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空间介词分类探究

2015-03-28 01:26
关键词:语义上单音节起点

郜 峰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空间介词是指表示事物与事物或者事物与处所之间、动作与事物之间某种空间状态或空间关系一类的介词①参见郜峰《现代汉语空间介词性质探究》,《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现代汉语空间介词在句法、语义、语用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在句法结构、语义结构、语用平面都有自己具体的作用或功能。对空间介词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现代汉语介词的一些特点,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汉语在表达空间关系的各种表现形式的认识。

对空间介词进行分类,是观察和分析其语法特点的一个途径。陈昌来认为,“给介词分类是观察介词的一个基本点”,[1]57同时也指出,“介词的分类状态是较为复杂的”,“不同学者的分类结果也有差别”[1]57。目前,学界对空间介词分类有四种、五种、六种、七种等不同的情形。如黎锦熙分为五类,分别称为介所在、介所从、介所经、介所向、介所到;[2]149-152太田辰夫分成六类,分别是所在、起点、方向、到达、经由、距离;[3]232马贝加分析近代汉语介词,把近代汉语和空间意义有关的介词分为七类:始发、所在、终到、临近、方向、经由、沿途;等等。[4]21-106分类结果的差异说明在分类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同观点。由于空间介词存在多种用法,在形式和认知上也有所体现,所以对空间介词的分类,也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去划分。

一、从音节角度对空间介词分类

空间介词有单音节介词和双音节介词的区别。单音节介词居多。如“从、在、由、沿、向”等。在陈昌来给出的空间介词表中,单音节介词有35个,双音节介词只有15个。空间介词没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音节。双音节介词有“经由”“沿着”“顺着”等。双音节空间介词是由单音节空间介词构成的。或者说,双音节空间介词都存在对应的单音节空间介词。一是两个单音节介词联合构成复合式空间介词,如“从、打”构成“打从、从打”,“经、由”构成“经由”。这类介词较少,只有四个:打从、从打、经由、距离(由“距、离”两个词组合构成))。一是单音节介词加“着”构成附加式双音节空间介词,这在空间介词中数量较多,如:

挨、挨着 奔、奔着 朝、朝着

对、对着 隔、隔着 靠、靠着

顺、顺着 循、循着 沿、沿着

照、照着 向、向着 离、离着

赵淑华认为这里的“着”含有表示状态的动态意义,“沿着”“顺着”“靠着”“离着”等都应看作是单音节介词加“着”。带“着”和不带“着”两种形式在语言系统里同时存在,赵淑华也认为不好说它们都分别是词,还是介词加“着”,而不是另一个词。[5]408-410我们认为这是介词在语义上存在划分不清引发的问题,单从词语本身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应该重点关注单双音节空间介词在用法上的异同,因此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并存的空间介词。

双音节空间介词和对应的单音节介词在语义上和用法上多有共同之处,又不完全一样。双音节介词的语义在一定程度上源自单音节介词,无论是复合式还是附加式。如“打从”“从打”的语义基本和“打、从”一致,“距离”与“距、离”的语义相差不大;“挨”和“挨着”在空间上都表示“靠近”,“挨小李坐着”“挨着小李坐”在空间情景上是一致的;“朝”“朝着”都表示方向,“沿”“沿着”都表示经由路径。它们在音节上有形式的不同,在语义上也有细微的差别。在语音形式上对搭配的词语有音节方面的要求,单音节介词更容易和单音节名词组合,如“沿河、沿街、沿路”,双音节介词更容易和非单音节词语组合,“沿着大街”“沿着河流”“沿着道路”等。两者在语义上也有一些区别。如“顺”和“顺着”、“沿”和“沿着”都表示经由路线,但对介词宾语的要求就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双音节介词可以和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组合,单音节一般不可以。如“顺着痕迹找”“顺着方向看”,但一般不说“*顺痕迹找”“*顺方向看”。就是在具体的空间意义上,也要注意单双音节空间介词在语义特征上的细微差异。如“经”表示经过点,“由”表示起点,“经由”可以表示起点、经过点,还可以表示经由路径。使用双音节介词时听说双方花费的时间都要长一些,更容易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增强强调的语气,同时双音节空间介词表示空间意义可能会暗示听话人注意时间层面上空间关系的变化。例如“沿着”在语义上会暗示听话人注意事物运动的时间因素,如“沿着墙根走、沿着街道喊”,有次第扫描的意味;“沿”在语义上倾向于表示事物运动的方式,更多地表示某种空间状态,如“沿墙根走,沿街高喊”,倾向于总括扫描;两者在空间识解上都表示线性空间。

