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栋,王中强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解析
赵家栋,王中强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210097)
《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是一部对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做出全面评述的通论性著作。该书内容详实,引征语料丰富,全面概述了中古和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情况,揭示词汇构成方式和词义考释方法,并介绍语料类型和鉴别语料的方法。该书不仅汇集释义,而且阐发新词新义,并补充辫析其它学者的论述。该书重视白话语料,对佛经和敦煌文献有专门介绍。
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语料
中古汉语、近代汉语是近些年来语言学界兴起的学科,相对于上古汉语而言,中古、近代汉语在词汇研究相对起步晚,学界所做的研究也相对较少。近二三十年来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不少专家学者努力耕耘于此,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一些关于中古和近代汉语的断代词汇研究以及古白话的研究,但关于中古和近代汉语系统性理论方面的总结与研究稍嫌不足,尤其是缺乏通论性的著作。浙江大学方一新的专著《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这部著作在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研究领域称得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我们进行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参考阅读书。
方一新是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领域的引领者,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出色的研究成果,著有《中古汉语语词例释》《中古汉语读本》《中古汉语研究》《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等学术专著。方一新自1997年开始撰写《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以下简称《词汇学》),前后多次修改,历经十年完成此作,可谓呕心沥血。全书分上下编,共十六章,近60万字。《词汇学》对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的基本情况做了全面介绍和梳理,旁及研究方法及理论,汇集众多语料及释例,对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做了很好的溯源和探究工作。该着内容详实,分析论述深入浅出,为我们了解中古近代汉语词汇打开一扇大门。我们在研读过程中,受益颇多,这里不揣浅陋,谈谈一点研读后的体会。
《词汇学》共十六章,内容十分广博。诸如词汇史分期,词汇研究简史,语料及语释等,《词汇学》的处理比较科学:首先是全面概说,其次介绍与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相关问题,最后是词汇研究简史。该书内容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章节安排合理,每章下分节列出小点,简介本章内容。如第四章“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作用和意义”下设五节,分别说明中古近代汉语词汇与古代白话作品、大学古文教研、中学古文教研、古籍整理、辞书编纂的关系。条目清楚,大致内容一看即明。此外,书末附有词语索引,收入正文所提到的约3500个词语,按首字音序排列,词后标有页码,便于查检。体例中一大亮点是在每章末尾列出该章引用的参考文献。不同于一般专著在书本末尾列出所有文献,章末文献与章节内容紧密相关,读者若对某一问题感兴趣,想做进一步了解,即可快速便捷地查找到相关文献。同时,每一章节下还提供了文献还参考书目,介绍与该书同类型,或是关于某一专题、专类研究的著作。如十二章末参考文献列出了关于中古汉语词汇的考释性专著:郭在贻《魏晋南北朝史书语词琐记》、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刘盼遂《世说新语校笺》等。这让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最新成果,触类旁通。
纵观全书,除了体例精当,条理清晰外,《词汇学》还有其它几方面特点:
