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依恋量表AAS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的修订*

2015-12-20 05:31:50杜江红王华昕李永鑫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效度信度成人

杜江红,王华昕,李永鑫

(河南大学 心理与行为研究所,河南 开封475004)

一、研究背景

自Bowlby提出依恋这一心理学概念以来,西方学者的依恋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Bowlby为代表的理论建构研究属于第一阶段;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Ainsworth发展了陌生情境技术,积累了大量观察资料和跨文化资料,可以作为第二阶段;80年代至今属于第三阶段,主要表现为依恋理论已经成为心理学跨领域研究关注的焦点,大批心理学工作者投入到依恋相关研究中,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尤为重要的是,在这一阶段,依恋的研究对象从儿童扩展到青少年和成人群体[1]。到目前为止,成人依恋已逐步成为跨越心理学各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成人依恋是指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是成人对其童年期依恋的回忆和再现,及当前对其依恋经历的评价。其依恋对象不同于婴儿期的依恋对象,可以是父母、朋友、恋人、团队、组织或者抽象的形象等。研究表明成人依恋与自杀行为、抑郁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情感关系、进食障碍、物质依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2]。

国内的成人依恋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将国外的成人依恋研究工具进行修订、成人依恋与其他因素相互关系的探讨这两大类上,如有学者在1996年对于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AAS)进行了修订[3];也有学者在2001年报告了临床发展取向的研究工具成人依恋问卷(Adult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AAQ)的初步结果[4];李同归等则在2006年对社会人格取向的研究工具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在中国样本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5]。在研究变量的探讨上包括成人依恋与亲密关系、成人依恋与人格特质、成人依恋与心理病理等[2]。如Hazan和Shaver发现安全依恋类型的人有浪漫的热情的爱,而较少有极端的无我的、完全奉献式的爱;回避依恋类型对应于游戏式的爱;焦虑矛盾的依恋类型对应于占有、依赖式的爱。依恋理论中提出人格的发展受依恋关系的影响,一个假设是安全依恋类型的人会有外倾表现,常常对他人热情,与他人互动较好,而有回避性依恋类型的人较少卷入他人的关系中,因此依恋类型和与其相应的对待自我与他人的工作模式均可能与人格特质有关系。Armstrong和Roth(1998)发现在27 名神经性厌食和贪食症住院女病人中96%属于焦虑依恋类型。Kenny 和Hart(1992)发现进食障碍的女性描述她们对其父母很少有安全依恋,她们的父母很少支持她们的独立性,当她们遇到困扰时也很少寻求父母的帮助。

Collins等于1990年开发出了成人依恋量表AAS[6]。1996年,Collins对AAS 加以修订,使其成为重要的成人依恋的测量工具,特别是对成人亲密关系、伴侣关系的评定[7]。最初,Collins将AAS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对亲近感到不适、对依赖感到不适和依恋焦虑,但问卷的α系数和重测信度都不够良好。在随后的版本中,AAS的α系数有了明显的改善。由于在不同的AAS版本中,对亲近感到不适、对依赖感到不适这两个维度之间都具有高度相关[8]P(86-87),Brennan等主张将其合并为一个维度,命名为依恋回避。依恋回避指害怕亲密关系、对他人亲密和依赖感到不适;依恋焦虑指害怕被别人拒绝和遗弃[9]。在其中一个维度或两个维度得分高的人被视为有不安全的成人依恋倾向,在两个维度上均得分低的个体被视为有安全的成人依恋倾向[10-12]。国内学者吴薇莉曾于1996年按照三维度计分的方对AAS在中国样本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简单检验,但由于现有的大部分成人依恋的测量工具都是按照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来进行建构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按照两维度计分的方式对AAS在大学生样本中的适用性进行初步考察,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效的测评工具,也便于按照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这两个维度来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梳理,便于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的相互印证和支持。

二、研究对象、工具与方法

(一)对象

样本1为选修公修心理学的大学生,共发放问卷630份,回收620份,有效问卷602份,有效率97.10%。男生148人(25.00%),女生445人(75.00%),9人没有报告性别;年龄17~25岁,平均年龄(20.80±1.39)岁;文科生504(84.80%),理科生90人(15.20%),8人没有报告文理科;大一学生150人(25.00%),大二360人(60.00%),大三85人(14.20%),大四5人(0.80%),2人没有报告年级。

样本2为大一新生,共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98.50%。男生40人(20.30%),女生157人(79.70%);年龄15~22岁,平均年龄(18.58±1.55)岁;文科生114人(57.87%),理科生83人(42.13%)。

(二)工具

1.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AAS)

