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玛纳斯》史诗歌手调查友其非遗保护建议
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总汇。《玛纳斯》能够以口头形式保存并代代相传是天才史诗演唱者的功绩,这些民族艺术家在演唱史诗《玛纳斯》时,既继承了前辈史诗歌手传统的演唱内容与风格,又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成分,使得史诗在结构上得到进一步完善,艺术上得到进一步提高。对这一群体开展全面田野调查,对研究、总结及保护《玛纳斯》都具有重要作用。
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
柯尔克孜族的民间口头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2009年9月30日,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从此《玛纳斯》史诗民间流传的文本收集与演唱《玛纳斯》的视频资料收集工作也得以加强,研究者也开始注重这代代相传于民间的《诗型故事》以及它的歌手。目前,除了史诗《玛纳斯》以外,库姆孜弹奏①、约隆歌②,猎鹰驯养等被列为国家级项目。此外,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琴弹唱、刺绣、花毡制作、芨芨草编织、手工制作马鞍、羊毛线编织工艺、赛马、叼羊、“打皇宫”游戏、马背角力等民间游艺活动以及其他民间节日、娱乐游戏等都非常独特,较好地保留了原始面貌,民间传统文化值得笔者关注。
通过调查与拍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重点歌手演唱的史诗《玛纳斯》③,目的为了解史诗传统与史诗艺人现状,收集现场史诗演唱视频资料、现场史诗演唱录音资料、图片资料、录音采访资料、史诗文本的抄本(手抄本)等。调查方式有用摄像机、录音笔、相机等设备对年纪比较大的重点史诗歌手们的现场表演做记录,以采访的形式记录史诗歌手们的生平、学艺过程、学艺目的、传承方式、生活情况等内容。同时通过史诗歌手和当地人的采访,得到目前尚未被发现的史诗歌手和新的民间手抄本或记录本的信息。
经过调研组几年来所做的调研发现,阿克陶县有演唱《库尔曼别克》(urmanbek),《孤儿加拉依尔》(Jalayir jaliz)和一些爱情长诗的歌手,演唱史诗《玛纳斯》的比较少,并且他们以故事形式讲述《玛纳斯》,讲述《玛纳斯》的现场录音、视频资料齐全,因此取消了去阿克陶进行调研的计划,将重点放在调查史诗《玛纳斯》的演唱者,尤其是年纪已高的重点艺人和史诗《玛纳斯》的传承状况,同时对柯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玛纳斯》保护方面的工作和保护举措进行了解。
阿合奇县是我国柯尔克孜族著名史诗《玛纳斯》的重要流传地区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化,自古以来这里就成为柯尔克孜族民间口头文学的宝库,20世纪内涌现出了世界闻名的《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④以及其他数十位《玛纳斯》史诗歌手。2011年7月29日,在当地文化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开展了史诗演唱的拍摄与采访工作。任春生负责史诗演唱现场拍摄,阿地力负责现场记录工作,笔者负责对艺人的采访。慢拜特阿力·阿拉曼演唱了史诗《玛纳斯》,他是国家级史诗演唱传承人,也是最有名望的玛纳斯奇、当代荷马居素普·玛玛依老人最出色的徒弟。这位玛纳斯奇演唱了玛纳斯《赛依提》的“玛纳斯的出生”“英雄的成长”“大战”等史诗传统章节。拍摄了当地有名史诗演唱艺人之一木塔力普·库尔曼阿力的演唱。他唱了“七个卡汗的召集”“勇士们的死亡”“大战争”“玛纳斯的幼年”等章节,慈祥老人的生动演唱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当代荷马居素普·玛玛依讲述了关于他学艺生涯中的经历,让我们目睹了作为柯尔克孜族民族文化的宝库、三代史诗演唱艺人的相互指导的感动现场。依斯玛依勒·拜克尔、萨热把依·克热木、阿山·玛买提阿洪、阿布都别克·吾斯堪、比尔那扎尔等一些年轻的史诗演唱艺人们演唱了史诗《玛纳斯》。苏音地克·卡热、阿布勒卡孜·依沙克、阿布都别克·吾斯刊、刊杰布·拜依谢、库尔曼别克·玉买尔等玛纳斯奇们也展示了他们的精彩的史诗演唱,苏音地克·卡热给调研组看了他一直随身保存着的手抄本,并欣赏了阿布勒卡孜·依沙克用库木子半唱的史诗《玛纳斯》和优美的民歌。既是史诗演唱艺人,又是阿肯⑤的比尔那扎尔以即兴创作形式歌颂了这次调研活动。同时,在玛纳斯奇、库尔曼别克·玉买尔的陪伴下去了力县城大概50公里远的姆兹布尔恰克(Muzburcha)墓⑥,并给调研组讲述了流传在民间关于墓的神奇故事。