第一,对佛经、敦煌文献的重视。方一新在介绍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语料时用了较大篇幅介绍佛经和敦煌文献语料特点。佛教从外国传入中土,为在平民大众中传播,经文语言多采俚俗白话,口语性强,比较贴近下层民众,并含有外来词。这是研究词汇历时演变的重要资料;敦煌文献种类丰富,学术价值自不待言,一般认为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是用当时语言记录的文本,能反映其时的语言面貌,是难得的同时数据①。尤其是变文和歌辞保留了大量口语词汇,对我们研究近代汉语语言有着重要的意义。方一新不仅介绍佛典和敦煌文献,而且还将其广泛运用到具体的语词考释实践中,如很多新词新义可在佛经或敦煌文献中找到例证,以补充传世文献不足。“来朝”指明早、明天,五代静、筠《祖堂集》数见,而《唐五代语言词典》失收。这就提醒我们不能只将眼光局限于传统文献,对佛经及其它语料应同样重视。
第二,探索古代社会生活与词汇发展的联系,关注社会现实对词汇的影响。《词汇学》独辟专章,说明社会生活及现实对词汇的影响,探讨语言外部因素的作用。该书在第八、九章分别介绍汉魏六朝时期和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与词汇发展的关联。如第八章第一节概述了东汉至隋六百年间的历史背景,分别从“社会大变动,民族大融合”、“儒释道三教统一,外来文化融入汉语”、“科技医学、文学艺术迅速发展,语言词汇日益丰富”角度说明词汇演变的大致情况及趋势。如此时期出现大批表造反、叛乱的词语:“反”“为逆”“作异”“作难”“作恶”“作逆”等,折射出中古分裂期叛乱频现的历史;同时又有不少企盼健康平安的词:平康、佳善、可、平愈,反映人们渴望社会太平,生活安定的愿望。社会变革不但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在词汇上留下深深印迹,通过词汇研究可以反推古代社会现实,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第三,研究思路与方法注重历时与共时相结合和描写与分析相结合。《词汇学》梳理了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的历史和研究情况,不仅有词汇历时演变的介绍,还有共时层面的探讨;同时兼顾描写与分析,将四者有机结合起来。该研究思路与方法的运用,便于揭示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的全貌,并有利于描写分析词义演变的过程。如关于中医治病使用的诊脉方法,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先秦以来有“切脉”“诊脉”“案脉”“相脉”“视脉”“候脉”等用法,隋唐之后又有“对脉”“评脉”“准脉”等新说法。一些词语流传至今,在方言中仍有保留,如绍兴话有“看脉”,杭州话说“按脉”(按与案通用②)。《词汇学》对词语演变做出详细的描写和考释,辅以现代方言左证,以历时分析为经,共时描写为纬,向我们展示了“切脉”这一中医术语词演变轨迹。
在汉语词汇研究领域,对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做出全面概述的通论性著作并不多。前辈学者如王力(《汉语词汇史》)、潘允中(《汉语词汇史概要》)、史存直(《汉语词汇史纲要》)、向熹(《简明汉语史》)等,从历时角度研究词汇发展,或分析词义演变,或考释断代词语,但对中古近代汉语词汇未能做足够深入的系统论述。《词汇学》在此基础上兼收并蓄,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的面貌,全面阐述了词汇领域的基本问题,诚为集大成者。
该书上编对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包括汉语史分期、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研究的内容、意义、材料、方法,社会生活与词汇发展等;下编介绍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简史及概况,尤其介绍了外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情况。
(一)宏观上:全面概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情况
研究情况包括汉语史分期、词汇研究语料、影响词汇发展的外部因素以及从古至今的词汇研究简史。与中古近代汉语词汇有关的基本问题皆有论述与分析。
