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的交叉小说——论戴维·洛奇的《作者,作者》

2015-03-28 20:57
关键词:洛奇戴维后现代主义

杜 晓 声

(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游走在真实与虚构之间的交叉小说
——论戴维·洛奇的《作者,作者》

杜 晓 声

(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摘要:戴维·洛奇的新作《作者,作者》是对小说创作方法的绝妙尝试,杂糅了客观事实与作家的想象力,忠实现实主义又兼顾后现代写作技巧,并且在叙事方式方面交叉运用。所以,对该部小说的定类实属不易。然而,洛奇曾就当代小说的创作方向提出了“交叉小说”概念,这一概念贴合了《作者,作者》的杂糅体裁,反映了其小说创作特点,也为之后小说叙事趋势作出了预测。依据戴维·洛奇的小说理念,试分析其在《作者,作者》中的应用。

关键词:戴维·洛奇;交叉小说;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

0引言

戴维·洛奇(David Lodge)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兼文学理论家,他秉持着自己对文学写作的见地,自觉实践,收效颇丰,目前已有二十余部作品面世。如若追寻洛奇近半个世纪的创作足迹,能够很明显地挖掘出他每一阶段所倾心的题材和创作模式。然而,当大家津津乐道其校园小说及其揶揄戏谑的风格,慨叹他对后现代写作技巧的娴熟应用时,洛奇却一反之前的叙事风格,急剧削弱后现代创作因素,偏向现实主义,体裁也较之以前更加多样。他在2004年出版以亨利·詹姆斯为主人公的传记小说《作者,作者》以及2011年出版的《风流才子的双面人生》都选择了游离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杂糅体裁,戴维·洛奇称它为“交叉小说”。

作为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戴维·洛奇敏锐地触觉到当代小说即将走向颓废和枯竭,加之四面八方“新闻”形式的事实性叙事的轰炸之下,对纯虚构叙事信心下降,后现代小说似乎趋向于通过再阐释和风格拼贴把过去的艺术包含在自身的创作中[1],近几年来,英美传记小说的兴起也恰好验证了这一点。虽然戴维·洛奇在《亨利·詹姆斯年》中愿意将小说归为传记小说,但笔者认为《作者,作者》所表现的多元化叙事手法早已超出了传记小说所覆盖的特点,更何况关于传记小说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因此,单一地把该部作品列为传记小说为时过早。洛奇在《今天的小说家:仍在十字路口?》中提出的“交叉小说”概念似乎更符合此部作品,因为洛奇一度声称自己的小说基本上是“反现代主义的,但附带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因素。”[2]显然证明了自己对杂糅体裁的欣赏。他觉得自己先前在《十字路口的小说家》中对现代英美小说创作和处境归纳仍然能说明问题,但也承认十字路口的比喻已不充分,因为没有考虑到单一文本中不同体裁和风格的混合,有些小说带有一定的元小说笔调,但在写作动机上非真正的元小说[3];而具有这样风格的小说亦被称为是“交叉小说”。综上所述,交叉小说是洛奇根据当代英国文学发展趋势作出的文学论断,该类小说具有明显的体裁杂糅和风格混合特点,是文学特点的聚集,是多元文本而非单一文本。《作者,作者》 恰恰体现了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体裁的杂糅以及叙事风格的混合,本文将从以上两大特点出发进行文本细读。

1以事实为本色,以虚构为特质

《作者,作者》的主干故事发生在1890年至1897年间,讲述了亨利·詹姆斯从事戏剧创作痛苦矛盾的过程,穿插其中的是他与朋友杜穆里埃的友谊和竞争,以及与女作家菲尼摩尔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给读者更多的是一位大师合乎常情的情感剖析断面。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将传记和小说杂糅,作者利用“传主”(小说叙述的主人公)的原始资料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并化作亨利·詹姆斯式的意识探索和心理描写。