阿图什市哈拉峻乡是阿图什市最大的乡镇,也是柯尔克孜族聚住地区之一,曾有过阿勒玛昆·毛勒达⑦、奥斯曼·那玛孜⑧、卡旦·额斯玛依勒⑨等有名的史诗歌手,目前称为民歌之乡的哈拉峻乡历来拥有者丰厚的口头文化底蕴。调研组去了哈拉峻乡乡政府,并拍了许多柯尔克孜族手工艺术品照片,听著名的演唱艺人阿克刊别克·努拉洪演唱史诗。8月2日,拍摄了托阔罗克·卡兰、阿那尔·依明、库撒尔·土尔孙、满百特阿山·阿赛克等艺人的演唱,演唱的内容不多,时间也很短。这次拍摄了四个艺人的史诗演唱现场,他们的演唱都不是很长,短的就几十分钟。8月3日早上10点,调研组从哈拉峻出发,15点来到了乌恰县。乌恰,是柯尔克孜语“ULUUQAT”的汉文简称,意为大山谷,分岔口。因克孜勒河谷在该地分岔成三道沟而得名。生活在这里的柯尔克孜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特而优秀的文化,这些文化现象中,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全体柯尔克孜族人民精神文化的演唱史诗传统,在整个柯尔克孜族文化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史诗《玛纳斯》造就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看似朴实无华的柯尔克孜族文化形式,以其自身独特的传播方式,较为完整的将其辉煌的历史保留了下来,并代代传承。调研组在沙尔塔洪·卡德尔家的院子铺了一长毡子毯开始了在乌恰县的第一场拍摄。沙尔塔洪·卡德尔唱了史诗《玛纳斯》的两个章节,分别为“七个卡汗的召集”,“远征”和英雄叙事诗《库尔曼别克》(urmanbek),并接受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4日早晨在乌恰县县长与县政府人员的带领下去找光线充足的拍摄场地,选中了位于乌恰县黑孜维乡羊场大队风景优美的杏园。史诗演唱艺人从7岁的玛纳斯奇阿如开始,到70多的沙尔塔洪·卡德尔演唱史诗《玛纳斯》,共14位玛纳斯奇⑩演唱了史诗,他们唱得很有生命力,变体各异,因政府协助调研工作,不仅艺人们召集齐全,拍摄工作也进行得很顺利,乌恰县年轻的艺人占的比例比长辈艺人少得多,他们各自讲述了自己的学艺进程,有的从19、20世纪著名史诗演唱艺人艾什买提⑪的手抄本中学得史诗(到目前民间仍然广发的流传着他的手抄本,后来著名的柯尔克孜研究人员托汗·依沙克整理并出版了了此手抄本),有的拜国家级史诗演唱艺人沙尔塔洪·卡德尔为师傅,继承了他的演唱文本和风格。通过这次调研,笔者得到了很多史诗演唱艺人的信息。这次调研不仅拍摄了国家级约隆歌传承人以及史诗演唱艺人塔把勒德·克热木演唱的史诗《玛纳斯》,也拍摄了他演唱的约隆歌。
《玛纳斯》能够以口头形式保存并代代相传是少数天才史诗演唱者的功绩,这些民族艺术家在演唱史诗《玛纳斯》时,既继承了前辈史诗歌手们演唱的史诗内容与艺术风格,又在此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创作成分,使得史诗更加完美。对这样一个特殊艺人群体开展全面的田野调查,分析他们的人生及演唱的文本对研究《玛纳斯》和保护口头传统有重要作用。
在调查中发现,以《玛纳斯》为首的柯尔克孜口头传统原有的民间文化生态在某种程度上有了改变,有些史诗已经停止流传。此外,柯尔克孜族民间口头文类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明显减退,有些史诗已成了民间故事,以故事形式流传。笔者采访的一些有代表性民间艺人,他们所能演唱史诗内容的已远远不如他们在三年前那么完整和丰富,有的变成民间故事讲说人而不再是史诗歌手,有些艺人因疾病、年龄增长等原因没能继续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演唱史诗传统。可喜的是,在长辈史诗歌手们的指导下,民间已出现年轻的史诗演唱艺人的群体,他们都是为传播史诗这传统无私贡献着的民间文化继承者们。有些艺人一直没有人采访他们,他们见了调研组很高兴,主动将记忆在脑海中的口头文学作品讲述给调研组。有的讲述了艺人信息和他们演唱过的史诗内容,有的艺人给笔者看了他们一直在记录的手抄本,非常珍贵。
除了收集到《玛纳斯》史诗部分传统章节以外,还拍摄了《库尔曼别克》(urmanbek)、《叶尔托西提克》(Ertöxtü k)等英雄史诗以及约隆歌、民歌等民间文学体裁样式。
