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一帆
(湖北文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有岛武郎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综述
江一帆
(湖北文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有岛武郎是20世纪日本白桦派代表作家。自1919年首次被介绍到中国,有岛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本文以有岛在中国的译介过程为经,以译介成果为纬,梳理了有岛在中国的译介过程,阐述了中国有岛译介的主要成果,展现了译介现状及特征。
有岛武郎;鲁迅;中文译介
有岛武郎(以下简称有岛)(1878-1923)是20世纪日本白桦派代表作家,有岛对于中国近代文学开创期的重要作家,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巴金[1]等均产生过影响,是一位对中国文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
本文拟通过梳理有岛在中国的译介史,论述中国学界对有岛的译介现状及特征。
为考察有岛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的特征,首先简要回顾日本学界的有岛研究。
在日本学者眼中,有岛是人道主义作家,也是优秀的写实小说家,他的代表作《一个女人》被誉为“日本写实小说的巅峰”,日本国内对其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0年本多秋五在《白桦派的文学》上发表了《有岛武郎论》,首次论及了有岛研究的价值及可行性,随后有岛武郎研究会成立,拉开了学术界研究有岛的序幕。随后,1965年之后的10年间,即日本的昭和40年代,学术界对于有岛的研究迎来繁盛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者有山田昭夫,内田满,西垣勤等。[2]1966年山田昭夫出版了 《近代作家丛书有岛武郎》(明治书院,1966),是公认的最早研究有岛的著作。随后他又发表了《有岛武郎·姿势与轨迹》(右文书院,1973),《有岛武郎的世界》(北海道新闻社,1978)等系列研究文集和著作,从“意识说”和“思想说”角度,梳理了有岛各个时期的思想演变,诸如政治意识、乌托邦、新村思想、人道主义、基督教思想等,为后续的有岛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思想理论依据。1969年,内田满出版著作《有岛武郎——虚构与实像》(有精堂,1969),在对有岛作品进行全面梳理和汇总的基础上,将同时期有岛研究文献汇总制作成目录,为有岛研究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1971年西垣勤发表出版《有岛武郎论》(有精堂,1971),高度评价小说——《一个女人》的艺术和时代价值,将其定位为有岛的巅峰代表作,首次确立《一个女人》在有岛作品中的代表地位,开启了作品论研究。
80年代之后,日本的有岛研究日趋成熟。1981年西垣勤在研究著作《白桦派作家论》(有精堂,1981)中,首次将有岛与白桦派同人作家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三人文学活动关系。随后出版的《漱石与白桦派》(有精堂,1990),通过有岛与同时代日本文学家的对比研究,拓展了有岛研究的横向纬度。于此同时,对有岛作品的纵向研究也深入展开。以代表作《一个女人》为例,这一时期摒弃了早期大里恭三郎《〈一个女人〉的世界》(审美社,1971)中对叶子的人物形象定位思考,转向诸如川上美那子《关于〈一个女人〉(二)——后篇世界的意思》(《情念》, 1974年)为代表的着眼于前后篇故事改编的研究。在纵向深入的基础上,尝试横向联系《为了爱情不惜一切》、《与生俱来的烦恼》、《阿末之死》等,探寻空间上的多维度阐释和研究。从文学之外的角度,诸如女性解放视角展开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进入新世纪以后,日本的有岛研究迎来了多彩的局面。濑沼茂树编写、筑摩书房出版的《有岛武郎全集》(2002)及有岛武郎研究会编写的《有岛武郎事典》(2010)等,均为有岛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此外,对有岛的晚期文学创作——《一房的葡萄》等童话研究也日益兴盛,2013年森山良子编写出版了《有岛武郎童话选集》,受到广泛喜爱。从比较文学视角,有岛的美国体验及与惠特曼、托尔斯泰等作家的对比研究广泛展开。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日本桥报社出版了旅日学者康鸿音编著的《启明期的日中文学——以有岛武郎和鲁迅的视角》,是日本国内关于有岛与中国文学的首个比较研究。
考察日本学术界的有岛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学者认为有岛不仅是人道主义文学家,也是优秀的童话家,新世纪以来在深度和广度上推进有岛研究,尝试从世界文学角度解读有岛作品。 而有岛与中国文学关系中,有岛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成为主要探讨的问题。
