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底片的显影
——郝玉梅散文集《心灵的底片》评析

2015-03-29 02:41杨铁钢
大庆社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底片散文心灵

杨铁钢

(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1)

·书评·

心灵底片的显影
——郝玉梅散文集《心灵的底片》评析

杨铁钢

(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1)

郝玉梅的散文集《心灵的底片》,2015年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由六辑构成的散文集,一类主要是运用叙述、抒情、描写等表现手法创作而成的艺术散文;一类主要是运用议论或夹叙夹议的手法对经典作品的评析。这两类散文,充分地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轨迹、人格志趣、知识积淀和艺术修养。作者散文创作所达到的水准和取得的成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散文普遍带有诗的情愫,优美、含蓄、情浓;二是注重散文语言的锤炼,追求准确华美,用准确华美的语言表述真实的情感、深刻的见地,给人以优美精警的享受。

郝玉梅;《心灵的底片》;散文特点

随着对《心灵的底片》阅读的深入,渐渐地形成了这样的追问:人,为什么写作?具体说,郝玉梅为什么要写作和出版这一部散文集?人,不同的人,写作的原因是不同的。当读完《心灵的底片》后,坚定地认为:作者写作的原因就是爱:爱生活,爱文学,爱写作。这种爱源于自幼对阅读的痴迷。正是这种痴迷,导致了她对文学发自内心的热爱;正是这种热爱决定了她1977年参加高考时,对中文专业的选择;正是这种选择,确定了她先投身教育,从事语文教学,后转行行政,负责宣传工作的社会人生阅历。

时间在变,工作在变,角色在变,不变的是作者对文学、对写作的与日俱增的热爱与执着。写作,对作者而言,已超越了兴趣、爱好的层次,成为了承担和完成社会工作的手段,尤为重要的是成为了完善自我人生,构建精神家园的自觉追求与目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有精神追求,由此,才成为人;人与人的区别,就在于精神追求的不同,由此,才成为“这个人”。《心灵的底片》,真实记录着作者——“这个人”的成长发展史。因此,在《心灵的底片》上,不仅可以看到作者个人的外在人生遭际,还可以领略家庭、社会近百年的风云变幻,更可以窥视到一位知识女性跨越世纪的心路历程,和伴随于此而形成的丰富、细腻,当然也不乏矛盾、痛苦的精神世界。

《心灵的底片》,由六辑构成,可分狭义散文、广义散文两大类。前四辑为狭义散文——主要运用叙述、抒发、描写等表现方法创作而成的艺术散文。他们或叙述对亲情、爱情、师友情等人间挚爱常情的《绵绵思念》;或抒发《七孔箫吹响金秋》《跋涉》《雪季的郁结》《独自品味青橄榄》等人生经历,在心灵底片上留下的岁月之痕——《岁月有痕》;或描写《走进葳蕤大自然》,《初探落笔洞》《解读乌镇》,在《三亚河行吟》,到《九寨沟揽胜》的《旅途情思》;或荟萃文竹、蒹葭、蒲公英,青蛙、山鹰、宠物狗等《物类撷趣》。后两辑为广义散文——主要是用议论或夹叙夹议的方法,将《仲夏之晨》《一则寓言的联想》《“舌头”的德行》《不吃葡萄因为酸》等诸种自然启示、人生感悟《随意道来》;还就唐人王昌龄的诗作《采莲曲》、今人贾平凹的散文《风雨》创作之妙,及《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逊三分”与“输一段”》等艺术创作规律,作出了《风递幽香》般的评说与探寻。作者的如上作为与成果,形象而又充分地向世人呈现出了她的人生轨迹、人格志趣、知识积淀、艺术修养。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与人的不同,也正在于是否有自觉而执着的精神追求。爱好文学、从事创作的人,无疑,都是有自觉而执着的精神追求的人。尽管如此,他们也依然差异明显,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则在于每个人所独具的秉性气质与人生阅历。在《绵绵思念》辑里,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作者的家庭出身与成年以前的生活:在家是独女,上有老年慈父百般的恩爱、具有良好文化修养的母亲的言传身教以及兄长无微不至的关照爱护。可以说在同龄人中,作者享受到了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家庭温暖和教育。也由此自幼培植起了自尊、要强、不服输的品格气质。而较为充裕的家庭条件也使她自幼很少尝到物质生活窘困的苦涩,因而可以倾其全身心地追求精神生活的美好和完满——读文学、爱写作。这样的追求在未成年时既是惬意的,同时也是可以较为容易坚持的。因为这是在家庭支撑、父母关爱之下,所进行的幼小心灵——精神世界的初创,它不受物质生活的干扰,更少受社会矛盾的冲击。如此养育而成的便是敏感的神经、梦想的世界、美好的愿望。这样的生活与情思,作者一直拥有和坚守到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之时。而后,单位工作的压力,物质生活的窘困,人际关系的复杂,社会转型的急剧,总之,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物质与精神的对抗接踵而来。这才是真实而现实的人与人生。外在矛盾必然转化为内在的冲突——灵与肉的分裂。分裂,必然带来痛苦。面对痛苦,为生存,为温饱,为发展,又必须作出何取何舍的选择。本来,选择是为了缓解或避免痛苦,而事实上恰恰相反,选择加剧了痛苦。在《心灵的底片》中,作者以自我真实的人生经历,和由此产生的真情实感,作出了真切感人的艺术表现,特别是以第二辑《岁月有痕》表现得尤为突出。