在第一章“概说”中,方一新分析了词汇学和汉语史的关系,并谈及汉语史分期的问题。汉语史分期历来是中国语言学界的一个老大难的问题,难在如何分期,以何为标准。王力一新说过:“汉语史就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对汉语史做分期显然有利于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以便“正确描写、研究汉语的发展历史,总结汉语发展的规律”。③对此,方一新列出了高本汉、王力、太田辰夫、潘允中、周祖谟等专家的分期观点,诸如三分、四分、五分乃至六分,让我们对汉语史分期问题有了初步印象。方一新指出各家划分标准时存在一定的缺陷,那就是他们大都依据语音或语法,而较少涉及词汇标准,“我们不应该忽略词汇这一重要的语言要素,只有兼顾了语音、语法和词汇,我们的论证才能更加严密,更能让人信服。”[1]9这一观点值得重视,词汇变化较快,作为划分标准不好把握,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放弃不用,否则不利于建立完整的汉语史体系,也不利于汉语史描写与研究。其实早《中古汉语语词例释》一书中方一新就贯彻这一提法,提出自己的分期观点,共分为四期——上古、中古、近代、现代。中古汉语从东汉至隋,初唐、中唐为中古到近代汉语的过渡阶段;近代汉语由晚唐至清初。具体分期中,又从词汇史角度将整个中古汉语分为三期,每期两百年。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其对词汇的重视。
第五、六、七章着重介绍了研究语料及类型,分析中古和近代汉语语料的特点和类型,并分类介绍了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如在第五章第一节“近代汉语时期的出土文献”中把“隋唐五代出土文书”分为敦煌吐鲁番文献、唐代墓志和唐代抄本;敦煌文献又按内容和性质分为变文类、诗文词曲类、经济文献类、佛道宗教类、综合类以及其它类别文献。这种分类方法细致深入,可为人们寻找语料提供准确的路径。此外还有电子语料和古籍数据库的介绍,该书提供众多语料检索的网站网址。这就省去翻检书籍耗去的大量时间,化繁为简,与同类著作相比是一大优点。传统的词汇研究多注重对高文典册语词的挖掘,对佛道典藏、笔记小说及民间诉讼契约文书等口语性较强的古白话资料不够重视,认为它们是不登大雅之堂之物。方一新则认为这些语料对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同样具有重要价值,不可忽视,并列举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在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中的重要语料价值。方一新同时强调俚俗语词是我们研究汉语词汇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认识古代汉语词汇全貌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重视并利用白话语料,多多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此外,《词汇学》还提出语料选择与鉴别问题。词汇研究要依托具体文献,可靠的文献语料是我进行汉语词汇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关于如何选择语料,方一新指出要利用版本目录学知识,了解校勘学界的新成果,并结合语言的社会性做出综合考虑。该书同时提出语料鉴别的“优先原则”:标准清楚、成熟者优先;鉴别值高者优先;比较成分和量的要求,并辅以鉴别实例资做参考。以往我们选择语料总是看重版本,对于如何识别真伪知之甚少,而通过这种“优先原则”,我们就可利用某一较高的鉴别值对文献做出判断。《词汇学》所提鉴别方法多种多样,且资以实例,可操作性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语料鉴别的方法和原则。
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该书第八、九章分别介绍了汉魏六朝和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情况,分析政治、经济、文化、思维交际等外部因素对词汇变化的影响,并总结词汇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点。如元代蒙古语对汉语的影响,使汉语产生不少蒙语外来词。该书作者从古代散见于注疏、训话专书和笔记杂着里的语词释例,到近现代以来国内外专门、系统的理论研究诸角度,分古代、近现代、现代三期,对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简史做了全面描写和论述。方一新指出“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起源很早,几乎和中古汉语的历史同步,始于东汉”[1]844。近现代期部分有内地、港台、日韩和欧美等地研究情况的介绍,引介范围较之前更广。我们以往多关注国内及日韩学者的研究情况,但对欧美地区中古近代汉语的研究现状不甚了解。该书对日韩、法美等国学者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的介绍,把我们的视野带到了国际环境下,使彼我之间互做比较,以审视自身不足,并借鉴他们的先进理论和成果。这利于我们对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工作和研究现状做出总体性把握。
(二)微观上:揭示词汇构成方式和词义考释方法
