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学术路径:楚文化诗性视域中的儒家理性批判

2015-03-28 08:39萧晓阳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船山周敦颐楚文化

萧晓阳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王船山是中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著述堪称闳富,“论治论学,旨多相通。”[1]P132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船山为学之门径,学者多称其导源于张载之学。徐世昌《清儒学案》即谓其“渊源尤在《正蒙》一书”[2]P369。今人或以为“生命”为其认识的起点。然据笔者所见,《正蒙》、“生命”皆非其学术之本原。兹从船山学术之依据、畛域及其功用三方面立论,探讨船山学术与楚地文化的关系,追溯其学术之门径。

一、本原六经,导自太极

船山之论宋明,无不关涉六经,述元明之学虽参以濂洛关闽之说,然以六经为准则,而理论上导源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船山对于儒家经典之精神,可谓信而不疑。王敔《姜斋公行述》记述了船山研习经典之用心:“自潜修以来,启瓮牖,秉孤灯,读十三经,廿一史及张、朱遗书,玩索研究,虽饥寒交迫、生死当前而不变。”[3]王敔《姜斋公行述》船山以儒家传道者自任,将研习儒家经典视为人生第一要务。从船山读经言论更可见船山对经典的态度。《读四书大全说》以论《大学》开篇,以《圣经》为题分别经传;《论语学而篇》称《论语》是“圣人切上切下语”[3]《读四书大全说》卷四,而《姜斋诗话》论春秋有言:“《春秋》者,衰世之事,圣人之刑书也。”[3]《诗译》论《诗经》则说:“艺苑之士,不原本于《三百篇》之律度,则为刻木之桃李。”[3]《诗译》可见其对于经典的崇奉,已经将儒家经典看作高不可及的典范与立身行事的指南。

学者多称船山学术渊源于张载,先生自题墓志铭也谓“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张载学说之所以得到船山的关注,在于用“有无一,内外合”、“此人心之所自来也”[3]《张子正蒙注》卷九的理论将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联系起来,船山把这种理论进一步阐释为“内心合外物以启觉”[3]《张子正蒙注》卷九,即所谓“性日生日成”之论。但这并不意味着张载之学即是船山哲学的渊源,在此之前,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对天地与人伦的关系已有过简单的假设: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4]P7

此说从天地之“无极”说到“阴阳”,由“阴阳”推演到“五行”,又由“五行”联系到“五性”,后来朱熹由此推到了“五常”,已经将自然与人文精神联系起来了。陈来以为:“船山也说明,在他的理解中,横渠的《正蒙》是对濂溪《太极图说》的发明。所以张、周共同成为他理论上思想上追溯的源头。”[5]P2此论无疑认定了周敦颐《太极图说》之“无极“理论是船山哲学的渊源之一。而《太极图说》与《周易》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学者指出周敦颐《太极图说》与《周易》的内在联系:

周敦颐也是关心外王事功的,但却与前贤不同。在他看来,不论是内圣还是外王,都需要一个本体论的根据。正惟如此,他选择了《易传》作为他建构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的经典文本。……唯有儒家的《易传》,既可将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统一,又可避免佛教有“彼岸”而无“此岸”之弊端。[4]P19

此说认为周敦颐学说的核心即在于以《易》为根本,选择了《易传》作为建构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的经典文本,对于心性儒学具有开创之功。正因为如此,《易》的基本的理念才是船山哲学的本源。对照周敦颐《太极图说》与《周易》,可以发现二者有着玄妙的关系:周敦颐《太极图说》以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生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4]P4而《周易·系辞上传》第十一章载:“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6]P62二者说法相近,显然有着传承关系。然而不止于此,《周易》未必是一部纯粹的儒家经典,此处表达的思想与近似《老子》关于“道”的起源的论述。老子出于楚地,道家思想与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如果《周易》与文王有关的话,当也与鬻熊相关。学者多以为现存《鬻子》为伪书,然不足以否定以下两则史事:一是司马迁《史记·楚世家》记楚武王之语:“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7]P1695二是《汉书·艺文志》记述道家典籍下所列《鬻子》:“《鬻子》二十二篇。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8]P1729《周易》“大极”说可以看作是对楚文化中天地起源思想的引申与阐发。

