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慧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外语师资多模态语用培养模式探究
瞿慧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基础阶段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决定了学生在基础阶段能否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语用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能力往往被中小学教师所忽视,这导致了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量不小,但语用失误很多的情况。多模态英语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模拟真实交际场景,弥补中国学习者缺乏真实交际场景的缺憾,是基础阶段外语师资培养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多模态;中小学外语师资;语用能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种,成为各国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语言工具。在我国,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课程,逐渐呈现出学习者低龄化的趋势。我们看到,本来作为初中生才开设的课程,现在从小学已经开始开设,甚至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地区,小孩从入托之日起,也就是三四岁已经开始学习英语。
这种情况本应该对孩子将来紧跟全球化步伐有很大益处,但如果入门阶段的学习没有科学的指导和教授方法,恐怕只会物得其反。带着这个问题,笔者经过梳理发现,现在对于中小学外语师资的研究屈指可数。
有学者(史晓伟[1];王山珍[2])从宏观入手,研究农村中小学外语师资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外语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有些学者(蒋显菊等[3];王丽芬[4];汪琴[5])则结合某地区具体情况通过调查,考察和调查问卷等方式,探索当地中小学外语师资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李文娟[6]结合上海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实践,指出中小学外语教师跨文化意识缺乏这一问题,分析了跨文化培训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成效,提出今后教师培训要侧重于教师的文化教学方面的培训。
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结合不同地区研究中小学外语师资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师资培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可以参考的方法。但值得注意的这些研究有个共性,就是仅对中小学师资培养提出宏观指导或提出参考建议。但并未对培训具体内容,方法,安排,规划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方法。
《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这样描述: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将英语教学定位为“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可见中小学外语教学虽然层次有所不同,但基本目标都是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和用英语表达沟通的能力。
但问题是,现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忽视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最基本的应用功能。而更多情况下,中小学教师由于理论知识的不足,常常会忽视语用知识的发掘和讲授。这样,学生看似学了多年英语,而步入大学却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还停留在“哑巴英语”阶段,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甚至恐于开口。这种“耗时很多却成效甚微”的英语教学不是由于教师语法词汇知识讲授不足,而是由于对语言语用功能讲授和探索不足导致的。
基于此,笔者将从多模态教学理念出发,试图发现中小学外语师资在语用能力培养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法。
“中介语”(Interlanguage)最先出现在美国语言学家赛林克(Selinker)[7]于1972年撰写的论文Inter⁃language中。赛林克认为“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形成的既不同于母语(Native Language)也不同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但同时又有母语和目的语特征的一种语言形式。基于该假设,Selinker认为外语习得过程实质上是学习者语言能力逐步向目的语过渡的过程。
中介语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是由Gabriele Kasper教授1981年提出。使用这一概念Gabriele Kasper指“对非本族语讲话者使用和习得第二语言中的语言行为方式以及如何获取第二语言言语行为能力的研究”[8]。因此,“中介语语用学”实质上综合了二语习得和语用学的研究成果,成为一种糅合性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语用现象理解和把握及其所呈现的特征和规律。中介语语用学主要研究范畴涉及学习者对语用意义的理解和把握,学习者在实际语用语境中语言行为的产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语用迁移(包括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对交际效果的影响以及外语学习者“非母语”身份对交际效果的影响。