阿合奇县的史诗歌手曼拜特·阿拉曼一直被笔者认为是玛纳斯奇,可谁都不知道他还能完整地演唱史诗《库尔曼别克》。他整整唱了48分钟,成了目前为止能够演唱的时间最长的一位库尔曼别克奇,超过了一直被公众认为最出色地库尔曼别克奇的乌恰县史诗歌手沙尔塔洪·卡德尔。乌恰县的一位老艺人买买提·热扎克也以韵散结合形式演唱了《库尔曼别克》(Kurmanbek)内容和结构上独特的唱本。同时还采录了哈拉峻乡史诗歌手图儿孙的史诗《叶尔托西提克》,变体非常独特,在他的唱本中保留着英雄在腹中与母亲交流、英雄母亲难产时,按照腹中英雄的吩咐提钢铁锅,英雄从而落地等古老的母题。有些艺人虽然唱的时间不长、演唱的章节不多,可内容却丰富。比如乌恰县博斯坦铁列克乡的几个艺人虽然讲的同一个史诗的同一个片段,各自内容不一,有些艺人演唱的史诗内容一样,可在用词和事件叙述上有了一定区别。据笔者对史诗文本的分析和解剖,以故事情节和母题结构来看,虽然唱本各异,不过史诗主杆内容变化却不大,在三种主流变体的范围内流传,特别是中年和青年史诗歌手们学习史诗演唱都以三种主流变体为主。一个是从著名的玛纳斯奇居素普·玛玛依的手抄本或书学的玛纳斯奇群;另一个是从艾什买提的手抄本学的玛纳斯奇群;还有一个是玛纳斯奇群体,属于这群体的玛纳斯奇们演唱的文本内容极为独特,在他们的变体中玛纳斯死而复生,对塔拉斯的英雄战争描述更多。属于第一个群体史诗演唱艺人各个地方都有。属于第二个群体的艺人要在乌恰县的黑孜维乡,唱的主要内容是《玛纳斯》的第二部《赛买台》。因为玛纳斯奇艾使买提是黑孜维乡人,他有过手抄本并被不少人抄下来,流传于民间。因此到目前还有很多艺人手中以找到他的手抄本,此手抄本也成了在黑孜维乡年轻玛纳斯奇们的主要学艺途径之一。属于第三个群体的艺人们主要都在柯尔克孜怕米尔地区乌恰县博尔托阔依与博斯坦铁列克乡的艺人(主要是克普恰克部落人),据当地人说,20世纪40年代从吉尔吉斯来了博托诺依(Bötönöy),他随身带来了两大麻袋《玛纳斯》的书,去世前把书给了卡尔别克(Karibek),后来卡尔别克也成了当地有名的史诗演唱艺人,很多人也从他那的书抄下来了英雄史诗,从而出现了一群克普恰克史诗演唱艺人。玛纳斯奇们演唱的史诗文本不是很长,结构不是很复杂,内容上却各有特点。
阿合奇县,哈拉峻乡,乌恰县等地方还是史诗歌手比较多的地区,这三个地区的艺人自发地培育着新一代史诗演唱艺人,传授他们的史诗文本,同时传承着史诗传统。笔者采访了40位民间艺人,他们几乎都没有念过书,大部分歌手从来没有走出牧区,他们有自学、自唱、自传、自保史诗的传统。他们勤劳朴素,一边劳动一边对民间传统文学情有独钟,刻苦学习。但是,他们世世代代以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作品和传唱传统正随着现代化潮流逐渐被遗忘,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阿克刊别克、玉山等哈拉峻的歌手已经不能再唱史诗,那曼·局麻、依力压孜·阿任等史诗艺人的演唱艺术退步了很多。谈起史诗《玛纳斯》的今后传承与发展时,这些老艺人们说“现如今,他们的年寿已高,希望未来的日子里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玛纳斯》史诗的学习当中来。史诗《玛纳斯》作为柯尔克孜族文化中的精华,柯尔克孜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就应该代代相传。这个重大的任务只好担负到年轻的一代玛纳斯奇们的身上。只有年轻一代史诗演唱艺人投入到史诗《玛纳斯》的学习及传播中,从而更好地保存这活态史诗传统。
在柯尔克孜聚居的地区也涌现出不少年轻的艺人,他们精神面貌良好,热情且毫无保留地将自己一生保护的艺术提供给调研组。他们有义务也有责任把祖先创造并保存下来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继承发扬,传给后人。民间口头文学的收集、整理、研究、保护,宜早行动,多深入基层、早发现民间艺人、早挖掘优秀作品。而不能把比较严肃的史诗章节演唱演变成为“片段表演”,让那些本来充满激情的歌手出来在规定的时间内演唱史诗《玛纳斯》的一小段,使史诗演唱变成了一种舞台化的表演,严重违背了民间传统本身故有的规律。调研中发现,虽然年轻歌手传承了著名的长辈歌手的唱本与演唱技能,可他们演唱的内容比长辈歌手的内容多又丰富,他们唱本中带有前人文本内容,还从居素普·玛玛依大师的唱本上补充史诗内容,使史诗强化艺术感染力。因此可以说,收集年轻一代史诗歌手们的史诗演唱资料并分析他们演唱的文本,有助于做在不同年代的史诗文本与不年龄阶段的歌手演唱与传承状况的比较研究。长辈史诗歌手们都是从年轻一代阶段走过来的,注重对年轻一代歌手的培养也是注重史诗演唱传统的未来。多关注年轻一代史诗艺人,鼓励他们持续这珍贵的艺术传统对活态史诗的保存于流传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歌手情况分析,在大力传承史诗《玛纳斯》及培养玛纳斯奇歌手方面,地方的各项政策还是有许多不足。对比乌恰县和阿合奇县对玛纳斯奇的重视程度,乌恰县的玛纳斯奇,只有沙尔塔洪·卡得尔与约隆歌的国家级传承人塔把勒德·克热木能享受国家所给予的财政津贴,被称为省级或县级级别的歌手们不享受任何福利。地方政府虽然大力支持民间文化活动,但是很少进行财政补助。阿合奇县的玛纳斯奇不仅可以享受国家的财政补助,地方政府对当地玛纳斯奇、手工刺绣和猎鹰的人员,每月都会有最少为500元最多为1200元的经济补助,除此之外,还专程给玛纳斯奇及猎鹰人员订制传统的民族服装,使得整体看着都很井然有序。这样不仅积极地调动了当地人学习史诗《玛纳斯》的激情,也使得当地的玛纳斯奇们更愿意积极地传播及保护自己的文化,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民族文化的学习当中来,以学习灿烂的标志史诗为自豪。
