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的编创原则与策略

2015-03-28 05:03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误会段子

吴 晟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一、“比性说”的编创原则

在我国古代有所谓“比德说”,即古代的文人骚客欲表现某种抽象的人格节操,多从大自然寻求载体,他们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有些植物习性与人的品格很类似,诸如松的经冬不凋,竹的劲节虚空,梅的傲雪绽放……于是有了“岁寒三友”等比德说。《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于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1]相传我们的先祖根据男女两性的人体(近取诸身)与宇宙(远取诸物)本质构成元素——阴阳二气,创制了八卦,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如果说比德说属“远取诸物”,那么段子的编创主要是“近取诸身”,且多与生殖系统有关,我们称之为“比性说”的编创原则。

为什么段子要添加一些“荤”的元素?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人民茶馀饭后的闲聊消遣,差不多都喜欢以两性关系、生殖系统开玩笑。告子曰:“食色,性也。”[2]是说食欲与性欲是人的本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两大不可或缺的生理需求。已故民间文学研究专家陈驹先生指出:“‘性’却是人民群众所需要、所欢迎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们需要‘男女’,需要‘性’,这是人类生理本能的一种表现。因而有人说,这类作品其实是某些群众‘画饼充饥’之‘饼’,‘望梅止渴’之‘梅’。但这种说法仍有问题:‘饮食’也是‘人之大欲’之一,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为什么唱吃唱喝方面的民歌也不多?对此,有人解释为:因为‘男女’的问题牵涉到人类的感情领域,而‘饮食’的对象却不涉及感情问题。但是,牵涉到感情也不一定就非有‘性’、非‘猥亵’不可啊?那么,是不是出于年轻人的好奇?看来也不是。因为,这类作品从其描述的情景来看,作者显然不是缺少‘有关经验’的年轻人,而是‘有关阅历’比较丰富的年长者;从其传唱的情况来看,传唱者也多为已婚的年长者,而且传唱时一般是不许未婚者在场的。那么,是不是由于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男人普遍将女性当做自己的附属品,当做男人的玩物,因而出于男性的某种变态心理,就进行了这类作品的创作和传唱?从作品的内容和创作的态度来看,确实如此。但是还有疑问:既然女性处在从属地位,被当做玩物,而且由于传统的封建道德对女性的束缚比男性多,养成了她们一般比较内向的性格,那么为什么她们也爱听这类作品?”[3]146-147进而他分析原因说:“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封建统治,使得历代人们不仅物质生活贫穷、困苦,而且精神生活也匮乏、单调,而这又限制了人们对更高尚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另外,历来的封建卫道者反对进行性知识的教育,造成很多人对‘性’的神秘感、困惑感,恐怕也是其中因素之一。”[3]147

因此,段子的基本编创原则之一就是拿“性”作比。本来平淡无奇、毫无可笑之处的材料,一经编创者的比附加工,犹如添加了兴奋剂,立即使人兴奋起来。其原理是,努力寻找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点,使人觉得取喻巧妙,其中不能不使人感到民间的集体智慧。如:“工作搞不好的根本原因不外乎三个:一是没关系,像寡妇睡觉,上面没人;二是不稳定,像妓女睡觉,上面老换人;三是不团结,像和老婆睡觉,自己人搞自己人。”总结工作搞不好的三点原因,如果抽掉其中的“比性”,那只是一般的工作总结,属公文性质,八股套话,枯燥乏味;但一经“比性”便成为段子艺术,回味无穷,引人发笑。

“哥儿们”如何定义?主流文化应该有多种定义。试看段子这样定义:

