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雷云镝
(1.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661100;2.石屏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云南石屏662200)
哈尼语新闻传播事业调查报告
杨佳1,雷云镝2
(1.红河学院人文学院,云南蒙自661100;2.石屏县农业和科学技术局,云南石屏662200)
文章通过实地调查以及人员访谈等方式,对云南省哈尼族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梳理和描述,并对哈尼语广播和哈尼语电视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哈尼语新闻传播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传播内容日趋丰富,传播效果较好,但也暴露出创新后劲不足、优秀民语人才缺乏等问题。
哈尼语;广播;电视;调查报告
哈尼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哈尼族共有1660932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红河州、西双版纳州、普洱市、玉溪市等地区。哈尼族拥有和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历史上,哈尼族没有形成与本民族语言相应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创制了哈尼文,但在哈尼族群众中的普及率和掌握度不高,能够使用的人群较少,语言仍然是哈尼族群众日常交际最主要的工具。哈尼族的新闻传播媒介也主要是以哈尼语为载体,以哈尼语广播和哈尼语电视为主。
(一)哈尼语广播的创建和开播——艰难起步
1978年4月,西双版纳州电台正式开播,开播初期只办有汉语节目,当地的哈尼族群众只能去收听泰国清迈广播电台的哈尼阿卡语广播。面对收听境外广播较突出的情况,1981年7月,西双版纳州开始筹备哈尼语广播。没有现成的哈尼语新闻人才,便在全州范围内紧急抽调了9名编播人员,其中一半以上是从地方各个学校抽调的,其他人员则来自政府工作人员及其他单位。考虑到今后的编播工作要大量使用哈尼文,而哈尼文的拼写主要依靠国际音标,教师有汉语拼音的基础,因此抽调的人员中以教师居多,只经过一个星期的哈尼文培训,这些人员就匆匆上岗了。
1981年10月1日,哈尼语广播正式开播。初期只有《西双版纳新闻》一档节目,采用汉语编辑部的统一稿件,翻译后播出,三天播出一组,每组15分钟。一年后,改为两天播出一组。同期,还办有每组一个小时的文艺节目,文艺节目则以到哈尼族村寨采集的山歌为主,为了采集到原汁原味的山歌,当时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早期哈尼族群众因为害羞或有所顾虑不敢开口唱,工作人员要想方设法做思想工作,哈尼族居住的地方山高路远,没有交通工具,有时候工作人员要背着沉重的设备走上一天一夜。但哈尼语广播的开播得到了听众的喜爱,当地收听清迈广播的现象少了,并掀起了购买收音机的热潮,而串门交友时携带一只收音机成为当时哈尼族村寨的一种时尚。
1983年7月1日红河州人民广播电台也建台开播了。开播初期,哈尼语节目有《哈尼语新闻》和《哈尼文艺》,播出量为每天各一组。
哈尼语广播的开播不仅覆盖了西双版纳州、红河州等主要的哈尼族聚集人群,还覆盖到东南亚一带如老挝、缅甸、泰国清迈等地区,成为境外哈尼族了解国内信息的一道窗口。
(二)哈尼语广播的发展
进入九十年代,哈尼语广播办公条件、基础设备等事业建设上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1996年2月16日西双版纳哈尼语广播实现了与汉语广播的分频率播出,但随着电视的普及,也受到一定的冲击。哈尼语广播紧针对哈尼族群众的需求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形势,适时地创办内容和形式丰富的节目以满足哈尼族群众的收听需求。如1998年红河州哈尼语广播开办了《民族大家庭》节目,设有
“本州新闻”、“新人新事”、“民族风情”、“听众论谈”、“法制园地”、“今日少数民族妇女”、“民族工作20年巡礼”等栏目。[1]西双版纳哈尼语广播开办了讲解国家和民族政策的《哈尼天地》、对农节目《田园金桥》、哈尼语主持人节目——《哈尼之声》等。这样的哈尼语节目办得活,深受哈尼族群众的欢迎。与此同时,哈尼语文艺节目不仅深入村寨采集山歌,还邀请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民间艺人到电台录制歌曲做节目,活跃了节目形式,提高了群众的参与度;对农节目针对当地的气候和农业条件,响应政府号召,在节目中大力宣传相关的农作物种植,极大调动了哈尼族群众种植的热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收入。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帕真的一位农民曾经这样说:“我们从来都没有见过像杂交稻这样能丰收的,种了一口袋谷种,不知道背回来了多少袋,背都背不完,太好了。”
