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睿,黄金贵
(1.山西大学 文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2.浙江大学 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310028)
旧注古训即传统训诂,是今日释义的重要依据,故自《康熙字典》以来,引证、用据传统训诂成为辞书释义的通式。此种引据,不是点缀装潢,本身就是准释义或即是释义。因此,对于所释字词的传统训诂,不是乍见就识,一识就用,而是必经悉心稽查、解读、证义、比勘,即认真审鉴,择善而用。然而在现今辞书编修甚至其他的词义训诂中,释义引据传统训诂往往疏于审鉴,盲从前人前典引注,结果让误训庸注久久主宰,而一些疑义难词,总是修而不订,疑难依旧。“黎明”即是一例。
近现代辞书释“黎明”,最早可溯至《康熙字典》,其《黍部》“黎”字下曰:“又与‘邌’同。黎明,比明也。《史记·高帝纪》(按,《高祖本纪》)‘黎明围宛城’注《索隐》曰:‘黎犹比也,谓比至天明也。’”[1](P.1517)按,以“黎明”为“邌明”,乃用《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详下),但释义一依《索隐》,以“黎”为比义,“黎明”为比明,即比至天明、天刚明。至《辞海》亦以《史记》此例为书证,但不取《索隐》,而引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词素“黎”云:“本作邌。徐徐。”实从颜氏《汉书注》;并据“邌”义而释“黎明”为“天渐亮之时”。《辞源》“黎明”条则与《康熙字典》同,全引《史记》此例及司马贞《索隐》“黎犹比也”二语,但释“黎明”为“天将明未明之时”,释语表天未明与所引《索隐》“比至天明”表天刚明相抵牾。《汉语大词典》释语与引证又全同于《辞源》,唯增加书证,但书证有表天将明未明者,也有表天刚明时者,如引毛泽东《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对明代朱柏庐《治家格言》的语释:“‘黎明即起,洒扫庭除’,黎明者,天刚亮也。”更显示释语与引证的矛盾,致真正的释义模糊,使读者不知何从。由上可见,“黎明”一词,《康熙字典》以来主要辞书皆引据《史记索隐》“黎明”条或颜氏《汉书注》“迟明”条,但据此所释词与词素义各异:“黎”,邌、比、徐徐;“黎明”,比明(天刚明)、天刚亮、天渐亮之时、天将明未明之时。
释义如此肴乱,有理由怀疑所引据二古注的正确性。不破不立。要确释“黎明”与词素“黎”,必先审鉴二古注。
先审鉴《索隐》条。
《史记·高祖本纪》:“于是沛公乃夜引兵从他道还,更旗帜。黎明,围宛城三匝。”司马贞索隐:“黎音犂。黎犹比也,谓比至天明也。《汉书》作‘迟’,音值。值,待也,谓待天明时。皆言早意也。《楚汉春秋》曰:‘上南攻宛,匿旌旗,人衔枚,马束舌,鸡未鸣已围宛城三匝。’”[2](P.360)
《史记》文述沛公从张良避腹背受敌而必先取宛城之谏,乃连夜极其隐蔽地佯走他道并更换旗帜,在“黎明”时围了宛城三圈。从战术要求看,必须天明前毕其事方有奇效;《索隐》所引《楚汉春秋》更明言“鸡未鸣已围宛城三匝”,显示实际也是天明前结束围城。又,《汉书》亦载其事而作“迟明”。颜注引文颖曰:“迟,未也,天未明之顷已围其城矣。”颜注更明晰:“此言围城事毕,然后天明,明迟于事,故曰迟明。”[3](PP.19-20)按,此“迟”是待义,“迟明”犹待明。尽管《汉书》注家于词素“迟”训义有歧,但强调“迟明”是天未明时则一。因此,诸典皆引证的最早的《史记》之“黎明”,就是指天明前,将明犹黑之时。《索隐》谓“比至天明”即天刚明,不合本条书证。
再看《索隐》全注。此条内容丰多,既训本词与词素“黎”,又训《汉书》“迟明”与“迟”之音义,还引用弥足珍贵的文献证之,本确可作训诂“黎明”最早的佳注,但恰恰是“黎明”本训“黎犹比也”之语实是败笔。推究之,对“黎明”最早的训诂殆非《索隐》此条。《史记·吕后本纪》“犂明,孝惠还”,南朝刘宋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犂犹比也。诸言犂明者,将明之时。”[2](P.397)①《资治通鉴·汉孝惠帝元年—二年》“犂明”胡三省注引徐广曰:“犂犹比也;比至天明也。诸言犂明者,将明时也。”(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第410页)增了“比至天明也”一句,盖是混入了司马贞《索隐》语,《史记集解》引徐广注无此句。训词素“黎”为“比”,非是(详后),但徐氏此“比”,或取近义②“比”作近义,《史记》三家注中已多见。如:《天官书》“危东六星两两相比”张守节正义:“比,近也。”