张、周共同是否为船山理论上思想上追溯的源头,抑或《正蒙》与《太极图说》其中一个为其学术思想之本源?先来考察张载《正蒙》与《周易》关系。王船山在《张子正蒙注·序论》里对此有明确的表述:

张子言无非《易》,立天、立地、立人,反经研几,精义存神,以纲维三才,贞生而安死,则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3]《张子正蒙注》序论

看来张载所言无不体现了《周易》之精神,《正蒙》的精髓在《周易》。张载《正蒙》受到船山关注有着深刻文化背景,那就是《周易》与楚文化可能的关联。无论是周敦颐、张载,还是王船山,都以《周易》作为其立论基石。船山论著中《周易内传》、《周易稗疏》、《周易外传》三种均为说《易》著述,其实首先还是对周敦颐学说的弘扬。如船山所言:“盖张子之学,得之《易》者深,与周子相为发明。而穷神达化,开示圣学之奥。”[3]《张子正蒙注》卷七至于“开示圣学之奥”则首推周敦颐之功:“宋自周子出,始发明圣道之所由,一出于阴阳人道生化之终始。”[3]《张子正蒙注》序论而《周易》则是太极说的渊源,也是船山哲学的起点。

由此可以看出,在六经中,《易》论天地之精微,居于船山学术体系的至高点。而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船山学说的直接渊源。作为乡贤与先哲,周敦颐以其思接天人的睿智给了船山在思维方式以影响,从人与自然关系上来考察,其哲学明显带有楚人思维宏通渺远的特点。从尊经角度看,船山所认定的经典已经过自己诠释,正因为推崇《周易》之说,执“气”与“道”,综实理,切实事,心契周敦颐之说,服膺张载之学,推重程朱而有所批判,船山的诗性智慧在其思想体系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是对先秦以来楚人宇宙本体观念的阐释与发展。

二、贯通百家,雅好楚风

船山之学,可谓闳通博大。作为儒者,贯通百家之学是其学术的显著特点。前人对此已有所认识,钱穆在比较黄宗羲、王船山学术之差异后评述船山学术时说:“船山则理趣甚深,持论甚卓,不徒近三百年所未有,即列之宋明诸儒,其博大闳括,幽微精警,盖无多让。”[1]P106王国维谓:“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9]卷二十三如船山之学,有清初诸儒之博大、考证亦精警,晚清新学中质测之风与叛逆精神也可以追溯到船山治学之风。可以说船山学术,体现出了楚人通达的品格特征与追求自由的精神。

王船山对诸子百家论述颇多,对先秦诸子尤其是道家学说有过精深的研究,对后来深入影响了中国的佛家更为重视,体现了贯通百家的学术视野。船山对于道家文化的关注从其著述之大要中即可看出端倪,除了阐释儒家经典、自著诗文外,就以研究老庄之学为多了,《老子衍》、《庄子解》、《庄子通》皆为评述老庄之作。《老子衍》以为老庄虽有所不足,然其可资借鉴者颇多,故船山称文景之治得益于老子之术:“司马迁曰:‘老聃无为自化,清净自正。’近之矣!”[3]《老子衍自序》康熙间董思凝序《庄子解》云:“抑闻船山为文,自云有得于《南华》。”[3]《庄子解》董序可见庄子之文已融入其精神之中。船山《庄子通》又云:“凡庄子之说,皆可因之以通君子之道。”[3]《庄子通》叙则所见至为深远。而黄百家述《濂溪学案》,以为濂溪之学近于老庄之思:“周子更为《太极图说》,穷其本而反于老庄,可谓拾瓦砾而得其精蕴。”[10]P514以为濂溪之学虽称引《周易》之太极,而实越河上公而上达老庄之学。果真如此,则船山之学也可推演至于老庄之论。

