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利,王淑娥
(贺州学院 人事处, 广西 贺州 542899)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按照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将高校大致按照人才的培养类型和规格划分,可分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多科性或单科型高校、多科性或单科性职业技术学院三种基本类型。新建本科高校是我国自20世纪末以来,几所专科学校合并或单个专科学校升格而建立的高校,主要属于“中间阶层”。截止2014年,全国此类高校(含独立学院)已达到600余所,其学生数量占到全国本科院校学生总数量的50%左右。新建本科院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改革下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是承担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的重要帮手,是国家教育结构政策调整的需要。
根据麦克斯研究院本科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数据发现[1]17,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指标绝大多数都低于老本科院校毕业生。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毕业生在职场上遇到研究性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前后夹击,学校的社会声誉和自身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探究其原因乃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学生与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不够所致。因此将人才培养目标转型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对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然,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当务之急。
贺州学院前身是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位于桂、湘、粤三省(区)交界的贺州市。2003年,贺州市师范学校并入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6年正式建立贺州学院,成为一所全日制多科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现有1万多名在校生。截止2014年3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员工825人,有专任教师500多人,其中正高职称、副高职称共150多人。
加大“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能误解为所有教师都要变为“双师型”教师。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中,既要有学术型,还要有应用型的、技能型。对于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教学团队负责人可以有“双师型”素质的要求,应该是教师队伍整体构成达到多元化结构,也就是说在职称方面,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职业资格,来源上可以是来自企业,也可以来是自科研院所,同时有相当数量教师在业界有一定经历。在教学团队、学科建设中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教师的优势及特长,方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师资队伍保障。学校若要求每位教师既要达到教师要求,又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这是一种狭义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涵义的理解,在工作中既不现实,也到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贺州学院秉承“立足贺州,服务区域,面向基层,突出特色”的办学思路,培养品德好、基础实、专业精、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主动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在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实践中谋求发展。学校《2013-2020发展定位规划》中提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设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以“行业学院”促进学校转型发展,2014年先后和企业地方深度合作,共建餐饮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用友软件学院、村镇干部管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等5所应用型学院。这些蓝图的实现需要一批具有行业和工程背景,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的教师和多元化教师队伍作为基本保障。
科学研究工作是现代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创新科研知识重要渠道。“双师型”教师的优势就是能从实践一线获得真实、可靠的一线数据资料,为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教学依据。高校其自身与当地产业、行业有着天然联系,科研工作以服务地方为主要价值取向,扎根当地企业、行业需求。贺州学院科研方向定位是“以应用研究见长”。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加强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贺州素有“马蹄之乡”的美誉,学校建立马蹄深加工团队,为当地马蹄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山楂是贺州特色农产品之一,学校成立的“中田大山楂”研究团队在广西已颇有名气。贺州依托广西东部族群基地特色历史文化,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研究。
贺州学院已具备结合地方特色发展的天然优势,若能有一支理论基础扎实且实践性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把单纯的理论教学变为探索式教学。学生跟随教师,既能夯实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又能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良性循环,就达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又提高了育人质量,收到“双赢”的良好效果。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贺州学院办出特色、办出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举措。
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中,青年教师属于教师队伍的主体,年富力强、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较快,同时学历层次较高,基础知识较扎实,具备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势。学校通过措施加强年轻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年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使其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践水平,会更加有效地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2]68。
贺州学院教师队伍的优势是年轻教师比例大。35岁以下年轻教师在2014年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中占总教师数的45%,高于同期同类兄弟院校的平均数。这些年轻教师大都具有硕博学历,利用教师队伍年化轻优势,通过“双师型”培养各类措施及途径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使年轻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主力军。
1.“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偏少
据统计,2014年贺州学院“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9.76%,而全国同类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平均数为18.49%,“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远远低于全国同类兄弟院校。且教师的来源比较单一,从人才引进来源上95%左右教师来自于高校毕业的应届博士、硕士。因此“双师型”教师匮乏很难满足学校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双师型”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学校是师范学校历史上发展起来,传统上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的观念,忽视“双师型”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能力较弱。现有的“双师型”教师中,大都是通过“考证”获得“双师型”,真正具有工程背景、行业背景,有业界经历的教师寥寥无几。新引进教师多属于应届毕业生,从学校到学校,其实践教学能力较弱。