(《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1309页)《平津侯主父列传》“下比于民”索隐:“比者,近也。”(《史记》第2951页)而“比”作比及、及至义,《史记》及其他文献均鲜见其例。《汉语大词典》竟然据《索隐》此条的误训专列“黎”字第5义:“比及,及至。参见‘黎明’。”实是无证而列的险义、空义。,故下句训词义为近明,即“将明之时”,尚不误。而《索隐》显然本徐广此训,但以“比”为比及、及至义,故下句训“黎明”为“比至天明”,即等到天明,即天刚明,遂不合《史记》“黎明”本句之意,成为误训,且使全注成正误交叠的败注:首训“黎明”为“比至天明”,即天刚明,误;继训当为同义的《汉书》“迟明”却是“待天明时”,即天将明,是;二训有异,却调和“皆言早意”,隐指“黎明”“迟明”皆可训为天明前后,误;最后引文献证又表“鸡未鸣”,即天将明犹黑时,是。——如此不能证义、三义歧出的败注,后人本就不该断章取义地引据,而今所引据者恰恰又为其中的误训,且后世辞书一次次编修均袭用如故,此条俨然成了古代对“黎”与“黎明”的经典性正诂,实在不可思议。
再审鉴颜氏《汉书注》条。
《史记》“黎明”句,《汉书·高帝纪》作“迟明围宛城三匝”,颜师古注:“《史记》‘遲’字作‘邌’,亦徐缓之意也。音黎。”[3](P.20)
此注大部分无误,就误在“音黎”二字。由于颜注之“音×”常表通假关系,于是不加审鉴,被用到辞书“黎明”的词条,《康熙字典》以“黎、邌”为古今字,《辞海》以“黎、邌”为通假字。其实,对于“黎明”,此注完全不足据。理由有二:
首先,此注只提供了一个后见异文。
从形声字产生先后看,“邌”必在声符字“黎”之后。实际也是如此。《说文·辵部》虽有“邌”字,但《史记》前和《史记》时代尚不见文献用例。今所见文献较早作“邌明”的是《新唐书》,如《李怀仙传》:“邌明,泚(朱泚)惧欲亡。”故颜注所言充其量“或当时有此异本耳”[4](PP.34、35),即颜氏作注时所见《史记》有此异文本,此很大可能是《史记》以后至唐以前流传中为人所改易者。后世流传中所见异文,不可轻易作《史记》原本异文。
其次,此注提供的是“迟明”的异文。
“邌”虽以“黎”为声,但二者非古今字,盖属不同义系。《说文·辵部》“迟”、“邌”二字相接,“迟”训“徐行也”,“邌”训“徐也”(大、小徐本),而《集韵·脂韵》《类篇·辵部》等“邌”字引《说文》皆作“邌,徐行也”。无论训“徐”或“徐行”,均表明“迟”“邌”二字音义同,二者是古今字。而“黎”、“犂”是另一系同源词,今所见《史记》唯作“黎明”或“犂明”,正文或三家注均无有通假作“邌明”的异文。颜注也是将“邌”作“迟”的异文,故其“音黎”言之无据,不可信。
要之,颜注所言“邌”是“黎明”出现后在流传中所见的“迟明”之“迟”的异文,与“黎明”的释义无关。如《康熙字典》《辞海》所为,将《史记》的“黎”、“犂”作为“邌”之古字或借字,则无异于勾销了最早的“黎明”一词,后世迄今的“黎明”均是《汉书》的“迟明”。颜注之不可用明矣。
对“黎”与“黎明”如此不足据的二古注,竟然被如此经久传用,许是古无他诂确诂乎?曰否。在上述古注同时代就有他诂,他诂不在他人他书,就在司马贞《索隐》。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迟明,行二百余里不得单于。”司马贞索隐:“迟音值。迟者,待也,待天欲明也。《汉书》作‘会明’,诸本多作‘黎明’。邹氏云:‘黎,迟也。’然黎,黑也,天将明而犹黑也。”[2](PP.2935-2936)
不难看出,《索隐》此“迟明”条与“黎明”条同样详备。二条对照,即可发现,注者训“迟”与“迟明”二条全同,但对“黎”与“黎明”之训全异。本条对词素“黎”,不仅放弃了注者曾承用的徐广“黎犹比也”的旧训,也特意否定了邹氏的“黎”为迟义之训,并首次提出了“黎”为黑义的新解,由此将“黎明”训为“天将明而犹黑”。这使“黎明”的词素义与词义高度一致。对比“黎明”条的训义游移歧出与此条训义明确、坚定,似是注者后训对前训的着意纠误。
此训并不孤单,也得到后世一些学者的认可与申发。宋代程大昌《演繁露》卷十“黎明”条曰:“《史记·吕后纪》‘黎明孝惠还’徐广曰:‘黎犹比也,将明之时也。’此说非也。犂、黎古字通。黎,黑也,黑与明相杂、欲晓未晓之交也。犹曰昧爽也。昧,暗也;爽,明也,亦明暗相杂也。”[5](PP.852-855)此条全文被引入《资治通鉴·汉孝惠帝元年—二年》“犂明”胡三省注。[6](P.410)其后,清代赵翼亦重申并补例曰:“黎,黑也,黎明,犹《书》所云昧爽,《诗》所云昧旦耳。”[7](P.432)
可见,《索隐》此“迟明”条在古代同样很有影响,并形成了对“黎明”与词素“黎”的另一派训诂。但是到近现代辞书,此条却如藏在深闺人未识,奇哉怪也。或许由于未经审鉴,不知所训确否。
“黎明”一词训诂最大的难点与歧点无疑在词素“黎”。我们可从复词的词素义特点着重审鉴“黎”是否当为黑义。
