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倩倩
(中国海洋大学社会科学部,山东青岛 266003)
从心理学角度看,挫折心理是指人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挫折对一个人来说既有利又有弊。利是挫折能够使人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磨炼人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解决问题、战胜挫折的能力。弊是挫折也会使人意志消沉,情绪失常,甚至会产生对抗的行为反应。挫折究竟对人产生利还是弊取决与个人的挫折心理,因此,对挫折心理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进行挫折教育也成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挫折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同时汲取了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健康人格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相关成分,充实和发展了心理学的内容,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挫折教育作为心理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列入高校思想品德教育计划之中。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将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1.挫折心理的研究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将挫折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受教育者心理发展规律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也更有针对性,更加亲近受教育者,让他们真切体会到消极挫折心理的危害,从而学会调控自己的行为。
2.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挫折心理学将日益为人们所需要。挫折心理研究将对人的生活、交往、情感等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社会,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培养挫折的耐受力,保持良好心态,预防心理障碍。
社会文化理论的创立者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沙利文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罗杰斯。
沙利文从大量临床实践中得出研究人类精神病不能像弗洛伊德那样只研究生理遗传本能,他把社会环境、文化这些重要因素纳入了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群中,把挫折心理分析的焦点从个体之内转向了个体之间。他认为挫折感或焦虑是由于个体“向上意向”受到压抑而导致的,所以要消除人的挫折情绪,社会文化中的人际交往的调节是很重要的,只有“向上意向”得到满足,挫折感才会逐渐消失。沙利文后期根据社会化的“自我”来定义挫折心理,指出焦虑或挫折情绪与自尊受到威胁有关,而自尊又得之于他人的评价,焦虑或挫折感是人际关系分裂的产物。但由于沙利文的理论脱胎于弗洛伊德,保留了一些弗洛伊德的基本假设,因而他就不可能真正摆脱生物本能倾向,从根本上认识挫折心理的社会性。
“自我实现”是罗杰斯的主要理论,他认为人都有一种维持和增强自身运转、发挥自身潜能的内在倾向,这种倾向是自发的、天生的,不需要外力的推动,它激励着人们不断成熟与发展。罗杰斯认为,在个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人们都需要爱的鼓励,罗杰斯把这种需要称作“积极性尊重”,而为了促使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社会就必须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使人感到无条件的积极尊重,这样个体就能克服挫折情绪,朝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但罗杰斯错误地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人的潜能的唯一因素,将良好的心理环境当作教育成败的充要条件,忽视了社会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犯了“情感至上”的错误。
综上,社会文化理论重视社会文化中人际关系对个体挫折情绪的影响,主张通过加强人际交往、改善人际关系来避免严重的挫折情绪的产生,进而实现“向上意向”和“自我实现”。
1.提高受教育者的挫折认知水平。沙利文和罗杰斯都认为挫折的产生是个体“向上意识”“自我实现”受到压抑的缘故。为避免挫折产生,他们重视自我整合,强调个体应具备自尊心和乐观态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意挫折教育的广泛开展,让受教育者清楚地认识到在人生旅途中不可能事事顺利,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让受教育者对生活中的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教育者还应多给受教育者提供锻炼与实践的机会,提升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克服消极心理,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能正确、机智、灵活地应对陌生的环境,使受教育者更加成熟坚强,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2.提高受教育者的自我认知水平。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是个性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个性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会相对稳定地表现出来乐观者总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够镇定自若,而悲观者往往在困境面前不知所措、丧失信心,遭遇挫折后深陷挫败感久久不能自拔。如果一个人能够全面的、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就能够量力而行,确立合适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就能减少挫折体验。根据社会文化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受教育者在认清自我、认可自我的基础上树立“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目标,调节自身行为与目标相一致,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中激烈竞争的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要努力服务他人、回报社会。
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是自我认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尤其是有影响力的评价者。不公正的评价可能导致受教育者自我认识的误区,所以教育者应注意对受教育者评价的准确性、公正性,尽量不偏不袒,不能带给受教育者待遇不公的消极体验。当然,更重要的是引导受教育者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不能因为别人的一句表扬就沾沾自喜,也不能因为别人的一句批评就一蹶不振。要正确分析他人评价的合理性,从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进一步认识自我,并且结合自我评价来认识自我。教育者要引导他们不断地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反思、分析,勇于解剖自己敢于批评自己,不断战胜旧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这是受教育者产生自信心、克服自卑感,逐步完成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关键。
3.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充分发挥群体作用。沙利文的大量研究表明,同伴关系的发展伴随着同伴团体的形成、发展和衰落,不同形式的同伴团体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团体中的规则和压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态度教育者应重视社会文化中群体关系对个体挫折情绪的影响,注重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熏陶和感化受教育者。家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角色应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型教养方式,注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积极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督促孩子正确、积极地与人相处。社会、学校、家庭应形成合力,给受教育者带来更多积极的体验,减少挫折体验,这也同样符合罗杰斯重视人际交往中情感因素的观点,他强调营建一种良好的、开放的自由心理氛围,以保证个体自身的巨大潜力的开发。
4.教育者应“无条件积极关注”受教育者。“无条件积极关注”意味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无条件的关怀,这种关怀不是出于某种自私的功利目的,而是把受教育者视为完整的、独立的个人。在罗杰斯看来,教育者应始终保持与受教育者的密切联系,把他看作有价值的人,这就是“关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洋溢着真诚与和谐,这就是“积极的”。“无条件”则是指教育者既能接受受教育者的积极行为,也能接受受教育者的消极行为诸如攻击、逃避等;既能接受受教育者的遵纪守规,也能接受受教育者偶尔的叛逆。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一名人本主义者,怀有一种积极的人性假设,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种潜在的、积极向善的、强大的发展能力,才会真诚、坦白的与受教育者交往,给受教育者发展的自由,缓解其挫折心理。
5.建立平等的教育关系。人际关系是贯穿罗杰斯整个教育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线索,罗杰斯除了把人类的潜能或自我实现放在第一位外,还非常重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自我发展的作用。在罗杰斯看来,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中,相互理解、真诚、信赖的人际关系是其应然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摆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权威与服从的主客体关系,尽可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建立师生之间学习引导者与学习主体的关系,从而给学生带来安全感,以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内驱力。
将社会文化理论运用于家庭教育中,家长就要摒弃传统的权威式教育,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在家庭成员内部营造出自由、平等的心理气氛,给孩子更多自由选择的余地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这是缓解受教育者的挫败感、鼓励受教育者的重要途径。
总之,挫折心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揭示人的行为动机受阻而未满足其需求的心理状态,并由此而导致的行为表现。社会文化理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要求受教育者正视挫折、正视自己并采取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式将挫折感转化为奋进的动力。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拓展挫折教育方法,重视“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力量,与受教育者建立平等、真挚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自由、民主的心理氛围,预防不良情绪的产生,合理疏导消极的挫折心理,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1]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周建平,林莉.大学毕业生职场挫折感及其应对[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9).
[3]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王树茂.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5]程家福.我国当代大学生挫折心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
[6]宋斌,陈友银.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