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习得过程中经历的一个长期甚至不可逾越的过程。中介语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石化”甚至“倒退”的阶段。中小学外语教师既是早期英语学习者的引导者,同时也是一名外语学习者。这一群体有一定的语法词汇基础,但往往缺乏真实的外语交际条件。这一现实情况使得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对外语语言交际过程中一些语用现象理解和把握不足。有些教师甚至简单地将母语中一些规则想当然地直接应用于目的语中,从而导致语用交际的失败。长时间致力于基础语言、语法与词汇的教学非但没有提高这一群体的外语使用水平,反反复复地纠结于语法规则而又缺乏真实语言环境的寖入反而限制了他们语用能力的发展。
在现行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学中,这些潜在的问题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但从学生和教师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一问题却严重地影响了学生英语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语用能力的培养。
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这个概念,它包括在语境中涉及到语言的使用和解释的多种能力[9]。从广义上看,语用能力指人们运用一切语言知识与行为的能力,这样的语言既包括自然语言中的口语和书面语,也包括非自然语言中的各种符号。从跨学科的角度看,语用能力是一个结合了语言习得和语用学的概念。狭义上,语用能力指人获得语用知识和在实际交际中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准确理解及得体表达的能力。它包括两方面:语用知识能力和对这些知识实际运用的语用行为能力[10]。
可见,语用能力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无论如何,语用能力是外语学习者应该具备的在实际语境中理解、阐释和处理各种交际现象的基本能力。因此语用能力是语言学习中必须重视的一种能力,或者可以说,语用能力的高低完全决定了语言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多模态话语是近年来语言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的提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生活中各种语言现象,因此对于语言教学和学习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在理解“多模态”这一语言学概念前我们有必要将其与IT时代另一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
顾曰国教授在2007年专门为我们区分了这一对概念。顾教授首先从“媒介”这一概念入手,指出物理媒介指装载内容或信息的物理介质,如纸张、磁带、磁盘、光盘、硬盘等。逻辑媒介指在物理媒介上装载内容或信息的编码手段,如文字、模拟音频流、数字音频流、图像、视频流等[11]。这样一来,单逻辑媒介的叫单媒体,两个的叫双媒体,三个或以上的叫多媒体。如此定义“多媒体”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本文亦采用这一定义。
“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
张德禄教授认为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12]。
虽然,对于“多模态”这一概念大家定义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多模态”是指交际或教学中动用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参与交际或教学的交际或学习现象。
值得肯定的是,在信息时代,仅仅借助语言,黑板,粉笔的“单模态”,“双模态”的教学课堂早已不复存在,即使在农村地区“多模态”教学也已经是大势所趋。
1.对教学模式的启示
传统的外语课堂是教师手持教科书,全靠自己讲述,然后不时地结合黑板板书作为辅助。然而这样的课堂如果仅仅是为了讲授词汇语法知识还是可行的,但在外语教师培训课程中,如果我们依然按照这样的传统模式进行教学,恐怕根本无法实现其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目的了。
在教师培训课堂中,为了帮助受训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提高,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调动课堂参与者每一种感官的参与,或者说多种模态的协同参与。张德禄将外语课堂中涉及的教学媒体分为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两大类。传统意义上,实现意义传播的语言媒体形式主要包括声波传导的声音符号和笔等工具生成的书写符号;非语言媒体可以分为交际者肢体媒体和非肢体媒体。
基于这样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到现今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为师资培训课堂的扩展和延伸提供了很大空间。我们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以书本,粉笔和教师口授为媒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入现代化音响设备,网络设备和模拟实验室等现代化科技手段,打造教师授课、PPT展示、音视频模拟演示等教学媒体相结合的综合性的多模态教学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在实体教室中实现教师口授、手势、面部表情、身势、动作、声音、声调、音乐、动画、三维展示等协同配合的多模态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员的各种感官在最大程度上受到刺激和调动,从而感知到授课教师想要传达的信息。比如在一堂旨在帮助教师领悟“合作原则”这一语用学基本概念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口授讲解帮助学员理解这一理论原理。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员感官受到刺激并对这一理论产生兴趣,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语音、语调,附加相关动作、手势、身势等辅助性语言,向学员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证。此时,教师的角色应该从严肃的教师身份变成一名演员,甚至一名滑稽演员。因为“合作原则”的打破往往可以产生滑稽的、令人发笑的结果。试想,如果教师此时依然我行我素,不苟言笑,照本宣科,学生势必早已昏昏入睡,如何能对这一枯燥的理论产生兴趣?