《作者,作者》中“发生的故事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除了一个无关紧要的例外,一切有名有姓的人物都是真实的。引用的都是他们的专著、戏剧、文章、信件、日记等个人话语,但是在再现他们的所思、所感、所说时,我行使了小说家的特权,我想象了一些被历史记录所忽略的事件和个人细节”[4]。

这段话出现在作品的首页,目的其一是为了强调文本创作的真实性。文章中也多处出现大段的引文、斜体等事实依据,很容易使人想到传记形式。加之主要情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并且是在确切的时间发生的故事,所以不难看出洛奇一直在利用传记的最基本文体特征——真实性,无关刻意与否,至少是想表达这一作品是以真人真事作为描写对象的。其次,传记作品的真实性应来源于客观丰富的史料。洛奇在文本的最后一部分专门增添了“致谢及其他”部分,细致罗列了参考资料,真人采访,以及信息的来源。所以说《作者,作者》 以事实为本色实不为过。

然而,开篇段落目的其二也是为了点明作品的小说性,即虚构的特质。作者坦诚其行使了作家的想象特权,再现了人物的所思所感。小说的虚构特质在描绘人物方面有着天生的优势,小说的连贯性赋予了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特征,这样的作品融合的不仅是作者与传主的思想,也将读者的阅读体验带入其中,而这些是传记的客观性无法做到的。其次,洛奇在最后致谢篇章里也明确指出哪些部分行使了特权。例如,他说道“由于无法找到关于明妮基德的任何口头叙述或照片资料,我只好根据想象来写她的模样”[4]。该部作品的虚构特质自然在作者坦诚的表述中可见一斑。

2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杂糅

国内关于《作者,作者》的评论虽然为数不多,但有一点是能达成共识——戴维·洛奇的此部新作一反他前一时期所青睐的后现代创作技巧,取而代之的是色彩浓重的现实主义。事实上,作品的主调是现实主义:首先,洛奇自称比较忠于事实和时间顺序,小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忠实于故事间的因果关系[5]。文本选择从亨利·詹姆斯弥留之际回溯至19世纪80年代,其后一直沿着按照时间顺序探索他的戏剧创作路程。例如,小说交代了他选择这条道路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市场和大众文化的冲击,亨利·詹姆斯式的小说语言和故事题材已经难以被普通民众所接受,由此导致的经济拮据使得亨利不得不寻找其他文学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康普顿剧院的经理人向亨利提出想要将《美国人》搬上舞台,希望他能尝试将这部作品改编成戏剧。其次,故事中的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和地景的描写极其细致,继承了亨利·詹姆斯细腻考究的写作风格。例如对杜穆里埃的描写“他站的笔直,挺着肩膀使自己看起来尽量高一些……不过与人相处时总是面带微笑,态度友善”[4]等等。最后,现实主义小说是对生活及其细节的展示。任何细节都未逃出洛奇的眼睛,人物的一颦一笑,物体在空间的摆放,不同身份人物的对话方式等都在作者脑海中深刻而看似不经意地被镶嵌进作品。

然而,就此将《作者,作者》判定为现实主义小说也有诸多不妥,因为像洛奇偏爱“作者介入”的后现代小说方式和二元结构也杂糅其中。洛奇就《作者,作者》接受采访时,说道之所以选择创作戏剧这一时期,是因为对他来说能够产生共鸣[3]。所以作者之所以能够准确揣摩传主的心理活动,定是自己也有类似的心境,带有自省式的介入。较为明显表现出作者介入的是在第三部分的第二节,当《居伊多姆维尔》公演在即,故事的视角突然变得混乱,从之前的第三人称变为全知视角,作者时而安排杜·穆里埃夫妇对话,时而摹写观看演出的朋友的心理,时而又出现像威尔斯等剧评撰写人的故事,之所以这样做,作者也在文章中告诉了读者——因为只靠詹姆斯一人的视角太局限,全知视角可以辅助我们理解主人公在焦虑的同时也有很多其他事情在发生。这样突兀地叙述并没有影响读者的阅读,反而引发了对亨利的同情和周遭环境对个人处境的漠然的喟叹。至于二元结构,可以通过亨利与杜·穆里埃的故事来解析。二者对待婚姻排斥/坚守;二者都在尝试事业转型,而结果是一个惨痛失败/一个获得巨大成功;而杜穆里埃的成名作《特比丽安》则是他当时提供给亨利当素材的故事,结果亨利没用,这也极具反讽意味;同时隐含性质的二元因素也有很多,例如市场/艺术、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等等。这些也是作者一直试图反映的当代小说创作所面临的两难境地,值得读者玩味思索。

