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美丽中国》的字幕翻译

2015-03-28 03:51:14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字幕翻译美丽中国

郑 雅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美丽中国》的字幕翻译

郑雅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美丽中国》是一部中英联合制作的对外宣传纪录片,旨在树立中国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形象。该纪录片配有中英文字幕,为中外观众的观赏提供便利。文章选取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生态翻译学,即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对纪录片《美丽中国》的字幕进行对比分析。在语言维,《美丽中国》字幕转换时充分考虑到了英汉语言的各自特点和差异;在文化维,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在交际维,不追求逐字翻译,而是关注语境下的交际意图是否得到体现。从翻译生态学视角探讨《美丽中国》字幕翻译能拓宽翻译研究的视角。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美丽中国》;字幕翻译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其国际地位也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指出中国存在突出的环境保护问题,批评中国给全球生态带来破坏。积极的对外宣传对提升国家形象至关重要,记录片是对外宣传中的一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临之际,中国借此机会向世界介绍鲜为人知的中国人文自然景观以及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情况,以改变以往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消极看法,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美丽中国》(WildChina)由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和英国广播公司(BBC)联合制作,曾获得第30届“艾美新闻与记录大奖”最佳历史自然纪录片摄影奖。《美丽中国》可谓对外宣传的典范,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在于精美的双语字幕。当前翻译理论很多是由国外人士(主要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以至于在相当多的人看来,西方翻译理论就是国际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教授提出,该理论逐渐为国际学者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翻译研究者在国际上“失语”的状况。《美丽中国》强调对环境的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翻译学理论与和谐理念有一定联系,《美丽中国》与生态翻译学在“和谐”方面有异曲同工的妙处。因此,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考查《美丽中国》字幕翻译能拓宽研究视角。

一、生态翻译学视角

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范式,生态翻译学以“适应/选择”理论为基础,从生态视角应对翻译研究。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既要适应源语生态环境,又适应目标语生态环境的一个不断适应和不断选择的活动。大体来讲,语言、文化和社会是决定源语和目标语的主要外部因素。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方法为“三维转换”,即语言维转换、文化维转换、交际维转换[1]114。译文要在这三个维度上进行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译文的成功与否基本上由译者在这三个维度上的转换程度决定。译者的“三维转换”程度越高,即“整合适应选择度”越高,译文的质量就越好[1]114。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看,译文之所以“生存”“长存”,原因在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从多维度做出了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使最终产生的译文适应了译语生态环境,这些维度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由于翻译涉及跨语言活动,因此在翻译过程会有语言维的转换。翻译时,译者需考虑语言形式、风格、修辞、各自的特点和用法习惯等。如果译文只是机械照搬原文句法、词汇、修辞,不考虑各自语言的特点和差异,译文读起来将不知所云,将被翻译生态环境所淘汰。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由于源语和译语的文化传统差异,在翻译中会涉及到诸多文化因素的转换。为避免因不同文化观导致的对原文的歪曲误解,译者还要在转换源语语言的基础上注重源语文化内涵向译语文化内涵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若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正确传递,该国的文化不会得到正确理解,甚至会因文化差异造成人民之间的误解。在众多对外宣传中,文化的误译是造成误解的重要原因,这说明文化维的转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注重原文中的交际目的是否在译文中得以实现,这是由于翻译也是一种交际行为,目的是让不同语言的人进行有效地交流。因此,交际维也是翻译中应该需要考虑到的方面。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只有这样,译文才能生存、长存。

