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谔对隋初公务文书文风革新的贡献

2015-03-30 05:26孙国赟
档案与建设 2015年8期
关键词:骈文浮华文风

孙国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李谔,字士恢,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历仕北齐、北周、隋三朝,先后担任中书舍人、治书侍御史等职务。《隋书》记载:“谔性公方,明达世务,为时论所推。”[1]的确如隋书所载,李谔在隋初的公文文风改革上做出了贡献。

一、隋初公文重文轻质的文风情况

我国南朝自东晋以来,许多依附王公贵人的所谓文人雅士,趋奉于权贵之门,沉溺于游乐饮宴,脱离社会现实。其诗文内容空洞、虚美浮夸,遂以华艳的辞藻相堆砌、为掩盖,形成雕词琢句、浮华绮丽的文风。社会普遍流行的文风必然影响到公文写作之风。把出于欣赏目的的文艺写作标准、规律、方法,不加辨析地搬用于以实用为目的的公文写作,必然导致公文写作的弊病丛生。

隋朝开国初期,受南北朝骈俪文风的影响,公文领域淫靡之风盛行。公文依旧重文轻质,多用讲究对仗、用典、用语雕琢的骈体,而对内容多有忽视,甚至基本完全撇弃。这种公文写作主要在形式、字句、用典上争奇斗胜,完全背离了公文写作的宗旨。

二、李谔在公文理论上振臂高呼

隋开皇四年(584),出于政治上的目的,隋文帝下达了改革文风的诏书,由此揭开了隋代公文文体文风改革的序幕。而本文所述李谔就是隋朝公文文风改革的一位开路先锋。李谔的公文理论主要见于《上书正文体》一文中:

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为训民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其有上书献赋,制诔镌铭,皆以褒德序贤,明勋证理。苟非惩劝,义不徒然。降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丱,未窥六甲,先制五言。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指儒素为古拙,用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领缙绅,参厕缨冕。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如闻外州远县,仍踵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2]

(一)形式上反对骈文

李谔认为,骈体公文写作受到南北朝骈俪文风影响,存在诸多弊病,常常是“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这样的公文,言之无物,无法起到“化民”、“训民”的作用,也不能为社稷建言献策,更遑论起到治理国家的作用。而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在形式上反对骈文。进行散体公文写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回避当时骈体公文所存在的问题,使得公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李谔留世的公文不多,在《隋书·李谔传》中共有其四篇公文,这四篇公文均以非骈体写作,即使有部分内容使用了骈文的写作方式,但是内容充实,重文轻质。

(二)内容上讲求实在

若公文写作仅仅是在骈体文和散体文之间进行简单的转变,必然使得公文写作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况。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李谔强调公文写作的内容上要讲求实在,也就是“公私文翰,并宜实录”。这里共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言之有物,实事求是。在李谔看来,曹魏以来的文章,由于过分追求文词华艳,可谓一无是处,影响极坏,致使人们思想混乱,即上文所提“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言之有物主要是针对当时骈体公文只讲求对仗、用典,过分追求形式美、音韵美的弊病而忽视了公文的实用性提出的,强调公文写作实用的目的,要求公文内容充实,而非华美词句、典故的堆砌。二是要求缘事而发,针砭时事。李谔认为公文写作要求根据社会现实,阐述具体意见。李谔在《上书正文体》中强调说“必观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以示淳和之路”。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阅、知者照此实施,也就是“行大道于兹世”,用“五教六行”来“正俗调风”,从而达到“褒德序贤,明勋证理”、“惩劝”以及“家复孝慈,人知礼让”的实际目的。

(三)文字上注重朴实

为确保公文行政效能的实现,在表述上,李谔认为格式要符合古代的公文写作规范,文意清楚并适应阅知者的水平和理解能力。而公文很多需要布告后让百姓周知,以起到“化民”、“训民”的作用,因此过于繁复甚至冗赘的表述便不适合在公文写作中出现。李谔强调公文写作应当文从字顺、语句通畅、语气得体,文字表达以“简朴晓畅”为宜,不应当刻意追求形式新颖、辞藻华丽,以免深奥难懂,抑或理解歧义,最终导致“因文害事”。

