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语义学视域下“应用型人才”的英译研究

2015-03-28 00:24吴小芳祁世明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语义学应用型人才英译

吴小芳,祁世明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框架语义学视域下“应用型人才”的英译研究

吴小芳,祁世明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国内相关文献对“应用型人才”的英译主要是applied talent,然而这一译文引起了不少外国学者的误解,把其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国家的职业技术人员。为此,本文主要基于框架语义学理论探讨这一表述的英译问题,认为“应用型人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述,在英译该表述时既要考虑其所激活的概念框架又要考虑其所暗含的突显-框架识解方式,使国际友人真正理解该表述的内涵。

框架语义学;应用型人才;英译

目前,国内出现了32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约占本科院校的1/3。这些新建本科院校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而产生的,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在“应用型人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国内学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不少论文。通过查阅这些论文的英文摘要发现,目前国内对“应用型人才”的英译主要有applied talent、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applied-type talent等版本。笔者把这些英译版本输入电脑,试图检索相关外国文献,结果所得的文献基本上是中国学者用英文写的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文章。笔者开始以为是由于地理的限制而导致的检索结果,于是邀请在美国进修的同事利用国外的网络资源进行检索,检索结果与笔者在国内的检索结果相同。这一检索经历使笔者不得不产生以下疑问:难道“应用型人才”之表达专属于中国。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又与其单位的两位来自美国和英国的外教进行交流,两位外教把中国的应用型人才等同于他们国家的职业和技术人员(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其中来自英国的外教还说:“我阅读了国内相关论文的英文摘要,对于applied talent的含义我感到非常困惑。根据摘要中所描述的意思,applied talent应该是贵国职业技术高等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什么你们这样的本科院校也培养applied talent,那applied talent究竟指什么?”。与外教的交流表明“应用型人才”之表述专属中国,确切地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述,是中国化了的表述。那么,究竟如何英译该表达才能准确地传递其含义,使外国友人不会简单地把它等同于他们国家的职业技术人员呢?本文试图从框架语义学的视角探讨此问题。

一、框架语义学

框架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概念最初产生于认知心理学,指人的记忆中由各种信息和经验组织而成的认知结构,后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借用来指表征“在起居室”或“参加儿童生日晚会”等常规情景的数据结构[1]。将框架概念引入语言研究的学者是框架语义学的奠基人Charles J. Fillmore。在Fillmore的基础上,相关语言学家如Talor[2]、Petruck[3]、Lee[4]等都对框架概念下过定义。根据学者们的定义,首先,框架是一个具有相对固定且相互联系的框架成分的网络结构,是理解词语意义的基础。其次,被某一词语激活的框架本身就蕴含着许多侧面——框架/基体/认知域结构,侧面指词语所指称的框架成分或概念,框架/基体/认知域则指侧面概念所预设的概念结构。词语意义不单独在于侧面,也不单独在于框架,而是二者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这为探索词语意义问题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认知思路,尤其是那些由于框架不同而导致的语义问题,比如land和ground,凸显的是同一事物“陆地”,但是land是基于“大海”而言,所激活的框架中包含有“大海”成分,而ground则是基于“天空”而言,激活的框架里则包含“天空成分”。再次,框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对人们所经历的场景或情景的高度概括,不是在世界中真实存在的,而是一种心理原型。文化背景不同,同一框架中的具体成分可能会有所差异。以“早餐”框架为例,汉英民族都有“早餐”框架,但汉民族“早餐”框架中典型成分是油条、豆浆、粥等,而英语民族的则是面包、鸡蛋、橘子汁等。最后,框架中的任何一个成分都有可能得到凸显,成为说话人的关注焦点,体现说话人观察场景的角度,如在“商业事件框架”中,如果说话人关注焦点是“买方”,就会以“买方”作为观察角度,把该场景语言表述为A buys C from B for D yuan,所选动词是buy;如果说话人关注焦点是“卖方”,则会把该场景表述为B sells C to A for D yuan,所选动词则是sell。因此,不同的认知主体对同一框架中的成分的注意力分配存在差异,进而会导致语言结构、词语选择以及词义理解上的差异。

二、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应用型人才”的英译分析

探讨“应用型人才”的英译,首先要解决翻译的本质问题。根据Nida和Tabar(1969),翻译的本质就是“把源语表达的意义再现于目的语中”。据此,英译“应用型人才”之表达首先就要弄清该表达的意义。而根据框架语义学之观点,框架是理解词语意义的基础。因此,“应用型人才”的意义的准确理解就要考察该表达所激活的框架。