英文版成人依恋量表(AAS 修订版)首先由两名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翻译,然后由3位在美国某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的留学生进行回译,最后由一位在美国某大学任教的华人心理学教授进行审核后定稿。修订后的AAS包括18个项目,包括依恋回避(12个条目)和依恋焦虑(6个条目)两个维度。如“我发现要我去依赖别人很困难”、“我时常担心别人并不是真的爱我”问卷采用5点计分,其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

2.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

亲密关系体验量表包含36个项目,分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每个分量表分别包含18个项目。如“当他人与我过分亲近的时候,我会觉得紧张”、“我常常担心别人不会像我在意他们那样地在意我”。项目采用7点计分,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国内已有研究表明,ECR 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等心理测量学指标[5]。在本研究的两个样本中,依恋回避的α系数为0.79和0.71,依恋焦虑的α系数为0.85和0.87。

3.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CES-D)

包含20个条目,要求被试依据自身情况按照过去1周内出现相应情况或感觉的频度评定,如“我感到压抑”问卷采用4级计分,“0”表示“偶尔或无(少于1天)”,“1”表示“有时(1~2天)”,“2”表示“时常或一半时间(3~4天)”,“3”表示“多数时间或持续(5~7天)”。量表总分为被试的抑郁情绪得分,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的情绪体验越强烈[13]。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等心理测量学指标。本研究的样本1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2。

4.社交自我效能量表

本研究直接采用Fan和Meng修订的社交自我效能感量表来测量被试的社交自我效能感水平[14],量表共25道题目,为单维度结构,采用1~5级评分,要求被试评述自己是否有信心完成题目所描述的行为和活动,“1”表示“完全没有信心”,“5”表示“完全有信心”。研究表明该中文版社交自我效能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的样本1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4。

5.状态与特质孤独量表(State Versus Trait Loneliness Scale)

本研究采用由Shaver等编制的状态—特质孤独量表,包括短期、可能为一过性、境遇性的状态性孤独和长期的特质性孤独项目各12个,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1”表示“完全同意”,“5”表示“完全不同意”[15]。本研究样本1中,两个分量表的α系数为0.74和0.82。

(三)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2.0 和Lisrel8.70 软件进行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三、结 果

(一)项目分析

18个项目的平均值在2.15~3.17之间,所有题目与所属维度总分的相关均在0.42~0.75之间(P<0.01),按各维度总分高低各27%的标准将被试分为高分组与低分组,考察两组被试在每个项目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高分组的得分均显著高于低分组(P<0.001),见表1。

表1 题总相关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n=602)

(二)信效度分析

1.结构效度

对样本1数据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表明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χ2值为1898.593,P<0.001,说明总体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可以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而抽样合适性度量值KMO 为0.819,说明这批数据是可以用来做因素分析的[16]。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Varimax),限制公因子个数为2,结果表明项目1、14、16在两个因素上的负荷均小于0.4,项目7、18在两个因素上均有较高的负荷,逐题删除并进行多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后,数据呈现清晰的二因素结构,两个因素可解释总体变异的45.23%。因素1包含6个条目,可解释26.94%的变异,均来自原量表的依恋回避维度;因素2包含7个条目,可解释18.29%的变异,均来自原量表中的依恋焦虑维度。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两因子项目及各项目负荷矩阵

在样本2中,采用Lisrel8.70进行验证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双因素模型的χ2/df小于3,RME-SA 等于0.08,NNFI、CFI、IFI和GFI等均大于等于0.90,而单因素模型χ2/df大于3,RMESA 大于0.08,NFI、NNFI、CFI、IFI、RFI和GFI等均小于0.90[17]P(40-53),表明双因素模型明显优于单因素模型。

表3 成人依恋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各模型比较

2.会聚效度与区分效度

在样本一和样本二中,以ECR 为参照点,考察AAS的会聚效度与区分效度。由表4可知,AAS-回避与ECR-回避的相关系数为0.60/0.56,AAS-焦虑与ECR-焦虑的相关系数为0.68/0.75,均属于中、高度相关的范围[18](P329),表明会聚效度良好。AAS-回避与AAS-焦虑的相关为0.17/-0.13,与ECR-焦虑的相关为0.03/0.06,AAS-焦虑与ECR-回避的相关系数为0.23/0.24,均属于低度相关的范围[18]P(329),表明区分效度良好。

表4 成人依恋量表的会聚效度与区分效度(n1=602,n2=197)

3.效标关联效度

在样本一中,采用抑郁、社交自我效能、孤独感作为效标考察AAS的校标效度,结果发现依恋回避维度、依恋焦虑维度与抑郁、社交自我效能、状态孤独、特质孤独得分均相关显著(p<0.01)。

表5 成人依恋量表的效标效度(r,n=602)