(三)现在——创新再发展
进入21世纪,哈尼语广播与时俱进,根据哈尼族群众的需要不断增加新的节目内容和形式。2010年,西双版纳哈尼语广播增加了《新闻联播》的译播,2013年增加了理财节目《当好家·理好财》等。在文艺节目方面,西双版纳哈尼语文艺直播节目《滇航唱》于2011年2月15日开播,每周二、四、六晚20:00至21:00直播。该节目收集了众多的哈尼族山歌以及哈尼族歌手的专辑,可以说建成了一个哈尼族歌曲库。丰富的歌曲资源,可以互动的节目形式,得到了广大哈尼族听众的喜爱和青睐,在广播听众普遍萎缩的今天在哈尼族村寨又掀起了一波购买收音机的风潮,同时也促进了哈尼族文艺的繁荣与良性循环。它的听众不仅包括当地的哈尼族,还有汉族、傣族同胞,周边国家缅甸、老挝等境外地区也有很多听众群,每当节目直播开始,平均有一半的热线电话都是境外听众打来的。
红河州广播在2003年实现了民族语与汉语的分频广播。民语节目创造性地自己制作哈尼评书,引进了哈尼语电影、民族器乐、百家讲坛、法律讲坛、可乐加冰、广播剧场等集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节目。[2]满足了哈尼族群众的收听习惯和需求。
在广告方面,近两年来,在哈尼语广播中开始出现哈尼语广告,主要有汽车、手机、化肥、农药等商品,既有基本的农产品原料,也有像汽车、手机等这样的现代消费品。近些年来哈尼族由于种植橡胶、茶叶等经济作物促进了本民族的经济发展,收入大幅增加,所以消费能力也大大提高,汽车、手机等这样的商品对于哈尼人而言不再是难以企及的奢侈品,而是能够购买、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
(一)西双版纳州哈尼语电视事业发展概况
1.起步阶段
相比哈尼语广播事业,电视事业起步较晚且发展较为缓慢。在整个80年代,只有西双版纳电视台开办了哈尼语电视节目。1987年4月12日,西双版纳电视台开始试播哈尼语新闻,之后创办了《西双版纳哈尼语新闻》,主要以汉语的西双版纳新闻为稿源,进行译播。每周用哈尼语翻译、播音、编辑播出的《西双版纳哈尼语新闻》共3组,45分钟,每年共译播156组,2340分钟。由于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相对复杂,且人员少,精力有限,一直到90年代,整座电视台也只有这一档哈尼语节目。但这档节目对当地政府部门以及哈尼族群众的意义却颇为重大。它的播出解决了哈尼族群众对《西双版纳新闻》难看懂、难听懂的问题,将本地区的新闻信息、政府政策及时传播到少数民族群众地区,受到群众好评。1999年4月9日,经国家广电局批准,西双版纳电视台正式成立了民族语译制中心,主要负责民语新闻及其他栏目的翻译、编辑、播音等工作,人员、设备、办公条件都得到了一定的扩充和改善,哈尼语电视事业开始出现新的起色。
2. 发展与改革阶段
(1)创办自办节目。2000年,西双版纳哈尼语电视增加了一档自办综艺节目《山寨欢歌》,一开播,便成为当地最受哈尼群众欢迎的电视节目。这档节目不仅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喜闻乐见的歌舞,而且内容质量高,多次获奖。如2002年哈尼语男女对唱歌曲《心的约会》,获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骏马奖”音乐电视类一等奖。2004年,哈尼族歌曲《相约永久》又获第十届中国“骏马奖”音乐电视类三等奖。
经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山寨欢歌》经过几次改版并于2010年3月改名为《咚吧嚓》,现已成为哈尼语自办节目的一个品牌,并且由原来的每月一期增加到每月两期。它以展示哈尼族歌舞、弘扬哈尼族文化为主题,有舞蹈、山歌、阿其古(原生态唱法)三个版块,体现了哈尼族能歌善舞的精神面貌,展示了富裕起来的哈尼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丰富了哈尼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译播《新闻联播》。在2010年1月1日,西双版纳哈尼语电视台用哈尼语译制播出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每周共录制、翻译、播出3组,共30分钟,每年共译播156组,1560分钟。《新闻联播》的译播意义重大,不仅丰富了哈尼语电
视节目,解决了哈尼族群众了解党和国家大事的语言障碍,宣传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3)多媒体融合。2004年7月l日,西双版纳州电视台针对受众需求,与时俱进开通了《西双版纳电视网》(http://www.bntv.cn/)。电视台的所有节目包括哈尼语节目通通都实现了上网。网站的开通为哈尼语节目的传播增添了新的平台,也为哈尼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二)红河州哈尼语电视事业的蹉跎发展
与西双版纳州相比,红河州地区的哈尼语电视事业显得一波三折。
1.短暂播出后即遭停播。1999年,红河州电视台开办了《哈尼语新闻》,当时没有专门的哈尼语播音翻译人员,聘请了州电台的哈尼语播音员来进行播音,每周三期,每期时长15分钟。民语节目播出后在当地群众中受到好评,收视率也逐步提高,但由于经费紧缺、人员不固定等原因,这档节目播出仅一年便遭遇了停播,这一停就是七年。