1.“应用型人才”含义的框架语义学分析。在中国,“应用型人才”表达显然激活的总框架是中国高等教育框架。中国高等教育总框架中又包含诸多复杂的子框架或成分。根据框架理论,框架中的成分会因说话人的关注焦点和视角不同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激活度,说话人的视角会在语言表达中体现出来。因此,与某一语言表达所对应的框架成分关系密切的成分的激活度要比其他成分高,比如语言表达“教学”所激活的教学框架中所激活的成分是教师、学生和知识,这些成分就要比“教学框架”中的其他成分如教室、黑板、作业等更凸显,更易进入认知主体的关注视野。显然,语言表达“应用型人才”首先激活的是中国高等教育总框架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或定位子框架。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与高校类型密切相关,不同的高校类型会有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因此,高校这一子框架随着人才培养目标子框架的激活而被激活。

根据番懋元和董立平[5],中国高校类型框架中主要有学术性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高校三个成分。这是两位学者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对中国的高等学校进行的分类。这三类高校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区别即在于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其中,学术型大学也就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或“研究型”大学,以“985工程”大学和部分“211工程”大学为主体,培养层次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以学习基本理论和研究高深学问为主,主要培养学术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情况复杂,包括部分“211工程”大学、一般部委属院校、地方高校、民办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既有历史较长的省属老校,也有不久前才“专升本”的新建本科院校,以学习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主要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职业技术高校主要以学习各行各业职业技能为主,培养不同层次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根据以上中国高等学校类型框架和人才培养目标框架可知,应用型人才是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相对应的概念,既要学习各行各业的理论知识,又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应用型人才应该属于知识应用型人才,既有比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比较扎实的技术技能,又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的人才。以笔者所在的工作单位为例,笔者的工作单位滁州学院2004年升本,2013年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新建本科院校。笔者所在的大学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大力发展应用型教育,本校校长许志才教授在滁州学院第二次科技工作大会上明确指出:大学的根基是科学研究,我校在立足于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应用型教育。这很好地支撑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即既掌握各行各业的理论知识,又能把其应用于相关行业领域指导实践的人才。

2.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类型框架”。根据当代高等教育类型与高等学校的分工表[5],美国高校框架主要有综合大学、专门学院和社区学院或技术学院等成分,英国高校框架中主要有传统大学、工业大学或专门学院、多科技术学院等成分,分别展开学术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级教育分类[5],第三级教育包括相当于升学预备班、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三大块,其中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分为理论型和实用职业技术型教育两种,而理论型又下设按学科分设的为研究做准备的专业,和按行业分设的培养高科技专门人才的专业,分别由传统或综合性大学和专门学院承担,所以专门大学也承担理论知识的学习,只不过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用于指导实践应用。学术性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学术性人才,专门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叫做专门人才或专业人才。而实用型、职业型和技术型教育与理论知识关系不是很大,只是操作层面上的知识,常指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通常是对技术知识处于“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根据番懋元、董立平[5],我国的研究型教育、应用型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分别相当于西方国家的学术教育、专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分别对应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人才、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关于第一类和第三类人才的表述,中西之间没有什么差异,主要差异在于第二类人才的表述上,西方称为专业人才,而国人称为应用型人才。显然,这两种表述激活的是相同的高校类型框架,对应的是相同的概念,但至于为什么中西对其表述不一样的问题,这主要是汉民族与西方发达国家对其识解方式不同。

3.“应用型人才”的英译。西方国家的“专业人才”表达和我国的“应用型人才”表达指的是同一概念,之所以导致表述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汉民族和西方发达国家对这一概念的关注焦点不同。两个表达所表述的概念是“具备某一专业的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能把其应用于指导与该专业相对应的社会实践领域的人才”,汉民族关注的是“专业知识的应用性”,主要与“研究性”相对,而西方发达国家主要关注的是“知识的专业性”,主要与“实用性、技术性”相对。因此,在汉民族的“应用型人才”表述所激活的人才培养目标子框架中,被突显的框架成分是“应用性”和“学术性”,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专业性人才”表达所激活的人才培养目标子框架中,被突显的框架成分则是“专业性”和“实用性、技术性”。这种认知结果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与汉英民族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汉英民族各自所经历的场景或情景决定了框架成分的多寡和突显度差异。在日常生活中,西方发达国家向来重“实用”而汉民族向来崇尚“理论”。汉民族崇尚“理论”的观点从“不久前才‘专升本’的新建本科院校,……也沿着传统的精英教育大学模式办学”[5]这一事实得到佐证。西方发达国家重“实用”的做法导致“实用”这一概念成为他们所熟知的概念,成为他们认识其他概念的起点或参照点,把那种“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可以把其运用于相应社会领域的人才”称为“专业人才”,而汉民族崇尚“理论”的做法则导致人们以其为认识其他概念的参照点,去关注与之不同的属性,从而把该人才称作“应用型人才”。所以,当把“应用型人才”直接英译为“applied talent”时,外国友人很有可能直接把其对应于他们国家的“实用职业技术人员”,正如引言部分所述的两位外教的反应一样,因为在他们的人才框架中,他们不把该种人才叫做“应用型人才”,而是“专业型人才”,主要是汉英民族中的人才框架中的突显成分不同所致。

