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研究*

2015-03-28 02:56涂冰燕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西方人思维

涂冰燕

(中共南阳市委党校 唐河分校,河南 唐河 473411)

1 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是人脑对于世间万物的本质属性及规律进行认识后的概括性的反应。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的最深层次的一个部分,是某个民族或者某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它是一种精神产品的产生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的形式、方法以及程序的有机综合。作为一个多层次,多对象的复杂系统,它的分类方法也有多种:依照思维结构的不同,可分为线性、系统、横向、纵向、平面、立体等,依照思维活动的态势的不同,可分为开放型与封闭型、动态型与静止型、发散型与收敛型;依照哲学观的不同,可分为主观型、客观型、主客观统一型等等。通常认为,观念、智力、情感、知识、语言、方法、习惯、意志等等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构成思维方式。对于不同的民族来说,这些要素往往分别具有自己的特征和结构,这些要素特征的不同势必导致着不同民族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

思维方式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东方民族和西方民族生活在的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政治经济体制、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特别是不同的哲学观,伦理观和心理特征等等,使得中西方思维方式有着诸多差异:东方人倾向于整体性的辩证的思维模式,西方人则倾向于个体性的分析性的思维模式;东方人崇尚伦理道德,西方人追求科技进步;东方人看重觉悟、感性、意念,西方人注重逻辑、理性、证据;东方人讲合作,重稳求同,西方人则好竞争,重变求异。也就是说,中西思维方式分别属于整体、直觉、具象思维与个体,分析、逻辑、抽象思维。我们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2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哲学分析

2.1 整体的、辩证的思维与个体的、分析的思维

季羡林认为:“一言而蔽之,东方文化体系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大致地讲,西方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即分析思维为主,中国则以辩证思维方式为主。中国的阴阳鱼太极图则很好地阐释了中国的辩证思维方式:两端互补,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中国讲的辩证思维比较注重对立的统一,特别注重统一,注重和谐,认为和谐和对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中国是半封闭型的陆地型地理环境,多年来的小农经济模式让人们认为要想获得丰收离不开自然的恩赐,风调雨顺才能五谷丰登。有机整体中的初步图式是由《易经》最早提出来的,初步图式强调把整个自然界的自然现象都归为由阴阳两面组成的上下重叠的八卦即64卦系统中,这种有机整体的思想为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儒家、道家都把人性看作是一气相通,一理相连的整体。有机整体性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征,它不仅强调人身心的合一,而且讲究形和神的合一,既讲究精神、思维和主体,又讲究物质、存在和客体。时至今日,我们的文化中仍特别看重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协调一致性。中国的教育宣扬集体主义,号召人们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无条件地为了集体放弃个人利益。东方文化中所倡导的“中庸”来自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儒家思想,是辩证思维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庸”内容十分广泛,它是人们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中庸”思想体现了事物的自身内在规律,反映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诸方面,对现代人的身心发展、协调人际关系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它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对于认识和观察世界、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诸多问题有着积极意义。作为人要讲诚信、要仁爱、不偏不倚、做事要有尺度,不走极端、要恰到好处等等。“中庸”思想常常被认为是平庸、妥协、保守,缺陷是求全求稳,善于调和,缺乏创新精神。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主客两分”的思想,西方人注重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注重个体的成长。西方哲学强调由少及多,由个体到整体,强调以分解的眼光看待世界万事万物。西方认为对立面的斗争是最重要的。西方的思维方式是“是A就不是非A,是非A就不是A,”把肯定和否定分析得很清楚,如果是这个就不是那个,如果是那个就不是这个。西方文化中崇尚个人主义,以个人作为社会的核心。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用尽各种手段来取得成功。这种思维模式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成功所带来的快乐,这种强调个体的思维模式可极大地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明确地区分开来,并且分别对它们进行研究、探索,例如,他们把主体客体、人与自然、物质精神、本质现象等对立的事物加以区分,分别研究;它把整体分解为部分,然后深入考察各部分、细节、要素在整体中的地位及作用,常需要把各部分割裂开来,因此分析性思维具有静止的,形而上学的特征,其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就造成了西方人处理事情好走极端,解决问题之前他们总是抱有极大的怀疑态度,对前人的经验往往是全部否定,然后独创性地提出自己的理论,这总是容易引起争议的,但是西方人就喜欢在争议中一点点地改正自己的偏激的看法,一点点地将自己的理论靠近前人正确的理论,最后才慢慢地被世人接受,并且成为社会的流行理论,之前形成的存在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等都是由这种思维方式建立起来的。他们在建立理论的过程中往往有意言过其实,尤其喜好只“击”一点不及其余。在日常生活中,凡事必弄个是非曲直,绝不含糊。西方的分析式思维方法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描述有机整体属性的时候,有些人会采用简单相加的方法,显然这是不正确的,整体和部分不仅仅是简单的汇总加和的关系,这将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由于对整体的了解少,导致在对部分分析时往往会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割裂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一味地只强调理性、强调矛盾的非此即彼性,否认感性和多样性,那么在生活工作中会陷入“大一统”的困境中难以自拔。