3多种叙事技巧的混合

从上文来看,“作者介入”的小说叙事手法已很是明显了,从开篇和结尾的致谢部分都已经掺杂作者自己对该部小说的定位,指点读者的阅读。进入正文之时,最初映入眼帘的是躺在病榻上的亨利·詹姆斯,接下来作者应用倒叙手法开始回忆传主将近十年的戏剧创作生涯,最终又回归他垂危的场景,这样类似圆圈的叙事方式使得故事发展连贯顺畅。叙事视角也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的,“故事框架以现在时讲述,以此来增强与核心故事的对比效果,……对于核心故事的叙述,我采用了更为传统的方式;过去时态,聚焦于主要人物意识的第三人称叙事”[6]。这种前景化叙事机制可以避免在突然的时间和视角变化时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难。

另外,故事的安排除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外,还有一些平行叙事。第三部分的整个前半节都聚焦在亨利新剧即将上映的一天上,故事以小时为单位发生着,当亨利选择不出现在自己剧作的首映席而是前往观看王尔德的戏剧时,平行发展的故事有发生在剧场外等待的人群之间的对话,杜·穆里埃夫妇的对话,赫伯特,萧伯纳等人的故事;在亨利的戏剧演出遇到瓶颈时,再次出现不同人物心理的平行叙事,像伊丽莎白·罗宾斯、休·贝尔夫人、赫伯特等。利用平行叙事可以增强对比效果,读者能强烈感受到庸俗的市井文化与高雅的精英文化间的碰撞和不兼容,以及朋友对此部败作表达了不同程度的同情和怜悯。

《作者,作者》的叙事方式混杂多变,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像电影蒙太奇、镜头拉伸与特写等视觉文化因素的出现,这种跨领域合作也是戴维·洛奇一贯主张把电影表现手法的优势转化为小说的叙事优势。总之,叙事方式的多样化突破了单一文类的藩篱,拓展了当代小说的疆界。

4结语

《作者,作者》无论是从体裁还是题材方面都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一方面,洛奇强调这是一本小说而非传记,利用原始资料进行思考并化作主人公的意识探索;同时,这部作品也证实了他对现实主义的不离不弃以及紧跟时代潮流的探索精神,也让读者见识到一位作家对叙事技巧应用自如的魄力;另一方面,题材聚焦在一位大师事业转型的失败经历,一改往日大师的高大疏离形象,更多地让读者感受到一位有人情味儿的亨利·詹姆斯。所以,洛奇的《作者,作者》是一部作家秉持自己对当代小说发展趋势的把握,自觉实践的成果,是一部可读性极高的“交叉小说”。

参考文献:

[1]David Lodge. The Year of Henry James[M].London:Harvill Secker,2006.

[2]David Lodge. Working with Structuralism: Essays and Reviews o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ture[M].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81.

[3]欧荣.“双重意识”——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David Lodge. Author, Author[M].London: Peguin Group,2005.

[5]梁钫.从后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回归——评戴维·洛奇小说《作者,作者》[J].学术交流,2010,(3):6,161.

[6]蔡志全. 戴维·洛奇的传记小说《作者,作者》与传记小说观[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3,27(6):93.

责任编辑:李增华

作者简介:杜晓声(1990—),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重点科研基金项目“戴维·洛奇传记小说研究”(编号:syjsa201401)

收稿日期:2014-12-03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5)01-0136-02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1.061

猜你喜欢
洛奇戴维后现代主义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小鹰洛奇
小狗洛奇的秘密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接力棒
礼品变废品
各有所“长”
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