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聪(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对外汉语视域下的词义不对称现象*
赵 聪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词义不对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会造成理解上的困惑。词义不对称包括A有B无式、A全B偏式及交互式三种类型。对此,我们可以从模因、语用、文化等三方面加以解释。
同义词;反义词;不对称;对外汉语教学
词义不对称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世界上严格的对称是不存在的,对称是相对的,而不对称是绝对的。不对称现象的存在,虽然丰富了汉语的表达魅力,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往往会给留学生造成许多理解上的问题。因此,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研究不对称现象,有利于解决教学疑惑,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深化对汉语词汇的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由词义的不对称现象造成的困惑比较多。主要有如下几类。
(一)因反义词不对称造成的困惑
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反义词,如阴阳、大小、男女等。这些词语的构词能力很强,常常构成成对的反义词,如阴历/阳历、阴间/阳间、大学/小学、大人物/小人物、男人/女人、男厕所/女厕所等。在这些词汇中,反义词在构词上是对称的。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反义词都有着对称的情况,如在“哥/弟”“生/死”“阴/阳”“雌/雄”等词中,我们可以说“的哥”而不能说“的弟”,可以说“人生观”不能说“人死观”,可以说“阴雨”不能说“阳雨”,可以说“雄姿”不能说“雌姿”……在这些情况下,哥弟、生死、阴阳、雌雄这些反义词,形成了不对称现象。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住住根据类推规律,错用词汇,生造出许多汉语不用的词汇,其中不少是因不对称现象造成的。如:
大地——小地╳ 大胆——小胆╳ 大厦——小厦╳
阴天——阳天╳ 阴云——阳云╳ 阴森——阳森╳
上述词汇中,凡打╳的都是汉语中目前不使用的。因为留学生不理解词义中的不对称现象,往往会根据存在的一方而推导出另一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会常常遇到留学生使用这样的词语进行造句或会话,如“一连好几天阴天了,明天好不容易是个阳天。”“玛丽很大胆,我很小胆。”这些病句的出现,根源都在于反义词的不对称。
(二)因同义词不对称造成的困惑
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汉辞网提供了5000多组近义词、同义词。同义词是几个声音不同而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在许多情况下,同义语素在构词方面是对称的,如:
铁道=铁路 眼前=目前 脸皮=面皮 年月=岁月 脸盘=面盘 首领=头领
扣头=扣首 嘴快=口快 贵宾=贵客 民心=人心 房子=屋子 军服=军装
这些词语的意义和功能大体相同,在语言中经常可以相互替换。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同义词都严格地存在着这样的对称关系。在汉语中,同义词的不对称现象是大量存在的。这种现象往往会引起留学生的疑惑。如“足、脚”是一对同义词,却不具有相同的构词能力,是明显的不对称现象。我们可以说“脚印”,不能说“足印”;可以说“脚夫”,不能说“足夫”。“眼、目”是同义词,但可说“眼力”,不能说“目力”;可以说“眼红”,不能说“目红”。“狗、犬”也是一对同义词,它们构词能力却是不相同的,人们可以说“走狗”,却不能说“走犬”;可以说“狂犬病”,而不能说“狂狗病”。
此外,虽然有时一对同义词都可以成词,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称的;但它们的词义却并不相同,如“足、脚”是一对同义词,可以构成对应的词汇,如手足、手脚,脚下、足下,但它们的词义是不对称的,即手足≠手脚,脚下≠足下。这里的“手足”是指兄弟的情谊,人们常说“手足之情”,“手脚”是指人的举动、动作,如“慌了手脚”。“足下”是对朋友的尊称,而“脚下”指的是脚底下。再如,“眼、目”也是一对同义词,“目前”与“眼前”也是同义词;但“目光”与“眼光”虽然也都存在,它们却不是同义词。“目光”是指“眼睛的神彩”,而“眼光”是指“视线”和“观点”。虽然在构词形式上它们是对称的,但在词汇意义上是不对称的。这类问题也常常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困惑,留学生们常常会因为“目前”与“眼前”是同义词,而误认为“目光”与“眼光”也是同义词,往往把“目光炯灿”说成“眼光炯炯”,把“眉目传情”说成“眉眼传情”。
有学者将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大致分为五类,即语言不对称、语义不对称、空缺性不对称、结构性不对称、语法性不对称。[1]这说明了语言的不对称是存在于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层面的。在这里,我们主要论述词汇方面的不对称现象。根据对外汉语教学现状,从逻辑角度加以分类概括。
(一)A有B无式不对称
