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研究综述

2015-03-28 08:16李媛媛,唐锡海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评述传承职业教育

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研究综述

李媛媛, 唐锡海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南宁530023)

摘 要:伴随现代工业的发展,民族工艺技术正面临现代化的曲解和破坏,甚至走向消失。民族工艺技术传承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学者围绕我国民族工艺技术的价值以及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的困境、模式、支持政策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而且可为现代职业教育传承民族工艺技术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民族工艺技术;传承;评述;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71 (2015) 03-0072-06

收稿日期:2015-07-14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教育部全国民族教育研究课题急需项目“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MJZXJX14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媛媛(1990-),女,河南濮阳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职业教育研究。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national technique are facing the misinterpret and the destroy by modernization,even on its way to disappearance.The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technique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recently.Scholars have studied in depth around the value,the predicament of inheritance and the support policy of national technique and they also obtained some achievements.The review of these research achievements,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heritage and technology,but als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experience reference to the inheritance of national technique.

随着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民族工艺技术逐渐失去了发展的土壤,一些极具传承价值的民族工艺技术产业走向消失。传统的传承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的需要,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举步维艰。民族工艺技术保护和传承问题逐渐引起学者关注,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综述国内学者对民族工艺技术的价值、传统的传承模式、传承面临的困境以及有效传承的支持政策等研究成果,不仅有利于提出我国民族工艺技术保护和传承的路径,而且可为现代职业教育有效传承民族工艺技术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的价值

民族传统工艺技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向我们展现着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而且蕴含着特有的价值。现代科学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实践应用使得许多民族传统工艺技术备受冷落,其价值慢慢被人们所忽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呈现出走向消亡之势。要传承和发展民族工艺技术,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发掘其新的价值。 “价值指引着人们的学术活动”。[1]学界在研究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时对其价值做了科学性的探究,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视角论述了民族工艺技术所蕴含的价值,具体包括科技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以及个性培养价值。

(一)科技价值

研究者对民族工艺技术科技价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工艺技术所蕴含的科技成分对一定时期生产力的反映以及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创新性上。民族工艺技术虽然多是手工制品,但是并不代表其不具备科技价值,认同这种观点的主要有韦贻春、李昶罕和张世均等。在研究民族工艺技术的科技价值时,有研究者提出民族工艺技术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是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研究切入点”。[2]另有研究者认为,民族工艺技术在自身发展的历程中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传统手工艺的范围和形式,增加了一些新的类目、形式、风格和材料,增大了创新的可能性。[3]

(二)人文价值

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的人文价值得到学界多数研究者的认同与强调,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首先,有研究者认为民间手工艺是人类创造性精神活动的载体,涵盖了人类智力与知识的参与,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物化形态,体现了民族的价值文化观念。[4]其次,李昶罕提出民族传统工艺的审美价值是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高度融合,满足了民族工艺品持有者潜在的心理需求与实用需求。[5]再次,有研究者指出民族工艺制品许多都是艺术创造,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深深地触动着人类的心灵与情感。[6]

(三)经济价值

艺术的功能在于形成经济价值,并刺激人类精良技巧的发展。[7]学界对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的经济价值研究集中在民族工艺技术与旅游业的结合以及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上,满足了旅游市场与工艺市场对民族工艺品的需求。有研究者提出民族文化商品化是民族文化的资本化或者资本运营问题,民族文化商品化构成民族旅游工艺品的核心内涵。[8]有研究者提出,民族民间工艺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原创的文化内涵、独到的制作工艺,其蕴含的商品价值在国内外都不缺乏市场。[9]另有研究者在研究民族工艺技术经济价值时结合当今旅游业的发展指出,人们逐渐将民族传统手工艺作为文化资源加以利用,以经济价值为标准进行选择开发,间接为其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10]此外,手工艺品凭借自身蕴含的人文价值、科技价值属性,逐渐成为收藏者、猎奇者以及有钱人满足自身需求的必需品。伴随社会的发展和人认识的不断深化,民族工艺技术热衷者从追求品种和广告转变为对器物文化的鉴赏,他们崇尚原生态的民族传统工艺技术及其器物文化,极大的彰显了高端人群消费走向理性和成熟的趋势,民族传统工艺技术的价值被重新挖掘已是必然。[11]

