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2015-03-29 05:03黄寿恒
关键词:韵部声韵韵脚

黄寿恒

(田林县文化馆,广西 百色 533300)

胡安顺先生(2002)认为:“如果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对古代诗歌就无法做到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学习不好,更谈不上研究。”[1]7有学往往先有教。近十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有不少诗词写手从事起诗词写作普及工作。网上的,借助论坛、QQ 群、语音软件等手段进行远程讲学;网下的,通过老年大学、中学课外兴趣班进行现场传授。在教学当中,声律是最基础也是比较难以说清的环节。这个环节涉及到汉语音韵学,这门学问常被戏称为“绝学”,诗词学员固然几乎不懂,有的讲师也是一知半解。如某诗词网校的一次讲义中,说到“撞韵”问题,旨在提倡学员写作应避免撞韵,但是却举了一个不当的例子来解释唐诗例外撞韵的合理性。大意是,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处”与韵脚“酥无都”韵母相同,乃是撞韵,但由于作者技术高超,在第二句把朗读的重点落在了“近”上,“无”字读得轻,使人觉得这首诗还是三个韵脚,即“酥、处、都”。这样解释的不当之处,是没有注意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根据上海师范大学潘悟云教授对中古音的构拟,“酥”读* suo,“无”读* muo,“都”读* tuo,用音韵学的术语说,三字同在模韵遇摄合口一等,韵母相同,声母不同;“处”在鱼韵遇摄合口三等,读* thji[2]。即使我们没法读出“处”的复杂声母也没关系,只看其韵母i,就知道它与“酥无都”不同韵,也就无所谓撞韵了。因此,音韵学知识对于诗词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1 树立语言变化发展的观点

在诗词爱好者群体中,读过语言学专业的占绝少数,大多数爱好者从小接受的语文教育是汉语普通话,即便是阅读古文,也是通过汉语普通话讲解。北方汉语地区的学员,有的只听过普通话,不清楚汉语其他方言的发音;即便是粤语地区的学员,也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粤语跟古代汉语的历史渊源。青少年学员受到近代自由诗不押韵的影响,最容易走上写旧体诗词也不求押韵的歧途。略懂音韵学,可知道我国汉语诗歌从最早的《诗经》就是押韵的,由于年代久远,语言发展变化,现在的语音读不出古代的韵脚来,是正常的。了解汉语从上古——中古——近古——现当代的发展轨迹,有助于汉语方言区的学员认识自身方言在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层次,尤其是有助于母语为粤语、吴语等方言的学员利用熟悉的语音现象理解诗韵。如杜甫《咏怀古迹》:“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粤语读韵脚“间、山、还、关”韵腹/-a-/都一样响亮,用汉语普通话读之,“间”的韵腹响度变小成/-ε-/,与其余三个韵脚有明显差别。又如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汉语普通话和粤语方言读韵脚“花、斜、家”都不押韵,知道“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3]5,便可轻松理解这首诗的韵脚。虽然我们不必也不可能用古代汉语诵读古代诗篇,但这不能作为不了解甚至误解古代汉语的理由。毕竟,我们要创作诗词,就得从古人精品中吸取养分;要完全读懂古人精品,就不能忽视古代作者在声律上所花费的心血。

2 理解入声韵

入声韵是诗韵教学中最难却又不能绕过不谈的环节。对于只会说汉语普通话的学员而言,入声韵虚无缥缈难以捉摸。我们除了让他们听听带有入声的方言(如粤语),或带有近似入声的语言(如英语),还应向他们揭示入声的本质。古人说入声“直而促”“短促急收藏”都只是描述现象,入声的语言实质须借助现代语言学理论来理解,即:入声韵是韵部由单元音+不除阻的塞音/p/、/t/、/k/组成的。《平水韵》中的17 个入声韵,我们可以按照它们的韵尾来分成三部分,这三部分里的韵部在词中可以通押。

/-k/尾的有:【屋】、【沃】、【觉】、【药】、【陌】、【锡】、【职】。

/-t/尾的有:【质】、【物】、【月】、【曷】、【黠】、【屑】

/-p/尾的有:【缉】、【合】、【叶】、【洽】

音韵学还告诉我们,入声韵与某些平上去声有着对应关系,它们的韵腹元音是相同的。例如【东】韵的韵母是oŋ和ioŋ,【屋】韵的韵母是ok 和iok[1]110,韵腹相同,不同之处在于/-ŋ/与/-k/的对转。/-ŋ/是舌根音,只要喉咙把声音关住,结束发音,就成了/-k/。