2.哈尼语电视事业随媒体体制改革而摇摆。伴随着红河州新闻媒体体制改革,哈尼语电视经历了恢复播出→短暂停播→走上正轨的阶段。2006年7月,红河州成立红河传媒集团,红河电视台并入红河传媒集团后恢复了《哈尼语新闻》;2009年7月红河传媒集团解散,《哈尼语新闻》出现了短暂停播。同月红河电视台回归事业单位体制,成立了红河电视台民语译制中心,先后从元阳、绿春、红河、石屏招聘5名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民语播音员,于是红河电视台的哈尼语节目从2009年10月后才真正走上正轨。[3]
3.走上正轨。2011年5月红河州电视台开通了民族文化频道,哈尼语节目从只有一档新闻节目开始变得丰富,目前拥有《哈尼语新闻》、《民族家园》、《民族文艺》、《民族影院》、《科技大篷车》等多档节目。制作播出了一批著名民间歌手演唱歌曲、民族名人访谈、民族文艺语科普教育、民族文艺、民族语译制电影等节目。[4]2014年2月28日,红河州下属的哈尼族人口大县——绿春县电视台开播了《一周要闻》,用哈尼语向哈尼族群众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
(一)资金局限
资金问题困扰着哈尼语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目前在开办有哈尼语广播和电视的西双版纳和红河等地其经费主要是以当地政府补贴为主。例如每年西双版纳民语中心的节目制作、译制费用都需投入上百万元,省上每年会划拨150万元给傣语节目,而哈尼语则无这方面的支持,主要靠当地政府的扶持。由于经费不足也曾经使红河州的哈尼语电视一度遭遇停播。在哈尼族也有较多分布的普洱市没有创办哈尼语节目,当地电台工作人员也不讳言,最大的问题便是缺乏足够的经费开办并维持运营。此外哈尼语广播电视的经营能力也较弱,虽有一些广告收入,并不固定,时有时无,较为微薄。由于资金的不充分,也影响了哈尼语节目的发展创新和优秀民语人才的吸纳与培养。
(二)人才需求不足
1.哈尼语从业人员的编制不够。新闻从业人员编制不足是目前各媒体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难题,在民语新闻传播事业中这个问题也同样存在。民语人才面临新老交替、编制少、采编播人员严重不足,无法满足节目日常制作的需求。而人才需求不足的情况目前只能靠合同制聘用的方式来暂时得到一定的缓解和过渡,但是在无法解决编制、无法提高待遇的情况下难以留住优秀的民语人才,亟需得到上级政策的倾斜。
2.优秀民语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目前哈尼语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选拔与其他事业单位招聘一样,采取“第一轮文化笔试,第二轮专业面试”的方法。因此往往会出现少数民族素养高、民族语言发音地道、深谙本民族文化的在第一轮笔试中被淘汰,而通过笔试的应聘者对本民族文化了解不够、本民族发音不够标准等情况。因此难以找到符合需要的优秀民语人才。对于优秀民语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储备目前也缺乏相应的机制。随着国民教育日益普及以及主流文化的影响,如不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及更新用人观念,未来哈尼语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令人担忧。
(三)节目创新后劲不足
总体而言,哈尼语节目明显存在节目总量偏少,节目类型较单一,没有充分体现本民族特色,重宣传教育、轻弘扬民族文化等问题。自办节目虽占一定的比例,但随着哈尼族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哈尼语节目的创新显得后劲不足,没有紧跟群众需求,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对哈尼族群众的吸引力在日趋下降,年轻的哈尼族观众流失严重。
(四)缺乏交流
红河州和西双版纳州同为哈尼族人数众多的聚集地,也都创办了哈尼语广播电视节目,各地的节目各有特点,也各有不足。但彼此之间的交流进行得较少,应该多沟通,共促进,取长补短,促进哈尼语广播电视事业的共同繁荣。
(五)哈尼文的使用欠缺规范,翻译水平有待提高
哈尼文是哈尼语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工作中必须要使用的工具。虽然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云南民族学院语文研究室创制了哈尼文,但目前在红河州和西双版纳州使用的哈尼文字并不统一。红河州使用的是国家创制的哈尼文,而西双版纳州则采用国际上通行的阿卡文,出现一定的混乱现象。并且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性地要面临许多新的术语和词汇,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翻译出的词汇也不一样,导致观众、听众对词语乃至内容的理解困难。因此对于哈尼文的使用和翻译需要进行规范。
(一)加大对哈尼语节目的扶持力度