哥儿们就像胸罩,舒服贴心永远支持你;也像内裤,你大起大落却永远包容你;又像卫生巾,你伤心流血帮你擦干;还像避孕套,你捅多大娄子都替你兜着。

这就是非主流文化的趣味,它品味虽然不高,也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其设喻之巧妙,生活化之语言,毫无遮拦的直爽风格,在民间颇有市场,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又如,讽刺愚昧,主流文化有好多精彩的经典笑话,而段子讽刺愚昧,总要与“性”搭上关系:“一美女新婚第二天,头晕去看医生。医生问:‘何故?’美女答曰:‘吃了20片避孕药。’医生诧异:‘为何不按说明书用药?’美女答:‘就是按说明书用药的,说明书上写着:一次一片。’”再如,关于流动小贩的笑话不少,下一则与“性”有关的段子却不径而走:“一‘走鬼’甲鱼的男士见一穿着工商管理制服的女工作人员朝自己走来,情急之下,将甲鱼塞进裤裆。女工作人员上下打量着这位男士,非常不解地寻思着:明明看见他拎着甲鱼在兜售,怎么转眼之间两手空空呢?就在此时甲鱼突然从男士裤裆伸出头来,女工作人员十分好奇地凝视着。男士说:‘看什么看,没见过?’答:‘有眼睛的还是头一回见到。’”试看以下几则段子:

1.饺子王出巨资聘人论证饺子的渊源。专家考证其寓意为女阴,源于生殖器崇拜文化,众皆叹服。饺子王不悦:“他娘的花了20万论证,还说老子是个卖×的!”

2.一小学老师向学生解释“乳”字的含义:乳即小的意思,比如乳鸽、乳猪等。说完要求学生用乳字造句。老师抽到小明,小明想了想说:“因为现在房价太高,所以我们家只能买得起50 平米的乳房。”老师诧异,要求重造。小明略思片刻说:“我年纪太小,连一米宽的乳沟都跳不过去。”老师愤怒:“再造一个!”小明急得直哭:“老师,我真的想不出来,我的乳头快要爆了!”

3.喝酒五境界:第一境界像处女,严防死守;第二境界像少妇,半推半说;第三境界像中年妇女,来者不拒;第四境界像寡妇,你不找我我找你;第五境界像老太婆,自己不行还瞎比划。

4.两会期间,有个家伙出一个谜语让代表猜:带避孕套拜佛,打一成语。很多人纷纷应答,无奈全错。恰好有一女子路过,看了谜面,脸色绯红,声音微弱地说:“不就是聚精会神吗。”代表们很惭愧,都说高手往往就在民间啊!

以上四则段子,均以“性”或与“性”相关的事象作为喻体,其本体或是食品;或是住房;或是沟壑;或是大脑;或者概念。要么抽象,要么是一些极为普通平常的物象,一经与“性”比附,便立即生动起来。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比喻,确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间的集体智慧。

上述段子是以“性”为喻体的编创方式,另一种“比性”编创正好相反,“性”是本体,其他生活事象为喻体。原因是“性”的本体太“黄”,难以启齿,于是用比较雅致的喻体暗示出来,就显得体面得多。这种编创方式,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编创了大量的“隐语”,亦称“廋辞”,类似今天的谜语。段子不等于谜语,但有时也以谜语的形式出现。试看以下几则段子:

1.姐弟俩散步,遇狗交配。弟不知问姐,姐不好明言,便说:“打架,”有路人大笑。姐回头怒目视之,路人说:“瞪什么瞪,想打架吗?”

2.某日,一帅哥在公交车上掏钱交车费时不小心带出一个保险套,掉在车上。他面红耳赤,不知该不该拣起来。这时,只听到身后的一位女士说:“大哥,你二弟的工作服掉了!”

3.男人与电器:20 岁是日立;30 岁是长虹;40 岁是奔腾;50 岁是格力;60 岁是微软;70 岁是松下;80 岁是联想;90 岁是断线;100岁准死机……

4.夫妻约定把“上床”叫“上课”。一日老婆发短信给老公:“今晚上课!”老公回信:“有应酬,改自习。”老婆不悦。次日老公说要上课,老婆回信:“不必了,昨晚已请家教了!”