(四)思想上崇尚儒学

传统的儒家功利文学观在北朝的时候便是根深蒂固的,隋朝也继承了这种思想,李谔的公文理论与实践也是在这一观念的诱导下而产生的。李谔上书批判浮艳文风,主张文章应当承载更多有利于政教的儒家思想便是最有力的例证。而李谔以及隋初的改革文风运动反对的不是简单的骈文文体,而是要求骈文弃绝浮华轻艳、内容空洞的问题,去承载更多有利于政教的内容。上述三点,实为具体的实施内容,都是为复兴儒学,以协助巩固统治而服务的。

三、李谔在公文实践上以身作则

李谔除了在公文理论上提出了具体化的要求,也在实践中践行了自己的公文理论,推动了隋初的公文文体文风运动改革的开展。李谔的公文实践除去自身公文写作多用散体、注重内容、文字质朴之外,还表现在对于浮华公文写作者的惩治上。

(一)公文写作上突破骈体模式

上文已提及,在《隋书·李谔传》中共有其四篇公文,均以非骈体写作,即使有部分内容使用了骈文的写作方式,但内容充实,重文轻质。此处的“非骈体”之意,即突破了骈文写作的旧有模式,最主要的是两点:一是突破了骈文的“四六文”模式。在《上书正文体》中,虽然句式依旧整齐,常有对仗,但是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四六文”模式了。如“五教六行为训民之本,《诗》《书》《礼》《易》为道义之门”、“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已经明显不是四字或六字了,更有“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说,不复关心,何尝入耳”、“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等句,完全突破了骈体对仗的形式。这些在当时都是公文写作的一大进步。二是公文写作确实言之有物了,整篇《上书正文体》都在阐述改革文风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做法和所带来的益处,早已不是魏晋齐梁之时单纯的文字和典故堆砌之文了。

(二)革新运动中惩治浮华文风

李谔清楚单纯的理论主张并不足以改变当时的浮华文风,只有附以各种惩罚规定与措施,才能保证真正地推动公文文体文风的改革。如《上书正文体》中所提“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当然李谔(并不仅仅是单纯地通过极少数的个案来杀鸡儆猴,而是“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可见李谔改革公文文风决心。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李谔使得当时的公文作者“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纵览历史,能够因为“华表文作”而被治罪的人数其实很少,由此可见当时李谔惩治浮华文风的力度和决心都是非常之大的。

四、李谔对公交改革的作用及评价

无论李谔的公文理论抑或实践,都推动了散体公文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隋初浮华文风的情况。不仅使得浮华艳丽的骈体公文向轻文重质的散体公文转变,还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同时,因为古代公文与文学关系紧密,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某种意义上使得文学创作注重“缘事而发”的创作观以及言之有物的写作的理念。

李谔的公文理论主张,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古代公文与文学作品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但实际上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有着不同的写作规律,李谔未将公文与文学作品区别开,而是放之一处进行了批评,一味责备崇尚文词就是“雕虫之小艺”,过于片面。其次,李谔强调公文应该重视内容,缘事而发,针砭时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李谔的改革文风实践主要以儒学功利文学观为诱因,同时他理解下的实在内容主要是儒家学说、古代典籍,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所在。再者,李谔对于隋初公文浮华文风的整治有“矫枉过正”之嫌。为了遏制华而不实的文风,在当时提出“弃绝华绮”也许无可厚非,但是就公文写作本身而言,在内容充实、观点鲜明、措施可行的前提下,适当地追求结构的巧妙、文句的工美等,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公文的表述效果。李谔自身的公文作品,文采就很出众,句式工整,能看出其下过雕琢之功。

当然,尽管在公文理论与实践中李谔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总的来说,对于隋初浮华文风的改革,李谔是功不可没的。

注释

[1][2]魏征等撰:《隋书·李谔传》,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73年版,第1543、1546页。

[1]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校点本,1973年版。

[2]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四库全书本。

[3]梅鼎祚编:《隋文纪》,四库全书本。

[4]岑仲勉著:《隋书求是》,中华书局,2004年版。

[5]王仲荦著:《隋唐五代史》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猜你喜欢
骈文浮华文风
北魏新贵族的形成与骈文的新变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论明清之际骈文的经典化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启事一则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锦绣浮华,生死契阔
浮华尽
现代进行时传承之旅收官站纪实 褪去浮华·拥抱新生
谣言·党争·浮华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