其一,从复词的词素义特点鉴证。
复词都是在词汇双音化过程中产生,经不断使用而形成,故构合复词的二词素必用其常义。“黎”,《说文·黍部》训“履黏也”,其本义是用黍米制,用以黏鞋的胶剂,但文献罕见,而常假借用为黑义。王襄曰:“经典凡训黑之字,多假此字(按,指黎)为之。”[8](P.2391)《玉篇·黑部》:“黧,黑也,亦作黎。”“黧”是专表黑义的后出专字,不见于《说文》,故早期表黑义多用“黎”。也用“犂”。“黎明”出现以前,“黎黑”、“犂黑”的同义连用已甚多。《战国策·秦策一》:“(苏秦)面目犂黑,状有归(愧)色。”[9](P.119)《荀子·尧问》:“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10](P.551)《史记·李斯列传》:“禹……面目黎黑。”[2](P.2553)《说文·黑部》:“黔:黎也。……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已将“黎”作为黑色的训词。“黎”、“犂”之所以常被假借用为黑义,在于它们本就是属于从“利”得声的一组表黑义的同源词:黧、鯬、鵹、鑗(鋫)、黎、犂等。因此,《史记》的“黎明”、“犂明”之“黎(犂)”,作黑义正是用其常义。反观所谓比义、邌义、徐徐义之属,皆为难见未见之义,诸义无有构合复词者。故谓“黎明”之“黎”为黑义,符合复词词素义的特点。
其二,从此类复词词素义特点鉴证。
古代时间、时段复词很丰富,其中有一类特别的时间复词,我们姑称为“交界时间复词”,处黑夜之尾、临白昼之始。此时段特别重要,因关系官员的早朝、一日劳作之始,故异名尤多,且构词巧妙:用暗明相反的形容词构成并列式复词;前词素表黑夜的特征,后词素表白昼的特征,黑夜在前,以示偏于黑夜,即黑而将明,将明犹黑。此类复词,在“黎明”以前,最早有“昧爽”、“昧旦”、“昧明”三词:
1.《书·泰誓下》:“时甲子昧爽。”孔传:“昧,冥;爽,明。早旦。”孔颖达疏:“冥是夜,爽是明,夜而未明谓早旦之时,盖鸡鸣后也。”清阎若璩曰:“昧爽云者,欲明未明之时也。旦,早也,明也。”[11](P.336)
2.《礼记·内则》:“昧爽而朝,慈以旨甘,日出而退,各从其事。”宋卫湜注曰:“文王之为世子,鸡初鸣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安否何如,此晨省之事也。”[12](卷三)此“昧爽”是日出以前即“未明”之时。
3.《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宋朱熹集传:“昧,晦;旦,明也。昧旦,天欲旦、晦明未辨之际也。明星,启明之星,先日而出者。”[13](P.521)此“昧旦”也是“欲旦”即旦前“犹黑”之时。
4.《左传·昭公三年》:“《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后世犹怠。”杜预注:“昧旦,早起也。丕,大也。言夙兴以务大显,后世犹懈怠。”[14](P.1223)此“昧旦”即“夙兴”“早起”,摸黑起身。
5.《国语·吴语》:“鸡鸣乃定,既陈,去晋军一里。昧明,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勇怯尽应。”[15](P.608)此“昧明”也在鸡鸣之后,当与“昧旦”同。
汉初出现了“黎明”。以后又有了“黎×”式同类时间复词。同时,也有“昧×”“黑×”式者。如:
6.《北史·贺岳传》:“岳知其势分,密与天光严备。昧旦,攻围元进栅,拔之。”[16](P.1802)《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作“天光知其势分……黎明围元进大栅,拔之。”[6](P.1018)
7.《新唐书·赵昶传》:“巢之围,昶夜掫师,疲而寝,如有神相之者。犂曙决战,士争奋死斗。”[17](P.5475)
8.明唐汝楫《赠大学士吕璋墓志铭》:“公曰:‘密戒以夜半移舟,黎曙已渡琼矣。’”[18](P.317)
9.《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且说邱乙大,黑蚤起来开门,打听老婆消息。”[19]
10.《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次日,黑早起来,辞了船主人,背了衣包,急急奔武林门来。”[20](P.263)
11.明《禅真逸史》:“然天已黎明,就叫:‘春香起来,园中去寻罗帕去。’春香啯哝道:‘……这天还是黑洞洞的,鸦雀未曾飞鸣,露湿泠泠,何处去寻觅?’”[21](P.460)
12.清《七侠五义》:“文大人道:‘你家被劫是什么时候?’郭氏道:‘天尚未亮。’……众人道:‘……焉有黎明从新带领人役打劫之理?此是众寇打劫无疑了。’”[22](P.513)