5.某国流行裸奔,七十岁高龄的老妇也想试试,一群老头正在下棋,老妇从他们身边裸跑而过,一老头说:“真不象话!这么皱的衣服也不烫一下,两个口袋还翻在外面。”

无庸讳言,有些段子确实“荤”得难以启齿,也不堪入目。既没有任何教育启示意义,也毫无可笑之处,纯粹是语言垃圾,反映了编创者的不健康心理,也说明段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其中一些还在手机短信、微信、网络上广为传播,不仅对未成年的中小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对成年人也可能造成精神污染,应该坚决清除。

作为非主流文化的民间段子遵循“比性”的编创原则,不仅仅是出于一种人性本能的生理需求,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国民道德水准和趣味诉求。尽管有些经典段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可与主流文化有效地对接[4],但毕竟数量有限。“十八大”之后,我们党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观,倡导弘扬正能量。我们的媒体有责任正确引导非主流文化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通过主旋律的精神产品,提高国民的娱乐品位,使之早日告别低级趣味。

二、误会巧合的编创策略

误会巧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有文化差异造成,有理解偏差所致,也有时空隔阂的原因,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归结起来不外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一般来说,误会巧合没有绝对性,多数只具有偶然性。正是因为其偶然,所以现实生活中很难预测,也不能人为地避免。其中不少误会巧合往往闹出笑话,因此它常被小说、戏曲的情节所用,因为它能够产生冲突、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如晚明传奇作家阮大铖最擅长此道,他创作的《石巢四种曲》即《燕子笺》、《春灯谜》、《双金榜》、《牟尼合》多通过建立在偶然性和假定性之上的误会巧合来加强喜剧效果,妙趣横生,笑料迭出。段子的编创策略之一就是捕捉、设置或者制造误会巧合,造成悬念,从而在出人意料之外达到引人发笑的喜剧性效果。许钰认为:“生活故事的故事情节多用巧合、误会、夸张、对比、猜谜等手法构成,大多洋溢着乐观欢乐的气氛,有些生活故事常把人们的聪明智慧、巧言善辩等性格特征集中在某个实有的或虚拟的人物身上,借这类人物的言行嘲弄压迫者,有时也把这类人物的恶作剧行为作为生活中的趣事来讲。”[5]请看以下数段:

1.局长最喜欢的一位女秘书,工作上毫无过错,却被局长炒了鱿鱼。有朋友问原因何在?局长说:“前几天我过生日,她邀请我去她家,还特别告诉我她老公出差了。进门后她让我呆在客厅,然后神秘地说她先进卧室,让我五分钟后再进去。”朋友急切地问:“然后呢?”局长愤愤地说:“我推开卧室门后,顿时被傻了眼,单位的同事都挤在卧室点着蜡烛,齐声唱起生日快乐歌。”朋友舒了一口气说:“哪有什么了不得?创意不错啊!”局长怒不可遏地说:“还他妈的不错呢,我……我是光着身子进去的!”(《误导》)

2.外省派女干部年前给京城领导送礼,不知送啥好,预备两套方案:如果领导态度一般,只送土特产;如果领导很热情,再加送现金卡。第二天进京后到领导家,领导递水倒茶很热情,决定加送现金卡。给领导送现金卡有些紧张,轻言细语:“这是我的一点心意,请领导理解。”放下卡赶紧告辞。回到宾馆,怎么也开不了门,原来将门卡当现金卡送领导了。女干部赶紧给领导打手机准备解释,还没开口,领导说:“别着急,我编好理由,正往宾馆赶呢,马上到……”(《送礼》)

3.(1) 火车软卧内。男:“现在几点?”女:“十点。”男:“整吗?”女:“太早吧,别人都没睡呢!”男:“我问是十点整吗?”女:“十一点再整吧!”(2)男女相亲,茶馆相对而坐,女拙无话。男主动挑起话题:“你是怎样看待房市的?”美女愣了一下,低头沉默了一会说:“只要姿势不是太古怪,我会尽量配合的。”(3)老同学聚会,男同学问:“你税后多少钱?”女同学脸一红,小声说:“和同学睡还提啥钱啊!今天晚上就算我请客。”(《误会》)

4.一次军事演习,一颗炮弹偏离很远。派去查看的士兵发现,炮弹落在农田里,田中有一农民,衣衫蓝缕,满面漆黑,两眼泪汪汪地说:“偷颗白菜,犯得着用炮轰吗?!”(《犯得着吗》)

5.一奶牛个体户男子,最近总是愁眉不展、郁郁寡欢。其好友问其故,答曰:“前些日子给牛挤奶,不知何故,牠突然不听使唤,奶挤了一半,被它前蹄踢翻,于是我将其前蹄捆挷住,继续挤,又被其后蹄踢翻,再捆挷其后蹄;继续挤,又被其尾巴打翻。一时找不到绳子,就解下皮带,再将其尾巴挷住。这时我的裤子正在往下掉,正好被老婆撞见。她十分惊讶地问:‘你……你想干什么?’无论我怎么解释,她都认定我要干那事,你说我冤不冤?”(《冤枉》)