柯尔克孜族史诗演唱传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有一部分《玛纳斯》史诗歌手们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扶持,但是从整体的趋势上笔者依然能够看到史诗传统已面临危机,再也找不到20世纪拥有的那种民间的原生态势态。阿和奇县30名骨干玛纳斯奇、30名骨干库姆孜奇、30名训鹰骨干,每月享受城市最低保障标准给予生活补贴,每人每月享受340元基本生活保障。可其他两个县和属于阿图什市的两个乡的歌手未得到任何生活补助,克州三县一市都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无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对传承人的保护缺乏有力的措施,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相应的生活补助过低或者根本就没有经济上的补贴,不能充分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当下年轻人对民间文化冷淡和漠视,使得歌手和民间艺术家的才能失去展示的机会而逐渐走向衰亡,史诗歌手被冷落,开始被迫放弃演唱技能。如有政府赞助的补贴可以激发艺人对演唱史诗的热情,有助于史诗传承。
因此,在着力扶持和培养新一代史诗歌手的同时,应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抢救和保护史诗歌手的工作中去,尽快用各种手段把他们所传承的史诗文本记录下来。随着老民间艺术家的逐渐减少,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传承逐渐衰亡,民间文化表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承载深厚民间文化的传统和脆弱的口头文化作品将随着他们年龄增长被遗忘甚至消亡。对于史诗《玛纳斯》传承,玛纳斯学界已有很大起步,但对《玛纳斯》这样规模宏大的活形态史诗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柯尔克孜族民族乐器,2009年被列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②主要在柯尔克孜族之中的克普恰克部落人分布地区举办婚礼时演唱的歌曲,有长有段,可独唱,也可以对唱的形式进行,内容为赞扬,教育新娘新郎,祝福新婚夫妇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③在柯尔克孜族民间口头传统中,《玛纳斯》是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代表性作品。除此之外,柯尔克孜族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了近百部口头史诗。其中,在民间传播较广、影响较大、比较著名的有《艾尔托西吐克(Er Toxtuk)》《阔交加什(Kojojax)》《库尔曼别克(Kurmanbek)》《江额勒木尔扎(Janghil-mirza)》《加尼西和巴依西(Janix-Bayix)》《布达依克(Budayik)》等内容不同的神话史诗和英雄史诗二十多部。
④居素普·玛玛依是目前健在的最伟大的《玛纳斯》史诗歌手,是当代最杰出的玛纳斯奇。他的演唱篇目除了二十三万多行的《玛纳斯》史诗八部以外,还包括《艾尔托什吐克》《库尔满别克》《巴格什(Bahix)》《托勒托依(Toltoy)》《女英雄萨依卡丽(Kiz Sayal)》《江额勒木尔扎》(jaŋil mirza)、《玛玛凯和绍波克(Mamake-Shopok)》《吐坦(Tutan)》《阔别尼(Köbön)》等十几部已经出版的各类史诗作品以及他还没有来得及演唱的来自柯尔克孜、哈萨克等相似传统中的众多口头叙事作品,被国内外史诗学界称为“活着的荷马”、“当代荷马”。
⑤即兴创作并弹唱的人。