(四)个性培养价值

民族工艺技术传承不仅对社会、人文、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提出现代生活的物品中越来越少有我们情感的加入,人越来越缺少诗意。[12]有学者从民族工艺技术对培养学生的个性方面阐释它的价值,以期将学生从格式化、标准化的生活中解脱出来。[13]此外,民族工艺技术作为技术知识范畴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其自身的技术属性,更蕴含了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意识的属性,对增强个体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教育价值是意义非凡的。[14]

二、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的模式

我国民族工艺技术传承过程中,主要依靠父子相传、师徒相袭的自然传承形式。伴随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现代学徒制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教育学校中的应用,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传承民族工艺技术不可或缺的载体。现代信息化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也为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模式。学界对传统的民族工艺技术传承模式研究多集中于传统学徒制与家传制度,现代职业教育等作为新时期民族工艺技术传承模式,学界也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家传制度

家传制度是以家庭、血缘为主线,集生活、生产于一体的传承模式,当前在民间诸多技术领域依旧盛行。[15]家传制度以职业世袭的方式世代相继,世袭内容涉及农耕、畜牧、手工业等领域,不仅能使家族技艺得到延续,也能在社会地位上得到改善,声誉得到提升,本家族后人的生存状态也能相对理想。这种模式下,技能和知识的习得主要依靠模仿的方式,一定意义上是学徒制的萌芽状态。经验技能在家庭内部的世代相袭,形成了具有职业特色的家庭。[16]针对家传制度的局限性,有研究者指出,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主要在家庭小作坊中进行,生产分工受限于有限的劳动力,生产过程与技术传承过程等全部工艺流程都需家庭成员全面参与,技术的传承是以模仿为主、非计划性的,效率低下。[17]

(二)学徒制

学徒制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徒弟通过师傅的指导与影响,习得知识经验及技能的过程。学徒制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自古就被广泛应用于技术技能的传承中。[18]有研究者呈现了古代艺徒制度技术传承的范式,在传授技能时由师傅做好模版,然后学徒模仿,以学徒所制产品的质量评定优劣。[19]传统学徒制主要以口耳相传、手把手的教为主要手段,这种传习方式在我国存袭多年。有研究者称学徒制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仍然存在局限性。如路宝利认为学徒制作为手工业时代的产物,存在着保守、垄断、低效等内在局限性。[20]叶圣燕提出,“师带徒”是一种非正规教育的传承方式,由于过度保密等性质导致了民族工艺技术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21]

(三)现代职业教育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在传授知识、传承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类型,主要传授技术知识和专门技能。[22]倡导“教学做”合一的培养模式,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可以为民间手工艺的传承提供支持。职业学校可以以民间手工艺为特色专业,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更好的为学生就业、区域经济、区域文化的发展服务。[23]教育部、文化部与国家民委下发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承担起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任,成为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该文件将推动传统民族手工艺技术传承模式改革作为重点任务,倡导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更加科学、规范的改造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的模式,对传统的父子、师徒相继的模式进行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造。[24]通过学校规范化的民族工艺技术教育形成系统的民族工艺技术知识体系。[25]

(四)现代化信息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手段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有研究者从信息化教学视角就如何有效保护、传承民族工艺技术,提出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的“四化”,即活化、进化、数字化和符号化。 数字化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组织人员通过摄影、录像等多种方式记录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将其制作成光盘和图书用以传播与保存,有利于对其进行保护和发展。[26]有研究者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传统手工艺中的应用。第一,在传统工艺流程基础上的信息化教学情境创设;第二,在传统手工艺资源基础上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第三,在传承过程中搭建互动交流平台。[27]有学者提出基于民间艺术传承的数字媒体技术体验型实践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操作性强,是一种集教学理论、媒体技术、教学实践、教学反馈、教学评价的教学模式。[28]

三、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的困境

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对民族工艺技术传承困境加以分析,主要涉及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集中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学校对传承民族工艺技术的重要性贯彻不够、政府保护力度不够等方面,内部因素则集中于民族工艺技术自身发展局限、民族工艺技术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传承者的消逝与断代等方面。