A有B无式指一对同义词或反义词的两个词中,其中一个具有某种词汇形式,另一个则没有,也有人称之为“空缺性不对称”。如“父、母”是最常见的同义词,我们可以说“父爱”,也可说“母爱”,在这里,“父、母”是对称的,但人们常说“母亲河”“母校”“母体”“母仪天下”,却不能说“父亲河”“父校”“父体”“父仪天下”说。如此形成了A有B无式不对称。其它的如:有浅滩/无深滩、有左撇子/无右撇子、有母老虎/无公老虎、有上天/无下天、有戴上/无戴下、有锁上/无锁下、有来源/无去源、有高难度/无低难度。
虽然语言的不对称中存在着A有B无的模式,但并不是说,所有的A与B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并不是说凡A有了,B就没有。可能存在的情况是:A有B有、A有B无、A无B有。如:有母爱/有父爱、有母校/无父校、无母兄/有父兄、有前天/有后天、有前程/无后程、无前母/有后母、有大腿/有小腿、有大肆/无小肆、无小品/有大品、有来者/有去者、有来历/无去历、无来向/有去向。由此可见,A有B无式不对称是AB这对同义词或反义词多种结构关系中的一种。
(二)A全B偏式不对称
A全B偏式不对称指的包括两种情况。其一,在A与B这对同义词或反义词中,A的义项多于B的义项,如“前、后”,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前”的义项中有“过去的”一项,而“后”没有能与之相应的义项。[2](P818)这类义项的多少造成了词义的不对称现象。其二,在A与B这对同义词或反义词中,A的义项比较宽泛,有时甚至可包含B的义项。如“重、轻”是一对反义词,但是他们的语义范畴很不同,“重”的含义里其实包含了“轻”,如问“多重”时,有“重”与“轻”二种可能。而说“多轻”时,往往只指“轻”。其它如高/矮、快/慢、深/浅等,情况也类同。
(三)交互式不对称
交互式不对称是指一对同义词或反义词中,A、B二个词在构词上呈交互状态,如:有上司/无下司、有下设/无上设、有死胡同/无活胡同、有活菩萨/无死菩萨、有升值/无降值、有美学/无丑学、有丑闻/无美闻、有黑幕/无白幕、有白痴/无黑痴。
诸如此类的交互式不对称在语言中大量存在。然而,这里所说的还没有使用的词,从理据上说,并不是永远不可能出现的。从词语产生的角度说,目前这些还没有使用的词,只是处于“潜”形状之中。在今后的某种情况下,它们有可能进入汉语的词汇系统。王希杰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潜显理论,认为:“客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语言称之为‘显语言’,历史上出现过但是现在已经消失了的语言成分和那些即将出现的语言成分便是潜语言。”[3](P219)比如,汉语中原来有“促进”而无“促退”,后来才产生了“促退”,先有“航海”,后来才产生了“航天”。上述不对称现象中尚不使用的词汇,目前处于“潜”的态势之中。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会时常遇见不对称现象。如何理解这些语言现象,并作出合理的阐释,这将有利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
对于不对称语言现象,我们可以从模因、语用、文化三个层面进行解释。
首先,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模因这个术语在Richard Dawkins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1976)中首次出现。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Richard Dawkins认为,模因是存储于人脑中的信息单位,语言中的模因就是在教育和知识传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我们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单词、语句以及它们所表达的信息在交际中又复制、传播给另外的人。当这些信息在不断地复制、传播的时候,模因也就形成了。留学生从学校和书本中学会的汉语词汇,在人们日常交往中作为模因现象得到反复的复制和传播,这就是模因表现。但是,语言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变体。当然,有的变体是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同时,由于文化基因的差异,中外学生出现的模因变体也是不同的。
其次,语言的不对称现象在很大因素上与语用有关。比如,有“上天”而无“下天”。从语法层面说,“下天”也符合动宾关系,从语法层面说是可以成立的。然而,从语用层面说,“下天”是不成立的。因为“天”在上面,只能与“上”搭配,而不能与“下”搭配,因为“下天”不符合情理。这正如语言中不能使用“下升”“上降”一样。
从语用和情理上说,同义词或反义词中的二个语素在成词时,在情理上不能违背常情,在语用上说得通。如公款、私款是对称的,公事、私事也是对称的,公车、私车也是对称的。但有公共,却无私共;有公正,却无私正。因为这在情理上说不通,公与共、公与正都是同义语素的联合,在这个语境下,私不能与共或正结合成词。此外,语言的不对称现象还受到语言“规范法则”的制约,也就是说凡出现的词汇必须符合受众心理,符合“约定俗成”的规则。汉语中存在着许多同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选用那一个语言单位成词,是由“约定俗成”的自然法则决定的。汉语中的“服/装”是同义词,在许多场合它们是等价的,如可说“西服”“西装”,也可说“军服”“军装”。但对于上衣,人们只说“上装”,而不说“上服”,对于儿童的衣服,人们只说“童装”而不说“童服”。此外,人们常说“校服”“孝服”“囚服”,而不说“校装”“孝装”“囚装”;但有时人们说“套装”“男装”,却不说“套服”“男服”。这类情况完全是由约定俗成的规则决定的。