13.同上:“此时天已黎明,看不真切,似乎是个年幼之人。”[22](P.538)
从以上13例可以看出,此类时间复词按出现先后可大致分三块:1.上古是昧爽、昧旦、昧明;2.汉代起黎明、黎旦、黎曙、犁曙;3.明清语体作品中口语词黑早、黑蚤。从复词关系看,“黎明”上同于上古“昧爽”等词(见前引程大昌、赵翼语),下同于“黎旦”等词,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时令·申旦》:“天将明而又黑曰黎旦,亦曰黎明。”[23](P.515下)诸引例也表明九个复词均同义。从词素看,后词爽、旦、曙、明、早、蚤等皆为明亮义,前词昧、黎、黑均表黑暗义。毫无疑问,此类复词词素义特点决定了前词必须是黑义。“黎明”之“黎”也不例外。
要之,《索隐》“迟明”条训“黎明”之“黎”为黑义,符合一般复词和交界时间复词的词素义特点,因而是确诂。
“黎”明,“黎明”亦明。从前文对《史记》“黎明”的例析、所引对上古“昧爽”诸词的训诂、交界时间复词的特点,已及“黎明”的词义。上举明清语体作品中“黎明”例则更见具体描述,诸言“黎明”之时,皆是“黑洞洞的”、“天尚未亮”、“看不真切”的时态。因此,《索隐》“迟明”条训“黎明”为“天将明而犹黑”,亦是确诂。
由此,司马贞《史记索隐》“迟明”条是对“黎明”与词素“黎”最早的确诂。此条今可全盘承用。今辞书之“黎明”条引证,当废弃《史记索隐》“黎明”条和颜师古《汉书注》“迟明”条,易为《史记索隐》“迟明”条。并可径作“黎明”的释语。今《辞源》等释为“天将明未明之时”,亦取古注语(见上举第1条),但“未明”不如“黑”明晰,将“迟明”条训语小改为“天将明还黑时”,更佳。《汉语大词典》“黎明”条所引毛泽东某文之书证当删,盖“黎明”的现代义已变为“天刚亮”,毛例是对明代“黎明”作了现代解释。
[1]中华书局编辑部.康熙字典[K].北京:中华书局,1958.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吴玉搢.别雅[M].小蓬莱山馆重雕本,道光二十九年(1849).
[5]程大昌.演繁露[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6]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7]赵翼.陔余丛考[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8]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
[9]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10]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1]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2]卫湜.礼记集说[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3]朱熹.诗经集传[M]//四书五经.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
[14]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15]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国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6]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7]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汪森.粤西诗载-粤西文载[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9]冯梦龙.醒世恒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洪楩.清平山堂话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21]方汝浩.禅真逸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22]石玉昆.七侠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3]彭大翼.山堂肆考[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