(一)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的外部困境

张建世在对西南地区民族传统工艺技术文化现状进行分析时,将遭遇传承困境的民族工艺技术区分为衰退类和变异类。衰退类主要指产地的减少、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减少。变异类主要指在种类、造型、图案、色彩、原料与制作技术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变化的技艺。[29]有研究者基于文化人类学,从四个方面分析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的外部困境。第一,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和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意识的缺失。伴随多元文化的趋势,外来文化逐渐渗透,如果不能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就会不知不觉地丧失民族与生俱来的认同基础。第二,政府理念滞后,价值导向有偏差。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旅游产业开发的重点项目,其商品经济属性被放大,忽视了文化内涵。以迎合外来游客为主旨,对民族文化的原生形态造成伤害。第三,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剧变。伴随经济的增长,国家政策向民族地区倾斜,民族地区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提升,消费观念也有了极大的改变。第四,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者的消逝及断代。当前对民族工艺技术掌握较好的多为年过古稀的老人,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受到阻碍,传承者面临消逝及断代。[30]此外,尽管职业教育对民族工艺技术传承有着积极的正向意义,在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职业学校民族工艺相关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功利化。学校过分注重工艺技术的产业地位,鼓励学生学好技术,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在传承过程中给学生带来传承观念的偏差。另一方面,职业学校民族工艺传承的教学过程过于薄弱。民族工艺技术文化课程多以选修类型课程呈现,学生对其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单一讲授的教学方式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师资力量的缺乏也给民族工艺技术传承带来阻碍。[31]

(二)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的内部困境

学界从民族工艺技术自身分析其所面临传承危机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原材料的短缺,有些民族工艺技术即使保留至今也不再是原来的真面目。另一方面,民族工艺技术管理机制的落后导致其传承困境。我国民族工艺品的生产和经营水平较低,与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民族工艺技术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管理,长期处于无序的发展状态,发展规模受限。[32]民族工艺技术势微,还源于自身的“一成不变”。正如有学者提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原则不能完全适用于人类文化领域”。[33]学界在对民族传统工艺技术现状的分析中提出两种传承困境。第一,历史淘汰,自然消失。有研究者以不复存在的手工制作的宋锦为例,指出尚存的宋锦制作机具、纹样资料散失严重,民间虽有仿造的 “宋锦”,但精密度和纹样都已走样。第二,地方传统工艺日渐衰微。由于部分民族传统工艺技术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变化,逐渐被新颖、实用的现代物品所取代。[34]还有研究者从民族工艺技术传承人的文化心理缺失方面分析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的困境,认为工艺背后文化心理的缺失导致其传承困难。产品的价值和市场需求脱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给中西部偏远山区相对弱小、零散的传统手工业带来强势冲击,并迅速地瓦解着自身薄弱的传统手工业生产群体。[35]

四、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的策略

(一)政策支持

路宝利提出:“民间传统工艺的价值决定其需要持续有力的支持。”[36]学界对政府支持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承办制定民族工艺技术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规划,设立类似“工艺创作设计室”的专门机构,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与保护。刘燕平指出,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的宣传工作。政府应提高对民间工艺品的研究和生产的支持力度,对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和民间工艺企业或家庭作坊给予名誉奖励、表彰奖励、重点保护、经费补贴等政策优惠。[37]有研究者提出,政府主管部门应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重点扶持一些有较高声望的民族工艺企业,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38]祁庆富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重视“传承人”的保护,还需重视培养“传习人”,这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世代相传”下去。[39]另有研究者指出,只有通过改善传承人的生存状态,提高民间艺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才能有效唤起全民的“传承”与“保护”意识,继而产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真正促进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与保护。[40]袁东升在评述民间传统手工艺时指出,“建立民族工艺村来保护传统的民族民间手艺”。[41]

(二)职业教育传承与创新

学界对职业教育传承民族工艺技术的模式探讨集中在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师徒制教学方式、产学对接等方面。有研究者就民族工艺技术有效传承提出“多师多徒群体培养模式”,即由多位在校教师与外聘教师负责多位学生的技术学习与实践过程,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获得充分指导。[42]另有研究者基于职业教育对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的优势提出“定技能培养”模式,民族工艺技术培养对象作为技艺传承者,应积极搭建民族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沟通的平台,追求“由技至道”的境界。[43]

(三)法律保护

有研究者从法律角度出发,在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对民族工艺技术传承提出建议。第一,探索知识产权法对传统工艺的保护,涵盖加强民族工艺的商标法保护,加强民族工艺技术的创新,全方位使其契合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条件。第二,着重践行民族工艺技术的特别法保护,出台保护民族工艺技术的单行法,在实践中落实和完善现有的民族工艺技术保护立法。[44]潘鲁生从两个方面对民间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提出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强民间手工艺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第二,加快国家级手艺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的制定,实施产权保护和产权贸易。[45]

