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西藏自然灾害研究综述

2015-03-28 03:35刘瑜
红河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雪灾西藏灾害

刘瑜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咸阳712082)

近30年西藏自然灾害研究综述

刘瑜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咸阳712082)

历史时期,西藏自然灾害连年不断,学术界十分重视西藏自然灾害史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除了一些专题性的资料整理与学术研讨之外,主要是散见于全国性自然灾害时的研究成果之中。对近30年以来西藏自然灾害的研究成果进行考察与梳理,以期能对今后西藏灾害史研究有所帮助。

近30年;西藏自然灾害;学术总结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地形复杂,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在高海拔环境与复杂的地形的影响之下,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有地震、干旱、雪灾、洪涝、泥石流、冰雹、霜冻、虫害、瘟疫等,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区之一。近些年来,学术界对西藏灾害史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研究自然灾害的成因并进行预测有助于减少人民损失,也有助于推进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研究的发展。

一 与西藏相关的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研究

进行学术研究的前提就是对前人留下来的资料进行梳理和整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展开的自然灾害史料汇编活动更是掀起了高潮。历史时期西藏自然灾害资料就蕴含在这些学术成果里,他们或成独立章节,或是占据部分篇幅,都或多或少的记载了西藏自然灾害的历史情况,再现了历史上西藏自然灾害的原貌。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在共和国经济建设曲折前进的道路中,自然灾害扮演者负面角色,但这一切也促使了科学工作者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研究更深一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纂组编写了《中国历史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1],此书有两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是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大事记,系汉至清代重大自然灾害的原始记录。高文学主编的《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2]就是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该书是一部综合地反映自然灾害变异及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性专著,它以大量的实际资料,系统而具体地反映了我国自古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气象、洪水、海洋、地质、地震、农林等自然灾害的概况、历史发展、典型灾例及自然灾害的研究、防御和救助等史料;还对我国自然灾害研究史、自然灾害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规律,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和减灾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综合研究与总结,具有论著与史志双重性质。在以上所罗列的研究成果中,间接或直接的涉及到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自然灾害的致灾原因,社会影响及其防治等问题。

二 西藏自然灾害史的专题性研究

有关西藏自然灾害史的专题性研究的成果笔者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一)综合性研究

专门研究西藏自然灾害史的书籍有《西藏地方历史档案丛书》[3],这是学术界进行西藏灾害史研究的必备工具之一,具有很大价值。西藏的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一条重要的气候界线[4],以北为藏北高原,以牧业为主,其主要气象灾害是雪灾。以南为西藏粮食主产区,自然灾害以水旱灾害为主。所以学术界对西藏自然灾害的研究也分别按藏南农区的水旱灾和藏北牧区的雪灾进行探讨。

此外,林振耀,陈晓林的《近200年西藏的气候变动》[5]中指出,青藏高原是气候敏感区域,他们在分析近200年西藏地区气候特点,气温差异等因素基础上,得出了西藏气候变化趋势,这无疑对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杜建功的《试论西藏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6]这篇文章分析了西藏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地灾害的分布规律,并对灾害发生区域进行划分和提出相关应对策略。

《自然灾害地理及其在西藏的探讨》[7]的作者刘小林,根据地理学发展的状况和一些学科对灾害研究的动态,提出加强灾害地理学研究的课题,并结合西藏灾害情况,探讨西藏灾害地理研究内容和

方法,并指出进行灾害地理研究的必要性。

高懋芳,邱建军合著的《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8]指出雪灾是青藏高原发生频率最高,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其次为干旱、洪涝等,并且分析了这些灾害发生的区域及分布规律,对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借鉴。《近现代以来西藏自然灾害分析》[9]的作者张薇则是在介绍近现代西藏自然灾害概况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产生自然灾害的原因及造成的具体损失。

(二)灾害与政治

周晶在西藏自然灾害与政治这方面较有研究,其两篇文章《宗教观念对西藏地方政府减灾策略的影响研究》[10]和《20世纪上半期西藏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应对策略研究》[11],一个宗教角度,一个从政府职能角度对西藏自然灾害进行探究。分析了在政教合一体制的影响下的西藏地方政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指出宗教政策和观念对这一能力的影响,并且通过近代西藏地方政府的灾害应对策略分析,反映西藏地方政府运作机制,对待自然灾害的态度以及减灾手段。