二、从事物状态对空间介词分类

空间介词有动态介词与静态介词的分别。一般来说,动态、静态指的是焦点物体①这里的“焦点物体”类似于束定芳定义的“主题”,被某一动作所移动,或其所在地是被描写的对象。(束定芳《现代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版第112页)空间位置的变化。齐沪扬先生指出,“位置系统是指句子中的某个物休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变化所显示出来的空间特点”。[6]11其中,句子中“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是标示了一个参考位置。参考位置可以是显性的,在句子中有词语明示,也可以是隐性的,在句子中没有对应的词语指称。焦点物体的空间位置有两种情况:静态位置,物体在这个位置相对于参考位置来说静止不动;动态位置,物体在这个位置相对于参考位置来说是一种有方向的运动。我们也可以从空间背景的角度来描述空间位置,陈昌来指出“所在位置、起点位置、经过点位置、终点位置、方向位置,这正是事物存在和位移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相对静止的几个点”,[1]178人们选择这样几个有代表性的视点来观察运动着的事物,来描写事物运动的变化过程。所在位置是事物存在的处所,起点、经过点、终点、方向标示了事物位移运动过程,是物体动态位置的具体体现。吕叔湘和黎锦熙都是从动作入手来说明空间关系的。吕叔湘指出,“静境”就是动作和方所之间只有一种静止的关系。[7]198动作和方所之间又可以有动的关系,分别有方所是动作的出发点、通过(或者经过)某一处所、动作的趋向、动作的到达等。[7]201-201黎锦熙把表示时间或地点的介词分为五类,介所在是表示“一定范围内之定着的关系”,另外四类都和动作有关系。如介所从,表动作的起点或距离;介所经,表动作的历程或凭依;介所向,表示动作的趋向或对象;介所到,表动作的终点或目的、结果。[2]149-151

一般认为动态和静态的对立是由于动词的意义造成的,如“他在家里坐着”表示一种静态,“他在家里找着”是一种动态。屈承熹先生认为从语义角度汉语动词可以分成五类:状态动词、活动动词、瞬间动词、达成动词、实现动词。状态动词表示静态意义,其余类型的动词都具有动态意义,表示有事件发生。[8]32我们认为,从空间意义上,非状态动词应该看做位移动词。这些动词都表示了某种位移或变化,都具有动态意义。可以表示位移的介词都是动态空间介词。静态空间介词经常和“是”“有”等关系动词组合,表示存在关系或空间状态。介词的静态意义可以通过“着”或时间词加以凸显。

对于单一空间介词来说,是兼有动态性与静态性的,不过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在”往往认为是典型的静态义介词,表示存在,但崔希亮先生分析汉语介词与位移事件时,就认为“球打在柱子上”中的“在”可以用路径图式说明,表示路径的终点,有动态的表现。“从”表示典型的位移,但也可以表示静态的空间场景。从句法上看,空间介词表示静态意义多和“是、有”组合,在语义上介词表示的空间背景在特定时间内不发生变化或者空间关系在特定时间内不发生改变,在这个特定时间内截取的任一截面介词的空间表征都是一致的。动态介词表示空间关系时,事物间的空间关系在不停的变化当中,动体的空间背景在不同的时间段并不一样。人们对于介词的区分,更多地是基于对介词后成分(多为表示处所的名词)与动词间的关系的认识:

静态介词:

挨、挨着、当、当着、对、对着、隔、隔着、跟、即、距、距离、靠、靠着、离、临、于、在

动态介词:

奔着、奔、从、打、打从、朝、朝着、到、起、经、经由、顺、顺着、往、望、向、向着、循、循着、沿、沿着、由、照、照着、至

汉语空间介词具有多义性,空间介词的动态与静态在表达上往往具有模糊性。空间介词介引的名词性成分是作为背景存在的,从观察的角度来说,是静态的能够认知的有一定界域的场景,否则在认知心理上难以把握。表示静态意义的事件动词,一般具有[+静态]、[+持续]、[+同质]等语义特征。动作动词既可以表示动态关系,又可以表示静态关系,需要借助上下文语境和听者的百科知识,才能确定。静态关系有三种不同的情况,可能是动作开始前、持续中、结束后等不同时间阶段的事件或物体状态。张国宪、卢建在分析“在+处所”构式时,指出如果句子里没有使用“着”,说话人需要运用一定的语法手段明示静态或动态意义,听话人对于动态或静态的认定需通过说话人提供的言语环境来辨识。[9]483

在语言实际运用中,我们会发现静态介词用来表示动态的情形,如“几只鸟在天空中飞过”“把书放在桌子上”,这里的介词往往可以使用动态介词替换,如“几只鸟从天空中飞过”“把书放到桌子上”。当然,动态介词也可以表示静态的情形,但在观念上具有动态意味,使用这种表达的句子描述的多是两个空间处所在范围之间的关系:

(1)向东二百米,有一片树林。

(2)林荫道从大路一直延伸到住宅门前。

(3)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三、从语义类型对空间介词分类

一直以来,对于介词的分析多是从其介引的名词性成分的空间语义特点来入手的。对于空间介词的划分,很多学者也都是根据介词介引的名词性成分的语义特征来对介词分类。如前所述,黎锦熙把空间介词分为五类,分别称为介所在、介所从、介所经、介所向、介所到;太田辰夫把和空间意义相关的介词分成了六类,分别是所在、起点、方向、到达、经由、距离;马贝加把近代汉语和空间意义有关的介词分为七类,与上述分类有交叉:始发、所在、终到、临近、方向、经由、沿途;等等。这些观点尽管有所分歧,但都是针对事物存在的处所和事物位移运动过程涉及到的关键位置来考虑空间介词的语义结构和语义特征,从而把空间介词划分成不同的语义类型。

空间介词分别介引不同的空间场景,如起点、终点、经过点、路线、所在等,是对某一具体空间位置的凸显。对各种空间位置的描述,是对物体空间关系的强调,显化空间背景对焦点物体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意义。如“在”表示空间环境对物体具有支持、保护的含义;“从”表示物体对空间环境的脱离,空间环境可能对物体具有某种制约;“到”表示空间环境对事件进行或物体存在的某种实现条件。起点、经过点、终点、路线,都是描述动态的位移路径,从空间形状来看,前三者是“点”形空间,后一种是“线”形空间。

空间介词具有多义性。一个介词可以表示多种空间意义,很难把某一个具体介词说成只是某一单一语义类型的介词。不过在表示某类空间意义时,有些介词意义较为典型,有些介词较为常用,有些介词在使用上会受到一些限制。因此根据空间场景的不同对空间介词作语义分类,会遇到一些问题。不少空间介词可能分属于多个不同的小类。如“从”一般看作是起点类介词,但是“从”可以表示经过,在分析时也经常放入经由类介词。“在”属于所在类介词,但不少学者认为“在”也可以表示终点,也属于终点类介词。在一些场合,“在”也可以用来描述经由的空间背景,如“几只鸟在天空中飞过”。