4.信度

本研究采用α系数作为信度指标。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分别在样本1和样本2中的α系数如表6所示,均大于0.70的推荐标准[18]P(244)。另外,本研究也计算了两个维度的组合信度,均大于0.60的推荐标准[17]P(54-55)。总体上看,该问卷在两个样本中的信度系数良好。

表6 成人依恋问卷的信度(n1=602,n2=197)

四、讨 论

(一)效度

效度是心理和教育测验中主要的技术指标,Lee认为效度是一个测验准确测量它所要测的东西的能力,包括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其中内容效度指的是与被测量的结构有关的数据信息收集的足够程度;效标关联效度是对测验工具的预测或估计能力的测量;结构效度指一个测验测量了理论构想的完美程度[19]。本研究探讨了AAS的结构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1.结构效度

通常认为结构效度是最强有力的效度评价指标[20]。在结构效度的检验上,本研究使用χ2/df、RMSEA、NNFI、IFI、CFI、GFI考察整体模型外在质量。χ2/df值越小,说明实际矩阵和输入矩阵的差异越小,假设模型和样本数据之间拟合程度越好。其值若小于1,表示模型过度适配;介于1~3表示模型适配良好,而实际值只有2.32,说明AAS量表的现有模型与大学生调查数据拟合程度良好;近似误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是测量输入矩阵和估计矩阵之间残差均值的平方根,数值越小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越佳。高于0.1时表示模型适配度欠佳,在0.08-0.1之间表示模型普通适配,在0.05~0.08表示模型合理适配,小于0.05表示模型适配良好。而本文调查的RMSEA 为0.08,表示模型适配尚可。非规准适配指标(Non-Normed Fit Index,NNFI)、比较拟合指数(Comparative Fit Index,CFI)反映了假设模型与独立模型的差异程度,增量拟合指数(Incremental Fit Index,IFI)用来衡量模型优度,它们的数值越接近1,则假设模型越好,本文的NNFI为0.90、CFI、IFI均为0.92,说明拟合良好。GFI值可认为是假设模型协方差可以解释观察数据协方差的程度,本研究中的数值为0.90,表示模型适配良好[17]P(40-52)。综合上述,AAS的二因素整体模型适配良好。

CampbeII和Fisk曾提出,要确定一个测验的构想效度,则该测验不仅应与测量相同构想或特质等理论上相同的变量呈高相关,也应与测量不同构想或特质等理论上不同的变量呈低相关,前者涉及的效度叫聚合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后者涉及的效度叫区分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本研究中AAS与ECR 的依恋回避维度得分在两个样本中的相关分别为0.60和0.56,而依恋焦虑维度得分在两个样本中的相关分别为0.68和0.75,均属于中高度相关的范围[18]P(329),且在0.01水平上均达到显著。AAS的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维度之间的相关在两个样本中分别为0.17/-0.13,均属于低度相关的范围[18]P(329)。由此可见,本研究所修订的AAS具有良好的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

2.校标关联效度

临床心理病理研究发现,成人依恋与总体心理健康状态、症状学及人际交往之间有关系。如Cicchetti和Toth认为那些有不安全依恋关系的人,其内部工作模式会促进他们对自我和他人的抑郁消极观念,导致自我的无助、无望、不可爱以及认为会被别人拒绝等观念。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也可能会影响到情绪调节和情感表达的生理功能,对抑郁症状的发展有着潜在的影响[21]。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考察了依恋类型、依恋维度与个体人际适应的密切联系[22,23],国内学者李彩娜的研究表明,依恋焦虑通过个人自主间接预测大学生人际适应,依恋回避直接预测人际适应[24]。在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内部因素的研究上,姜凌云提出了依恋的人际关系说[25]。20世纪80年代中期,Shaver正在研究青少年和成人的孤独,发现用依恋理论去解释孤独是很有用的。国内学者谢博等人的研究表明孤独因子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水平显著相关[26]。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抑郁、社交自我效能、孤独作为效标,来对AAS的效标效度进行考察。由表5可知,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与抑郁、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的相关均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说明AAS的效标效度较为理想。

(二)信度

测验的信度(reiiabiiity)是评价测验质量的最基本的指标[27],是反映测验结果受到随机误差影响程度的指标,它表现为测验结果的一贯性、一致性、再现性和稳定性[28]。最常用的信度估计指标为Cronbach所提出的α系数,DeVellis认为α系数值界于0.65至0.70是最低的可接受范围,界于0.70与0.80就表示测量的信度较为理想。由表4可知,本研究修订的AAS在两个样本中的α系数均在0.70以上,说明该问卷的信度较为理想。