⑥位于色帕尔巴依乡以东3公里处的阔阔尼西克(Kokonixik)紧靠黑山有一个古墓群。墓地南部高山悬崖处生长一株千年古树,树干身围约有2米。人立于树下,可听到地下泉水叮咚作响,一股清泉潺潺流出,当地和邻县的老乡们谓此水为”圣水”。人饮”圣水”或用此水冲洗身体,可消灾祛病。墓地东侧还生长数株野玫瑰树和一株杏树,这些树木依赖山泉滋润,长势旺盛。树枝上绑满了寄托人们祈祝的各色布条,以求得英雄灵魂的保佑。根据当地传说,这座古墓是英雄玛纳斯的哈萨克族战将穆兹布尔恰克(muzburcha)的。他跟随玛纳斯远征并在战斗中阵亡,队伍驮着他的尸体返回途中路经此地时,玛纳斯命人将其葬在此处。在居素普·玛玛依演唱的史诗《玛纳斯》中,还有一段相关的描述。
⑦阿勒玛昆·毛勒达,阿图什市哈拉峻乡人,出生于1901年(去世时间不明),他唱史诗《玛纳斯》,1961年他参与《玛纳斯》工作组的记录并演唱了《玛纳斯》共4480行。
⑧奥斯曼·那玛孜,阿图什市哈拉峻乡20世纪著名的史诗演唱艺人,他出生于1896年,1967年过世,他演唱史诗《塞麦台》,于1961年3月31日《玛纳斯》工作组记录他演唱的《塞麦台》6545行。
⑨卡旦·额斯玛依勒,阿图什哈拉峻乡人,出生于1904年(去世时间不明),他当时是有名望的赛麦台奇(演唱史诗《赛麦台》的人),1961年,4月14日他为《玛纳斯》工作组演唱了《赛麦台》共589行。
⑩演唱史诗《玛纳斯》的人。
⑪艾什玛特·玛木别特居素普是乌恰县黑孜维乡的史诗歌手,他出生于1880年,去世于1963年,他在生命的末期,也就是在1961年为《玛纳斯》工作组演唱了《玛纳斯》《塞麦台》《赛依铁克》等三部史诗,共10200行,遗憾的是他所能演唱的其他史诗没来得及记录艺人于1963年过世,他演唱的《塞麦台》唱本,(托汗·依萨克录入整理),克孜勒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2009年,《玛纳斯》《塞依铁克》两部史诗的记录本丢失,只有汉译文资料保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资料室里。于2012年由民间文学爱好者玉买尔·毛拉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提交自称为艾什玛特·玛木别特居素普的唱本《玛纳斯》,此资料已由该机构作为民间文学作品的异文印成内部资料本(共四本),不过尚未确定是否真的是艾什玛特·玛木别特居素普的唱本。
⑫演唱史诗《库尔曼别克》的艺人。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ingers of Kirgiz Epic Manas in Kezelsu Autonomous State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tective Advice
Bakdolot Munazil
(Institute of Ethnic Literature,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Beijing 100732)
Manas is the heroic epic of Kirgiz Nationality.Manas has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by mouth,to which the community of epic singer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Based upon the traditional content and style,each singer in every generation offers his/her new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nas.Therefore it is extremely siginificant to make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community of the epic singers for the study and protection of Manas.
Kirgiz Nationality;epic;Manas
J642
A
1673—8861(2015)04—0091—05
[责任编辑]肖 晶
2015-10-09
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1985-),女,柯尔克孜族,新疆克州乌恰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史诗比较。
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重大招标项目(13&ZD144)、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ZW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