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礼
(湖南省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 湖南 长沙 410006)
论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李 礼
(湖南省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 湖南 长沙 410006)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发展为支撑,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新型文化形式。网络文化具有导向、凝聚、调节、道德培育与政治保障等社会功能。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提升网络技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加强网络文化安全监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优化网络心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进而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
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文化管理
文化是不同层次群体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群体整体意识而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网络文化就是广大网民运用计算机技术,在网络空间交往沟通而形成的新型文化形式。网络文化是主体和客体在网络社会中相互作用的产物。网络文化在网络和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促使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与教育效果发生了深刻变革,展现出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于网络文化的本质,国内外专家给出了不同的解释。美国学者David Porter将网络文化的概念定义为:“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者借助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1]还有国外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一个分布很广的、松散的、准合法的、选择性的、对立的亚文化复合体。”[2]国内学者对于网络文化也未形成准确的定义。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3]王瑞华指出:计算机文化、多媒体文化以及网络文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是信息社会的特征,故而可以将其统称为信息技术文化。[4]综上所述,虽然学界对网络文化概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一致认为网络文化的主体是人,即广大网民,而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支撑,并由此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笔者认为要对网络文化做深层次的研究,必须剖析网络文化的本质。
(一)从起源来看,网络文化是先进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
网络文化是在互联网出现后不断发展、完善、普及的过程中形成的。自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之时起,社会政治与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革,文化形态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尤其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与保障。而网络文化中技术与文化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二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说网络文化是先进网络技术发展的产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发挥其对信息处理的作用才得以发展。网络文化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各种数据编码,并通过解码解读得以实现。而“赛博空间”作为网络文化运行的总平台,也是由数字技术所构成,且在此空间中只允许电子信息存在。其次,网络技术实现了现实世界的虚拟化,为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络技术对现实世界的文化进行加工处理使之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化,才形成了真正意义的网络文化。三是网络技术是网络文化的基本载体,并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网络文化的形成与网络文化活动的进行都需要以网络技术为支撑。
(二)从主体来看,网络文化是网民能动作用发挥的必然结果。
网络文化是依靠广大网民广泛积极参与而形成的,广大网民是网络文化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唯物史观认为:“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改造世界的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能动性作用。任何一种文化的创造和活动都离不开人,没有人就没有文化。网络文化的主体是庞大的网民群体。网络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是网民接触网络、网络作用于网民的双向互动的结果。此外,从网络文化的重要支撑——网络技术来看,因特网网络数量的增长及其应用范围的扩大都离不开广大网民在一系列的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中的持续性参与。网络文化的形成则再一次印证了“网络技术发展的历史证明了用户才是技术的关键”[6]。人们在改进创新网络技术的同时,也在参与网络文化,改进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文化原料和文化素材的供应者,又是文化的生产者与创造者。广大网民是文化的主动传播者而非文化的被动接受者。以网络点击量为例,“点击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民间文化力量,是点击量背后的民间力量决定了网络传播内容能够从主流文化忽视和遗忘的边缘突进主流,改写主流的文化格局,这种自发力量导致权威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崛起的是民间大众粗糙的身影。”[7]总之,广大网民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促进了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三)从价值来看,网络文化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优秀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网络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这是由网民的广泛参与所决定的。网络文化实现了文化受众从精英到大众的跨越。网络文化作为人类文明成果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其存在与发展丰富了人类文明这一文化宝库。互联网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认知模式,使得参与网络生活的网民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网络文化产业是“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正在形成庞大的产业链,这又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延续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其次,网络文化突破了传统交往的时空限制,使交往成为超越时空的全球性的行为。网民能更加方便、快捷、直观地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实现了自身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与认知范围的拓展。再次,在网络文化中,网民之间的交流脱离了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等人类外在表征的束缚,实现了交往的平等性。这种交往方式有利于人的个性发挥,满足了人的情感及内心诉说的需要,使得网民之间更能实现思维的碰撞,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增添上翅膀。最后,网络文化的发展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新的机会。文化交流是知识、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交流,其核心与宗旨是不同价值观念的对话和交流。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拓宽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的渠道,提高了文化交流的实效性,有助于传播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网络文化在世界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其导向和育人功能。