起点、经过点、终点和路线都是位移事件的有机构成,有位移必然有方向。因此表示起点、经过点、终点、路线的空间介词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意义。综合各家的观点来看,起点位置、经过点位置、终点位置和经由路线都是动态位置。大多数的空间介词常常看做是各种动态位置的标记,如“从”是起点的标志、“经”是经过点的标志、“到”是终点的标志、“沿着”是路线的标记,“经由”可以分别标示经过点或路线。在每种动态位置,都有几个不同的介词表示该种语义,如起点位置有“从、打、自”等,经过点有“从、经、经由、沿着、顺着”等,终点有“到、在”等。空间介词在语义平面上存在多义现象和同义现象。同一个介词表示不同语义关系,不同介词表示同一语义关系。如“从、在、到”都可以表示不同的语义;另一方面,“从、在、到”又可以表示相同的语义关系。“在”也可以表示起点、经过点、终点,“从”可以表示起点、经过点,“到”可以表示终点,在一定情景中也隐含起点的语义结构,主要在时间域。

空间介词的语义特征个性较强,各有特点,对句法形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而句法结构的差异根源在于语义结构,语义结构与观念结构密切相关①参见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叶蜚声译),《国外语言学》,1990年第4期。“表层句法结构直接表示语义结构,而语义结构又等于观念结构”。。一般来说,空间介词侧重于反映某种空间意义,或者说凸显某种特定的空间关系。从动词的语义来看,句子中用表示起点的空间介词来表示空间背景,动词常常具有离开义;使用表示经过点的空间介词标示空间背景,句子里的动词常常具有持续义;而空间背景是终点意义的介词表示的,动词常常表示某个动作结束后的结果。

另一方面,一个空间场景可以用不同的空间介词来表示。如“从口袋里找到了一分钱”“在口袋里找到了一分钱”,都是说明起点意义的空间场景,使用了“从、在”两个不同的介词;“放到桌子上”“放在桌子上”都是说明终点意义的,“到”“在”也是两个不同的介词。再如“顺着”“沿着”,在语义上既有不同的地方,也有相同的地方,一般说来,在表示经过的路线、处所时或用于标明经由路线时的某种方向时,两词具有一致性。而在表示焦点事物的闲散状态或路线状况复杂时,会选用“沿着”;如表示路线状况会带给焦点事物某些便利或某些帮助时,会选用“顺着”:

(4)a娘儿俩又开始沿着雪路朝前磨蹭了。

b⋆娘儿俩又开始顺着雪路朝前磨蹭了。

(5)a海轮顺着洋流航行的速度,比逆着洋流航行要快得多。

b⋆海轮沿着洋流航行的速度,比逆着洋流航行要快得多。

在“顺着”和“沿着”语义几乎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说话人对词语的具体选择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说话人对外部空间环境的认识、期待和语用倾向。对同一空间场景,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描述。因此,同一场景可以有不同的介词存在,属于同一场景小类的空间介词在语义上相近,在用法上有细微的差异。

在空间介词系统中,常常会遇见一个介词表示多种空间语义关系,一种空间语义关系可以使用多个空间介词表示。空间介词在语义系统的描写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义性等一些特点。

空间介词语义系统的复杂性,语言外因素是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化和多样性造成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动作与空间处所之间、事件与空间背景之间、事件参与者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空间关系;人们对空间世界的理解与认识、对事件的认识与关注、对事件具体参与者的凸显强调都不会完全相同。在表达时,说话人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恰当的侧面或角度,选择点、关注点的不同要求语言形式必须多样化。在语言形式内部,单一空间介词往往含有多种空间意义,可以标示多种空间关系,是符合“经济原则”的。这就导致了空间介词在语义上存在交叉的现象。因此,在对空间介词的选择使用上,客观上存在同一空间场景或同一事件涉及到的空间关系可以选用不同的空间介词标示,主观上存在说话人可以根据自己对事件的理解和自己组织信息的需要来确定选用某个具体的空间介词。当然空间介词具有的各种空间意义是一种对立关系,不可能同时出现。从表达的角度,说话人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空间介词的含义作出选择;从理解的角度来看,听话人需要根据语境、百科知识来确定选用的空间介词的确切含义。