作为白桦派的代表作家,有岛武郎在中国的作品翻译数量远远不如同时期其他日本作家。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中国发行的有岛作品单行本仅有5种。[3]有岛在中国的译介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来考察:20年代的短篇初步译介、30年代至90年代的中长篇译介和进入新世纪的译介。
(一)20年代鲁迅对有岛的初步译介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岛尚健在时,文化界就对其作了初步介绍。而介绍有岛的第一人便是鲁迅。1919年《新青年》上发表了鲁迅的随笔《随感录》,文章多处引用了有岛武郎的随笔《与幼小者》的内容,并评价有岛为“白桦派的一个觉醒者”,将其介绍到了中国。《与幼小者》是集中体现有岛亲子观的作品,创作于妻子安子死后的1918年,是表达对孩子独特的爱的感人作品。鲁迅时已回国,接触作品《与幼小者》的媒介应该是周作人。[4]《与幼小者》1919年3月收入白桦同人合集《白桦之森》,11月收入《有岛武郎著作集第7辑〈与幼小者〉》中。自参观新村后,周作人一直坚持订阅白桦同人杂志和有岛武郎作品集,可以推测鲁迅是通过周作人而借阅的《与幼小者》。1923年鲁迅全文翻译《与幼小者》,收录在其与周作人的合译文集《现代日本小说集》中。鲁迅对《与幼小者》的多次译介与五四时期家族制度的批判背景有关。有岛在《与幼小者》中说:“我对于教给我爱你们的你们,唯一的要求,只在收了我的感谢罢了。养育到你们成了一个成人的时候,我也许已经死亡;也许还在拼命做事;也许衰老到全无用处了。然而无论在哪一种情形,你们所不可不助的,却并不是我。”这种尊重自然规律、主张幼者本位的思想,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正是由于对其站在进化论高度提出的亲子观的认同,鲁迅先是在《随感录》中大量引用了有岛原文,11月创作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新青年》),对封建制度下的长者本位与盲目孝道做了深刻的批判,是对有道饱含进化论和人道主义思想亲子观的深度认同。[5]
作为国内率先翻译和介绍有岛的学者,鲁迅一生翻译十余篇有岛作品的译文,其中大部分发表于杂志,少部分选录入其翻译文集中:
1.《小儿的睡相》,发表于《文化生活》第5期,1923年4月。
2.《与幼小者》,收录于与周作人合译文集《现代日本小说集》,1923年6月。
3.《阿末之死》,收录于与周作人合译文集《现代日本小说集》,1923年6月。
4.《四件小事》,收录于与周作人合译文集《现代日本小说集》,1923年6月。
5.《生艺术的胎》,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9期,1926年5月,后收录于文学理论翻译文集《壁下译书》,1929年。
6.《卢勃克和伊里纳的后来》,收录于文学理论翻译文集《壁下译书》,1929年。
7.《易普生的工作态度》,收录于文学理论翻译文集《壁下译书》,1929年。
8.《艺术论》,收录于文学理论翻译文集《壁下译书》,1929年。
9.《一则宣言》,收录于文学理论翻译文集《壁下译书》,1929年。
10.《用生命所作》,收录于文学理论翻译文集《壁下译书》,1929年。
考察鲁迅对有岛文学的译介选择,可以发现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文学观与艺术论的译介, 诸如《生艺术的胎》、《艺术论》、《宣言一篇》、《用生命所作》、《四件小事》等,意在介绍文艺内在形态,传播新文学理念,输入新式文法,借取域外智慧创造现代中国“新文学”。二是科学理念的译介,包括《与幼小者》、《小儿的睡相》等包含进化论的亲子观和《卢勃克和伊里纳的后来》的女性解放思想。丸山升说,翻译之于鲁迅,意义不下于创作。从这个角度来说鲁迅译介有岛源自于其一贯的灵魂审视和社会改造使命感,换自己身上的血,将杂质剔除。
(二)30年代至90年代对有岛的译介 鲁迅对有岛主要为短篇翻译。1929年上海启智书局出版了绿蕉翻译的中篇小说《宣言》。《宣言》创作于1915年,是有岛受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影响而创作的著名书信体小说,不仅表明了作者的恋爱观,还涉及宗教、科学、艺术、死亡、劳动等问题,既是恋爱小说,也是思想小说。《宣言》成为最早翻译到中国的有岛小说,可以考虑与20世纪30年代上海文坛市民文学的流行有关。伴随着穆时英、刘呐鸥、张爱玲、施蛰存等上海现代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家的出现,市民通俗小说尤其是描写青年男女之间恋爱纠葛成为文学一大主题,得到了读者的喜爱。从这一角度来理解,《宣言》被翻译可以说是顺应时代与文坛的潮流。但有岛不仅提出了命运性的恋爱同友情的冲突这一恋爱小说中的常见问题,更探究近代个人主义觉醒的主要意识,其意义并不等同于单纯的恋爱小说。译作冒头附有姜华的译著序言——《谈有岛武郎》,详细介绍了有岛生平,并对其寄予了高度评价。考虑到当时恋爱小说的盛行及受众群,《宣言》的翻译及姜华的介绍为文化界之外的大众读者群了解有岛提供了可能性。随后,出现了有岛的作品翻译集,分别是任白涛译《有岛武郎论文集》和沈端先译《有岛武郎集》。[6]