3 分析平声韵部

平声韵部主要有三种情况,都需要音韵学知识加以分析。

3.1 区分音近韵部

一是韵腹音近。如【东】【冬】两部,能够区分二者的方言,不容易遇到。参照语言学家对中古韵母的音值的构拟,【东】是oŋ和ioŋ,【冬】是uŋ和iuŋ[1]110,从韵腹都可看得出两者的区别。二是韵尾不同。如“真”韵与“侵”韵,韵腹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韵尾,“真”韵尾是/-n/,“侵”韵尾是/-m/,所以它们分属两个韵部。

3.2 理解韵部的合并与分化

从《平水韵》到《词林正韵》,有很明显的韵部合并与分化的现象。合并方面,读音相近的韵部差不多都“趣味相投”,可以通押了。如“东冬”“江阳”“支微齐灰”“元寒删先”,离汉语普通话越来越趋同了。分化方面,“佳”“灰”“元”各自分成两部分,真是“大快人心”,因为在《平水韵》里,这三个韵,按现代汉语来读都有两部分不相近的读音。如“元”韵中,“元、原、源、园、言、轩、翻”等字读起来韵腹是/-a-/,“魂、孙、门、村、婚”等字读起来韵腹却是/-ə-/,最终产生分化是大势所趋。

4 选择四声五音

“四声”即声调平上去入,“五音”即发音部位喉牙舌齿唇。在词里,四声五音的运用比格律诗讲究,历来为词家所重视。如张炎在《词源》里记载他的父亲张枢“每作一词,必使歌者按之,稍有不协,随即改正。”并举《瑞鹤仙》“粉蝶儿、扑定花心不去”句改“扑”为“守”乃协,说明“雅词协音,虽一字亦不放过”。又举《惜花春起早》“琐窗深”句改“深”为“幽”仍不协,改为“明”字歌之始协。说明虽同为平声,亦需辨明“轻清重浊之分”[4]134—135。“深、幽”与“明”词义正相反,重视协律达到不惜改动歌辞句意的地步。四声五音选择得和谐的典范,首推柳永、周邦彦、姜夔等大家的词作。

4.1 四声选择

诗词理论家们认为,人的感情有喜怒哀乐之别,字音有浮切轻重之异,填词需两者结合,方臻上乘。如押仄声韵的词牌中,韵脚是上去声的,适合表现婉转的情绪,韵脚是急促的入声的,适合表现激越的情绪。从调值来看,去声是从最高降到最低,激厉劲远,最适宜作为一句的开头,以振起整个句子。所以,领字多数是去声,典型的例子是姜夔自度曲《扬州慢》。“上声舒徐和软,其腔低。去声激厉劲远,其腔高。相配用之,方能抑扬有致。大抵两上两去,法多当避。阴阳间用,最易动听。”[5]9所以有“去上”连用一法,音节动听,如周邦彦《花犯》。

4.2 五音选择

词律也重视歌词的发音部位。五音相间,并且双声连用不超过两字,可避免拗口;洪亮与纤细、轻声与重音交替,声音和谐。诗可以不管这个,但写词一定要留意。比如,杜甫诗句“信宿渔翁还泛泛”,“还泛泛”三字韵母都是an,词中不宜如此。又有人举例“故国观光君未归”来说明。这七字有六字是“见”母,即声母是/k-/,整句是很拗口的,难以唱出,也就不符合词律了。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诗词教学时,音韵是必然要涉及的。适当地运用音韵学,可以帮助诗词学员树立语言变化发展的观点,同时也有助于理解入声韵、分析平声韵部和选择四声五音。讲师首先要具备完备的音韵学知识,才能用学员明白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员通过对音韵学知识的了解,体会到诗词写作的奥妙。

[1]胡安顺.音韵学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东方语言学网中古音查询. http://www. eastling. org/tdfweb/midage.aspx.

[3]王力.诗词格律[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龙榆生.词学十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5]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韵部声韵韵脚
九江县民歌三声腔的统计与分析
从淄博方言看聊斋俚曲的儿化问题
论《中华通韵》15韵部的科学性
《笠翁对韵》韵脚分析
韵脚怎么押?
中国诗歌声韵演变发展略
李绅诗歌用韵考
还诗歌教学的本义
彭泽县桐城方言音系研究
古入声韵在《徐州十三韵》中的消变轨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