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学视域下高校瑜伽课程的健身育人价值

2015-03-28 23:25李真真
关键词:瑜伽哲学个体

李真真

(淮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1 生命哲学和生命化教育理念的解读

1.1 生命哲学的内涵

一切文明的最终动力都源于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冲动,人类生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生命问题,从而也是生命哲学的核心问题.生命哲学是在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斯宾塞的生命进化学说和居约的生命道德学说等学说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19世纪末德、法等国开始对生命哲学进行研究,德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的生命哲学内涵是:“个体的生命具有历史性、目的性,生命是以体验为基础的,并独具创造性的生命表达方式,揭示了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1].中国生命哲学之父老子的哲学意识是生命崇拜和生命本位意识,其核心思想就是“道”,是生命本体之道,重视人的主体性、强调个体的独立性[2].不同的生命哲学流派之间存在共性是:首先生命问题是生命哲学的核心问题,阐释生命的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是通过改进自身去适应和改造世界的;其次重视个体生命的主体性、心灵世界活动的独特性,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对历史经验和理性的超越性;最后注重主体心灵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是一种把生命看作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领悟的非理性主义哲学.

1.2 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本质

20世纪末,教育界在生命哲学的影响下提出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生命乃教育之原点,教育应回归生命,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引导个体对生命和生活进行体验,激发个体生命的内在潜能,使个体不断得以充实、完善和超越,实现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3].从人的生命存在三种形式(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4]分析生命化教育的本质:首先教育过程中应关注个体自然生命的存在,遵循个体自然生命存在发展的内在逻辑,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其次教育的核心应满足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需要,捍卫个体生命的尊严,实现个体自我精神生命的超越;最后教育要关注人的社会生命层面的教育,凸显出个体的生命意义,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全面的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因此,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审视,教育过程应正确处理好人的生命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从“为了社会”到“为了人”的教育观念的转变.生命化教育的思想是人们发自内心对教育的渴望,从而使得“生命化教育理念”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热点.

2 生命哲学视角下高校瑜伽课程的健身育人价值

瑜伽起源于东方古国印度的一种健身养生术,有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功能,是一项时尚、休闲、绿色的健身运动,是一种指导生活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被称为“世界文化的瑰宝”.[5]瑜伽从关注呼吸开始,从体位练习着手,通过对身体稳定性、一致性的调整,将身体、精神与心灵重新连接成一个统一而协调的整体,健康人的身体,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身、心、灵的和谐与健康.瑜伽运动不仅能增进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还有促进人的社会健康的教育价值.瑜伽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之一,倍受学生的青睐.随着生命哲学思潮带给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热潮,高校瑜伽课程也急需改革,从生命哲学视域下来解析高校瑜伽课程蕴涵的健身育人价值为拓展改革视野和提升瑜伽课程之健身育人之功效做好铺垫.

2.1 高校瑜伽课程关注学生的自然生命,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

瑜伽运动是对自然生命力的旺盛与持久的一种追求,追求“天人合一”的运动境界.根据自然生命身、心发展的生物规律和内在逻辑,关注自然生命存活的状态和持续性特征.瑜伽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冥想、呼吸、体位练习和放松休息术.呼吸是瑜伽运动的核心,贯穿运动的始终,呼吸是人生命存在的生理体征之一,人的呼吸功能关乎身体的健康状况.瑜伽课的冥想、体位练习、放松休息术都要求对动作与呼吸有节奏、自然地结合起来,大量的前弯、后仰、拉伸、延展、挤压、扭转等动作,能有效地按摩内脏器官,促进肠胃蠕动,使消化系统良性循环;放松紧张、紊乱的神经系统,恢复神经体液调节的正常秩序;刺激机体各生理腺体,使内分泌系统良性的分泌;加快血液循环,使身体的氧耗量显著增加,增加心脏的负荷;激活机体潜在的能量,提供给人体足够的营养.相关研究表明:瑜伽锻炼可以刺激人的心、肺功能,使肺活量、心功能指数有显著性的改变,心肺功能增强,心率下降.瑜伽运动让练习者通过感受呼吸与体位的完美结合来关注个体自我生命的存在和人对自然生命的体验,体现瑜伽对人的自然生命的关注.瑜伽能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健身、养生,瑜伽练习对人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等诸多系统都有积极功效,达到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的功效,提升个体对生命质量关注的教育目的.