当然,并非所有教师都能成为成功的临时演员。不过多模态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补救措施。如果教师发现自己的神态、体态、语态、声音、动作、行为等语言媒体还不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把握,我们可以诉诸于其他教学模态。PPT展示是一种不错的补充措施,利用得当可以事半功倍,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是“合作原则”这一理论阐释,如果教师只是将书本知识粘贴复制到PPT当中,然后点击播放,结果往往不甚理想。试想,这样的PPT展示跟学生看书自学有什么两样。相反,这种方式还加强了学员对理论学习的逆反心态,结果只能事与愿违。但PPT毕竟是多媒体时代的产物,它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提纲式呈现。我们完全可以有效利用PPT中各种技术工具,实现文字、图像、色彩、动作、声音、音响、音效等多种模态的配合使用,甚至我们还可以配合flash动画,视频片段等本身就是多模态的语料。试想,当学生看到小品艺术家赵本山因为打破“合作原则”使得全场观众捧腹大笑,博得全场喝彩的经典作品,看到电影片段中憨豆先生仅仅一两句台词便让观众为之捧腹的场景,受训者怎能不会心地思考个中缘由呢?
因此可以看到,多模态教学确实为外语师资语用培养提供了绝佳的条件,但同时也对培训教师的个人素质和业务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排得当,一堂简单的课程可以通过多种模态的配合,最大程度地刺激学员的感官,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对教学过程的启示
多模态教学在先前学者们的推动下,已经成为系统性理论。有些理论为我们实际教学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模板。
Healy提出将以下步骤纳入课堂教学:1)实地操练(situated practice);2)明确指导(overt instruc⁃tion);3)批评性框定(critical framing);4)改造式操练(transformed practice)。(转引自胡壮麟,2007)[13]
这四个步骤其实涵盖了教学的整个过程,但对各个阶段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我们在外语师资培训过程中也可以参考这四个步骤。
中小学外语教师是个特殊群体。不同于普通学生,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因此时间比较有限。这样一来,作为培训教师,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发掘课程的潜力。因此在集中培训时我们应该给受训者提供实地操练的场所和机会,适时安排实践课,示范课来帮助学员最快地将所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在学员实践课或示范课上,授课教师应该时时给予建设性指导意见,及时指出学员存在的疏漏或错误,帮助学员及时更正,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在综合指导和训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展示,中期考核,结业展示等方式鼓励学员将前期掌握的知识以最好的方式展示给大家。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授课教师和学员均可以最快地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较好的解决策略,将暴露的问题及时处理。这也恰恰符合国家对中小学师资提供培训的初衷,省时,高效,值得推广。
3.课堂的延伸
面对面的教学总是大家最期望的一种教学方式,然而中小教师有限的空余时间决定了在现阶段我们不可能组织完成长期的培训课程。但毕竟,教育是终身的。断断续续的教育和培训也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如果组织不到位甚至还可能只是流于形式,而多模态教学模式为这种现实情况提供了可能的补救措施。
在IT时代,网络的发展为多模态远程教育提供了可能。先前的远程教育主要是视频教学,学员通过电视,录像等视频资料学习相关课程。但这样的课程需要学员有足够的时间和毅力才能完成。其中主要原因是录制视频的授课教师由于缺乏与学员的互动,在教学中只能又恢复到传统的单模态口授教学模式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员的学习的兴趣。再者,由于缺乏教师和学员间有效的互动,对存在的问题又无法得到最快的解决,因此即使是有毅力的学员也会由于缺乏与教师的互动而逐渐放弃学习。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语用能力培养不同于语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它涉及的是具体语言使用中的原则和规律,因此对师生的参与度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单一模态下的远程教学培训模式大大制约了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开展。
不过,科技的发展为现代远程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Blackboard,Moodle等教学平台是国际上很多高校使用的远程教育平台,现在已经在中国很多高校投入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Blackboard教学平台为例,该平台打破了传统教学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弊病,通过互联网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弥补了传统视频教学的弊端。在该教学平台上,教师可以上传PPT课件,音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实现课程“准实体”授课;师生间可以在线视频通话,并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同时平台上还开发设计有“讨论版”板块,帮助学生及时和教师或其他参与者沟通讨论存在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板块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文本或音视频)并定期检查。而考试模块则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检查学生在一定时间学习后所取得的学习效果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这些教学模态的配合使用弥补了传统远程教学中存在的缺乏师生互动的问题。虽然远程教学平台还不能完全实现实际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紧密联系与实时互动,但对于外语师资培训而言这已经是很好的辅助手段。
