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2015-03-30 10:37程碧卉
当代学前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贴标签露丝水塘

程碧卉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程碧卉

我朋友儿子头上有三个发旋,按照我们当地的说法,发旋要是长得周正,在脑门顶上不偏不倚,孩子脾气大多温顺;发旋越多,脾气越倔强。孩子一出生,朋友妈妈说:“这孩子不好带,脾气倔!”朋友当然不高兴,怎么能把这样毫无根据的话当真。但是,从那天以后,她给我打电话经常会这样说:“儿子真的很倔,就是不肯喝奶粉。”在随后的几年中,每当朋友的儿子发生不愿意吃青菜、不愿意睡午觉、不愿在冬天穿毛衣等等情况的时候,这个念头会一次又一次在她脑海闪过:还是老话有道理,这孩子就是倔。

朋友不断地向我求助,她抱怨自己怎么生了这么个倔强的孩子。我用无数心理学、教育学的观点与她沟通:我们认为这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他总会有机会向你证明他有多调皮;大家都说这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他就会越来越负责任。朋友完全同意这个理论,但当事情发生时,还是忍不住把儿子想成一个倔强的孩子。

朋友的这种反应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标签效应”,就是当我们对某人作出某种认定的时候,在潜意识里他会做出自我肯定,并强化你的认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在幼儿园我们常听到家长们说:“萱萱贫血,就是因为挑食,被她姥姥惯坏了。”“子墨管不住自己,特别爱动手,总是跟男孩子打架。”“洋洋是个小大人,想法太成熟了,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然后还会不断用孩子的行为来印证自己这一观点。

“标签效应”其实就是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时,被我们认定的“标签”特性就具有心理引导作用,它对一个人的“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给孩子“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暗示的方向发展;反过来,这种发展的结果又强化了人们对这个“标签”的认知,使其更坚定自己的看法——“他果然就是这样”。

但我们必须要知道,儿童是在不断生长的,他们本身具有无限的可塑性,一个从不被允许跌倒的人如何懂得在哪里爬起?孩子们是在不断探索世界、获得经验中成长的,是在社会化学习过程中不断成熟,儿童正确的自我认知也是在不断与社会交往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这一切都需要成人的尊重,需要等待的时间。这种过早被贴上“标签”的做法,是无视儿童发展的表现,我们不能够将这些过程视作既定的结果,作为教育者更应该尊重儿童成长的需要。

1968年,在美国内华达州,妈妈居然因为三岁的露丝认识了字母“O”而将幼儿园告上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露丝的想象力,所有人都认为她疯了。但三个月后,幼儿园败诉,因为全部陪审员都被这位母亲的辩护词所感动:我曾到东方旅行,看到一只被放养在小水塘里的天鹅却不会飞走,饲养员告诉我,因为小水塘里没有足够的滑翔路程,天鹅习惯了飞不走。我震惊于东方人的聪明和智慧,也感到悲哀,是因为我感到露丝就是那只被过早地投进那片只有 26 个字母的小水塘的天鹅,可能露丝想象力不是很丰富,但是你们不可以剥夺她想象的权利,因为在小水塘里的天鹅永远都飞不起来。最终,内华达州为此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其中规定幼儿在学校必须拥有的权利: 一是玩的权利;二是问为什么的权利,也就是拥有想象力的权利。

我们要牢记:教育是为了唤醒儿童的内在力量,而不应该按照成人的既定想法去塑造儿童。

(作者单位:武汉市经济开发区博雅幼儿园)

猜你喜欢
贴标签露丝水塘
水塘
拒绝被贴标签
Never Let Go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露丝·巴德·金斯伯格去世,享年87岁
醉在水塘
我给酸奶贴标签
惩罚和保护都是爱
贴标签
谈对青少年“贴标签”的现状及影响
荒漠水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