《近代西藏阿里地区自然灾害与政治观察——以噶厦档案中的雪灾、地震为中心》[12]的作者刘复生和黄博,试图利用噶厦档案中阿里地区的雪灾和地震的记录资料,从灾后政治的角度入手,通过非常时期的事务处理观察和分析近代西藏地方政府,特别是西藏内部的区域整治的运行机制。这种具体到某一地区研究,再以小见大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三)灾害与社会

《中国西藏扶贫开发战略研究》[13]指出西藏的区位条件具有内陆性、边远性、封闭性等地域特征,在研究西藏灾害所导致的脱贫问题时要考虑到历史文化方面,宗教氛围浓厚与当今社会开放现实之间的差距等因素,这是较为全面的考虑方法。

张薇对西藏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研究颇深,一连发表多篇文章对她的研究新的进行表达,较有影响的有《西藏自然灾害救助发展历程》[14],文章从历史角度,对不同时期西藏灾害救助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西藏自然灾害概况及灾害救助发展探析》[15],在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所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的同时,也探讨了西藏灾害救助的发展历程,强调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救助理念是营销救助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另一篇文章,《西藏农牧区自然灾害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16],作者突出强调建立农牧区自然灾害社会救助体系的意义,但也指出了当前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和努力方向。

曲珍的硕士学位论文《西藏地区自然灾害系统脆弱性分析》[17],在文献梳理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自然灾害在西藏地区的发生特点,借助自然灾害系统脆弱性理论对当地自然灾害系统脆弱性进行深入分析,尤其强调西藏特殊的地理区位的影响,最后在借鉴国内外先进减灾手段的基础上对西藏地区综合防灾减灾提出针对性建议。

(四)水旱雪灾

西藏高原是中国五大牧场之一,畜牧业在西藏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雪灾又会致使家畜对草场采食困难,并且对牧民的日常生活影响极大,近些年来,学术界对西藏雪灾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大致如下:

林振耀和吴祥定合著的《历史时期(1765—1980年)西藏水旱雪灾规律的探讨》[18],文章利用了近千份藏文灾情历史档案和清政府驻西藏办事大臣有泰的日记和联豫的奏稿,以及西藏气象观测记录,对西藏高原历史时期的水、旱、雪灾作了初步探讨,并进行了相关分析。

《西藏雪灾对高原牧业的影响探析(1824—1957)》[19]的作者邹志伟,采用文献考证、历史分析和GIS制图等方法,分析近代西藏雪灾发生的时空特征,及其对西藏高原牧业影响的力度,为防灾减灾提供地方性经验借鉴。

孙冬虎的《西藏近200年来的雪灾》[20]则文章概括了西藏近200年来重大雪灾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并在赈灾与区域减灾问题上提出借鉴。这篇文章对西藏两次雪灾高峰的形成和后果进行分析,对学术界的研究有很大帮助。

《西藏近代雪灾档案研究》[21]的作者周炜,对现有的西藏雪灾档案进行分类,对西藏雪灾地理分布进行总结,并在分析西藏雪灾灾情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灾异志—雪灾篇》的重要价值。

《西藏高原雪灾气候规律》[22]是假拉与普布卓玛合著的,文章较为系统的分析了西藏地区历史上的雪灾气候规律,应用数字滤波器和最大熵谱分析方法,得出了雪灾变化的气候趋势和主要周期规律。而普布卓玛的《西藏高原雪灾中期成因研究》[23],文章从中期预报的角度对强降雪与各种物理机制分析,为西藏雪灾中期预报提供物理依据,以期能对雪灾的预防和牧民生命财产的保护提供帮助。