二、《美丽中国》简介

《美丽中国》(WildChina)全片一共6集,是一部展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纪录片。该纪录片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英国广播公司首次合作产生的作品。《美丽中国》的拍摄历时4年,采用最先进的摄影设备,于2008年5月到6月间播出,向世界展示中国不为人知的独特自然和人文魅力。翻译是一种行为,而任何行为都有一个目的,翻译本身也不例外[2]221。时值2008年北京奥运会,该纪录片有以下几个目的:一是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奇特美丽的人文自然景观,揭开中国以往神秘的面纱。二是宣传中国注重保护环境的和谐理念。西方世界夸大了中国的环境问题,这种有失偏颇的宣扬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美丽中国》通过展现中国各种珍稀动植物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表明中国在自然环境的保护上付出了诸多努力,且成果颇丰。第三,2008年奥运会来临之际,中国将迎来世界各地的游客。该记录片正好可介绍中国值得一游的人文自然景观,促进中国的旅游业。从这几点上看,《美丽中国》可谓是一部对外宣传片,其目的是维护国家形象,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以及促进旅游观光业的发展。于2008年5月在BBC首播之后,中国引进了该影片,并配上了相应的中文字幕,让国人也有机会享受这部视觉盛宴。

字幕翻译也是一种翻译,因此适用翻译的原则一般也会适用于字幕翻译。下文将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来分析《美丽中国》的字幕*视频及字幕来自网站http://www.g007.com/v/mlzg/(Accessed on 2015-05-01)。。

三、《美丽中国》字幕翻译:“三维”转换

(一)语言维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做出语言形式上的适应性选择。一方面,原文的语言特色、气势、修辞手法应该在译文中得到充分转换。另一方面,因为源语和译语的诸多差异,译文要适应译语生态环境,不宜生搬硬套或死译。《美丽中国》的字幕很好地体现了语言维度的选择性适应,即译文既符合汉语习惯,又保留了英语的语言风格。例如:

例1:原文:The cormorants’ hunting instinct kicks in, turning them into fish seeking missiles.

译文:鸬鹚的狩猎本能爆发,它们化身为水下的游鱼追踪导弹。

例2:原文:Sadly, just few weeks after filming, this ancient creature died.

译文:悲痛人心的是,在拍摄后的短短几周,这只远古的生物也与世长辞了。

例1中,在清澈的漓江上,渔民和鸬鹚开始了捕鱼之旅。在渔民的又唱又跳的鼓舞下,鸬鹚敏捷地蹿到水中捕鱼,收获颇丰。从原文可以看出,句子的主语是“instinct”,谓语是“the cormorants”,即鸬鹚是被转换为“fish seeking missiles”。而在译文中,鸬鹚的本能使然,主动化身为“水下游鱼追踪导弹”。英美人是客体思维,常用无生命的抽象概念做主语。而中国人是主体思维,只有人、动物才具备行事能力,句子中做主语的一般是有生命的主体。因此,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译文的转换要考虑到译文是否适应相应的译语生态环境。该译文顾及到了英汉两种语言生态环境的差异,很好地适应了汉语语言习惯,即成功做到了语言维的转换。

相较而言,英语中常用平实无华、凝练、事实性和理性的描述,而汉语辞藻更加华丽、抒情,多用成语和四字格。这也是英汉两个不同翻译生态环境在语言维度的另一差异,因此在英译中要做到这一层面的正确转换。在例2中,在上海一个寺庙里有着一只宝贵的斑鳖,是由明朝朝廷赏赐的,有四百多岁了。然而,在摄影组拍摄完后不久,这只珍稀的生物就寿终了。同样是说明“死”这个概念,英语中采用了“died”这个词,简短凝练、一针见血。汉语中使用的则是四字格“与世长辞”,显露出对斑鳖死掉这一事实的悲痛和对其依依不舍之情,很好地适应了汉语翻译生态环境。

(二)文化维

斯内尔—霍恩比(Snell-Hornby)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越文化障碍的交际行为[3]47。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过程中会涉及各种文化意象。不同的文化差异造成了不同民族间的不同认识,对文化理解不当会造成误解。中国“龙”是王权、尊贵的象征,传说中是一种吉祥灵物,因此中国人很自豪成为“龙的传人”。然而,“龙”的英语“dragon的意象在西方是邪恶的象征,会给世界带来破坏和灾难。这说明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不同的文化,在翻译时不仅应注重语言层面的适应,还应注重文化涵义的传递,适应译语翻译生态环境所属的文化系统。

例3:原文:The Chinese Moccasin is an ambush predator with deadly bite.