尤为令人称奇的是,王船山对佛学也有精深的探究。除散见于著作之论述外,尚有《相宗络索》专论佛理。嵇文甫评述此书云:“他之善于辨析名理,似乎得力于佛家不少。”[11]P40可见船山对于释道研究之深。正因为所得者深,故能入室操戈切中要害:“船山精研老庄,所谓 ‘观化而渐得其源’者,途辙有似于庄生,船山盖入室而操戈。船山最尊横渠,二人皆精于佛、老,而能辟佛、老以返诸儒,此亦其学术相似之一端也。”[1]P112对于老庄之学,船山《骚首问》中责其困于天而自守,谓:“《庄子》一书,止是一 ‘天’字。”[12]P3908指出其关注社会不足,对老、庄关于天道的论述并未全盘否定;船山对佛家批判则力图深入其本质,可谓不遗余力:

如释氏“心王”、“心所”之说,归于莽荡,固莫如叛君父,芟须发,以自居于“意生身”之界,而自诧于人曰:“吾严净也,敬以为所也;吾精进也,无逸以为所也。”其祸人心、贼仁义,尤酷矣哉![3]《尚书引义》卷五

钱穆评述曰:“此深斥夫静之不可恃也。其言深得心病症结,于释氏离物治心之害,抉发精透,得未曾有。”[1]P114指出了佛家在“严净”、“精进”的外表下对于人伦的漠视与背离。老庄之学,与楚文化颇有关涉,故船山濡染也深,其批判之力度自然与佛家不同。

从儒学的角度看,船山兼宗汉宋之学。与注重宋学的理学家相比,船山之学脱离了空疏之途径,借重考据之学,以申述其践履之论,体现出楚人通达的治学态度与求实的行事之风。船山对汉学的深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周易稗疏》可证其学术精神:

是编乃其读《易》之时随笔札记。故每条但举经文数字标目,不全载经文。又遇有疑义,乃为考辨,故不逐卦逐爻一一尽为之说。大旨不信陈抟之学,亦不信京房之术,于先天诸图、纬书、杂说皆排之甚力,而亦不空谈元(玄)妙,附合老庄之旨。故言必徵实,义必切理,於近时说《易》之家为最有根据。[13]卷六《经部六·易类六》

此论谓船山治学之谨严,条分缕析,“言必徵实,义必切理”,期于有补世用。此种风格有楚人筚路蓝缕之精神,得湖湘士人躬行践履之遗意。《四库提要简明目录》谓《书经稗疏》从考据的角度看:“其诠释名物,多出新意。虽醇驳相半,纰缪者极纰缪,精核者亦极精核。”[14]卷二《经部·书类》P53其“精核”者固出于前人之上,其中所谓“纰缪”者则往往从独特的视阈来进行阐述,自出新意。船山所作之经传注疏如《周易稗疏》、《书经稗疏》、《诗经稗疏》等俱可见其考据之功,其妙处甚至非《四库提要》所能尽述。梁启超曾言:

船山本来不是考证学派,但他的经说,考核精详者也不少。邓湘皋说:“当代经师,后先生而兴者无虑百十家,所言皆有根底。然诸家所著,有据为新义,辄为先生所已言者,《四库总目》于《春秋裨疏》曾及之。以余所见,尤非一事,盖未见其书也。”[15]P93

这段论述充分肯定了船山在考据方面的杰出贡献,表明王船山在汉学领域已臻于独造之境。徐世昌《清儒学案》于此处所见尤为深邃:“先生之学,以汉儒为门户,以宋五子为堂奥。”[2]P369以为船山以汉儒为门户,而窥入经典,以诸经为依据,而深入宋元,并自成一说。可见船山博通儒家经术,并不拘守理学之门径。

船山受楚文化熏陶很深,除了在经学与哲理之思中蕴含着楚文化的因素,在诗文中也流露出对楚文化的钟情,作有《楚辞通释》,以彰显楚文化之精髓。镇江张仕可《楚辞通释序》云:

楚三闾大夫扃志沉湘,遗文贲楚,《骚经》写百折之孤忠,《天问》诘千秋之疑理。神以思通,作歌而侑,仙如可接,托赋斯游。……船山王先生旷世同情,深山嗣响,赓著《九昭》,以旌幽志,更为通释,用达微言,攻坚透曲,刮璞通珠,啸谷凌虚,抟风揭日。盖才与性俱全于天,故古视今藉论其世。[3]《楚辞通释》张序