《青藏高原腹地1985年雪灾成因分析》[24]是柳艳香与汤懋苍等人合著的,文章着重分析了1985年10月青藏高原腹地一次特大雪灾的地面气象要素场及卫星辐射场特征,并对造成重雪灾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李硕,冯学智和左伟合著的《西藏那曲牧区雪灾区域危险度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25],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将模糊数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到雪灾区域危险度的评价中,对那曲地区各县的雪灾危害度进行评价,这种引入数学模式的研究是一种新

的尝试,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帮助很大。

《青藏高原东部雪灾的奇异谱分析》[26]是董安祥与瞿章等人合著的,利用奇异谱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冬半年1967—1996年的气候特征,并对这一时期的雪灾指数特征进行了总结。

《西藏高原不同时段雪灾的空间分布及大气环流特征》[27]的作者黄晓清和杨勇等人,依据实物档案资料,分三个时段对西藏高原不同等级雪在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得出冬春季雪灾是严重制约西藏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气象灾害的结论。

董文杰和韦志刚等人合著的《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气候特征分析》[28],也是对1967-1996年雪灾监测资料就进行分析,总结雪灾发生年际振荡的可能原因。《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大-暴雪过程及雪灾分布的基本特征》[29]是周陆生和李海红,汪青春等人合著的,借助档案资料并进行统计和诊断分析,揭示了大-暴雪过程及其雪灾的时空分布特征,对高原雪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五)雹灾及其他

倪根金和谢萍借助《西藏地方历史档案丛书——灾异志》中有关西藏地区雹灾档案的相关记录,对学术界较少涉及的西藏地区的雹灾进行分析和探讨,发表文章《历史时期(1797—1958)西藏地区的雹灾及其应对思考——以西藏地方历史档案资料研究为中心》[30]

《2007年西藏东南部群发性泥石流的水热条件及其形成机制》[31]是邓明枫和陈宁生等人合著的,作者以2007年9月初波密县发生的几场泥石流为研究对象,结合波密气象站的气象数据,重点分析了前期气温和降水两个气象因子在该次群发性泥石流中的作用,分析泥石流的形成机制,为今后的预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程尊兰和田金昌等人合著的《藏东南冰湖溃决泥石流形成的气候因素与发展趋势》[32],根据实地调查和相关材料,分析了气温和降水对冰湖溃决泥石流的影响及其年内和年际的形成规律。

三 对现有研究的思考

笔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藏自然灾害研究状况进行罗列分析的同时,可以得出西藏自然灾害及其研究有如下特点,即自然灾害频发,灾害损失严重和研究成绩可喜,但分散且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与此同时,也发现了目前学术界关于西藏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有以下不足:

学术界对西藏自然灾害研究虽然较多,但形成的学术专著却很少,大多数西藏灾害专题史的研究多是在全国性研究的专著中,或者是与周边地区比较而形成的专著,单独研究西藏灾害史的专著的出版速度有待加强。

此外,从时间上看,古少近多。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利用档案资料进行研究,即使是近十年的文章,研究范围也是局限在90年代初期甚至更早。

从空间上看,研究西藏地区雪灾的文章较多,其他自然灾害相对涉及较少,研究西藏全境的灾害史更少。

从研究内容上看,西藏灾害史研究主要侧重于灾害史一般性的描述,而灾害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却较为薄弱。不论是在全国性灾害研究成果中涉及到西藏灾害史的内容,还是西藏灾害史的专题性研究,它们大多都是仅仅局限于灾情的描述、致灾原因和灾害影响,少数成果提到政府应对灾荒的机制和采取的措施也很少涉及西藏本身的区位因素,因地制宜提出解决策略。

从研究方法看,西藏自然灾害史研究主要侧重于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而采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研究成果较少,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更是寥寥,研究方法的创新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不足,再结合学术界关于区域自然灾害史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今后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进一步加强西藏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拓宽区域自然灾害史研究领域。

第二,进一步加强区域灾害与农村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拓展西藏农业历史的研究空间。

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也须更新,应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会在这一领域获得新的突破,取得新成果。

[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纂组.中国历史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1.

[2]高文学.中国自然灾害史:总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3]西藏自治区历史档案馆,社会科学院,农牧科学院、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西藏地方历史档案丛书[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

[4]林振耀,吴祥定.青藏高原气候区别[J].地理学报.1981(3).