6.一男子来到一家浴室,问售票的小姐:“女浴室里面人多吗?”那小姐白了他一眼,没理他。他以为小姐没听清楚,又问了一遍。那小姐狠狠地瞪了他一眼,骂了句:“流氓!”那男子听后,很委屈地说:“我说不问,我老婆非要我问问。”(《模范丈夫》)

7.在拥挤的火车上,一个孕妇想让身旁的一位男子给她让座。于是她轻声地对这个男子说:“难道你不知道我怀孕了吗?”男子很紧张地回答她:“这孩子不是我的!”(《不是我的》)

8.女人抱着婴儿去看病。男医生看了看婴儿,随后摸了摸女人的咪咪。男医生说道:“奶水不足,婴儿营养不良!”女人怒骂道:“你TMD 不开口先问问就摸?我是孩子他小姨。”(《我是孩子他小姨》)

9.王太太怀了四胞胎,并到处向街坊邻居炫耀,说怀四胞胎很不容易,平均要六万次才会发生一例。李太太很惊异:“那你还有空做家务吗?”(《没空做家务》)

10.一女晚上外出打麻将,半夜回家怕吵醒丈夫,便在客厅把衣服脱了个精光,轻轻走进卧室,不料丈夫惊醒,见此大吃一惊:“我日你×的,打好大哦,输成这个样子!?”(《输得精光》)

11.乡下,一小男孩满身大汗拉着一头牛。路过的游客好奇地问:“你要把牛拉到哪去?”“到邻村和母牛配种。”“这样的事不能让你父亲做吗?”男孩连连摇头:“不行,一定得公牛才行!”(《配种》)

前二则段子,都讽刺了某些道貌岸然的领导干部“好色”的本性:《误导》是因为女秘书别开生面的生日庆贺安排的诱导所致;《送礼》则是因为女干部紧张仓促状态下误将宾馆门卡当作现金卡的暗示所致。《误会》则是在特定场合,或因一字复义——在北方语系中“整”字,作名词为“整点”之义,作动词则有“干”“搞”“弄”“做”等义;或因谐音而产生歧义,引起误会——“房市”与“房事”谐音,“税后”与“睡后”谐音。“文革”时期有一则段子亦属同类:“某人到医院看病,医生给他注射青霉素,告诉他要先做皮试,怕有反应,此人听了大发脾气,说:‘老子革命几十年,打几支青霉素,谁敢反映!’”此人将“反应”与“反映”混淆,造成误会,闹出笑话。《犯得着吗》讲做贼心虚的农民,误将军事演习射偏的炮弹是冲着自己来的。其可笑之处在于:杀鸡焉用牛刀?《冤枉》在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发生,在特定场合出现巧合,发生误会,有时是有口难辩,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模范丈夫》是丈夫代老婆询问女浴室是否人多,结果产生误会。《不是我的》纯属制造的误会,但为弥补漏洞,编撰者设置了一个细节,即“孕妇轻声地对男子说”,即使如此,仍然不可信,只是聊博一笑。《我是孩子他小姨》是阿姨带婴儿外甥去看医生,医生见婴儿长得瘦小,于是摸摸了“母亲”的奶子,得出诊断结果:奶水不足,营养不良。误将小姨当“母亲”的结果,造成十分尴尬的场面。《没空做家务》中的王太太说怀了四胞胎,本意是说六万人次才有一例的概率,而李太太却误认为性行为的次数,所以有“那你还有空做家务吗”的疑问。《输得精光》来源于现实生活:赌博确有输得剥衣服抵押一说,但决不至于剥得一丝不挂。为编造这一误会,该段子设计了一个细节,即为了不吵醒丈夫,她“便在客厅把衣服脱了个精光”,然后“轻轻走进卧室”。但还需一个前提,即丈夫知道老婆打麻将去了,所以当他从梦中惊醒、见到老婆赤条条地站在面前时,立即产生了“打好大哦”、输得精光的误会就在情理之中。《配种》中游客见小男孩满身大汗地拉着一头牛,十分同情地建议这样的力气活应当让他父亲来做。由于小男孩拉牛的目的就是去配种,故将“让你父亲拉牛去邻村配种”误解为“让你父亲与母牛配种”。这是特殊语境所致。

