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湖北咸宁 437100)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径探析
——以文化张力为视角
王翔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湖北咸宁 437100)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在受到文化形态和文化环境深刻影响的同时,以能动的方式推动文化建设和自身发展。从文化的视角来考量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需要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网络文化与现实生活、政治价值主导与个体自觉智慧等方面的张力。
文化张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路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处于全球化境遇和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不同特质和内涵的文化在冲突与交锋、交流与渗透中存在和发展。总是与特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相联系并作为文化变迁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避免要受到这种文化律动的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还原至整个文化发展的宏观格局中,以各种不同文化之间内在张力为视角,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发展的内在契合与互动,寻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创新之路,是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出的崭新课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内在需求。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和特殊组成部分。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并成为人类一种具有鲜明阶级性和承载政治使命的实践存在和文化存在,其对文化环境的依赖,对思想、道德、伦理、规范的传承引导,本身就是一种特征鲜明的文化行为和文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知识、思想、价值观念、教育理念等,本来就是时代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反映与折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文化建设的重要领域,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化价值。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要受到文化环境的深刻影响。日益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打开了新的空间。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还是有效性的增强,都一直围绕着文化变迁的主线展开。例如,在极左路线甚嚣尘上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明显且单一,内容的泛政治化,教育方式方法的机械灌输,曾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形象。在日益开放、多元、尊重个体价值和倡导整体协调的当前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充分遵循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审美育德、协作育人、发展性评价等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心理疏导、人文关怀、隐形教育等教育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遵循了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规律,更好地发挥了其在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协调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证实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由单一到全面、由显性到隐性、对个体意志由压制到尊重的转变趋势。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动地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实际上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建构作用和反向作用。具体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承扬,促进优秀文化的延续与传扬;通过文化选择,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通过文化创新,保持本土文化的生命活力。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对文化的比较和选择、承扬和革新,积极介入并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另一方面,为保持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不断紧跟新时代,回应新问题,找到新方法,在反思旧的教育系统的同时,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环境、理念、方法、评价等构成要素,从而促进自身的调整更新和发展完善。
(一)继承与创新:保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张力
马克思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历史是现实的源头,历史悠久、资源丰厚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儿女永恒的精神家园,它拥有取之不尽的宝贵文化养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产生于农业文明时代、立足于个体农业经济基础和乡村宗法社会结构、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价值核心、长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而存在的文化体系,它以家庭为单元,以血缘为纽带,以农业劳动为支撑,以居住村落为主要范围,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地位为目的。作为价值核心的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当前中国向前发展的文化根基。学者卢先明曾将“传统文化这个特殊的社会文化信息系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丰厚的文化资源支撑”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世界观方面,如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二是人生观方面,传统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体现的勤勉不懈、自主自立的奋发进取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也是大学生砥砺成才健康成长的力量源泉;三是价值观方面,传统文化中的‘精忠报国’、‘舍生取义’、‘见利思义’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2]
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的文化作用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内驱力,主要显示为以理想、信念、公平、正义为主体的道德力量和科学、教育、理性、创新为主体的知识力量,目标是要为新的时代建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导向,并努力使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自觉遵从,从而为处于不断成长变化中的社会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积极动力。当今时代,是否拥有时代感鲜明、竞争力和引领力强大、体系科学完备的现代先进文化,已是一个现代国家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前中国最先进文化的集中概括和表达。
人类的变迁发展从未停滞,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是历史的必然,更加成熟、包容、先进的现代文化从来就是在对传统文化“扬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个过程中“扬”的是传统文化中历久不衰的“合理内核”,“弃”的则是其中腐朽、落后、迷信等糟粕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涵摄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及显而易见的文化“化人”功效,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又要求它必然要紧随时代变迁的步伐而发展变化,吐故纳新,以保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始终处于既平衡稳定又动态更新的运动状态。
直面文化实情,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面向未来,“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在肯定和保留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基础上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超越,让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当下的现实转化而得以新生,搭建起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桥梁。具体而言,要求我们在理论上深刻分析、梳理、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内涵、精髓、特点及其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转换之路;在实践层面,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唤醒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和热情,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衔接,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拓展现代先进文化的传播路径,实现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的创造性的价值吸收。
(二)批判与借鉴:保持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张力