第三,文化因素。不同的社会文化对语言的不对称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凝聚体,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核心,因此语言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二者都是人类社会的原生文化形态,语言中积淀着大量民俗文化信息,民俗与语言相互影响,有些民俗事象直接表现为语言或言语形态,如俗语、禁忌语、口彩语等民俗语汇。”[4]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对于汉语中的不对称语言现象,我们也必须依据汉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加以阐释,才能有效地加以说明。
如汉语中有“母仪天下”的说法,而没有“父仪天下”的说法,从而造成了语言的不对称。这是跟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相适应的。“母仪天下”一词通常形容“皇后”或“国母”,以慈母般的宽厚“博爱”胸怀来关爱天下臣民,以维护江山社稷的和谐稳定。在中国的传统中,父亲扮演的是一个严厉的角色,对子女的思想行为进行严格的教导,而母亲主要是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因此,中国有“慈母”“严父”说法,人们一般不说“严母”“慈父”。此外,中国传统有男尊女卑的思想,这在词语不对称上也有所反映,如我们常形容一个有能力的女性为“女强人”,但人们一般不说“男强人”。不对称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传统男尊女卑的思想约束。人们认为,男人能干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加以指明。而女人一旦有能力,那就需要加以标记,于是产生了“女强人”的说法,其它还有“女作家”“女老板”“女司令”“女将”“女县长”等说法,而男性担任上述职务是不必特别指明的。
语言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会造成汉语学习中的诸多问题,进而影响汉语学习的效果和速度。只有透彻理解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不对称现象,采取相应措施,才能切实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质量。
(一)研究跨文化教学特点,解决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对称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是跨文化背景下的汉语教学。世界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必然会遇到跨文化带来的语言问题。“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5](P156)因此,在一种文化背景下会构成语言的不对称,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可能不会构成语言不对称。因此,具有不同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对语言的不对称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发表”与“公布”在汉语中具有不的意义;但“‘发表’这个词在日语中有揭示结果的意思,学生就常用它来代替‘公布’,造出‘发表成绩’这样错误的搭配”[6]。因为在日本学生的眼中,“公布成绩”与“发表成绩”意思是类同的、呈对称的现象。在汉语中,它们是不对称的。此外,在不同的文化中,即使是呈对称的语言现象,情况也有所不同,如男/女这两个词,在大多情况下呈对称性,如男厕/女厕、男性/女性、男包/女包等。
要学习与了解一种语言,了解它的文化背景十分重要。因此,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务必要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引导学习者跨越这些文化差异产生的学习偏误。只有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学好汉语。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主导者,跨文化的信息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进入学生大脑的。汉语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中国文化知识基础,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习俗作全面深入的了解。作为学习者,也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跨文化意识。如果学习者自身欠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不善于接受异文化的理念和现状,那么势必影响对汉语的学习与掌握,也会影响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二)掌握语言学习“约定俗成”规则,理解并掌握汉语语用法则
语言的形成遵循着“约定俗成”的原则,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与形成没有道理可言,约定俗成是唯一可信的解释。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离不开语言;语言也是在某个特定的言语团体中使用的,社会生活必然对语言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在语言现象中,习惯的力量很大,因为习惯而形成的不近情理或不合事实或不合逻辑的表达,就是人们常说的“约定俗成”。它很像不成文的法则,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语言。
