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曼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从古代传记文学看文学的人本义
——以《唐才子传》为例
周曼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传记文学将创作视角集中在具体的人物身上,以人物的个体生命作为观照对象,具有十分真切的人文内涵。这些作品是文学与人紧密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人的生命价值。可以说,传记文学作品将人与文学合为一体,具有强烈的人本意蕴。《唐才子传》作为一部对唐五代诗人的评传汇集,其人本义主要体现在“人—文”一体、“人”寄托于“文”、“文”作用于“人”三个方面。
传记文学;《唐才子传》;人本义
文学的人本义是指以群体和个体的“人”作为文义发生和实现的基本实体而形成的意义系统,且具有较为具体的意义内涵和表现方面。[1]以人物传记文学为例,人本义主要体现在“人—文”一体、“人”寄托于“文”、“文”作用于“人”三个方面。
中国古代,史学十分发达,随着文学和“人”的意识的发展,传记创作逐渐兴盛。其中文学性较强的作品,今人称之为传记文学。传记文学将创作视角集中在具体的人物身上,以人物的个体生命作为观照对象,具有十分真切的人文内涵。这些作品是文学与人紧密结合的产物,体现着人的生命价值。可以说,传记文学作品将人与文学合为一体,具有强烈的人本意蕴。
元代辛文房撰写的《唐才子传》,汇集了对唐五代诗人的评传,是一部详记唐代诗人生平事迹的传记文学作品,涉及对唐诗风格流变及对各位诗人艺术成就的评价。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唐代文坛的鼎盛状况,还可以从中了解古人对文学的认识以及政治、礼教、文化、习俗、自然对文学的影响。
《唐才子传》作为一部对唐五代诗人的评传汇集,其人本义中的“人—文”一体的具体体现是在辛文房将才子作为个体的“人”与其“文”相结合。
《唐才子传》共十卷,有传记二百七十八篇,连同附带论及初唐至五代比较重要的诗人共三百九十八人。在辛文房以前,没有唐代诗人传记专书。被录入《旧唐书》《新唐书》和《文苑传》等的诗人很少,传记也往往很简略。大多数唐代诗人之名竟不见于史传,连岑参、储光羲、刘长卿、皮日休、杜荀鹤等大名鼎鼎的诗人都被摒弃。不少诗人的生平资料,只零星散见于唐宋人的诗文集、笔记、诗话等书中。南宋计有功编纂《唐诗纪事》,保存了很多唐代的诗歌文献,内容很繁复,对唐代诗人有名必录,超过千家,但只属于资料汇编的性质,且罗列杂乱。至元代,辛文房博采群书,对各种素材加以排比取舍,精心考证,终结撰成《唐才子传》一书。本书收集了大量诗人的传记资料和诗歌评论资料,使很多史中无名的诗人的事迹得以记载下来并传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第一部诗人评传专书”。[2]明初杨士奇《书唐才子传后》中表达了对此书的肯定:“读其诗而欲知其人,于辛所录宜有取。”[3]
辛文房为唐五代诗人专门作传,显示了他独到的眼光,也是他强烈的作家个体意识的体现。他将诗人的生平事迹结合作品加以评述,将“文”与“人”合为一体,不但有利于后世学者理解诗人的作品,还有利于研究者通过其作品更加全面了解诗人本身。他在作家个体、作家群体两个层面上将“人”与“文”相结合。
(一)个体的“人”
如在正史中鲜有记载的唐代女冠诗人鱼玄机,《唐才子传》对其评述如下:
玄机,长安人,女道士也。性聪慧,好读书,尤工韵调,情致繁缛。咸通中及笄,为李亿补阙侍宠。夫人妒不能容,亿遣隶咸宜观披戴。有怨李诗云:“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与李郑端公同巷,居止
接近,诗筒往反。复与温庭筠交游,有相寄篇什。尝登崇真观南楼,睹新进士题名,赋诗曰:“云峰满目放春情,历历银钩指下生。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观其志意激切,使为一男子,必有用之才,作者颇赏怜之。时京师诸宫宇女郎,皆清俊济楚,簪星曳月,帷以吟咏自遣,玄机杰出,多见酬醉云。有诗集一卷,今传。[4]296
我们可以从以上记载中得知鱼玄机的生平经历,如短暂的婚姻、挣扎的内心和入道为冠等。在深入认识其人的基础上,结合她的诗歌作品,将其“人”与“文”合为一体,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诗歌作品的人文内蕴。
(二)群体的“人”
书中还有从宏观角度来论诗和论人的内容,如《唐才子传》卷八中论晚唐诗和当时诗坛文人云:
观唐诗至此间,弊亦极矣。独奈何国运将弛,士气日丧,文不能不如之。嘲云戏月,刻翠粘红,不见补于采风,无少裨于化育。徒务巧于一联,或伐善于只字。悦心快口,何异秋蝉乱鸣也。于濆、邵谒、刘驾、曹邺等,能反棹下流,更唱瘖俗,置声禄于度外,患大雅之凌迟,使耳厌郑卫,而忽洗云和;心醉醇醲,而乍爽玄酒。所谓“清清泠泠,愈病析酲”,“逃空虚者,闻人足音”,不亦快哉![4]
此论从宏观上论晚唐诗人于濆、邵谒、刘驾、曹邺等,说其“能反掉下流,更唱瘖俗”,人如此,其诗乃“嘲云戏月”“刻翠粘红”“不补于采风”,这也是将“人”与“文”结合的一种体现。
本文以纪传文学作品《唐才子传》为例论述文学的人本义,在“人”寄托于“文”这一体现上又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才子”以“诗”寄情,二是“作传者”以“传”述志。
(一)“才子”以“诗”寄情
关于诗,《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也有对于诗的认识:“诗者,扶也,持人情性。”以及“民生而志,咏歌所含”。人生而具有情志,通过诗歌表达出来。《唐才子传》中的“才子”也不例外。
