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下高校道德教育探析

2015-03-28 08:16李勇平,宋广文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微时代道德教育大学生

微时代下高校道德教育探析

李勇平,宋广文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641)

摘 要:微博、微信等作为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体强力推动着“微时代”的到来,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以及道德选择等带来深刻的影响,也对传统道德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本文在分析微时代给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基础上,探究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1 (2015) 03-0123-03

收稿日期:2015-07-12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及网络育人实践研究”(编号:2013JKDY018)和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社会工作创新与管理研究”(编号:2015KXKYJ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勇平(1990-),男,广东五华人,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Abstract:Being the emergent network media, the explosively increasing use of Weibo and Wechat marks the arrival of Micro Era, bringing tremendous influences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school life, idelogical concept, moral choice and so on, it also presents a serious challenges to the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ver the new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Micro Era to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explore the new challenges that moral education faced with, and proposes relevant measurements.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5年7月23日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将近6.68亿,新增网民1 894万人。[1]其中,绝大部分网民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进行沟通交流、分享信息,微信、微博等新型社交媒介成为用户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商业价值最高的web2.0业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由于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以及信息含量大等特点,对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习惯、道德判断及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传统的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 微时代下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机遇

(一) 微时代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新平台

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主要局限在课堂上,信息内容的选择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因而这是一种相对比较被动的教育模式。[2]这种道德教育模式容易受到时空的限制,课堂教学、主题讨论等活动都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以及教育的主客体双方同时在场的条件下进行,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也使得传统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在微时代下,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的共享信息,并且可以针对社会上争议较大的道德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最终达成道德教育共识。因此,微时代为道德教育主客体双方的交流提供了有效的平台,这个新的教育平台为高校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创新提供了可能性,让高校道德教育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微时代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新手段

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如理论课堂教育、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传统教育模式进行。但在微时代,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手段所依托的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为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多样的教育形式。教育者可以有针对性的挖掘大学生感兴趣的道德话题与内容,并恰当的应用于道德教育工作之中,这样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更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同,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需求。此外,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还可以运用微信公众号发布与道德教育相关的文章,鼓励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微公益活动,快速而直接的进行大学生道德教育。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这些新模式的优势,克服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的弊端,使道德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更具有互动性,增强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实现对大学生思想与心灵的深度辅导与道德养成。

二、微时代下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不良信息增加高校道德教育的难度

以往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内容主要是来自经过层层筛选的电视、报纸、杂志等主流媒体以及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灌输。而在微时代,信息内容的生产主要是基于用户活动,因此这些未经筛选的海量信息在微平台上传播必然导致不良信息的泛滥。这些不良信息对少数社会消极事件进行反复宣扬,刻意夸大,严重冲击着大学生原有的价值选择标准,弱化大学生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感。由于正处于成长阶段,思想还不够成熟,在摆脱了现实社会中道德与法律的束缚之后,大学生极易受到虚假信息的煽动,做出一些不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念的道德选择,进而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想偏离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出现道德的偏差、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淡化的现象。

(二)传统道德教育模式遭遇挑战

在微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内容的途径逐渐多样化,对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带来严峻的挑战。大学生通过微媒介平台可以接收和传播最新的信息,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信息传播格局。他们开始不太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以及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学习活动,对课堂上教师的灌输采取敷衍、抵触的态度,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受到大学生极大的排斥和抵制,教育效果被极大削弱。

(三)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能力受到挑战

在微时代,大多数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还没有树立起将微媒介作为新的教育平台和工作载体的意识,他们不了解大学生使用微媒介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状况,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引导。同时,大学生通过微媒介获得信息的数量与速度,大大超过了教育工作者的想象,这使得教育工作者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不仅挑战了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主体的权威,也给高校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提高道德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和能力,已经成为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微时代下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途径

(一)革新高校道德教育观念

在微时代,微博、微信等微媒介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作为以人为工作对象的道德教育工作者也必须转变教育思路,调整并更新思想观念,敢于直面网络应用新阶段”。[3]因此,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要进行创新,彰显时代性。一是在道德教育方法、内容等各个环节要体现出微时代的基本特征,善于把微时代的技术应用于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中;二是顺应微时代的教育潮流,高校要积极转变道德教育理念,把握道德教育规律,在结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体现出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彰显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三是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微时代的新媒介,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将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理念、道德教育内容通过新媒介加以实践。

(二)创新高校道德教育方法

微时代下的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应以一种开放、平等、民主的形象出现在受教育者面前,把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和微媒体两者有机结合起来。[4]传统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得以优化,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开通个人微博、微信账号,利用微媒介与大学生进行接触,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论,及时、准确地掌握大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也可以针对时下的焦点话题发起讨论,改变传统道德教育师生面对面交流的约束,使大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并得到教育。这种道德教育形式符合微时代的基本特征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使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超越时空限制,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巩固和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实现课堂教学和微平台互动的同步进行,让高校道德教育课程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

(三)更新高校道德教育内容

微时代下高校道德教育内容应贴近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实际,符合他们的情感需求。教育者如想继续做好道德教育工作,实现道德教育目标,就必须关注大学生当下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从教学素材、话题选择、理论内容等方面更新道德教育内容,提高高校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为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海量的内容资源,通过微媒介挖掘有正面作用的信息与大学生分享,这样既扩大了道德教育工作的时空性,又保障了教育内容的时效性,激发了大学生参与道德问题讨论的兴趣与主动性。此外,要鼓励大学生参加微公益等实践活动。微公益活动作为高校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已经成为大学生发扬奉献精神、实现自我价值、提高道德认知及进行道德实践的有效途径,对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四)加强微时代网络舆情引导

微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呈现出关心国家大政方针、政治参与欲望强、维权意识强等特点,大学生的思想观点更多的是直接反映在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上。可以说,高校的网络舆论是高校大学生情绪的晴雨表,也是他们最新思想动态的风向标。因此,高校要积极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及时掌握大学生的舆情导向,对大学生各种思想动态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进行舆论引导。此外,高校可以通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将大学生群体中威望高、道德品质出众的学生培养成“意见领袖”,这些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感召力的“意见领袖”可以通过在微平台上积极发布正面及权威性的言论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增强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shtml,2015-06-14.

[2]赵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念[J]. 当代教育科学,2012(15):54-56.

[3]于向阳.微博时代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1):113-114.

[4]邱柏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89.

[5]何国平.微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17-19.

[6]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14-16.

[7]王倩.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2:20.

[8]曾令辉,邓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45.

On College and University’s Moral Education in Micro Era

Li Yong-ping,Song Guang-wen

Key words: micro era; college student; mor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王释云)

猜你喜欢
微时代道德教育大学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大学生之歌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