现实生活中有些误会巧合是因方言差异而造成,一经编创者捕捉,或加枝添叶,或移花接木,便形成段子。试看以下诸段:

1.汕头话管洗脸叫洗面。一从北方调来的女市长,下乡到农家访问,男主人热情端来洗脸水,说:“请市长洗下面。”市长愣了。随行人员只好解释说:“是当地风俗,搬进屋里洗吧!”(《洗下面》)

2.郑喜定的媳妇不见丈夫,便到公公家去找。见公公洗脸,便问道:“爹,喜定呢?”公公不悦,继续洗脸。媳妇生气,又问:“爹,郑喜定呢?”公公大怒:“洗脸!”

3.奥运会前夕,三个四川男子到天安门游玩。当公交车快到天安门时,一个男子说:“杀到天安门去!”结果一下车便被公安逮捕,审讯后方知是方言差异。释放后三人均默不吭声。其中一个忍不住说:“你们为啥子不开腔?”“你为啥子不开腔?”争吵中又被公安逮捕,审讯后才知又是方言差异。释放出来后,三人垂头丧气,肌肠辘辘。其中一个摸摸口袋,问:“你们有子弹么?”另一个一摸答道:“幸好还有几个子弹。”结果又被便衣逮捕。审讯后才知是“零钱”之意。于是奥委会通知:奥运期间请讲普通话。

4.一个广东人到重庆水果摊去买苹果。广东人:“你这屁股(苹果)怎么卖?”重庆女摊贩:“流氓!”广东人:“六毛就六毛。我就要你的屁股(苹果)了。”重庆人报警了,广东人莫名其妙地被带到了派出所。警察:“你是哪里人?”广东人:“日历县人(日你先人)。”警察:“我问你是哪里人?”广东人:“日历县人(日你先人)!”警察火了:“老子问你是哪里人?”广东人也火了:“日历县人(日你先人)!!”广东人被一顿暴打。警察:“你老实交代,你是哪里人?”广东人哭丧着脸说:“我还是日历县人(日你先人)!!!”无奈,警察扔下一张纸,让广东人自己反省,写下事情的经过。广东人写道:“我去买苹果,问她多少钱。她说六毛钱一斤。然后我就莫名其妙地被带到派出所。警察叔叔问我是哪里人,我说就是日历县人。然后被暴打一顿。以上所述,句句属实。呜呜呜呜……”(《广东人与四川人》)

第一段“洗下面”意为“洗一下脸”,由于省称而造成误会。第二段山东人谓“洗屁股”叫“洗腚”。父亲肯定知道媳妇来找儿子“喜定”,没有误会之理,纯属搞笑。第三段“杀到天安门去”不只是四川方言中有,其他不少方言区也有类似说法,表示突然来到某地,抑制不往激动兴奋之情。“开腔”即吭声,与“开枪”谐音;“子弹”在此是“零钱”之意,在特定时空产生歧义。第四段纯属杜撰,主要是嘲笑广东人的普通话。再看一段:“(广东)普宁市长的普通话:大会开鼠(大会开始),项在请领导花言(现在请领导发言)。各位乡绅女婿们(各位先生女士们):瓦们扑领(我们普宁),轰景买丽(风景美丽),高通荒便(交通方便),山鸡很多(商机很多),欢迎你来逃猪(欢迎你来投资)!瓦花展(我发展),你撞墙(你赚钱)。完了,吓吓大家(谢谢大家)!”近几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多有此类小品表演。现实生活中有的误会巧合是因为读音不准而造成,或是一词多义所致,或是因为音同形异的谐音造成歧义,如:

1.某官员出访非洲,迎宾的一排黑妞齐喊“欢迎贪官,色情服务”!领导面如土色。翻译忙解释:她们刚学汉语,舌头不灵,实际说的是“欢迎参观,热情服务”。

2.这几天天气寒冷,办公室一女同事带了一袋牛奶放在热水器上加热,一男同事正好拿着水瓶去打开水,女同事小声说:“麻烦你摸一下我的奶热不热?”男同事轻声地说:“小声点,有人呢。”女同事:“我是让你摸,又不是让你吃,真是的,激动个啥?!”