34岁,十足的深陷社会的成年。苦乐成败、荣辱得失均已经历,其留在心里的自是不忍回首又难以忘却的斑驳之痕。但作者还是采取了正视的态度,并为其酿造出洒脱的品味——举办生日晚宴,见证《岁月有痕》,抒发出如下的情怀:不为经历过的厄运和已失的青春悲伤,欣慰着悄然换得的“铜像似的刚愎”和“逃遁山野的淡泊”,更欣喜“学会了泱泱大度冷静地把握自己,练就了一种由生活经验积累的善解人意的风情仪态”。正因为如此,才能品出生日晚宴“苦涩而又幽香”的味道。

字面上写的是《湖》,但其用意与内涵分明写的是人——作者自己。《湖》的特征“远离尘寰而超逸,弃绝世俗而高远……没有激情,只有蕴涵;没有潜流,只有恬淡”,不正是作者的写照或追求吗?

《心灵的底片》显影出的是因一段难忘的情感经历,以及由此而生出的忧愁怨恨。在《七孔箫吹响金秋》的时节,“采撷到了那颗诱惑我很久的红果——为之奋斗三载的本科文凭”,从中感悟到的是“人活着像一只陀螺”,在诅咒鞭子的同时,也祈福于鞭子,只有如此,才能将自我的生命价值昭示于社会,从而实现“质总胜于量,有血有肉的活着,即使痛苦也比麻木好,生活不见得长久,重要的是不能流于平庸,应不断地战胜自己,走向更高领地。”从以上作品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走出温馨的家门,走出清纯的校门,跨入社会的大门之后的作者经受打磨的经历,以及这经历在其内心所留下的绝非温馨、清纯的印记,这也正是作者成熟的表现。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成熟不是以丧失以往的追求为代价的,也正因此,这成熟伴随着痛苦。但可贵的是作者面对的坚守,坚守着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与构建。因为有坚守和为了坚守,就必须《艰难地活出自己》,向上:

“跋涉……

追索……

是一无所有,还是收获太厚太多?

也许品味了苦辣酸甜的多道菜,才称得上有滋有味的活着。

寻找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得到什么。”(《跋涉》)

“人生,不出售回程车票,幸运也不是阿里巴巴的咒语,更不是点石成金的神话传说。既然如此,前路遥遥,仍需跋涉。”(《雪季的郁结》)