(四)经济扶持

针对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学者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与其经济条件相适应的”。[46]有学者认为,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间传统工艺种类繁多,传统工艺资源丰富。如果能得到合理的开发与保护,不仅可以获取丰厚的商业利润,也会促进对民族工艺技术本身的保护。从旅游业角度出发,充分利用民族工艺技术的优势,建立民族工艺相关旅游景点,可达到保护传统工艺和获得商业利润的双赢。[47 ]旅游产业能有效宣传民间工艺技术,提高其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对民族工艺技术的传承和保护具有支持和补充作用。[48]

五、结语

综观近年来民族工艺技术传承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涉及文化人类学、知识产权、经济学、民俗学和教育学等,对民族工艺技术传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改进。第一,研究者往往注重某一区域或某种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研究,虽然针对性强,但是研究成果推广的可行性差。第二,对民族工艺技术传承与产业结合的探讨流于表面,缺乏促进民族工艺技术传承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有效运行机制研究。第三,对如何更好地发挥现代职业教育功能,利用现代学徒制的优势传承民族工艺技术的探讨不深入。第四,信息化技术在民族工艺技术传承的应用研究不足。虽然研究者提出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保护、传承民族工艺的方法、模式,通过对民族工艺技术的摄录进行保护与传播,以及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体验式教学,但是并没有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第五,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民族工艺技术传承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现代科技与民族工艺技术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的探讨较少。因此,对于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民族工艺技术仍然需要研究者不懈地努力,不断建构相关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

[2][5][11]李昶罕,秦莹,李娜.当代民族传统工艺的新价值[J].民族论坛,2012(18):103-106.

[3][13]高月红.关于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7(5):74-76.

[4]许大海.从表象到本义:“非物质文化”视角下民间手工艺文化价值探析[J].学术论坛,2010(10):159-162.

[6][14]张世均.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7):138-140.

[7][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95.

[8]廖杨.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5(3):137-140.

[9]张肃.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传承与开发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8(1):90-91.

[10][34]韦贻春.对民族传统工艺现状、价值及其发展的思考[J].民族论坛,2007(2):42-43.

[12]刘魁立.民间传统技艺的人性光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3.

[15]路宝利,赵友,宋绍富.箕裘相继——民间传统技艺家传制度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71-76.

[16]宋晶.传统学徒制的伦理精神探寻[J].职教论坛,2013(28):48-51.

[17][25][43]蓝洁.民族职教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14(25):27-32.

[18]李亚平等.当代手工艺的学徒制传承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32-35.

[19]路宝利,赵友.艺徒制度:中国古代“工艺学校”技术传承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16):74-75.

[20][36]路宝利,赵友.民间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衰落与对策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3-96.

[21]叶圣燕,贾礼民.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绣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5):71-73.

[22]欧阳何.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

[23]刘畅.刍议职业教育与传承民间手工艺[J].职教通讯,2013(17):5-6.

[24]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5/201306/152888.html.

[25]周莲莲.“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文化传承模式探析[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12:35.

[26]万辅彬.与科技史家对话 向学界智者问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系列访谈回眸[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1):65-72.

[27]马华.传统手工艺传承中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3):81-82.

[28]范振刚.基于民间艺术传承的数字媒体技术体验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3):109-113.

[29]张建世,杨正文.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3):20-28.

[30]李涯.少数民族原生民间手工艺传承困境之思——以嘉绒藏族黑陶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0(4):53-56.

[31][42]蔡璐.传统工艺传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4:52,21.

[32]吴娱.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70-172.

[33]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国家权力[A].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C].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247.

[35]韦丹芳.传统工艺的传承困境及对策——以广西贡川纱纸工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33-38.

[37]刘燕平.镇江民间工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理性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18):81-83.

[38]张肃.贵州民族民间工艺品传承与开发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08(1):92-95.

[39]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114-123.

[40]尹晓华.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也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东南文化,2006(3):91-93.

[41]袁东升.近20年来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研究述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62-67.

[44]郑颖捷,张远胜,华慧.知识产权战略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法律保护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74-78.

[45]潘鲁生.民间手工艺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文化传承问题[J].民间文化论坛,2012(3):56-64.

[46]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2):133.

[47]杨亮.淄博民间工艺文化与当代产业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283.

[48]孙思思.民间工艺传承与保护研究文献综述[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7):276-277.

Review of the Reseach o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National Technique

Li Yuan-yuan, Tang Xi-hai

Key words: national technique; inheritance; review; vocational education

(责任编辑:王释云)

猜你喜欢
评述传承职业教育
浅析智力资本的测量评价方法
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研究评述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