根据上述可知,“应用型人才”表述体现了汉民族所特有的突显-框架识解方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那要如何英译该表达才能使外国友人不会误解该表达的意思,从而更好地理解该表述呢?翻译即把源语表达的意义再在目的语中再现出来。而表达意义又是由概念内容和识解方式两部分构成,缺一不可。因此,如果按照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把“应用型人才”英译为professional personnel(专门人才),虽然该译文和原文所指称的概念内容是相同的,即“既懂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人才”,但是这两个表述的识解方式却相差甚远,如上所述,前者在其人才培养目标子框架中所突显的是“应用型人才”和“学术性人才”两个成分,后者则突显的是“专业性”和“实用职业技术性人员”两个框架成分。因此,译文professional personnel没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的意义,不是最佳翻译。而国内大多数采用的译文applied talent也不是最佳译文,因为该译文从表象上看似保留了源语所传递的识解方式,但是容易导致目的语读者的误解,把其等同于他们国家的实用职业技术性人才。而译文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则比applied talent更加委婉,但还是容易使目的语读者把其与实用性的职业技术人才的概念弄混,因此也不是最佳译文。根据翻译的和谐性[6],最佳译文应该是既能再现源语所对应的概念内容,又能传递源语所传递的突显-框架识解方式,还能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据此,我们主张把“应用型人才”英译为applied professional talent,既传递了源语的识解方式,又再现了源语的概念内容,还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

三、结 语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框架语义学理论探讨了“应用型人才”的翻译问题。通过分析发现,该语言表达对应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专业人才”。虽然这两个表达对应的是相同的概念,即“既有各行各业的专门理论知识,又能把其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实践领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激活的是同一高校人才培养类型框架,但是两者所传递的识解方式则不同,前者突显的是人才类型框架中的“应用型人才”和“学术性人才”的框架成分,而后者突显的是“专业人才”和“实用职业技术型人才”。为了达到翻译的和谐性的目的,本文主张“应用型人才”应英译为applied professional talent。本文只是从框架语义学视角为“应用型人才”的英译提供了一种参考译文,定有诸多不足之处,请读者予以指正。

[1] 肖坤学. “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英译研究——语言认知研究视角[J].外国语文,2013(5):107-112.

[2] Talor J.Linguistics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2nd ed.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5:87.

[3] Petruck M. Frame semantics[M]//Jef Verschue-ren, Janola Ostman, Jan Blommaert ,Chris Bulcaen .Handbook of pregmantics.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1996:1-13.

[4] Lee D A.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Melbourne: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8.

[5] 番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3-38.

[6] 吴小芳.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关照下的文化意象翻译[J].宿州学院学报,2011(3):55-57.

(责任编辑:张晓军)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YING YONG XING REN C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Wu Xiaofang, Qi Shiming

(SchoolofForeignStudies,ChuzhouCollege,Anhui,Chuzhou239000,China)

The relevant English translation of “YING YONG XING REN CAI” in China is “applied talent”. This translation has aroused many foreign scholars’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expression a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n western countries. This paper therefor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YING YONG XING REN C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me semantics and holds that “YING YONG XING REN CAI” is an express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the expression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nceptual frame it elicits and the prominence-frame construal it embodies so as to make it really understood by foreigners.

frame semantics; “YING YONG XING REN CAI”; English translation

2015-05-2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3A127);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zdjy128);滁州学院

吴小芳(1982- ),女,苗族,湖南花垣人,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祁世明(1968- ),男,安徽肥东人,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H315.9

A

2095-4824(2015)04-0043-04

教研项目(2014jyy027)

猜你喜欢
语义学应用型人才英译
摘要英译
条约演化解释:合法性、语义学分析及近似概念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财产权概念的语义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