词汇既受外部环境影响,也有内部的发展规律和演变机制,后者就需要从微观层面观察、分析。中古近代汉语时期词汇变化剧烈,复音词大量出现,新词新义增多,同时在构词方式和内部规律上也有其自身特点。方一新指出:“中古近代汉语时期产生了不少新词,这些词汇与前代相比有不同的构词方式,总体表现为语音构词比重的下降,语法构词比重上升。”[1]657该书第十章把新词的构成方式分为三种:语音造词、语法造词、修辞造词。各构词方式又进行细分,如语法构词内部可分为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附加式。随着时代发展,复音词大量增加,语音、语法构词方式就产生不少复音词。如迭音词“的的”,表明白、清楚分明的样子[1]658。《淮南子·说林》:“的的者获,提提者射。”东汉高诱注:“的的,明也。为众所见,故获。”也作“适适”,“适”通作“的”。《搜神记》卷十六:“天明,母重启济:‘虽云梦不足怪,此何太适适?亦何惜不一验之?’”后又产生真实、的确之义。《全唐诗》赵氏《夫下第》:“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又如“都皆”“都总”“皆悉”“尽都”“尽都”“悉皆”“咸皆”等都是总括副词,表示范围广,无一例外,这些词都是同义并列复合词,构词成分意思相同,是语法构词方式。此外,后世常用的名词性构词成分“家”“师”在中古已见,它们常放在名词后表示从事某一职业者。“猎家”指猎人,“陶家”指陶匠,“饼师”是烙饼师傅,“舞师”指舞蹈家,“医师”指医生,其中一些称呼在今天还在使用。这些讨论让我们对中古近代汉语时期词汇的构成方式及演变有了大致了解。关于词义演变机制的理论,《词汇学》也有全面论述,如相因生义、词义渗透、同步引申、类同引申等理论。同时方一新介绍了一些学者引进义位、义素、语义场、义域等语义理论所做的词汇研究工作,如蒋绍愚一新利用义素分析法研究词义演变,把意义变化归结为“义素的增减”和“易位”。这些理论方法介绍和评述对我们从词语内部研究词汇演变规律具有很好的启发和指引作用。
在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领域,无论多么先进的理论都要应用到实践中,这是最终目的。如何对具体语词进行考证解释是词汇研究的关键。方一新结合自身在中古汉语词汇领域多年的研究经验,并借鉴其它学者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进行汉语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共时描写”“历时考察”“比较分析”“定量统计”等;以及做好词义考释的先期工作和主体工作,如考辨字形、排比词汇、参考方言。这些方法条分缕析,客观科学,结合实例来谈,便于读者学习借鉴。作者强调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要做好先期准备工作,分清主次,运用合适的方法有序地进行词义考释与研究,这些建议对初入汉语史研究大门的人来说无疑起到了指路明灯的作用。
在介绍中古近代汉语的语料时,方一新罗列了大量文献资料。词汇语料形式多样,只要符合时期标准且有研究价值的文本都可作为词汇研究的语料,《词汇学》就是这一观念的最好执行者。该书引用众多文献,可谓征引浩繁。举全书可见的数据就有史书、笔记小说、诗词曲赋、戏曲民歌、注疏、训话专书、字词典、佛经道藏、法帖农书、契约诉状、医学典籍、敦煌变文、汉语读本,以及后人的专著、论文等。文献种类丰富,时代上囊括古今,地域上包含中外,可用来做词汇研究的数据大都加以利用。值得一提的是,《词汇学》是从语言研究和词汇价值的角度方面看待文献资料,对所有文献一视同仁。方一新指出俚俗语词等白话文是研究词汇发展演变的重要语料,应予以重视。他甚至不避前人之讳,提出对明清艳情小说作语言研究,并客观、公正地指出这些小说“语言生动,大都用口语写就,保存了大量的口语词和反映明清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方面的词语,在近代汉语词汇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371,而同类著作中能做到这点的恐不多见。
该书一大特点是汇集众多语释,例证丰富,既有疑难词语的解释,也有方言俗语疏释。这些语例并非简单搜罗堆砌或陈述列举,而是将前人成果纳入书中并进行积极的评介和批判吸收。在部分词语释证过程中,作者不仅引述前人考释内容和观点,还时有加按语进一步解释说明,齐鲁书论证详实可信,多有创见,尽显发明之功。简而列之,本书在释词方面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阐发新词新义
中古时期社会剧烈变动,语言中新词新义大量出现,该书第八章列举了约180个汉魏六朝时期新词。如“店”,指商店,是买卖货物的场所,中古已见。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卷一九:“诸贤:我离受田业、店肆;断受田业、店肆。”后秦弗若多罗译《十诵律》:“比丘从店肆买物,不与价。”“店”与“肆”同义并列,指买卖货物之地。另有一些词在中古时期产生新义。如“犯”,上古有侵犯、损坏义,中古以后产生新义,特指侮辱、奸淫妇女。《中阿含经》卷三五:“世尊复问:‘尊者阿难,颇闻跋耆不以力势而犯他妇、他童女耶?’”到近代汉语时期仍有此义。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女奴义烈”条:“寇允解主妇缚,朵那乃探……寇争夺,竟又欲犯朵那身。”在探讨某义时,作者还分为历时和共时层面来作具体分析。如“晦”,中古产生“隐藏”这义;“对”中古时有“配偶”“对手”“冤家”等多个义位。新词新义是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特点之一,方一新的疏释使我们了解了此时期的词汇面貌,注意到词义的历时性和共时性。