在跨文化语言学习中,不同文化的学习者往往会根据自身文化的模式来对照不同文化的语言现象,因此会提出许多“为什么”。如人们常形容恶人为“鬼”,常说“恶鬼”,“酒鬼”、“吊死鬼”;但在汉语中人们也可以说“红小鬼”“机灵鬼”,这里的“鬼”并没有“恶”的意思。其原因是习惯,人们凭感觉得出词义。中国人都不会产生理解错误;但外国人就不一定了,因为他们没有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又如颜色词“红”与“绿”常呈对称性,人们可说“红纸/绿纸”、“红茶/绿茶”、“红灯/绿灯”。但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可说“戴红帽”,却不能说“戴绿帽”,这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制约而产生的不对称语言现象;外国人容易产生误解。汉语中的许多对称和不对称现象,往往是因习惯产生的,其中没有充分的道理可讲,约定俗成是最重要的成因。
(三)关注模因变化中产生的语言迁移现象
在模因论的理论下,跨文化的语言学习者通过模仿和复制掌握语言,而语言模因在复制、传递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变异;但如何变异、何时变异则受到不同文化和习俗的制约。“凡是活的语言应当说无时无刻不在变异之中,这也可以解释为语言模因在复制、传递过程中出现变异。”[7]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产生语言迁移现象,造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解差异。语言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身上会有不同的体现。比如,在日语中,“丈夫”除了有男子汉的意思外,还有“坚固、结实”的意思,在义项上跟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日语“丈夫な箱”不是“丈夫的箱子”而是指“结实的箱子”,中日学生在理解上会产生明显的不同。在中国学生看来,“丈夫的手表”“丈夫的箱子”中“丈夫”的意义是一样的。在日本学生看来,两个“丈夫”是呈不对称状态的。当然这种语言的迁移是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的。
词义的不对称现象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目前对它的研究还是处于表层状态中。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加深对不对称现象的研究,有利于汉语词汇研究的深入,也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1]宋德生.语言不对称现象及其认知机制[J].云梦学刊,2005(11).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3]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常峻.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2002(1).
[5]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乔宏伟.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意的中日文化与语言差异[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5).
[7]陈琳霞.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
[责任编辑 铁晓娜]
On Asymmetric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 Form Perspectives of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ZHAO Co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Asymmetric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 will make some understanding troubles in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There are three styles:having A without B,A full-B bias and alternately.We should explain i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eme,pragmatics and culture.
synonym;antonym;asymmetric;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195
A
1009-1734(2015)01-0086-05
2014-10-18
浙江省教育厅项目“对外汉语视域下的词义不对称现象研究”(Y201223981)。
赵聪,硕士,讲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词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