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的作用。它通过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正确导向,将人的价值认同凝聚成一股力量,进而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社会个体进行道德的培育,并引导其付诸实践,充分展现了网络文化的现实价值。因而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是我们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导向功能。一是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8]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我国特有的社会价值取向,因此网络文化在其传播与交流过程中,必须遵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按照正确的社会价值标准来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与共享。大众传播媒介以其强大的宣传优势,可以作为网络文化互动的载体,实现社会舆论的导向功能。二是目标导向。网络这一舆论平台,不仅可以反映公众对某一问题的意见与看法,而且能够集中公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并将其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如微博这一公众圈子就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现自我的平台,有利于调动人们关心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三是行为导向。网络文化通过对社会规范、价值准则等的宣扬,可以使公众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社会允许做的,什么是被社会所禁止的。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下,人们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凝聚功能。一是网络文化能使广大网民产生文化认同。一个民族之所以具有凝聚力,是因为人们植根于同一地域,持有共同的语言,具有共同社会心理,在共同的历史背景下团结在一起,成为和睦的大家庭。网络文化能使人们形成共同的思维和习惯,使人们产生一个共同的情感——爱国主义精神。网络文化可以通过各种公众平台或者宣传栏目,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民族精神转化为图片、声音和视频等信息,覆盖千家万户,潜移默化,凸显网络文化强大的凝聚力。二是使人们获得政治认同。网络文化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凝聚成一股力量,引导人们朝着共同的政治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打造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网络文化可以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渗透和强化作用,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社区网络平台以及企业网络平台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全社会普及,并赋予其时代内涵。
(三)调节功能。一是调节人际关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中,人们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大,面对面沟通减少,使得很多不良情绪难以得到合理的宣泄。而互联网作为自由交流的虚拟空间,给人们提供了寻求有效心理安慰的平台,有利于调整心理状态,缓和人际关系。二是调节利益矛盾。平等、互助是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网络的匿名性和共享性,使得人们之间可以不再受制于权威或者被利益驱使,实现平等对话,和谐互动。三是缓和社会矛盾。每个群体都可以根据其特有的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等创造属于自己的平台和栏目,实现网络文化信息的交流、传递和共享,如博客、微信、论坛等,广大网民有了“发声”的机会,实现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为党和政府深入了解群众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现实依据,从而为有效地协调全社会的利益矛盾提供了可能。
(四)道德培育。一是及时预防。就是将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思想和行为在发展之前便得到解决,做到未雨绸缪,提前教育。网络的公开与透明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掌握受教育者思想动态和行为导向,做好失范行为的预警工作,一旦发现其思想倾向有所偏离或情绪过激,便可及时纠正和引导,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习惯养成。道德培养不能仅仅依靠社会规范的矫正,还需社会成员通过坚定的内心信念进行自我约束,这就需要一种持久的价值观。网络文化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必须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广大网民必须将坚守正确的价值观、平等交流、伸张正义、扶正祛邪作为自我审查与约束的准则,从而实现网络文化的道德养成功能。三是引导实践。网络文化从其本质上来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网络文化来影响人的活动,能促进受教育者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信念,然后再将其外化为实践活动,从而改造客观世界。这两次转化都具有客观现实性和实践性。
(五)政治保障。一是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以利用视频、音乐、动画等方式将教育内容动态地呈现给受教育者。此外,各种网络信息平台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比如电子信箱、网上论坛、在线对话答疑等等。二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互联网络空间中汇集了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各个种族的优秀文化资源。由于网络传播媒介在短时间内可以更新上万条时事新闻与社会动态,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且在网络上通过搜索引擎,可以使教育者轻松地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的经典著作、统计材料等,可储备资源是海量的。其次,网络技术可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网络文化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生硬、刻板的内容变得直观、立体。比如可以利用一段有教育意义的视频,一条展示诚信为人的新闻来进行道德教育。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方式来说,更加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三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互联网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可以把网络消息快捷、高效地从地球的一端传输到另一端,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播变得更加及时有效,极大地彰显了网络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同时,网络既能让受教者在一个教室集中接受信息,也可以在家里分散式地接受信息,有较强的灵活性,能极大地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要进一步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提升网络技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优化网络心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以此来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高效有序进行。
(一)优化网络文化环境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
1.匡正网络舆论。社会公共舆论是人们自发产生的,其中包含着各种非理性因素,容易导致不良网络文化腐蚀人们的思想品质,因而需要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利用网络传媒工具,引导人们的言行,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力阻挡“西化”、“分化”等的冲击,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生态环境。