此外本研究使用组合信度评估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组合信度是根据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的观察变量在潜在变量上的标准负荷量以及误差变异量计算出来的,主要评价一组潜在构念指标的一致性程度,亦即所有测量指标分享该因素构念的程度,此信度指标也属于内部一致性指标。组合信度越高,表示测量指标间有高度的内在关联存在。Diamantopoulos与Siguaw(2000)及Bogozzi与Yi(1998)认为组合信度最好在0.60以上才算良好。本研究中,AAS在两个样本中依恋回避维度的组合信度分别为0.78和0.71,依恋焦虑维度组合信度为分别为0.86和0.87,因此模型内在质量良好。

综上所述,通过对AAS结构效度、会聚效度、区分效度、效标效度、α信度、组合信度的研究分析认为,AAS基本能真实和稳定地反映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可以作为评估工具在以后的研究中加以运用。

五、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探讨的信度,是以经典测验理论为基础的信度。经典测量理论的信度观具有不可弥补的缺陷性,如不能探查和分解各种误差来源。作为一种全新的信度分析方法—概化理论能按照不同的误差来源,对测量分数进行具体分解,并采用方差分析统计方法,深入考察误差来源对测量信度的影响程度,从而为改进测量设计、控制测量误差、提高测验结果的信度、优化测验结构提供依据[27]。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用概化理论对AAS的信度进行考察。此外,纵观国内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工具,均是对国外研究工具的汉化和修订,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会造成一些偏差。今后的研究应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文献分析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编制本土化的成人依恋问卷。虽然成人依恋的研究领域日趋成熟,但有关成人依恋的研究多数是集中于外显的行为或者情感的研究,较少研究成人依恋的内隐方面。社会认知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共识,内隐社会认知以它独特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为人们洞悉人类社会认知的奥秘打开了一扇风景独特的窗户[29]。内隐测量具有隐蔽性,排除了社会赞许性以及反应偏向等因素的干扰,这样所测量得到的东西更可能是被试真实想法的表达。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论,可以考虑在成人依恋研究领域尝试应用。

[1]杨洁.成人依恋及其对抑郁影响的探索性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吴薇莉,简渝嘉,方莉.成人依恋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3]吴薇莉,张伟,刘协和.成人依恋量表(AAS-1996修订版)在中国的信度和效度[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4).

[4]李菲茗,傅根耀.成人依恋问卷(AAQ3.1)的初步试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3).

[5]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心理学报,2006(3).

[6]COLLINS N L,READ S J.Adult attachment,working models,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dating coupl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0(4).

[7]COLLINS N L.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Implications for explanation,emotion,and behavior[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4).

[8]MIKULINCER M,SHAVER P R.Attachment in adulthood:Structure,dynamics,and change[M].[S.l.]:Guilford Press,2010.

[9]杜涵.不同成人依恋关系对负性情绪的易感性差别[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1(6).

[10]BRENNAN K A,CLARK C L,SHAVER P R.Self-report measurement of adult attachment[J].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1998(4).

[11]LOPEZ F G,BRENNAN K A.Dynamic processes underlying adult attachment organization:Toward an attachm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y and effective self[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0(3).

[12]MALLINCKRODT B.Attachment,social competencies,social support,and 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psychotherapy[J].Psychotherapy Research,2000(3).

[1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14]FAN J,MENG H,GAO X,et al.Validation of a us adult social Self-Efficacy inventory in Chinese populations[J].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2010(4)

[15]刘平.孤独的评定[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16]孟慧.企业管理者大五人格特质,特质目标定向和变革型领导[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17]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 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18]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 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19]叶映华,郑全全.效度概念新认识[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3).

[20]刘学宗,张建,于书彦.关于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1(4).

[21]CICCHETTI D,TOTH S L.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2).

[22]COOPER M L,SHAVER P R,COLLINS N L.Attachment styles,emotion regulation,and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5).

[23]LAPSLEY D K,RICE K G,FITZGERALD D P.Adolescent attachment,identity,and adjustment to college:Implications for the continuity of adaptation hypothesis[J].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1990(5).

[24]李彩娜,刘佳,黄凤.依恋与大学生人际适应——个人自主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2(6).

[25]姜凌云.依恋理论的人际关系说及其实用意义[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6]谢博,陈思韩,焦桂花,等.失眠大学生依恋、孤独感的对照研究[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27]关丹丹,张厚粲.信度的再认识与信度概括化研究[J].心理科学,2004(2).

[28]蔡艳,陈抚良.多元概化理论在教育评估信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3).

[29]白延国.成人依恋的GNAT 内隐测量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效度信度成人
《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成人不自在
慈善募捐规制中的国家与社会:兼论《慈善法》的效度和限度
科技成果评价的信度分析及模型优化
管理现代化(2016年6期)2016-01-23 02:10:58
体育社会调查问卷信度检验的方法学探索——基于中文核心体育期刊163篇文章分析
被看重感指数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构念效度
心理学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2
Un rite de passage
外语形成性评估的效度验证框架
中文版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质量问卷的信度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