空间介词还在语义上表现出多义性。各类词典对介词的解释,一般是从介引的名词性成分的语义角色出发。如“在”,是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很高的空间介词①据崔希亮统计,“在”的频率最高,排在20个常用单音节介词的第一位。(崔希亮《汉语介词与位移事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第11页),也是现代汉语研究最为广泛最为深入最为细致的介词。试看词典对这个词的解释:

在:可以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条件,还可以表示行为的主体。在表示介词这一义项时,分别可以表示动作发生或事物存在的处所、出生(发生、产生)或居留的处所、动作达到的处所。(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版,645-647页)

在:1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2表示行为动作的处所;3表示事情的条件或前提;4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5介绍认知的主体;6表示事情处在某一进程或状态中(侯学超主编《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721-725页)

尽管各个词典对“在”的释义不完全一致,但还是能够看出“在”具有多个词义。再如“从”,根据金昌吉的研究,“从”的使用范围可以达到十种,分别可以表示处所起点、时间起点、事物的起源、经由的路线和场所、某一范围的起点或出发点、发展变化的起始、取得的处所、表示凭借或根据、说话的着眼点或所依据的事理、动作或行为的着眼点等②参阅金昌吉《汉语介词和介词短语》,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3-44页。。其他空间介词也都具有数量不等的多种空间意义。如“沿着”表示“经由、方向”,“向”表示“方向、目标”、“到”表示“终点、距离、目标”、“离”含有“距离、方向、起点”等意义,等等。

四、结 语

空间介词性质具有复杂性,特别是不少空间介词在语义上具有不确定性,有时候某个具体的空间介词的各种用法很难分清,往往需要根据该空间介词的整体表现来确定其类别。这些都给空间介词的分类、归类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总的说来,学界对空间介词目前还较少系统地研究,对空间介词的分类缺乏深入、系统地分析。但前人已有的成果,仍然给我们的思考带来很多启发。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空间介词的分类的角度多是从语义上入手,但也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如类别的数量、小类的名称、介词的归属等。

空间介词具有多义现象,可以划归不同的小类;但同时在具体使用时,空间介词往往表现出以某一具体空间意义为主,使人们更倾向于把它归入某一特定小类。这说明空间介词与某一具体空间语义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人们会自觉地优先从该空间语义的角度处理信息。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借助分析关联度的强弱,来迅速判断空间介词的语义类型。关联度强,表现出空间介词在某个具体空间意义具有典型性。如表示起点意义,“从”使用频率最高,意义范围最广,是典型的表示起点意义的空间介词。从认知的角度看,范畴都是模糊范畴;从言语意义看,词语并不能精确反映客观世界;从语言使用看,使用频率和意义范围并不绝对成正比。在表示经由意义时,“经由”并不一定是在这一类空间介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但“经由”具有较强的语义兼容性,在某些场合可以和这一类中其他介词相互替换,既可以象“从”类介词一样和起点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象“沿着”类介词一样表示路线,还可以象“经过”等介词一样表示经过点。因此应该把“经由”看作是这一类介词中的典型介词。客观世界的形态万千,空间意义不止一种。从认知的角度看,不同语义类别的空间介词反映了人们对空间关系概念化的过程。在经验世界里,事物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范畴,同一事物又有可能属于不同的次范畴,或者说,在详细程度上或范围上属于不同等级的范畴③参阅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因此,只要具有大多数该类空间介词所具备的特征,能够快速识别或引起该类空间语义的激活的空间介词,就可以看作该类中的典型介词。

[1]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马贝加.近代汉语介词[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赵淑华.介词和介词的类[M]//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6]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7]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9]张国宪,卢建.“在+处所”状态构式的事件表述和语篇功能[J].中国语文,2010(6).

猜你喜欢
语义上单音节起点
语文单音节词教学初探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
四级单词对对碰(2)
新年的起点
《穆斯林的葬礼》中单音节动词重叠考察
英语并列结构中的对等关系研究
简朴”和“俭朴”是近义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