译文:五步蛇是拥有死亡之吻的暗杀者。

在例3中讲到了中国的一种毒蛇(Chinese Moccasin)试图袭击一群猕猴。在词典中,moccasin被翻译为“食鱼蝮,一种北美大毒蛇”。单从语言维来说,将Chinese Moccasin译为专业用语“中国食鱼蝮”无可厚非。然而,从文化内涵看,这个翻译并不能正确充分传递其文化方面的涵义。首先,“中国食鱼蝮”不为普通大众所知,在中国读者心中无毒蛇的概念,除非是此方面的专家才有可能知道具体指的是什么蛇。因此这里的Chinese Moccasin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将其翻译为“五步蛇”是一个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中国人对五步蛇很熟悉,其意为“被该蛇咬后,走了五步就会丧命”,十分形象生动,充分说明了该蛇的剧毒性。当然,“走五步就会丧命”是夸张的说法,旨在说明蛇的毒性很强。因而一提到“五步蛇”,中国读者就联想到可怕的毒蛇。如果译文为“中国食鱼蝮”,读者会猜这是个什么生物,而不会和自己早就熟知的毒蛇联系在一起。因此,将Chinese Moccasin译为“中国五步蛇”很好地适应了汉语翻译生态环境的文化维。遗憾的是,这个句子翻译中“死亡之吻”和“暗杀者”不尽人意,有逐字翻译之嫌。现提供改译:五步蛇是一种食肉动物,好偷袭猎物,一咬致命。

例4:原文:A pair of red-rumped swallows newly arrive from their winter migration.

译文:来了一对刚从冬季迁徙中归来的金腰燕。

单从翻译适应选择中的语言维度看,本例将red-rumped swallow翻译为“红腰燕”,比较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然而,译语文化中并无这一意象,也不符合译语文化的审美取向。“红”在中文中具有“血腥、贪婪”的内涵,无法表达出燕子可爱吉祥的深层文化涵义。译者将red-rumped swallow译为“金腰燕”,是一个适应整合度较高的译文。原因在于,第一,金腰燕为译语读者所熟知;第二,“金”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皇权、尊贵、吉祥”的内涵,如“黄袍加身”中的黄色即是王权的象征,代表着尊贵。在原文中,燕子的归来代表着新一年春耕的开始,同时也预示着美好生活的开始。再者,燕子具有吉祥如意的象征,它们成双出现代表着夫妻恩爱永远。因此“金腰燕”首先传达了吉祥如意的文化内涵,其次说明了这种燕子的腰身是金色或黄色的。虽说与原文的“红”有些出入,但不同文化内涵的视角不一样,翻译时就要努力适应,选择出最贴切的译文,即整合适应度最高的译文。很明显,将“red-rumped swallow”译为“金腰燕”,从英汉两种语言形式和特点对比上是无法说得通的,需将译语生态环境中的文化因素考虑在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跨文化信息交流。

(三)交际维

在生态翻译中,除了语言维和文化维的转换之外,还包括交际维的转换,即“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4]138。“任何信息倘若起不到交际作用,就毫无价值可言”[5]233。语言的作用不仅在于对语言本身进行阐释,或对文化内容进行传递,还在于引起人们的反应。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不仅在于语义(semantics),还有语用(pragmatics)。这说明,在语言的运用中,语用的表达也很重要。在翻译时,不仅要传达原文语义内容(即“语言维”和“文化维”信息),还要传递语言的语用作用,即语言的交际作用。例如,在某法院里,面对人群引起的骚动,法官说道:“Order!”。按照语义来理解,“order”意为“秩序”,而其交际作用则是让吵闹的人群安静下来,即语用意义为“肃静”或“安静”。因此在这个语境下应将“order”译为“肃静”或“安静”更佳。在该纪录片中不乏这样需要传递原文交际作用的例子。

例5:原文:He’s hoping to woo her with his peculiar peekaboo display, but she’s not about to be rushed.