(二)解释疑难字词,补充或辨正前人之说
对于一些遗留的训话疑难字词,方一新也做出考释,破解难题,新见迭出。“极”在上古就有疲劳、疲惫义,《战国策》《史记》中均有使用,《世说新语》有“丞相小极,对之疲睡”之语,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言“极”为“”之假借字,并引郭璞“,疲极也”说法,蒋礼鸿《广雅疏证补义》考“极”是“”之借字。方一新认为“极”的疲惫义是从其引申义极点、尽头进一步引申造成的,人或动物的体力到达极点就会疲惫,故“极”有疲劳义,这是自然的引申过程,不必往假借上靠。相比之下,方一新的解释更为合理。又如《异苑》卷八:“被录到天曹,天曹主者是其外兄,断理难得。”中华书局《校勘记》校“断”为“料”,但无解释。方一新指出“断理”当为“料理”之形误,“料理”指帮助、照顾,为某人做某事,中古多见。“料”俗写作“米斤”,《龙龛手镜·米部》:“米斤,或作料。”又“断”俗简作“断”,与“米斤”形近,二字易讹混;其可能讹变途径为:断→断→米斤→料。通过辨认俗字形体,方一新找出“断理”应为“料理”的依据,以文献为辅,并举出文字讹误的大致途径,解释详细清楚,一语破的,弥补了《校勘记》只校不释的缺憾。
(三)补正字词典释义
该书专有一节介绍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和辞书编纂的关系。《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词典》《大字典》)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两部辞书,收录字词众多,释义也相对完善,但由于成书时间早,受当时条件限制,会出现一些错误疏漏。方一新引进一些研究成果来补足两部辞书的阙误,指出其存在问题。如词语失收、义项失收、释义不当和书证较晚等④。如词语失收:“烦疼”“烦痛”,《大词典》均无。“烦疼”就是疼痛,《说文·页部》:“烦,热头痛也。”“烦”本义是头痛,引申为泛指疼痛,也可与“楚”同义连文。方一新指出汉魏以后“烦由生理上的疼痛转而指心理上的伤痛,引申出悲伤、忧愁义,后来又引申出心烦、烦躁义”,可知“烦”指疼痛之义早已存在,只是今天我们多用其烦恼、烦躁义,忘记了它较早的意思。释义有误:“忙”在中古有惊慌、吃惊义。《木兰辞》“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大词典》释“忙”为怪异。方一新指出“惊忙”就是惊慌,并举《古文苑》“惊惶”异文作比照,论证真实可信。书证缺漏:“氵熙”“麦欠”“尸矢”等词,《大字典》只有释义而无引文,方一新都从佛经中找到了文献用例,为辞书提供语例,填补遗漏。
《词汇学》引用资料浩繁翔实,让人感叹搜集之工巨大,作者在展示他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自身观点,发明新见,解决不少词汇研究领域遗留的难题,也为辞书编纂工作提供不少参考意见。
任何学术著作都无法做到完美无瑕,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人力所限,属正常情况。诚然,对于一部几十万字的著作而言,《词汇学》也存有一些可供进一步探讨或斟酌的地方。笔者这里略述浅见,未必妥当,聊供参考。
《词汇学》汇纂词释,提供了大量语例,为我们明晓古词古义提供方便,是其一大功劳,但个别词语的解释稍显累赘重沓,前后多有重迭。如“换”中古有借、借贷义,这是阐发新义,在书中多次出现,在第208、323、393、523、762等页都有解释,过于重复。另有“呜”“阿堵”“遮莫”等词也是如此。又如中古动宾式构词方式常见,由动词加宾语组成的系列词语大量出现,如“洗~”“作~”系列词语。又以“作~”词为多,方一新列出约122个词或词组,占用了二十页篇幅,举例不可谓不繁。其实只需举出少量适当词例,或以列表形式将具有不同特点的“作~”式词语统计出来,使读者知晓此类词语大致情况即可,似不必一一列出。
个别词语释义可商。书中有些词语的解释还可做进一步讨论。第四章第二节有“护前”一词,各家有多种解释,方一新列出数端,指出虽有一定道理,但皆未能阐发真意。方一新在审查文例的基础上,将《三国志》中的“护前”列表说明,指出“护前”从中古到近代词义发展经历两个阶段,早期为“守护前列”,晚期为“护短”之意,而非吴金华所说的“忌前”之义。按,此词王云路方一新在《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第八章有详细解释。“护前”犹“忌前”“妒前”。“护”有忌讳,嫉妒义,受“护”的核心义救助、看管的统摄制约。“护前”就是忌讳居前者,忌讳强者,这是由“护短”“护失”发展而来的。《金史·完颜仲德传》:“闻人过,常护讳之。”“护讳”同义。两较之下,当以王说更为确切。又如第三章第三节“执照”一词,近代汉语中首见,有“官府所发的文字凭证”和“凭据、证明”两义,方一新认为与现代汉语的“执照”是同形异义词。按,今“执照”义为“由主管机关发给的准许做某项事情的凭证”(《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仍有“文字凭证”和“证明”两义,当属词义引申,不当是同形异义词。
