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俊鹏
(绍兴市柯桥区钱清中学, 浙江 绍兴 312023)
让学生参与课堂不再成为奢望
——有感于绍兴市地理优质课参评活动
孙俊鹏
(绍兴市柯桥区钱清中学, 浙江 绍兴 312023)
笔者有幸参与绍兴市地理学科优质课的评比活动,期间聆听了六位青年教师执教的六节课,以40分钟为一个单元,分上下两个时段进行,每位教师施教时间为20分钟,执教的内容分别是湘教版必修I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环境中的“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和“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两个教学片断的内容。六位青年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体现教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的新课程理念: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自己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要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虽然并非尽善尽美,但从“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的观念转变,让学生参与课堂不再成为奢望的意识已彰显无遗,深深触动了笔者。
这次评课教学是在师生互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热情高涨、气氛活跃,没有出现“冷场”现象。究其原因,笔者发现六位参赛教师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征:面带微笑,贯穿课堂;语言亲和,对话课堂;合作学习,参与其中;课堂点评,中肯激励。正是由于教师放下了师道尊严,不再高高在上,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知识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的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和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对话课堂,打消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疑虑,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信心,激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力。
这次参评的六节课,各位参评青年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的教学智慧,精心构筑教学情景,课堂中师生互动气氛热烈,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高涨,给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摘录一节“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教学设计基本思路如下:
1.新课导入:在课堂上点燃一盏孔明灯,让学生观察孔明灯的运动状况,探究运动成因。
2.感悟生活:用PPT展示日常生活中冰箱、热水瓶和空调中热空气的运动图片,让学生观察。
3.实验探究:在一只高50cm、长80cm、宽40cm玻璃箱内放置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玻璃箱内的空气运行情况。
4.教师讲解:边讲边板画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5.原理应用:用PPT展示当地时代广场与郊区某村落8月5日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画一画市区与郊区的热力环流图,让学生议一议“若在图中AB两地规划工业区和绿化带,请你合理设计规划方案并说明理由。
从上述教学设计可以看出,要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过程,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活跃的思维,没有独到的思路,学生做课堂的主体就是一句空话。主体参与的有效实施,必须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指导并引导学生逐步去完成,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尊重教材、超越教材,构筑出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掌握地理规律或原理的情景教学设计,让无趣的知识变成有趣,让抽象的思维变成可视,这是达成学生参与课堂的关键。
从六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都是以问题为线索贯穿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大多采用“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和“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方法创设问题,使学生大脑产生兴奋,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快速进入课题内容。如“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这节课中一位教师这样导入的:给出同源于蒙古人的格陵兰岛因纽特人和南美的的喀喀湖印第安人两地居民图片,设问两地居民的肤色为什么会如此显著?以此问题为线索逐步展开,剥笋式揭示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因素:结合“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图和两者地形地貌图”探究“影响两地获得太阳辐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结合教材“不同太阳高度辐射强度变化示意图”探究“太阳高度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途径”;结合“两地的地形地貌图”观察两地最显著地貌差异探究“下垫面是如何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结合地势高低对日照时数的影响基础上发散探究“其它因素对日照时数的影响有哪些”。整节课通过问题探究,一气呵成,充分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的任务。
教学的过程中以问题的探究为线索,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金种子。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目的,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构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究,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让整堂课中的学生处于精神的亢奋状态,喷发出思维的火花。
新课程改革以来,虽然我们竭力倡导新课程理念,但当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本还热衷于“教”的研究,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对“学”的研究,大部分情况下关注的是“教”的有效,而忽略的是“学”的有效。皮亚杰说过,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从六节课的教学手段来看都采用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通过归纳或演绎的逻辑思维形式达成了教学的任务,但以下两点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让实验教学不仅仅是理、化、生的专利
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六节课有四位教师采用了实验教学的手段,亲历探究的过程,把眼睛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观察;把大脑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把嘴巴还给学生,让他们去表达;把双手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操作。地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等,这些无疑是素质教育要义之一。长期以来中学的实验教学主要局限于理、化、生学科,而由于高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中学开展地理实验的条件有限,地理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原因的影响,当前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四位青年地理教师能直面问题、探讨对策,开发真正有价值的地理实验,构建高效课堂值得令人赞许。
2. 让“石化”的知识还原教育生活的本色
课堂的精彩来自生活的丰富,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他们学习的兴趣、经验以及对自身生活能力的认识。实践证明: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课堂才会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认知领域才会变得海阔天空。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尽可能地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它的价值。如热力环流教学中涉及到的孔明灯、冰箱、空调、热水瓶等热空气的运行规律,生活中的海陆风、山谷风(巴山夜雨)、城郊热力环流(工业区的规划)等热力环流原理的案例应用;如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涉及到的人的肤色、蜀犬吠日现象、极昼条件下南极的寒冷、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等生活案例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石化的知识源于生活,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