哈尼族是云南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它还是一个跨境而居的少数民族,大约80%的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境内,20%的哈尼族分布于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家。哈尼语新闻传播事业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传播事业,不能只算经济账,它不仅是体现哈尼族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还充分发挥着反渗透宣传、维护边境安全稳定的功能。在调查中发现经费不足是制约哈尼语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最直接也最现实的问题。从云南省到地方州市应把发展哈尼语广播电视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工作来做,加大对哈尼语节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投入机制,形成“省州/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模式,保证省级的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能开办哈尼语广播,在没有创办哈尼语广播电视但哈尼族分布较多的地州/市一级(如普洱)能至少开办一档哈尼语广播电视节目,在红河、西双版纳等地办出在全省都较有影响力的节目。
(二)订单式培养,改变人才选拔模式
优秀人才是民语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生命力与核心,是节目创新的重要保障。哈尼语新闻传播事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既要受过专业的新闻训练,又要通晓哈尼语和汉语,但目前国内尚无专门培养哈汉(哈尼语、汉语)双语新闻人才的大专院校。一方面新闻单位可以采取与学校联合培养“订单定向式人才”的方式,例如与办有哈尼语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云南民族大学,办有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红河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选拔本民族素质较好的哈尼族大学生,科学规划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双语及新闻专业的训练,使其在校期间既充分掌握新闻从业的专业知识,又能不断充实自身的民族素养,成为符合民语新闻传播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能够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加大编制的划拨,而对于新闻单位这样侧重操作型、应用型的事业机构,改变目前的选人用人程序,避免采取“第一轮文化笔试,第二轮专业面试”的传统做法,可采取“先面试后笔试”的方式进行优秀民语人才的选拔。
(三)提高哈尼语节目的数量与质量
一方面哈尼语广播电视要提高译制节目的数量,加大对新闻、农业、科技、法制、教育等优秀汉语节目以及影视剧的译制,及时向哈尼族群众传递国家的新政策,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一方面要加大自办节目的比例,提高自办节目的质量,使哈尼语节目真正贴近哈尼族需求,具有哈尼族的特点,适合哈尼族观看,赢得哈尼族受众喜爱。这就要求哈尼语的新闻节目要更多地立足本地区、本民族,多报道与哈尼族自身发展有关的新闻,当好哈尼族群众的发言人;涉农类节目要更多结合哈尼族生产生活的地理环境、产业结构,加强节目的针对性和服务性;综艺节目则要充分发掘哈尼族的优秀文化资源,充分体现哈尼族的文化特点,做好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此外哈尼语广播电视节目也要适应新媒体的发展,整合哈尼语视听节目,在已建立的互联网传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手机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多种平台为哈尼族群众提供更便捷的选择和服务。
(四)资源共享,业务合作