任白涛(1890-1952),新闻学家,辛亥革命后任上海《民主报》、《神州日报》、《时报》《新闻报》通讯员,1916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任白涛于1933年翻译并出版了首部关于有岛作品的翻译文集——《有岛武郎论文集》(上海神州国光社,1933),1934年及1936年再版时更名为《有岛武郎散文集》。文集收录了有岛论及人生观及文艺观的文章23篇,冒头附有长文译者序,名为《书在卷头》。《有岛武郎论文集》为当时介绍有岛作品最为详细的文集。沈端先(1900-1998),笔名夏衍,文学家、剧作家、翻译家。曾留学日本九州大学,为1930年代左翼作家联盟的核心成员。1935年,沈端先的翻译文集《有岛武郎集》由中华书局出版。沈端先因日本文学翻译在文坛已有名气,而对有岛的翻译在其翻译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文集中首次翻译了有岛的中篇小说——《该隐的末裔》与《与生俱来的烦恼》。《该隐的末裔》描述北海道没有土地的流浪者的悲惨命运;《与生俱来的烦恼》则刻画了虽有艺术天赋却为生活所困无法施展的主人公,面对困顿的现实生活和压抑不住的艺术理想之间的激烈冲突,均为有岛的代表作品。因译著中没有译者序言或后记,无从得知译者的翻译动机。但译作完整保留了原作风格,并首次从文学价值角度判断翻译了有岛的代表作品,在中国的有岛翻译中占有重要地位。
1940年代以后,随着二战的爆发和战后冷战的影响,日本文学翻译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80年日本文学研究会成立,日本文学的翻译介绍迎来了新的春天。在这种背景下,1984年湖南出版社出版了有岛的巅峰之作《或る女》(《一个女人》)的中译本,译者为谢宜鹏和卜国钧。译者没有按照原意翻译,而取用主人公早月叶子的名字将中文版小说译为《叶子》,因“叶子”一词在汉语中有其具体释义,有可能导致不懂日语的读者的误解,故不能称为好的翻译。1991年,《一个女人》的前篇——《某女子的昙花一现》也被翻译,并与《宣言》、《星座》一并收入《日本文学流派代表作丛书》中,由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译者为张正立。
(三) 新世纪对有岛文学的译介现状及特征 2003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了有岛的《或る女》中译本,译为《一个女人》,译者为商雨红,是现在最广泛使用的版本。2012年李先瑞出版了《外教社走近经典日语阅读系列:有岛武郎作品选》,译著介绍有岛为“北海道文学之父”,选译两部以北海道为背景的作品——《星座》与《诞生的苦恼》,书后附有有岛年表。《星座》是有岛完成《一个女人》后渴望走出低谷、重建自我文学的心血之作,但在撰写途中忽然宣布封笔,成为有岛晚期文学创作和思想转变的标志性作品,在历来日本的有岛研究中受到重视,因此《星座》的首次翻译拓展了中国国内对有岛后期文学研究的可能性。201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谭晶华翻译的有岛中短篇小说集——《诞生的苦恼》,收录了有岛的六个中短篇小说《诞生的苦恼》、《石头下的小草》、《西方箴传》、《法兰西少女》、《普通人的信》、《幻想》。除《诞生的苦恼》外,其余作品都是首次翻译。
考察中国学界对有岛的译介,可以发现以下特征:第一,中国对有岛文学译介历史悠久,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岛被介绍到中国,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有岛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追求不分国界的平等与自由,无论艺术和思想上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部分。第二,有岛文学的翻译者均有较长的日本留学经历,具有中日学者的视野,早期的翻译者鲁迅、夏衍等本身也是优秀作家,故早期的翻译呈现出与创作交融的特点;进入新世纪后的译者们均为国内有岛研究的先行者和代表人,故新世纪的有岛翻译呈现出与研究紧密联系的特点。第三,虽然国内对有岛的译介开始较早,但作品翻译数量远远不如同时期的日本作家,有些在国内已展开研究却未能被翻译。如处女作《硬壳虫》、评论《为了爱情不惜一切》和童话《一房的葡萄》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的有岛文学译介空间仍然广阔。
[1]巴金.文学生活五十年—巴金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2]有岛武郎.新潮日本文学集 9[M].日本:新潮社,1984.
[3]王向远.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立善·小坂晋.有岛武郎和鲁迅[J].日本:冈山大学教养部纪要(26),1990.
[5]刘萍.有岛武郎与鲁迅的亲子观[J].长江大学学报,2010,(2).
[6]胡澎.日本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以1978年-2002年为中心[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责任编辑 张吉兵
I046
A
1003-8078(2015)02-0046-03
2014-12-12
10.3969/j.issn.1003-8078.2015.02.12
江一帆(1986-),女,日本广岛大学文学硕士,湖北文理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