文化全球化已成国际潮流,兼容并包、开放创新已经成为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首先,文化的自身属性决定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外来文化的充实甚至挑战。外来文化通过本土转换实现消化择用,本土文化因活水外引而更增生机。需要强调的是,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同质化,更不是西方化,对于各式各样的本土化文化形式,它既在比较中削弱,同时又在竞争中加强,并最终以其独特性存在丰富着世界文化体系。此外,多元文化交流交锋交融的全球化语境下,各国对文化输出和文化话语权的争夺更加激烈,西方国家利用自身在经济实力、技术手段、文化传播影响力等方面的相对优势,积极渗透、推行由他们主导和控制的所谓“言论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自由”,力图在多渠道倾销文化思潮或价值观念的同时完成对他国文化的消解或西化,这是当今时代西方文化强国实现意识形态倾销和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手段。
这种动向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引导当代大学生对文化领域竞争动向的密切关注,及对这种较量交锋的特点与实质的分析把握,以清醒的头脑面对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张力:一方面不自我封闭,不以本土文化“唯我独尊论”自绝于世,也不因文化焦虑而消极避战,丧失文化创新和文化复兴的大好时机;另一方面,也要有底气有魄力有策略地应对西方文化“普世论”,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在不断增强全球语境下的我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实践中坚定对民族文化的价值信心。
(三)虚拟与现实:保持网络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张力
一方面,互联网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超容量等特征,在超越各国之间制度和文化藩篱、促进文化交流传播的同时,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素材,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渠道,强化了人们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自主意识与创新意识。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使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冲击和挑战,其“双刃剑”特征不断显现:网络中的海量信息以及其所具有的宣泄性、颠覆性、情绪化、狂欢化、“去中心化”、“无主题化”等特征都强烈地吸引着网民眼球,在影响网民身心健康、模糊网民的道德认知、导致部分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价值选择的迷茫的同时,冲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统摄力,也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考验。
面对这种挑战,信息化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善于整合线上与线下的教育资源,实现对网络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有效覆盖,笔者认为:一是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方向,即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原则,这个原则不但不能削弱,反而更应加强,否则就有可能导致理论迷茫、立场动摇甚至被敌对势力攻陷意识形态主阵地的严重后果。二是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网络文化素养。首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文化素养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这是网络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利用网络文化开展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熟悉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能力,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和交互性特点,搭建平等交流民主对话的网络平台,进一步密切师生联系,强化师生互信。其次,要主动培养教育对象的文化理解能力,提高教育对象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政治分辨能力和文化判断能力,使其能理性认识网络文化的利弊,对纷扰繁杂的网络信息能正确判断、主动筛选,去伪存真,去糟取精,养成网络自律意识,自觉维护网络秩序。三是要形成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的教育合力。这需要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分析研究网络时代教育对象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思维方式,把网络教育与学科教学、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网络素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社会交往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开发出一批导向正确、主题新颖、内容健康积极、形式活泼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一元与多元:保持政治价值主导与个体自觉智慧的张力
这里所说的一元与多元,是指在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诉求实现的实践中,充分利用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内部各价值主体之间的既矛盾又联系的张力,保持政治一元价值主导与个体多元价值追求的统一。
如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经揭示的那样:“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阶级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3]这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维护功能。在现实语境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允许其内部有与自己的施政主张不同的主流政治价值观存在。“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4]
这启示和要求我们,在当前处在更深入变革时期和更加开放的中国,在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图谋没有放弃且方法手段更加隐蔽不断翻新的背景下,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与多元价值文化观念并存且相互渗透、交锋、争夺阵地的格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保持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警惕性和敏感性,牢牢掌控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主导权,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并引导他们自觉坚守,并在实践中通过增强其亲和力、凝聚力、引导力、传播力来彰显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另一方面,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倡导社会核心价值观主导的同时,必须尊重和包容教育对象个体的多样化价值追求。社会核心价值观与个体多样化价值追求,是一种对价值观内核的本质规定与具体表现之间的关系,是“一元价值主导”与“多元价值追求”的辩证统一,两者在实践中并不矛盾。作为价值观的本源,核心价值观原本就内在地包含了多样化的价值追求,并呈现出各种具体价值表象,其形态复杂而多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个性化、差异化的价值追求的存在,正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如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当前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更加丰富,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多元并存更趋开放,人们价值判断的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自主性明显增强。在这种背景下,尊重民众主体地位,开启个体自由智慧,谋求国家意志与个体需要的统一,这是建立民众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的必然之路,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2]卢先明.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7):4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4]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1-10-27.
On the Ways to the Validity of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Xia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Xianning Vocation Technical College,Xianning,Hubei,437100)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s a special part of culture,influenced by cultural forms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promotes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its development.In order to examine the valid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motion,we should grasp the cultural tens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between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native culture,between network culture and real life,between the politics-dominated value and the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of wisdom.
cultural tens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validity;ways
G 641
:A
:1007-6883(2015)02-0080-04
责任编辑 黄部兵
2014-11-10
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4G591)。
王翔(1982-),男,湖北随州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