“才子”通过他们的诗歌创作,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把情感寄托在诗歌作品中。我们通过研读他们的诗作来体现他们内心的情志,来把握他们寄托在作品中的深刻情感。
《唐才子传·杜甫传》关于杜甫的记载和评述颇为详细。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从小就受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始终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利益,志向远大,积极进取。其“兼济天下”的远大理想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就寄托在他的诗歌作品,我们在研究他的诗作时可以从中体会到他对国家、国民深沉的忧爱。杜甫寄托在诗作中的志向和感情集中表现是爱国忧民,反对战争,希冀和平。
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唐王朝的经济、政治受到重创。这一时期,伟大诗人杜甫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他此时的诗歌创作也大多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的煎熬与疾苦,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和国家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和忧虑。如:
《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通过诗歌向我们展现了征兵征赋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带来的压力和苦难。百姓厌恶战争却无能为力,有怨言却无处申诉。而百姓的苦难不仅仅是这些,还有担心家人生死存亡的恐惧和对国家前途的忧愁。在《哀江头》中,诗人写道: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诗人这无声的哭泣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这个王朝。诗人通过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在遭到安史叛军洗劫后的萧条冷落景象,表达了他真诚的爱国情怀,及对国破家亡的深深的哀恸之情。此外,《羌村三首》、《北征》、“三吏”、“三别”等名篇也都反映了战争带给百姓的疾苦和劫难。
杜甫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积极入世、关注现实、有所作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也使他树立了建功立业的壮志,同时也形成了心中始终装着百姓的博大胸襟。
诗人在《宗武生日》里写到“诗是吾家事”,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写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又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里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都申明了自己的志向。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则展现了杜甫心系天下百姓的博大胸怀。
(二)“作传者”以“传”述志
关于传记的写作目的,最早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明确提出,他写作《史记》这部人物传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说,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通过记载这些历史人物,来探讨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古往今来历史人事的兴衰变化,从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写出一部自成一家之言的著作。
后代的传记作家,从班固开始,已经不提倡传记作者以成一家之言作为目的。传记文学的写作目
的被纳入了宣扬儒家思想、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范畴中,大多考虑的是扬善惩恶、有益于教化。如继《史记》之后的《汉书》,班固在《汉书·叙传》中说明他的写作目的是:“固以为唐虞三代,《诗》、《书》所及,世有典谟。故虽尧舜之盛,必有典谟之篇,然后扬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纂前记,缀辑所闻,以述《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终其行事,旁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班固认为,尧舜的功德之所以会流传后世,是因为有《诗经》、《尚书》等典籍的记载,汉代开国建业也要有所记载和表彰,所以他要记述汉代君臣的事迹,使汉代的功业也得以赫赫有名流传后世。
辛文房在《唐才子传·引》中自述:“余遐想高情,身服斯道,究其梗概行藏,散见错出,使览于述作,尚昧音容,洽彼姓名,未辩机轴,尝切病之。”[5]2有感于此,他有心补阙,于是“游目简编,宅心史集,或求详累帙,因备先传,撰拟成篇,斑斑有据,以悉全时之盛,用成一家之言”,完成了第一部系统记录唐代诗人生平和创作的传记专书。傅璇琮在《唐才子传校笺》中谓其“负才跅弛,见嫉如流,故借著书以消其愁愤”。[5]6