2.2 高校瑜伽课程关注学生的精神体验,超越个体的精神生命

生命的意义是人的生命充盈、发挥和表现自身,是生命的本质力量在克服一切障碍、创造属于人的世界中的自我肯定和自我确证.精神生命体现“活着”的意义,生命体验表达人的精神生命所在.人在做任何事情时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惟有身体的亲身体验,人们才有可能实现精神超越[6].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压力大,人面对社会更需要持有一种平和、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瑜伽传播“正能量”,是一种能够调解人的心理状态向积极方向转化的运动.瑜伽与其他运动的区别是:要求呼吸、意识和姿势的完美结合,强调个体关注自己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集中注意力体验动作与呼吸配合产生的感觉,达到修养身心的双重目的.瑜伽是在轻松、自然、宁静的环境中,在优美、婉转的音乐背景中进行的,要求练习者排除杂念,忘却学习、生活、工作中烦恼与压力,持有一颗平和、宁静的心进行练习.冥想练习是通过教师柔声细语的语音提醒、渲染一幅幅优美、感人、温暖的场景和画面,引导学生直面挫折与失败,体验当下自己的心理(抑郁的、压抑的、失败的、快乐的、成功的、幸福的等)活动,并采用积极的方式、正面的词语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向更为积极、健康、乐观、平和的正方向发展,使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进而提升人的境界心态——超越自我,达到增进精神健康的教育目的.通过这样一种练习方式可以让习练者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不快、压力、焦躁、烦恼等负面情感向正方向进行慢慢的转化与改变,培养丰富的生命情感,调整身心的和谐,铸造坚强的意志,增加个体的正能量,使人更为积极、健康、乐观、向上,体验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精神生命的超越.通过精神层面的净化和身体层面的练习达到身体强壮、心理健康、自我身心和谐的目的.瑜伽可以让学生增加幸福体验,减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增加自信,完善人格,让他们体验自然生命存在的同时更注重表达人的精神生命之所在.

2.3 高校瑜伽课程关注学生的社会生命,实现个体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生命意义的追求和展示是人生命的一种自觉活动”[7],社会生命是人的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共同作用的结果,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人的价值,是精神生命在社会领域和层面的延伸.“人的社会健康是个体主动和谐环境,积极调节人际关系,增进身心健康的状态”[8].《瑜伽经》对习练者的品德和修养要求是:非暴力、求真、不偷盗、节制、不贪婪,习练者要克制贪欲、嫉妒、暴力、迷恋、恶意等恶习后方能进行练习.瑜伽要求练习者要对身边人和事内心应满怀热情、充满爱心和奉献精神,有纯洁的思想和超越世俗的高尚品质,传播“正能量”,使习练者能抵御外环境的各种权、钱、利的诱惑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进入一种“超我”状态.在瑜伽课程教学中,体位的练习要求学生发挥自已的特长展示最美的身体姿势;分组进行套路的创编和演示,促进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团结互助与默契配合,培养创新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课外要求学生自愿的、无偿的将掌握的瑜伽动作教授给其他热爱瑜伽的人,并带领他人练习,在教授动作、帮助他人完成动作和与他人合作完成动作时,教授者内心是充满爱心的,学习者内心是充满感恩之心的,这样互帮互助的教学过程能培养人的爱心和感恩之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融洽,教授者还感受到个人生命存在的意义,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瑜伽是一种有精神价值性的互动体育活动,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师生间互动交流,学生自由的展示自我,不断的超越自我,这蕴含瑜伽运动中的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不仅关注人的社会生命之存在,而且提升人的社会生命的价值和展示人的生命意义.

3 小结

生命哲学的研究以“生命为本位”的生命化教育奠定雄厚的思想基础,并促进生命化教育的发展和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瑜伽本身是一门关注生命的生命哲学体系,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课程,更应提倡以“生命为本位”、“为了人”的生命化的教育理念.瑜伽课程不仅增进人的身、心健康,还促进人的社会健康,是个系统的育人过程.高校瑜伽课程的健身育人价值表现为:关注学生的自然生命,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关注学生的精神体验,超越个体的精神生命;关注学生的社会价值的实现,展示个体的生命意义.以生命为本位的瑜伽课程在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时需要关注学生个性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关注每一生命个体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和自我超越,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和人文性的培养,使学生在瑜伽运动中体验生命、表达生命,从而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1]陈小青.狄尔泰生命哲学的教育学蕴涵[J].教育研究(科教论坛),2010(1):7、9.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2-84.

[3]张夫伟.狄尔泰生命哲学及其当代教育意义[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5):98-102.

[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178-189.

[5]李真真.我校体育专业开设瑜伽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0-73.

[6]张曙光.生存哲学--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377.

[7]何劲鹏,姜立嘉.生命哲学视域中的体育课程观内蕴[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26(1):56-58.

[8]毛娟.论瑜伽教育的健身育人价值[J].体育学刊,2005,12(6):84-86.

猜你喜欢
瑜伽哲学个体
Hello White瑜伽馆
菱的哲学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练瑜伽
禅逸瑜伽对瑜伽文化的创新
练瑜伽,悠着点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