哈尼族既有共同的文化根源,分布于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支系的哈尼族又具有各具特色的文化特征,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哈尼语节目的内容来源,而优秀的哈尼语人才是办好哈尼语节目的智力保障。在目前经费有限、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不足、优秀哈尼语人才较少的情况下,哈尼族地区的新闻单位应以发展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为共同的目标,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与优秀民语人才的资源共享。如西双版纳电视台的哈尼语综艺节目《咚吧擦》等一批优秀节目可以定期在红河、普洱等地的电视台播出,为当地的哈尼族群众展示和传播西双版纳州哈尼族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既可以丰富当地的哈尼语电视节目,又能满足当地哈尼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加强两地哈尼族群众之间的友谊,增强了民族团结。
同时哈尼族地区的各新闻单位之间还可以进行跨地区的业务合作,如定期召开业务交流研讨会、相互派遣工作人员到对方单位短期工作学习、合作开发节目等多种形式。通过合作整合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民语人才,克服资金困难、人才短缺等限制,使哈尼语广播电视不断办出精品节目,增强影响力,使哈尼语新闻传播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五)规范哈尼文使用,提升翻译水平
哈尼文使用的不统一不利于地区间哈尼语广播电视节目的合作与交流,为使哈尼语广播电视节目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新闻单位之间应加强协调与沟通,聘请哈尼族学者参与论证,确定一套通用的哈尼文,解除文字差异给彼此合作带来的障碍。针对近年来翻译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时政经济方面的新词汇、新术语的情况,为了尽量准确地把这些新词汇、新术语用哈尼语表达出来,准确无误地传达国家的政策和精神,新闻单位要及时请哈尼族语言方面的专家学者和哈尼语翻译的资深人员对新词汇的翻译进行论证和审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提升翻译水平,使哈尼族群众听得明白。
[1]红河州年鉴编辑部.红河州1999年鉴[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1999.
[2]胡彦辉,姜红.电波化彩虹声音传真情——写在红河人民广播电台建台三十周年之际[N].红河日报,2013-07-28.
[3]白们三.浅析哈尼语电视节目的定位和价值取向[M].国际哈尼/阿卡社会文化研究:第二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4]红河州地方志办公室.红河州2011年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龙倮贵]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f Hani Language Journalism
YANG Jia1,LEI Yun-di2
(1.College of Humanities,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China;2.Agriculture and Science Technology Bureau of Shiping County,Shiping 662200,China)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staff interviews,the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of the Hani nationality journalism development.And analysis the main problems of Hani Hani Language Radio and TV in the development.After thirty years of development,Hani Language journalism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content becomes more and more rich and has better communication impact.But It also exposed the innovation lack of stamina,lack of talent issues outstanding minority language.
Hani language;broadcast;TV;Investigation Report
C957
A
1008-9128(2015)05-0006-04
2015-03-17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哈尼族新闻传播媒介功能与作用研究(QN2014072);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哈尼语新闻传播事业研究(2013C029);红河学院哈尼/阿卡研究创新团队成果
杨佳(1985-),云南盈江人,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