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2015-03-29 23:43石亚玲
党政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主体体系

○石亚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鲜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为追求善治的价值目标、合作式治理的价值取向和向民向德的价值理念。

一、追求善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目标

自有国家和阶级以来,人们对“善治”的期望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善治”这一概念的使用虽多集中于90年代以来的西方国家,但其理念在我国早已有之。善治是指政府有效治理的模式,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追求善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是中国治理改革的最终目的。

1.追求善治体现人类政治生活的理想目标

善治,是国家治理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追求善治体现出人类政治生活的理想目标。善治所蕴含的法治、公正、稳定、廉洁等作为传统善政和现代民主的基本要素,体现着我们国家面向现代化的治国理念的变化,体现着制度和能力现代化层面的新要求,体现着国家与社会关系达到的最佳状态。一是反映我国治国理念的变化。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以“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面对新时期新阶段的新任务,转变传统农业社会中治国理政所带有的许多传统的框架,体现面向现代化的治国理政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二是体现制度和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是处理“制度”和“人”的问题。“没有好的制度,国家难以实现善治;没有卓越的制度执行力,再好的制度也会落空”,由此,“如何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的问题已逐步成为影响我国发挥制度优势、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制约因素。三是体现着国家与社会关系达到的最佳状态。从国家统治、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的话语转变,其实质是国家、政府、社会和人的关系问题。统治和管理体现为一种单向的、强制的国家行为,而治理则更多强调国家与社会间的合作沟通,是国家现代化的要求。治理活动是一种政治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相应地体现着一定的政治价值。

2.追求善治反映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

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和根本方向是不断从统治走向治理,努力实现公共管理从管制走向服务。一般而言,“更少的统治,更多的治理;更少的政府统治,更多的社会自治。这是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追求善治反映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善治是一个市民权对公权力进行监督的互动系统。自1989年首次使用“治理危机”一词后,“治理”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国家治理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热词。追求善治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其实现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善治体现我国政治系统中的平衡规律。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学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了以善为追求的轴心,包含着天人、群己、义利等基本价值关系,体现儒学的中庸之道所引发的平衡规律。具体说来,我国政治系统中的平衡规律集中表现为政治系统中度的掌握和关系的协调。其一,度的掌握,主要是指从国家统治、管理到治理的话语、方式转变中把握国家同社会之间的关系;其二,关系的协调,主要是指作为制度形态的国家治理体系同具有治理能力的人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要处理好“制度”与“人”的关系。

二、合作式治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合作式治理是相对于传统的以单一、单向、强制为特征的国家治理方式而言。合作式治理还可以理解为以“疏”为主达到“动态稳定”的治理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过程呈现出鲜明的合作式治理的特征。

1.治理主体范畴大大扩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国家治理”的概念在中央文件中的提出尚属第一次,从“国家统治”、“国家管理”到“国家治理”的转变,突出的区别在于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突破。目前,中国的治理主体已日趋多元化,社会(公共领域)成为除政党和国家之外兴起的另一个领域。由此,在国家治理中,政党所面对的政治关系由单一的“政党-国家”关系变成“政党-国家”、“政党-社会”和“国家-社会”的关系。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与各级组织仍是最重要的治理主体,但治理主体的范围已不再是单一的政党和国家,而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包括非政府性的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个人。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开始参与和推动国家治理,在大量的社会生活领域,许多组织和个体开始管理自己的生活,这是人类政治认识和人类政治发展的一个新境界。各种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国家治理活动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本质特征,建立正确的“国家-公民”观是与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根本区别所在。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治理方式日趋多样

治理方式是连接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的中介,21世纪初,关于国家治理方式的调整,中央明确提出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由此,国家治理将不再是一个单向的运动,而应该回应在双向运动中所面临的冲突和挑战,实现各种力量之间的均衡和协调。现今,治理方式的日趋多样主要体现在,除必要的政治强制外,治理更多的是通过引导、协商、沟通、参与来达到治理的目的。合作式治理的价值取向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时要不断创新治理方式,创新治理方式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和各级组织的重要主体地位。加快形成健康有效的国家治理方式,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统一。二是建立有效的国家治理沟通机制。具体说来,国家治理沟通机制的建立可以从转变观念、拓宽渠道、完善法制等维度展开。治理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以“疏”为主的“动态平衡”而不是以“堵”为主的“静态平衡”,因此,要拓宽和搭建国家与社会、个人的沟通平台和载体,凸显人民主体地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多元互动共治的治理过程

国家治理是一个不断打破静态平衡,通过改革发展的动态平衡以达到新的静态平衡的过程。多元互动共治的治理过程要求国家的治理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一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国家治理效果的实现是国家政府与社会组织、个人的多元互动的结果。因此,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应强调“共识、合作共赢、良性互动”,以共同解决国家治理所面临的新问题,推动社会进步。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的部署和安排,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即紧紧围绕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这既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点。三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也就是“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从根源上讲,国家治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动力源自经济发展、政治进步、人民需要和全球化冲击。国家治理的改革创新,是人类政治发展的世界性趋势。站在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高度,认清世界发展潮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持稳定,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三、向民向德: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理念

从价值理念的层面来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向民向德,即将人民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和治理利益的代表者,维持各利益主体在政治系统的和谐共生。

1.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和治理利益的代表者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坚持民众的主体地位,体现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是与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相区别的根本所在。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就明确提出,要“以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系统的体制机制改革。以人民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标志着党治理国家理念的转变,即由一元主体治理向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国家的转变;由强制、刚性、单一治理国家向包容、柔性和合作治理国家转变;由权威管理社会向民主治理社会转变。马克思在论述人的本质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要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实现自己全面的本质。以人民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以人为本,并不仅仅是指以民为资本,而在于将人作为公平正义的落脚点和归宿。

2.维持各利益主体在政治系统的和谐共生

政治系统这一理论或概念主要是指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政治学。一般而言,政治系统是由政治系统内部环境和社会外部环境构成,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其中,社会内部系统就包括通常所说的社会系统、个人系统、生态系统等。在政治系统中,由于各要素构成的不同,产生多元的利益主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利益主体日益分化,如何维持各利益主体在政治系统的和谐共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是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即如何在处理本国政治体系同国际政治系统、国际社会系统的关系中维护各利益主体。目前,国际环境日益纷繁复杂,如何正确看待国际间的关系,认清矛盾斗争的实质和根源关系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体的价值选择的正确与否。二是政治系统内部的和谐共生。政治系统内部主要是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作为治理主体参与国家治理。就目前现有情况而言,政府是国家治理的主体,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包括非政府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开始参与到具体的国家治理活动中,而个人作为治理主体参与国家治理的情况较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发展,非政治性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会日益成为国家治理的主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家治理当中。

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深水期,社会各种矛盾日益显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面临众多机遇和挑战。因此,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推进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探索,为新时期国家治理提供历史经验和理论准备。

猜你喜欢
现代化主体体系
边疆治理现代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