我们可以将实体教学与远程教学配合使用,在实体课堂中最大程度地调动学员的不同感官,鼓励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继而作为补充,可以将一些互动要求较低的知识性课程设置为远程培训课程。二者结合,势必可以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4.对培训者要求的影响
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是一项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通过创新培训机制,采取骨干教师脱产研修、集中培训和大规模教师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中西部农村地区多为落后或偏远地区,这一政策的实施无疑为这些地区农村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绝佳的机会。然而,好的政策如果不能很好地落实,也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中西部地区英语教师总体上受教育程度制约,农村地区很多英语教师还是其他专业转行教外语,县城学校能吸引少数英语专业专科生,而近年来本科生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为外语教师队伍输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情况也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初中和小学阶段师资情况不容乐观。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培训方需针对“语用能力缺乏”这一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课程。而这就要求,承担培训的院校必须在师资安排上注重语用学或语言学背景教师的参与。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结合中小学课程中出现的语用信息,设置针对性的模拟课,示范课。同时结合语用学最新理论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以帮助不具备基础语用学知识的农村教师最快地了解并掌握基础的语用学知识,从而发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疏漏。只有农村教师自身英语语用能力得到提升,方可在今后教学中注重语用相关问题,从而真正帮助农村中小学学生提升英语交际和应用能力。
多模态外语教师语用能力培训是中小学外语师资培训改革的一个有益的尝试。它客服了传统单一模态教学方式的局限性,通过积极调动参与者多感官的参与加深学员对语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同时,多模态外语师资培养对培训方教师自身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预见,如果运用得当,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将可以有效提高中小学外语师资语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效率,真正实现国家中小学师资培养的预期目标。
[1]史晓伟.农村中小学外语师资培训模式研究[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9-92.
[2]王山珍.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69-71.
[3]蒋显菊,张荣建.重庆市及三峡库区中学外语师资专业素质提高的观念、重点和途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 139-142.
[4]王丽芬.从儿童学习外语看小学外语师资培训的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2):57-58.
[5]汪琴.中小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95-96.
[6]李文娟.农村中小学外语教师的跨文化培训[J].上海教育科研,2009(9):37-39.
[7]Selinker,Larry(1972)Interlanguage[M].IRAL,Vol.:10209-231.
[8]Kasper,Gabriele.InterkulturellePragmatikundFremd⁃sprachenlernen[M]∥Timm,Johannes-Peter/Vollmer,Helmut Johannes(eds.):KontroverseninderFremdsprachenforsc⁃hung.Dokumentationdes14.KongressesfürFredmsprachen⁃didaktik.Bochum:Brockmeyer,1993:41-77.
[9]司联合.过渡语、语用能力与文化教学[J].外语学刊,2001 (2):101-106.
[10]李怀奎.论语用能力的基本内容及性质——过渡语语用学系列研究之一[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115-119.
[11]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 2007(4):3-12.
[12]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2):97-102.
[13]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责任编校秋晨
H313
A
2095-0683(2015)05-0126-05
2015-07-07
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科研计划项目“多媒体语境下中小学英语师资语用培养模式研究”(2013JK0309);陕西省教育厅2014年科研计划项目“翻译模因论视阈下的‘商务翻译’课程研究”(14JK1593);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翻译课堂教学多模态话语研究”(15BYG22)
瞿慧(1980-),女,山西临汾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