3.小强的字总写不整齐,老师说:“你以后打完格儿再写。”小强回到家,铺开作业本,想起了老师的话。他抓耳挠腮想了半天,喝下去一大杯水,然后,打了一个嗝儿,边写作业边嘟囔:“还有这偏方!”

第三则运用谐音和对比的手法,打格和打嗝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却由于谐音造成了误解,反差巨大,出人意料。下面两个段子的误会则是由书写到口述的转换而造成:

1.同事在办公室接待应聘者,拿着那登记表,瞅了好久,轻声地问:“木棍?你叫木棍?”那求职者脸都绿了,恶狠狠地回答:“我叫林昆!”然后整个办公室3 秒内一片静寂,接着狂笑不止……

2.书法老师将批改过的学生的书法作品发回学生,点到名字的上讲台前来领取。“林蛋大!”没人应。“林蛋大!……”仍然无人应。下课铃响了,课室里只剩下一位学生,他怯怯地问:“老师!我的作业呢?”“你叫什么名字?”“楚中天!”

第一则可能由于书写潦草或者太拥挤,致使接待应聘的工作人员将求职者“林昆”读成“木棍”,造成误会。第二则是由于竖写而造成将“楚中天”看成“林蛋大”。现实生活中有些误会则是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如:

1.一对老夫妇去拍照!年轻的摄影师问:“大爷,您是要侧光,逆光,还是全光?”大爷腼腆地说:“我是无所谓,能不能给你大妈留条裤衩?”

2.记者采访一位老奶奶!记者问:“你对在城市随便燃放鞭炮这个问题怎么看啊?”老奶奶:“我还能怎么看啊?就是爬窗户上看……”

3.一美女求职,接受单位要她填一份履历表。填好后,接受单位发现“政治面貌”一栏未填,于是要求补上。美女脸绯红地说:“不好意思填。”“这有什么不好意思呢?”美女犹豫了一下,拿起钢笔填上了两个字:漂亮。

第一则段子中一对老年夫妇因为不懂摄影术语而产生误会;第二则中的老奶奶从未接受过记者的采访,她把记者对在城市随便燃放鞭炮的“看法”之“看”误解为“观看”之“看”。第三则中的求职美女,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将“政治面貌”错误地理解为长相,造成笑话。三则段子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真有其事,即不符合事理,但在情理之中,所以有好笑之处。

与传统戏曲误会巧合设置不同,段子的误会巧合,情节多半简约,人物绝对单纯,这是受制于段子短小的形式结构。

如前所述,由于编创者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段子也良莠不齐。如果段子的编创一味地追求“误会巧合”,只是为了“误会巧合”而人为地制造“误会巧合”,而不考虑其是否违背生活事理逻辑、是否有乖情理,不考虑它能否引发听众(读者)思考什么,就失去了编创意义。有些缺乏现实生活基础而向壁虚构、虚假造作、严重失真的段子,也充斥我们的视听。看下面诸段:

1.公交车上人满为患,停站上一老妇,前排一女孩起身离座,老妇急忙称谢推辞,并用手将欲起身的女孩又按回座位。女孩似乎执意离座,频频起身,皆被老妇按下。我不禁暗赞:如今人们的素质果真提高了,谦让之风蔚然呀!这时公交车已起步,女孩怒声道:“谁要让座了,我是要下车!”老妇嘿然垂首……

2.还记得那年在树下军训吗?教官对同学们说:“第一排报数!”你惊讶地看着教官,教官又大声说了一遍:“报数!”于是,你极不情愿地转过身去抱住了树。

3.一妇女晚上哄孩子去爷爷床上睡觉,孩子不肯,“你不去妈妈可去了哦。”爷爷正巧听到,等了一宿。次日爷爷感慨:“教育孩子要讲诚信,不能既哄孩子,又骗老人!”

