刻认识,但仍广泛存在追求理论上的纯粹性、研究上的宏大性、知识上的普遍性等现象。忽略地方性知识的情景性、具体性、丰富性,使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容易忽视地方性知识,也极易导致省属地方高校偏重于学术型、研究型的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这些与地方高校在培养学科带头人中对学科定位不准有关,而学科定位却密切连接着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成长。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学科建设过程中片面强调重视普遍性知识,在省属高校中较为普遍的存在。省属高校的学科定位,不仅要考虑国内外同学科的发展趋势、也要考虑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考虑地方性知识的再生产和创造。一些省属高校在考虑学科定位问题时,不能很好地尊重地方性知识,不考虑地方性知识和普遍性知识的融合关系,导致不能以地方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以及学科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科带头人,导致学科带头人脱离原有的地方性学科优势。不考虑地方性知识而片面追求普遍性知识,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省属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成长。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能力不足仍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省属地方性大学中更为明显。省属地方性大学由于其学科品牌性和学术声名不强大,即使其科研成果与部属高校同类成果在同一水平,其成果的转化率也很低,其产业化速度很慢,仅有的科技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这与地方高校的科研成果不接“地气”有密切关系。这就要求省属高校在学科建设、学科带头人培养中,更应注重地方性知识的生产和创造,转变教育观念,准确定位,从地方性知识出发,满足地方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

三、地方性知识对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的启示

(一)明晰知识的地方性和普遍性的辩证关系,注重学科带头人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的融合

省属高校在学科带头人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科带头人对地方性知识的理解。“地方性知识与其赖以生发的地方自然与人文环境之间密切关联”,教育改革中要“培养热爱、理解和建设本土社会的人才”。[4]在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过程中,要寻找到地方性知识和普遍性知识中的可通约性,让学科带头人的地方性知识和普遍性知识很好地融合起来。地方性知识中包含着丰富的普遍性知识,个性中包含着共性,让学科带头人从地方性看到普遍性,从个性中捕捉到共性,有利于学科带头人进行知识的生产和创造。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必须承认知识再生产和创造过程中的地方性和情景性,承认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是平等的。相对于地方性知识,普遍性知识并不具有理论优位。学科带头人在成长过程中,不管其已经掌握的普遍性知识如何,都离不开具体的地方性情景,这是由知识的本性所决定的,正如吴彤教授所言“知识的产生”、形成和传递以及辩护都与知识的情景相关,离不开具体的地方性情景。[5]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在成长过程中,在带动学科和团队为本地的科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时,也是如此,他们离不开具体的地方性情境。

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不能对某种既定的文化预设负责,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必须面向现实的地方性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这种问题往往是地方发展中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现实境遇的问题解决远比外在的某种文化诉求和文化预设重要。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过程中要让学科带头人深刻理解地方性知识,寻找到知识的地方性。

(二)认识地方性知识的文化整体性特征,促进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的地方认同性和学科扎根性

在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赋予学科带头人所带领学科的特定地方的特定事物的特定意义。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过程中,要强调的不仅仅是学科效益方面的东西,要注重学科建设与地方文化相适应与匹配。省属高校中的每一个学科带头人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中,都要理解“地方性知识”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再生产方式。促进学科带头人对所在“地方”的认同性,促进学科带头人所带领学科在本土本地扎根,才能使学科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寻找到“问题”,才能帮助学科团队发现“地方”中存在的问题,并用本学科的知识为地方发展“解决问题”,防止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过程中只有“理论问题”,没有“现实问题”;也防止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只有“方法”,没有“问题”。

在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强调的不仅仅是普遍性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更要注意让普遍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相契合,否则难免陷入学科带头人忽略地方性知识、片面强调普遍性知识的状况。“地方性知识更是地方人的一种实践智慧,它有效地解决了地方人所面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地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6]

学科带头人拥有较为成熟体系的普遍性知识,但是相对于地方性知识,他们是“闯入者”,是新的知识体系的初入者,“他们能否把已拥有的个体知识再情景化,能否从未开展的研究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7]这对于他们能否适应和促进本地方的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在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过程中,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到地方进行各种挂职锻炼或实践锻炼,是培养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在地方情景中获得地方性知识,并把个体知识进行再情景化,学科带头人可以获得服务地方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相关研究也表明,经历了多种正式活动情景中的丰富变化可以有助于发展学术身份、使得学术得以成长,[8]正是在这种地方情景的活动变化中,学科带头人获得了学术身份,得到了学术成长。

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在地方性知识的体认和创造过程中,会最终使地方性知识成为学术研究和学术成长中的社会和文化资本。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在带领学科团队从事地方性知识的生产和创造时,地方性知识会进一步挖掘和体认研究者的身份和参与者的热情。按照布迪厄的教育和社会再生产理论,当研究者们意识到他们自己的特殊,他们就看到他们未来的特殊性。[9]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在从事地方性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当他们意识到地方的特殊性,就意味着他们能看到他们未来的特殊性。在这种特殊性中,省属高校学科带头人及其学科团队服务地方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的能力就能得到进一步增强。

另一方面,省属高校在学科带头人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科带头人地方性知识的理解和生产,能促进他们成为一个胸怀祖国、热爱社会、关心本土的知识分子。在不断的地方性知识理解和生产创造过程中,学科带头人能把自我客观化,他们不会以本质论看待地方社会中的任何角色和任何问题,能够理性而平实地思考地方科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学科,从自己的专业视角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促进本地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的发展。忽略地方性知识,强调普遍性知识的宏大,往往使得部分学科带头人喜欢强调主体,强调个性,强调自己的情绪不能被忽视。但是当过于坚持己见,不断强调自己主体性的时候,其实就是把自己权利化,不能再与地方进行有效对话,这时,省属高校的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就会不断萎缩和空洞,没有办法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形成更大的学科自我,那么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的衰落就成为必然,省属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降低也会成为必然。对于一个省属高校而言,在培养学科带头人过程中,唯有不断促进学科带头人的地方性知识理解,才有可能增进其社会服务能力、推动地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3]滕瀚,孙超.知识哲学视域中的农业科技推广[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4).

[2][4]石中英.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1,(8).

[5]吴彤.两种地方性知识——兼评吉尔兹和劳斯的观点[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1).

[6]王鉴,安富海.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民族教育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2,(6).

[7]Margaret Franken.Significant knowledge transitions and resituation challenges in becoming a researcher:International scholarship students’perspectiv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Researcher Development,2013,(2).

[8]Lynn McAlpine,Marian Jazvac-Martek, Nick Hopwood.Doctoral student experience in Education:Activities and difficulties influencing identity develop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Researcher Development[J].2009,(1).

[9]Julie Renee Posselt, Kim R.Black.Developing the research identities and aspirations of first-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Evidence from the McNair scholars program[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Researcher Development,2012,(1).

(责任编辑:许爱红)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地方高校学科带头人成长规律研究”(DIA110272)成果,获得2014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优秀人才项目资助。

滕 瀚/教育学博士,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应用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普遍性省属带头人
何不炳烛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三季度陕西省属企业营收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属出资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
2015 级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状况调查概述——以某地14 所省属本科院校预科生为例
省属企业挺纪在前 实现弊革风清
——山西省国资委举办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