2.2 伦理型与认知型

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中方与西方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同。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规定人在根本上是讲究伦理道德的,西方则讲究的是科学认知。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实行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它使封建社会时期的人民群众与其他地区人民的交流、合作减少,使得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多半属于内向型思考方式,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故步自封的哲学,它宣传人在生活工作中是不需要外界帮助的。而在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中,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是因为对探索世界奥秘充满好奇心,而是强调我们认识世界是因为我们关注政治社会生活和伦理道德等方面。儒家哲学的中心是“仁”和“礼”,前者寻求人伦关系的正常化,后者则强调社会的有序化,把人生哲学、伦理、哲学及政治混为一谈。儒家哲学讲究人伦道德,轻视科学认识,他们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是由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而是因为我们需要研究外界自然世界,而后从中发现规律,达到顺其自然发展的目的,并且不断地从自然规律中找寻能够为社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维护封建统治制度,维护人伦道德关系。中国传统思维有伦理的特征,判断人的标准往往是凭借其身份地位,他们特别注重人际关系的培养,看重政治、伦理道德,讲究要把学习到的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获得具有实际价值的技术,他们相比理论研究,更加看重实践应用。希腊半岛及其附近岛屿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该地区具有开放性的地理环境,商业、手工业和航海业发展迅速,这些特点勾起了古希腊哲学家对天文、物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他们善于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具有开阔的眼界、敏捷开放的思维方式,人们更加追求理论的知识,这使得他们对知识的认识主要是自然科学和科学哲学。西方哲学家也是自然科学家。比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强调了自然的至高无上,人类只有用知识才能战胜自然。除此之外,西方哲学家认为人类是非自足的存在,人类要在不断的探索中,了解外界世界,从而由原来的非自足的存在转向自足的存在。在对世界本原的探究中,西方人更加注重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关系,他们以认识自然界为焦点,不断地寻求真理,用知识、逻辑和思辨能力来进行分析,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西方文化中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其传统文化中注重探索自然,探究原因。西方哲学注重用科学实证来认识及探索自然。西方人常以自然界本身的原因来说明自然现象,从物质的内在结构来阐述其特性,因此形成了科学认知型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比较注重人的行为表现,注重个人的奋斗及结果。

2.3 曲线性思维与直线性思维

中国传统思维把主体自身作为宇宙的核心,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自身内心体验是一切认识的出发点。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环性涵容。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指出“天地之气,合二为一,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文化对于宇宙的基本态度可以归结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汉语中有很多成语反映了这类思维方式的特点;如“天理人情”“天从人愿”,天和人总是相通的。东方思维方式中,做成一件事,往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诗人和作家赋诗填词,写文章常喜欢借景抒情,追求情景交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此中国人曲线思维,习惯迂回。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本色是探索世界的统一性,像“天人合一”就属于古代哲学思想家的思维方式。如果将思维方式用线条来表示的话,“那么西方的线条必然是直线,而中国的线条则会是波浪线或者是螺旋线”。[1]466我们中国人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一传统思维导致的做事风格或处事方式,至今未尝有根本改变!寻求世界的对立,是西方哲学思想家探索世界的基本方法,由此,引发了西方哲学家的“线性推理”的观点。西方人直线思维,喜欢开门见山。西方人与中国人在认识图形符号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西方人喜欢简洁而又抽象化的文字符号,对于中国复杂的图形符号在认识上感到十分困惑,在他们看来这完全不符合认识世界上各种事物的方式,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汉字是所有西方人认为最为难以理解的文字。并且他们认为能够熟练使用这种深奥文字的中国人的思维也是难以揣摩的。从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存在的显著差异,在有些场合,中国人与西方人相比更谦虚,当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观点不一致时,中国人喜欢从改变自己的立场出发,以能够使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的观点达成一致,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只要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会一直站在自己的立场,并能够为自己辩护。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都有精华之处,在思维方式上也各有各的特色,因此,不可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面肯定,而是取各自精华之处。