4.公交车上一年轻的妈妈给宝宝喂奶,宝宝吃得不老实,年轻的妈妈生气说孩子:“吃不吃?不吃我给旁边的叔叔吃了!”一连说了几次。坐旁边的叔叔忍不住说:“我的小少爷,吃不吃给个准信,叔叔都坐过两站了!”

5.某晚,一裸男叫了一辆出租车,女司机目不转睛地看着他,裸男大怒,道:“你他×没见过吗?”女司机也大怒:“我看你他×从哪儿掏钱!”

6.一位美女去肉市场买一公斤猪肉,因为猪肉不够,老板便从猪脸上割了一小块补进去。美女见状非常恼怒,大声地说:“我不要脸!”

第一段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极小,可能在刹那产生这种误会,但女孩决不至于如此沉默,当她意识到老妇误会时,应该会说出自己要下车,而不是一声不吭。第二段更是瞎编,尽管编者为了自圆其说,特地作了在树下军训的铺垫,但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今的学生,不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抑或小学生,即使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对列队报数也不可能如此无知。第三段的真实性也值得怀疑,在特定环境中,公公对媳妇哄孩子的话也不至于产生误解,怎么可能当真呢?这则段子题为《诚信》,就意味深长,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他也许是编创这个段子,借以讽刺当今社会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不讲诚信的现象吧!另一则类似段子,在我们看来,就较为令人置信:“一农村妇女解开内衣正在为近一岁的小孩哺乳,小孩怎么也不肯吃。这时爷爷看到了便哄孙儿说:‘这么好吃的东西,你不吃,我可吃了!’并装着真的要吃奶的样子。恰好被从地里回来的儿子撞见,儿子十分生气地说:‘老不正经!’老头立即回应:‘你这话就说得没肝没肺,你吃了我老婆一年多的奶,我吃你媳妇一口奶还不成?!’”它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因为儿子在并不知缘故的前提下,是有可能产生这样的误会的。尽管老头的回应有些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但这正是编创者的用意所在:老农经验丰富,应对反应敏捷,还有点小智慧和狡黠。第四段与第三段同类: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特定环境中,哺乳的妈妈为哄宝宝吃奶而说的话,却被心存邪念的刁民钻了空子。第五段严重失真,因为女司机不可能让一个裸男上车,原因很简单:十有八九是个神经病。除非裸男乘停靠在路边候客的女司机不备,突然冒出来强行上了车。但段子的具体情节显然否定了这种可能。第六段大概是与美女有仇或者吃过美女亏的人所编撰,它没有生活根据,严重失真:一是猪头肉专卖,即使割一块补秤也不至于割脸上一块;二是美女再蠢也不会如此省略。不难看出,以上所示6 则段子,即使不计较其漏洞破绽,也决没有思想意义,更毫无好笑之处。

诚然,段子的编创多数是经不起推敲的,要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要么有悖生活常理,要么不符合事理逻辑。鲁迅先生论及什么是“讽刺”时说:

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所以它不是“捏造”,也不是“诬蔑”;既不是“揭发隐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所谓“奇闻”或“怪现象”。它所写的事情都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经是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而至于可恶。但这么行下来了,习惯了,虽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6]

段子的编创正是如此。那么,这些段子当中,为何有些没人去深究它的真实与否并能够为人所接受,而有些却让人感到虚假失真呢?我们认为,二者之区别就在于:自然与做作。王国维称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其理由是:“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盖元剧之作者,其人均非有名位学问也;其作剧也,非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7]当代段子虽然不能与元杂剧相提并论,但那些在民间口耳相传的经典段子,即使是杜撰,因为自然而不留痕迹,所以听众(或读者)对其“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从这一点来看,它与元杂剧的自然确有几分相似之处。

[1]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Z].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86.

[2]孟轲.孟子·告子上[C]//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326.

[3]陈驹.中华民间文学通论[M].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4]吴晟.民间段子的社会功能[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5]许钰.口承故事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

[6]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答文学社问[M]//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28.

[7]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杨扬,校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0-121.

猜你喜欢
误会段子
误会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嘻哈段子铺
误会
漫画段子
寻找失踪的少女
段子来了
淡定,别让小委屈成了大误会
一个逗比班主任,培养无数段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