文学的“人本”实体运动主要以“人”为主体和对象,“文”作用于“人”的表现是“文”对“人”的感化和对“人格”的影响。“人本”义的根本在于形成并完善合乎人文义的人格。而“人格”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主要来自文化的教育和影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政治体,文学思想对政治的走向影响很大,同时也影响和教化着人。
从《诗经》产生开始,文学与政治教化便联系在一起。儒家思想和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十分强大。儒家思想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建立以“礼”和“仁”为核心的政治体系,主张“礼”是希望恢复周代的各种典章制度,使社会秩序化、规范化,“仁”则“爱人”,主张重视人的社会地位,重视社会纲常伦理关系。孔子对文学的认识,也与他主张的伦理政治体系息息相关。他对《诗经》的评述也是从政治伦理教化的角度来进行的。他继承并发展了“诗言志”说,提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用“礼”的观念评价诗歌内容,显现了他将文学与政治教化相联系的文学观念。
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文学思想,也很强调文学的政治伦理教化作用。《荀子·大略》曰:“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雕琢也。……子赣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荀子认为文学可以感化人、教育人,使之在文学的雕琢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列士”。
《唐才子传》作为传记文学,对人具有以人为鉴的作用。传记文学具有文学和史学的双重特征,通过真实的人物生平事迹与人物形象再现人的生活,同时反映人物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司马迁曾认识到历史的“自镜”作用:“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唐才子传》通过评述唐五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这些诗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学创作概况,还为后人提供了学习他们文学思想和人格的典范。
文学对人具有教育作用,而以人为主体和表现对象的传记文学对人的影响更直观和深远。我们应以古人为鉴,积极汲取传记文学中对我们人格形成积极影响的成分,使“文”有益于“人”完善。
[1]陈飞.古“文”原义[J].文学评论,2007(5):156-161.
[2]孙映逵.怎样读《唐才子传》[J].古典文学知识,1996(3):3-9.
[3]杨士奇.东里文集:卷十[M].上海:中华书局,1997.
[4]辛文房.唐才子传[M].戴扬本注译.台北:三民书局,2005:479.
[5]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责任编辑贺良林]
On Literature’s Original Meaning from Ancient Biographical Literature——Tang Caizi Zhuan as An Example
ZHOU Man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s Colleg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focused the creation eyes on specific characters,thought about person’s individual life,and had very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These works combined the literature and people closely,and reflected the value of a person’s life.We can say that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make people and literature as a whole,and had strong humanistic implications.As a book to evaluate the poets of Tang Dynasty,Tang Cai Zi Zhuan showed the humanistic implications on three aspects:people and literature together as a whole,human expressed their ambition through literary,and literary impacts on people.
Biographical literature;Tang CaiZi Zhuan;Humanistic implication
I206.2
A
1008-9128(2015)05-0101-03
2014-11-21
周曼(1991—),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