此外,还有一些小误。第十二章865页文底注释:“南朝宋前废帝萧子业……”萧子业当为刘子业,南朝宋皇帝为刘氏,此当是印刷时未加注意造成的,于文无碍。
总而言之,《词汇学》著述全面,语例丰富,以一人之力完成,存在失误和不足实属正常,相比全书浩博精深的内容而言,当是瑕不掩瑜,不可疵求矣。
注释:
①这是太田辰夫在《中国历史语文法》中提出的观点,“同时资料”指某种资料的内容和外形是同一时期产生的,如甲骨文、金文。
②参王云路《“按(案)”词义考》说法,《语言研究》2013年第3期。
③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④详见书本第四章第五节。
[1]方一新. 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王云路.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蒋信.《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述评[J].社会科学研究,2013(4).
[5]方一新.20世纪近代汉语研究概说[J].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简报,2001(1).
[6]曲守约.续词释[M].台北: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2.
[7]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M].台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Commentary on Lexicilogy of Modern and Middle Ancient Chinese
ZHAO Jia-dong,WANG Zhong-qi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7)
Lexicology of Modern and Middle Ancient Chinese is a work about the well-rounded summary of the study on the middle and modern ancient Chinese in recent years.The works has a detailed content analysis,abundance of linguistic data and examples,and a brief account of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m.It offers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f the way that the word was formed and the methods that the word meaning was interpretted,furthermore,an introduction to the types of language sources and the methods of identifying them.The works not only collects the interpretation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but also illustrates new words and new meanings with supplementing and discriminating predecessors'discussions.The book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vernacular Chinese, special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Dunhuang manuscripts.Certainly,there are a few shortcomings in the work.
Lexicology of Modern and Middle Ancient Chinese;lexicology;linguistic data
H131
A
1673—8861(2015)04—0042—06
[责任编辑]肖 晶
2015-10-15
赵家栋(1974-),男,安徽无为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训诂学、词汇学。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0&ZD117)、江苏高校优秀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南京师范大学优秀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