译文:它希望奇特的躲猫猫游戏来向雌性求爱,但她却不想轻易将芳心托付。

例5中,一只雄性红腹角雉展示着自己绚丽多彩的羽毛,同时发出奇特的声音来向异性求爱。不过那只雌性的红腹角雉并不为之所动,而是躲在一旁,采取观望态度。原句描写了雌鸟不紧不慢的态度(not to be rushed)。在译文中,“she’s not to be rushed”被译为“但她不想轻易将芳心托付”。这样首先与雄鸟煞费苦心想赢得雌鸟形成对照,与雌鸟的无动于衷相辉映,较好地反映出了纪录片力图表达的内容。其次译文中的“芳心”“托付”十分俏皮,雌鸟仿佛是一位羞涩的女性,面对穷追不舍的追求十分矜持。而“不想轻易”与“not to be rushed”与原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拟人化的口吻也体现了纪录片最终的目的:在保护良好的自然环境中,动物可以呈现原生态的求偶过程,过着和谐、不受打扰的生活,可谓与人类“共生共荣”。因此该译文适应性地传达了原文的交际意图,还略胜原文一筹。

例6:原文:Meanwhile, outside the smoke house, there is something fishy going on.

译文:此时此刻的熏制房外,古灵精怪的小家伙们蠢蠢欲动。

例子6中,为了庆祝丰收,村民们举行了一个庆祝活动。一些村里的小朋友手举鱼形的道具开始庆祝活动,场景惟妙惟肖、生动活泼。译文没有按照原文逐字翻译。在英语中,fishy意为that makes you suspicious because it seems dishonest[6]654,即“可疑的、值得怀疑的”。将其翻译为“可疑的”,从语言维度转换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并不符合该语言的语境。这里的fishy是用作诙谐的口吻,已经没有了原本“可疑的”的意思。译者为了适应当时的情形添加了“古灵精怪的小家伙”,把fishy翻译为“蠢蠢欲动”,很好地传递了原文的交际意图: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开始了灵动活泼的表演。这样的译文既传递出了原文诙谐幽默的口吻,又很好地适应了译语的情境,具有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翻译方法为“三维转换”: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度,适应选择程度最高的译文更好地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该纪录片的字幕翻译旨在树立中国良好形象,宣传中华文化、环保理念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分析可知,纪录片《美丽中国》的字幕翻译很好地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达到了中国注重野生动物保护的对外宣传目的,为中国良好形象的树立起到了积极作用。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分析《美丽中国》双语字幕,给对外宣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今后的对外宣传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2]VERMEER, HANS J.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G]//VENUTI L .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New York: Routlege, 2000: 221-232.

[3]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1.

[4]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6版.石孝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责任编辑:刘应竹)

Subtitling Translation of Wild China: An Eco-translatology Perspective

ZHENG Ya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Wild China, a documentary co-filmed by CCTV and BBC, aims at portraying China as a nation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o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en and nature. Bilingual subtitling is offered so that audience from both home and abroad can better appreciate the documenta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btitling of Wild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ve dimensions of eco-translatology.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are taken into proper consideration. In terms of cultural dimension, the main focus is adequate deliver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Lastly, verbatim translation is abandoned and emphasis is put on whether the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s fulfilled. Study on subtitling translation of Wild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can shed new light on translation studies.

Key words:Eco-translatology; Wild China; Subtitling translation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5)12-0055-04

作者简介:郑雅(1990— ),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0-15;

修订日期:2015-11-03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字幕翻译美丽中国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23:23:51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8:04:48
从《破产姐妹》看美剧字幕翻译者的限制与选择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3:29:30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从语境维度理论的角度探讨电影《卑鄙的我2》中的字幕翻译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1:16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