2.清除网络文化垃圾。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坚实的防火墙,把好信息的海关通道,隔离和清除网络文化“毒品”。政府应该建立网络投诉机制,使得不良现象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得到快速处理,防止网络不良信息大面积蔓延。
3.加强社会协同治理。通过互联网将学校和政府、社会机构、家庭连接起来,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使得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真正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系统,进而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提升网络技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1.网络课程体系设计。网络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可靠的技术保障。如慕课、微格教学、微课堂等课程形式就是网络课程系统的典范。
2.加强主流网站建设。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流网站,进一步创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模块建设,例如历史经验模块、事实聚焦模块、互动交流模块等,以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选择性和自主性,提高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切实增强网站的创新性和互动性,增强网站的吸引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以引导新时代的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开发手机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手机这一工具,通过大力开发并研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软件,使老师和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线上线下交流;构建手机微信平台,及时发布各种活动的动态,比如讲座、课程等教育者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事宜,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并能够得到及时反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加强网络文化监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
1.借鉴国外典型经验。我们要充分借鉴国外优秀的网络文化管理经验。如美国的网络监管常常采取政府、社会、网民等主体共同监管的策略,“如鼓励家庭和学校使用网络信息过滤软件;拦截网上不适宜儿童的内容,严惩网络儿童色情犯罪;积极协调和建立互联网安全机制等。”[9]我国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反垃圾邮件法》《通讯内容端正法》等比较具体可行的网络监管法规,对不法分子进行严厉打击。
2.采用多中心治理模式。我国网络文化的管理,更多的是依靠政府的行政监管,由于监管主体过于集中,往往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我国应采用网络监管的多中心管理模式。多中心的社会监管会更加贴近管理对象且高效。中国互联网协会应该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可尝试在各个省市设立网络协会,并加强协会组织的积极互动,不断创新网络文化,树立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营造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
3.掌握网络文化的领导权。开放的网络文化容易导致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渗透。政府应转变网络文化管理的理念和手段,着眼于全球视野和人类共同精神财富的共享原则,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领导权和管理权,“切实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亲和力;改进文化传播内容品质,增强先进文化的现实感染力和思想渗透力。”[10]在保持本土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兼容并包,将外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
(四)优化网络心理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1.加强网络心理教育研究。要大力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广大网民认识到网络是人类创造出来用以方便人们生活的工具,认识到网络并不能取代人的社会性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开发网络教育与服务功能,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如讲座、研讨会等,使人们对网络文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与理解,优化网络心理。
2.丰富网络心理教育活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局限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教”,如果将网络“教”与网民的“活动”相结合,就能提高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利用网络交友团开展“读书新得”“好书推荐”等线上活动,也可以组织网友参加“现实联欢会”等线下活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3.提升网络德育主体的素质。调动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干部、政府相关人员、高校教师队伍,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网上辅导员队伍。网络思想政教育者一定要切实提高动态的把握能力和与人沟通的技巧,以朋友的身份实现平等沟通,有效互动,同时还要能够吸引更多的教育对象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教育对象在参与网络文化互动的过程中,提高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自主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Porter D.Internet culture[M].Rouiledge,1997:21.
[2] Mark Dery.Cyberculture[J].SAQ91(Summer,1992):509.
[3] 匡文波.论网络文化[J].图书馆,1999(2).
[4] 王瑞华.用户教育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文化[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996(2).
[5] 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0.
[6] 卡斯特.网络星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 蓝爱国.网络恶搞文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100.
[8]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9] 钟忠.中国互联网治理问题研究[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11.
[10] 李超民.增强文化整体实力的意义与路径[N].光明日报,2012-09-22(07).
责任编辑:张 超
责任编辑电子信箱
张 超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专栏、周恩来研究专栏、网络与人文研究专栏 E-mail: zhchao053@163.com
王荣江 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专栏 E-mail:wrj6363@163.com
刘海宁 都市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专栏、文学、艺术、语言文字 E-mail:hysylhn@163.com
杨春龙 世界史、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翔宇论坛 Email:chunlongh@sina.com
仇海燕 中国史、社会学、旅游学、现当代学人研究专栏 E-mail:hysyqhy@163.com
孙义清 文化产业研究专栏、新闻与传播、教育与教学 E-mail:yiqing202@163.com
G641
A
1007-8444(2015)06-0812-05
2015-10-31
2012年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2ZD003);2015年度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5M572254);2015年度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2013年度湖南师范大学社科项目(13XQN06)。
李礼(1982-),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主要从事公共安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