梦、做梦、梦想,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但,它与人类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古话俗语已很好地揭示和说明了这一现象。对以精神生活为主要追求的人们如作家而言,与梦的关系尤为密切:喜欢梦、爱做梦、追求梦、表现梦。作者正是如此。《心灵的底片》集中涉及到梦的作品10余篇,仅在《岁月有痕》一辑中,以梦为题的就有3篇:《梦园》《梦醒时分》《红尘无梦》。“梦,是心造的幻影”“梦,是被压抑欲望的伪装的满足”,因此,“有梦者是幸运者”“梦境,也有美丽的昭示”。尽管《梦园》美丽,终不是栖身之所,如果将梦境定义为理想、愿望,那么红尘,自然就是现实的生活。二者相遇的结果会怎样?对大多数的人而言,只能是《红尘无梦》。这是对现实存在的肯定和屈服,是对理想愿望的否定与背弃。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源在个体与社会的矛盾:“真诚地做人,认真地生活,心在细微处善待别人。对哪怕一丝丝美好与温馨,都力求不依不饶地加倍还报。然最终,仍被无情的伤害抛向深渊。生活多像一个冷面杀手。”这样的现实,必然将许多人的美梦无情地打破,使人在《梦醒时分》,感到“天冷、地冷、心冷”。这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写真,这也是作者真实的自我经历。但作者的卓异之处在于:她并未因此而陷入绝境、绝望,而是敢于正视自己,能面对一切!

“携一支洞箫,西出阳关,把昨日的郁结洗得干干净净,把今晨的污浊荡得玉洁冰清。

梦醒时分方悟,痛苦也有价值”。(《梦醒时分》)

《午夜心河》是《红尘无梦》续篇;《断章三题》又是《午夜心河》续篇,表露出的是面对现实的无奈的心境和选择:“红尘中功利的诱惑已太多,何苦再设一块昼夜兼程的标牌?”这与以往所多次表达过的纵然失望,仍要跋涉、追索明显的矛盾。这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矛盾,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也恰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的严酷性,个体人生的复杂性,生活固有的真实性。仅从《心灵的底片》中考证作者的人生,我们又不能不承认:面对现实,心怀梦想,坚守追求,是其人生的主基调。作者以才华、能力和坚韧、顽强,应对现实人生磨难;以对文学、写作的热爱、坚守,筑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精神家园,是作者恢复因应对现实人生而导致的身心疲惫的疗养院,更是医治心灵创伤、增长抗击外界伤害本领的护理室。也正因为筑造起了这样一个精神家园,才使作者活出了自己的精、气、神,而成为拒绝凡俗、超越平庸、追求完美的“这个人”。而《心灵的底片》及其《岁月有痕》,正是作者为世人展示其独有的精神家园而打开的一扇门和窗。

透过《心灵的底片》,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真实、经历的真切、情感的真挚,还可以领略到作者散文创作所达到的水准和所取得的成就。

一是用写诗的情怀、态度、手法来写散文,因此,使艺术散文普遍带有诗的情愫,优美、含蓄、情浓。尤以《岁月有痕》为突出,我们完全可以将此辑视为散文诗来欣赏。它们是用诗的语言塑造出的诗的意象,伴随着时激时缓的情思,流泻而成的。对之,你或心生同感、或感奋激昂、或黯然神伤,总之,你很难无动于衷。

二是注重语言的锤炼,追求准确华美。用准确华美的语言表达真实的情感、深刻的见地,自然就给人以优美精警的享受,还是体会一下吧:

“梦境,也有美丽的昭示。

昨夜梦中,释迦牟尼在灵山上手拈一朵花,一语不发,摩诃迦叶则会心的微笑,这象征着什么?

拥有一颗宁静的心,遇事善取欣赏的态度,随和恬淡,通达有容,一切郁结会渐渐释然。

今晚,风雪还会大肆侵袭我的梦园,那会不会是春天的使者?

活在梦境里,尽管比活在现实中更轻快惬意,但还是要叫醒我,因为无论如何,我崇尚真诚的生活!”(《梦园》)

作者生活阅历及文学修炼积淀有年,现又恰逢人生中年的成熟期和创作的旺盛期。《心灵的底片》只是开端,其后,佳作连连必指日可期。为达此目的,应注意:在追求语言华美的同时,要结合文体的特点和表达的需要,防止词藻过度的华丽造成表达的艰涩,而失之朴素与流畅;记叙性的散文如第一辑《绵绵思念》,要多注力于结构的营造,以灵巧与跳越克服板滞与单一。

〔责任编辑:宋洪德〕

I207.6

A

1002-2341(2015)06-0150-03

2015-10-23

杨铁钢(1958-),男,黑龙江宾县人,党委书记,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底片散文心灵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旧底片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一座城的70年时光底片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保护光明的“底片”
唤醒心灵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