序文准确地把握了《楚辞通释》的用心,以为所述乃与先哲旷世同情,抒发一腔孤忠。尤其是赓著《九昭》,以述心志。自序云:“有明王夫之,生于屈子之乡,而遘闵戢志,有过于屈者,爰作《九昭》。”[3]《楚辞通释》卷末楚文化的影响已深入其精神。在船山著述中,尚有奇文一篇《搔首问》。刘人熙《搔首问序》云:“搔首问者,即屈子之《天问》。”[12]P3899可见,船山之文不乏对楚文化精神的深刻阐释。从地域文化影响而言,可以说船山之学则得益于楚地山川。“推宕无涯,而天采矗发,江山光怪之气,莫能掩抑。”[3]《楚辞通释》序例故近代刘人熙《四书训义叙》谓:“其为学旁搜远绍,浩瀚闳深,取精百家,折衷一是。楚人士称之曰:周子以后一人而已。”[12]P1589

由于道家文化在楚地的影响不容忽视,楚地文化与中原文化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异,故船山之学在不乏实证精神的同时又具有浩瀚闳深的特性。在融会实证与思辨二端并拓宽了学术视野的同时,船山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本土文化立场。

三、究心性理,归于践履

船山之学洞幽而阐微,其究心性理的一面,追溯哲学之本原,体现了楚人宏通之思,也与清初归经反古的思潮一致;其讲究实行的一面,则体现了楚文化中质朴尚实的倾向,又切合了清初“致用”思想主潮。其为学既求切实而致用,又兼言心性与天道,故较当世诸儒深邃。尤其是经世之论、质测之学、史论评说均归于践履之思,影响更为深广。

在王船山学术思想体系中,思辨之学虽至为高深,但经世之学尤为重要。除了依据其哲学观念建立起来的伦理思想,其政治与经济思想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皆为船山学术之旨归。其中《俟解》、《噩梦》、《黄书》较解经之作更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治国方略与政治理想。《俟解题词》云:“所言至浅,解之良易,此愚平情以求效于有志者也。然窃恐解之者稀也,故命之曰:‘俟解’。”[12]P3803船山所待之人有三种:志向远大、勤而能行、自处豪杰之士。唯恐自己的心志不为当世志士仁人所知,故求知音于后来者。《黄书》用意也在于治理天下,分《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正》、《离合》诸篇,论历代治理天下之得失,以期如黄帝轩辕氏太平之治:“孔子著《春秋》,定哀之间多微辞。……矫其所自失,以返轩辕之区画。”[3]《黄书》后序至论“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彰也。可不戒与?”[3]《黄书·大正第六》言极沉痛。《噩梦》也多言治国之策,呼吁后人不蹈前辙,以开后世太平之治:“呜呼!吾老矣。惟此心在天壤间,谁为授此者?故曰 ‘噩梦’”。[3]《噩梦》序《噩梦》中建言之策上及伦理,下至于治国之术。比如:“若土,则非王者之所得私也。”“立国之始,法不得不详。”“立法之始,无取太宽。”“总宪得其人,则吏治自饬。”“敦忠厚立国之道以定民志,昭功德而俟后王。”[3]《噩梦》以上所列各条致治之策,都在《噩梦》中有详细的论述,皆切中时弊,阐释周详,举措切实可行,是其践履精神在学术中的体现。

船山史论,与致用密切相关,是儒家经典在历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也是其学术体系中重要一环。经典中《书经稗疏》、《尚书引义》、《春秋家说》、《春秋世论》、《春秋稗疏》、《续春秋左氏传博议》都是对典籍中史书的阐释,可以看作史论;同时论史之作《读通鉴论》、《宋论》从经世的角度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言论。此外,尚有《永历实录》记述了当世史事。曹聚仁论船山史论之见识时说:

船山《读通鉴论》有云:“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治史以求“经世之大略”,这是船山的治史主旨。[16]P274