2.4 意象性与实证性

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基于经验的意象分析思维,其看中的是语言的抽象意境,而非语言的逻辑分析,一般都是使用抽象的语言来表达模糊的意思。汉语属于意象语言,汉字有会象形、形声和会意三种不同类别之分。中国传统观点认为,表达思想时一定要注重语言的“象”“意”,而且“象”和“意”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所要表达的语言是否符合逻辑。像这种意象思维还表现为联想、比喻、类推等。西方的直线型思维方式注重语言的作用,他们不在乎语言是否是对自然现象的近似模拟,而是把语言看作表达思维的工具,语言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的一种工具,“语言是用来沟通和表达自己观点意思的,所以西方所使用的字母符号不是对大自然的模拟,而是由人为规定的”[2]118。信号以理性的规则建立象征符号,以声音组合决定意义,因而导致语言的符号化和逻辑化,比较容易上升到逻辑思维。

2.5 思维方式的模糊性和精确性

中国的思维方式是事物的有机统一,中国人一般都是从高一等的角度看待事物,因而能很好地把握事物的总体特点,但是很少人能够分析事物的本质,很难从微观上认识事物的具体特征,这种思维的模糊性是由中国古代先哲们的宇宙观决定的。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敦颐则认为“乾坤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我国的古代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世界是由混沌的“气”形成的,古代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要达到的目标、境界和关系学说,不是能用语言来简单概括的,这些东西是要依靠人们的悟性、直觉来确定的,中国思维的模糊性决定了思维的主体、客体的模糊性,也就是说,人们是通过模糊的思维方式去探索模糊的世界的,思维范畴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方法上注重“设象喻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换言之,中国人讲究“悟”,在行为处事过程中很多时候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中国人善于运用比喻特别是暗喻的修辞手法,李白以“将进酒”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以“蜀道难”暗示官场凶险,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用这些古诗词中的动态或是静态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古诗词通常都有充分的例证说明,不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一般表达的内容也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中国古代使用概念的时候很灵活多变,可以对同一概念进行不同的解释,只要是有道理的,似乎都是不错的,但是,这对中国长久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的。即使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注重学习西方精确性思维方式,但是中国古代的抽象性思维方式还是占主要地位的。西方思维方式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思维的准确性。西方人注重自然科学的学习,重视精确的定量分析与计算,因此,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科学的发展很迅速,西方人的推理一般是从某一个初始命题开始,依照某种特定的规则,运用某种特定的方法,从而推导计算出一系列的结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但是主体所运用的概念、假设以及使用的工具都是具体的甚至说是精确的。

2.6 归纳和演绎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讲究“悟”,所谓“悟”是指从主体出发,对自身经验和内心觉悟做出一定的归纳总结,从而形成的一种模糊性概念范畴,例如中国古代说讲的“道”“理”。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讲究逻辑,他们善于运用逻辑演绎法,同时也注重归纳总结。演绎和归纳,使西方产生了很多的理论结论,这种思维方式促进了西方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比西方严谨的思维方式,中国模糊性思维是很难产生系统的理论体系的”[3]。中国人善于由多及少,从整体把握事物,而西方则习惯把整体分散开来,一项一项地具体分析。烹调习惯的差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人在厨房里通常用勺子来舀调料,凭经验决定用量多少;西方人则经常在厨房使用量杯等,习惯按精确的配比来调制菜肴。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擅长归纳、注重群众力量、强调悟性、提倡形象思维、注重诗人的气质、将宇宙万物看作一个整体等,这些都是中国人的特性;而西方则恰好相反,他们擅长演绎、注重个体发展、重视理性、擅长逻辑思维、尊重科学家、将宇宙作为一个个原子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事物。总而言之,西方人更多的重视具体的问题和细节之处,而中国人则更加重视事物的整体,强调一切从整体出发。

3 结语

思维方式间的差异是在相对的意义上而言的,我们应以全面的眼光去看待这种跨文化的思维特点之间的比较。无论哪个民族的思维特点,都有其二重性,我们应该发扬其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一面,克服其不利因素。比如就中国传统思维模式而言,它具有整体,辩证的,直觉的特点,在这样的模式基础上产生的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气功养生学等等都是中华文化对于世界的贡献。然而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缺乏科学创新精神,过分强调整体性统一性往往会忽视甚至压制个体的主观积极性,并且意象性的,模糊的思维定式不易使人以科学的,发展的态度认识自然界,阻碍科技生产力的进步。

[1]王菊泉.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肖仕琼.跨文化视域下的外语教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

猜你喜欢
西方人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