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指导说与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

2015-03-30 14:26赫兴无
地理教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科书人教版动机

摘要:加涅的认知指导说根据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将学习活动划分为八个阶段,根据学习活动的繁简程度将学习划分为八种类型,根据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划分为五个类别。在学习方法上,主张有指导的发现学习,要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采用“累积”策略、“动机”策略、“作业”策略、反馈策略和指导性策略。这些策略均可应用于地理教科书的编写。

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加涅倡导的认知指导说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三大主要理论派别(认知发现说、认知同化说、认知指导说)之一。它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根据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可以将学习活动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领会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根据学习活动的繁简程度可以将学习划分为八种类型: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系列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与问题解决学习;根据学习的结果可以将学习划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和态度的学习等;在学习方法上,主张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实践表明,认知指导说对中学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累积”策略

加涅认为,八种类型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排列成一个“层级”系统,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累积的过程,该“层级”系统中较高层次的学习必须以较低层次的学习为基础 [1]。因此,应采用“累积”策略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近到远组织地理教科书内容。“累积”策略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编排不同学段的地理课程内容,即初中阶段安排区域地理,高中阶段安排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这是因为区域地理内容以地理名称、数据、景观、分布等感性知识为主,相对比较容易;而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内容以地理判断、概念、规律、成因等地性知识为主,相对比较难学,这样编排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相适应,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2]。当前的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的中学地理教科书都是按照这个顺序来编排初中与高中内容。

二是由近到远编排区域地理知识,由低级到高级编排系统地理知识,即自然地理从无机到有机,人文地理从农业到工业,从乡村到城市。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 七年级下册》中讲大洲时先安排“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再安排“极地地区”;讲国家和地区时先安排“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再安排“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最后安排“西半球的国家”。又如,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1997年出版)必修上册自然地理部分先安排无机界的大气、水、地貌、岩石等,再安排有机界的生物;必修下册人文地理部分先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地域类型”,然后安排“工业生产活动”“工业区位选择”“工业地域的形成”;先安排“乡村的形成”,再安排“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区位因素”和“城市化”。

二、“动机”策略

加涅认为,动机阶段是学习活动的首要阶段,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动机,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就要使其具有达到某种目标的动力,而学生要想达到目标,就必须使头脑中的期望与自己的学习行为联系起来 [3]。动机可以分为诱因动机、操作动机和成就动机,这三类动机引导学生朝着教师、学校和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加涅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成就动机。为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应运用“动机”策略。“动机”策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中学地理教科书章节之前呈现学习目标,以引导学习方向、提示学习内容。例如,人教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章首页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了本章知识学习目标:

大气运动是如何发生和进行的?

大气运动有什么规律?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些?

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危害?

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活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内容,以使学生发生认知冲突,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这里的引入不仅包括每章每节的引入,也包括每个新概念、新原理的引入 [4]。例如,教材在讲述“水循环”内容之前可安排如下问题情境: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流到海里以后还有可能回到黄河吗?

三是用学生身边的或熟悉的地理事实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中由学生熟悉的“木桶效应”引入资源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这样的表述由生活实际引出概念、原理,便于学生对概念、原理的深刻理解与掌握。

三、“作业”策略

加涅认为,学习过程需要有作业阶段,因为只有通过作业才能反映学生是否已习得了所学习的内容。对有些学生来说,作业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了获得反馈;但在有些学生看来,通过作业看到自己学习的结果,能获得一种满足。实际上,作业对教师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由作业检测学生课程内容的掌握水平。因此,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应运用“作业”策略。“作业”策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每节之后安排复习题,即节作业。节作业主要是针对当节的教学内容,编排由易到难不同梯度的问题以适应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选择。在题型上主要是选择、填空、列举、判断、改错、匹配、填表、读图、简答、材料分析、论述等需要书面回答的问题。例如,中图版的中学地理教科书在每节之后都设计了“案例研究”和“复习题”栏目作为节作业。然而人教版、湘教版和鲁教版在每节之后都没有安排节作业,这是今后编写教材时应改进的地方。

二是每章之后安排单元活动,即章作业。章作业主要是针对该章的教学内容编排综合性的问题。在题型上主要是实验、观测、制作、野外考察、社会调查、规划设计、论文写作等操作与实践类问题,主要用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应用能力。例如,人教版、湘教版和鲁教版教科书在每章都设计编排了“单元活动”。人教版栏目名称为“问题研究”,内容为与本章知识相关的研究专题,如“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等。湘教版栏目名称为“双语学习”,内容为一篇与本章知识相关的英语短文,并配以精美的图片和中文活动设计,如“How water shapes the earth”“The global warming impact on agriculture”等。鲁教版栏目名称为“单元活动”,注意与初中地理相衔接,突出对学生某一方面地理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如“辨别地理方向”“学会应用地形图”等,但内容与本章知识相关性不是很高,今后编写教材时应注意这个问题。

四、反馈策略

加涅认为,反馈阶段是学习活动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关心的是他的作业达到或接近于他的预期标准到了什么程度。教师需给予反馈,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作业是否正确以及错误的程度。如果学生能够得到完成预期的反馈信息,对强化学习过程将有很大地影响。为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有效强化,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应采用反馈策略,即在中学地理教科书后面给出练习题的参考答案,为学生提供反馈 [4]。当前的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教科书都没有在后面附设练习题的答案,这是在今后编写教材时应改进的地方。

五、指导性策略

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加涅既不主张完全的发现学习,也不主张全部地接受学习,而是主张“有指导的发现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既有助于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又可以避免发现学习费时费力的缺点。这就需要在中学地理教科书编写中应注重采用指导性策略。指导性策略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章节首尾安排知识结构的介绍,即章节首安排内容提要,章末安排知识小结。如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科书》(1997年出版)必修下册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在单元前安排了内容提要:

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各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进行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的物质和信息,要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和贸易等方式进行交流,实现互补,这样社会才能形成一个运转自如的整体。

第二,课文中对学习内容进行提示,包括阅读提

猜你喜欢
教科书人教版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