此论据船山之说认定“治史以求 ‘经世之大略’”是船山的治史主旨深得船山学术之精神,船山治史经世的思想体现了船山以史为鉴以经略天下的良苦用心。船山之学从“理”、“气”之论出发到经世之言,其要皆归于实行。故钱穆论船山之学:“盖船山之旨,必以行、能衡其知,而后知之真伪、虚实、深浅、得失自判,而其所谓行、能者,则不能外乎综实理,切实事,以荣生而淑世。”[1]P121可见荣生淑世正是船山学术之旨归。

船山学术的淑世情怀,体现在其知行理论上有“且乎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3]《尚书引义·说命中二》船山之说,强调躬行;船山论治学与立身更强调经世治国,以躬行实践为归。其早年的行为印证了这一思想。王敔《姜斋公行述》云:

盖府君自少喜从人间问四方事,至于江山险要,士马食货,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读史读注疏,于书志年表,考驳同异。人之所忽必详慎搜阅之,而更以闻见证之,以足参驳古今,共成若干卷。[3]王敔《姜斋公行述》

王云五《二千五百余年来中国治学方法的综合研究》对此文作了精辟的论述:“其要旨有三:(一)喜从人间问四方事;此为博学之关键。(二)极意研究江山、险要、士马、食货、典制、沿革,此为注重实学之所在。(三)喜读注疏及考驳异同,此为考据与比较之表现。凡此皆有关于实际之学问也。”[17]P84以为其志趣皆为究心实学之体现。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以为“其治学方法,已渐开科学研究的精神。”[18]P14可见船山其学术得益于其早年躬行实践的处事之风。

船山学术荣生而淑世的情怀无疑与所处的湖湘地域密切关联。胡安国《春秋传》对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尝读《胡氏春秋传》而有憾焉。是书也,著攘夷尊周之大义,入告高宗,出传天下,以正人心而雪靖康之耻,起建炎之衰,诚当时之龟鉴矣。顾抑思之,夷不攘,则王不可得而尊。[3]《宋论·高宗》卷十

这种关注国家命运的思想,与胡安国一脉相承,这种精神可以追溯到《离骚》中独立不迁的屈原人格。屈原忠君爱国的情怀震撼着船山心灵:

夫以怀王之不聪不信,内为艳妻佞幸之所蛊,外为横人之所劫,沉溺瞀乱,终拒药石,犹且低回而不遽舍,斯以为千古独绝之忠。[3]《楚辞通释·离骚经》卷一

文中称屈原有“千古独绝之忠”,而明亡后船山立志之坚卓,恰是这一思想之实行。其知行学说中自有理学湖湘派重视践履思想影响。“行先知后”为船山学术之精要,“王夫之认为应该说 ‘行先知后’。他引《书经·说命》一句话说: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19]P270与朱熹闽学相比,湖湘学派以重视躬行著称,而楚之先王筚路蓝缕开辟山林,可以说是其文化的源头。可见,船山学术从究心性理开始,最后归于践履。

船山学术视域宏阔而极尽精微,其学上溯六经,源出《易传》,得《庄》、《骚》闳通之思,兼有楚人狂放与质实的秉性,是建立在诗性感悟之上的理性思辨体系,体现了王船山以楚文化之诗性眼光对传统儒学的理性批判。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徐世昌,等.船山学案[A].清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王夫之.船山遗书[M].同治四年金陵节署本.

[4]启良.儒学的革命—— 〈周敦颐集〉序[M]//周敦颐,周敦颐集.长沙:岳麓书社,2002.

[5]陈来.“存神尽性,全而归之”——船山《正蒙注》的思想宗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6]周易[M]//四书五经(上).北京:中国书店,1985.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

[8]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9]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M]//王国维遗书(4).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影印版).

[10]黄宗羲原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嵇文甫.王船山学术论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12]王夫之.船山遗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13]永镕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

[14]永镕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16]曹聚仁.再谈顾、黄、王、颜[M]//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修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7]王云五.二千五百余年来中国治学方法的综合研究[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1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9]冯友兰.三松堂全集(5)[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船山周敦颐楚文化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船山与宋学关联的再探讨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周敦颐赏莲图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张船山 社日朴园斋中咏燕》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
唐君毅先生之船山人性论浅释(下)①
——探《船山之尊生尊气与尊情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