[5]林振耀,陈晓林.近200年西藏的气候变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6]杜建功.试论西藏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M/OL].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

[7]刘小林.自然灾害地理及其在西藏的探讨[J].西藏大学学报,1993(6).

[8]高懋芳,邱建军.青藏高原主要自然灾害特点及分布规律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8).

[9]张薇.近现代以来西藏自然灾害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5).

[10]周晶.宗教观念对西藏地方政府减灾策略的影响研究[J].西藏研究,2005(2).

[11]周晶.20世纪上半期西藏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应对策略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2004(2).

[12]刘复生,黄博.近代西藏阿里地区自然灾害与政治观察——以噶厦档案中的雪灾、地震为中心[J].中国藏学,2013(3).

[13]赵曦,周炜.中国西藏扶贫开发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14]张薇.西藏自然灾害救助发展历程[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3(4).

[15]张薇.西藏自然灾害概况及灾害救助发展探析[J].灾害学,2013(4).

[16]张薇.西藏农牧区自然灾害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J].西藏发展论坛,2013(4).

[17]林振耀,吴祥定.历史时期(1765—1980年)西藏水旱雪灾规律的探讨[J].气象学报,1986(3).

[18]邹志伟.西藏雪灾对高原牧业的影响探析(1824—1957)[J].西北大学学报,2011(6).

[19]孙冬虎.西藏近200年来的雪灾[J].中国藏学,1999(4).

[20]周炜.西藏近代雪灾档案研究[J].西藏研究,1990(1).

[21]假拉,普布卓玛.西藏高原雪灾气候规律[J].西藏科技,1995(1).

[22]普布卓玛.西藏高原雪灾中期成因研究[J].西藏科技,2000(3).

[23]柳艳香,汤懋苍,魏丽,刘卫民.青藏高原腹地1985年雪灾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00(1).

[24]李硕,冯学智,左伟,等.西藏那曲牧区雪灾区域危险度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1(1).

[25]董安祥,瞿章,尹宪志,等.青藏高原东部雪灾的奇异谱分析[J].高原气象,2001(5).

[26]黄晓清,杨勇,石磊,等.西藏高原不同时段雪灾的空间分布及大气环流特征[J].中国沙漠,2013(2).

[27]董文杰,韦志刚,范丽军.青藏高原东部牧区雪灾的气候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1(4).

[28]周陆生,李海红,汪青春,等.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大-暴雪过程及雪灾分布的基本特征[J].高原气象,2000(4).

[29]倪根金,谢萍.历史时期(1797—1958)西藏地区的雹灾及其应对思考——以西藏地方历史档案资料研究为中心[J].农业考古,2007(1).

[30]邓明枫,陈宁生,丁海涛,等.2007年西藏东南部群发性泥石流的水热条件及其形成机制[J].自然灾害学报,2013(4).

[31]程尊兰,田金昌,张正波,等.藏东南冰湖溃决泥石流形成的气候因素与发展趋势[J].地学前缘,2009(6).

[32]曲珍.西藏地区自然灾害系统脆弱性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2.

[责任编辑张灿邦]

A Review of Natural Disaster Research in Tibet in the Last 30 Years

LIU Yu
(Xizang Minzu University,Xianyang 712082,China)

In the History,Tibet natural disasters in successive years,academic circle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ibet’s natural disasters,and achieved some results.These research results,in addition to some unique data compilation and academic research mainly refers to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national natural disaster.In this paper,the rece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ibet’s natural disaster in 30 years investigation and comb,in order to provide help to Tibet disaster history studies in the future.

30 years;Tibet natural disasters;academic summarize

K15

A

1008-9128(2015)05-0083-04

2014-11-26

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2013级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刘瑜(1989—),女,山西临汾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青藏历史地理。

猜你喜欢
雪灾西藏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都是西藏的“错”
青海海西地区近41年雪灾时空分布特征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神奇瑰丽的西藏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历史时期以来山西省雪灾特征与气候变化
1960-2014年新疆气象雪灾时空分布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