3.“双师型”教师培养经费投入占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比例偏低
由于教育部在高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中对学校专任教师数,在硕士、博士学位比例上有严格的合格指标规定。学校往往针对这些指标体系要求,一方面投入大量精力财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另一方面加大校内政策、资金力度让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晋升职称奖励等。而“双师型”教师在合格评估并没用硬性指标要求,因此在培养规划和制度保障方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经费占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经费的比例偏低。
1.由于受所处地理位置、社会经济状况和信息沟通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在历史上是在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升格的,使得一些教师长期停留在师范教学的传统思想中,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贺州地处湘粤桂交界处,其区位优势不够突出,工业欠发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思想观念的更新。因此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教师整体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够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
2.现行职称晋升的评价体制偏重于理论性科研成果,导致部分教师出于职称晋升等自身利益因素的考虑,没有树立顺应形势发展变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了评职称而进行科研的教师偏多,且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而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教师往往在职称评定上得不到更多的认可,难以激发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热情[3]6。
3.学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力度不够大,双方人员的交流和互动不够多。校内教师的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能力较低,而来自企业或行业的具备丰富实践能力的兼职教师数量较少,一定程度影响应用人才的培养。
建设应用型高校,贺州学院任重而道远。在2014年我校人才工作会议上,制定了“贺州学院人才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列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努力建立起“专、兼、聘”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贺州学院在转型应用型高校中,充分认识到“双师型”教师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甚至关乎学校的生存发展。因此全校上下达成共识,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学校发展实际需要,量身制订了科学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构建多元、开放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加快自身发展,建设一支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匹配的师资队伍。
学校重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注重发挥“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作用,制定了相关政策,相继出台《贺州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管理办法》 《贺州学院“双师型”教师奖励暂行规定》及《贺州学院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暂行办法》等,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鼓励教师去企事业单位从事与专业对口的挂职锻炼活动,如享受基础性岗位津贴、餐费补助等;鼓励教师从事横向科研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双师型教师考核机制,对“双师型”教师给予一次性奖励、适当提高课酬标准、增加核定编制数工作量等政策倾斜,并把教师实践能力提升作为晋升职称的重要内容。
此外,学校也要求各二级学院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制订年度培养计划,每年按10%以内的比例选派,以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到二级学院年目标考核中。
学校将“双师型”教师培养任务分解到各二级学院,加大了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力度。二级学院根据教学需要制订年度培养计划,提出“双师型”人才培养数量、规格和具体措施。
第一,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行业资格考试、职称资格培训考试,提高教师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
第二,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实验室等建设,通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技术开发等方式带动一批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第三,按照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对于各级各类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及学科专业群所需的师资,在培养和引进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
第四,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进修(企业挂职)制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规定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三年内至少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进修不少于半年时间。
学校重新完善出台了《贺州学院外聘教师管理办法》,重点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和聘请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到我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师队伍结构多元化。
第一,鼓励各二级学院从企事业单位中聘请优秀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来我校做兼职教师,承担对实践经验要求较高课程的教学任务。课时费由学校承担全部或学校和二级学院共同承担。
第二,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和教学任务安排的具体需要,在不变更其所属人事关系、户籍等前提下,通过签约形式,聘请具有一线实际生产、操作经验的人员来我校承担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毕业实习、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在完成我校“双师型”教师年度工作职责的基础上,按项目工资发放待遇。以我校名义发表的科研成果,按我校有关规定享受科研成果奖励津贴。
第三,要求各二级学院每学期邀请相关或相近专业的副高以上的一线实际生产、操作人员,来校举办专题学术报告,介绍行业或专业目前最新的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设备装置和发展趋势,拓宽本专业教师和学术的知识视野。
学校人事部门进一步完善了管理考核、绩效评价等层面政策,尤其在教师职务评聘和职称晋升方面创新挂钩方法,在制度和政策导向上促进教师自主向“双师型”发展,引导教师积极转型,进一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国家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转型发展院校共同面对的课题,是转型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贺州学院作为广西的地方型高校,若在转型发展中,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进一步拓展开放办学、服务社会的功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将更能彰显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特殊贡献。
[1]陈小虎,杨祥.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2]翟志豪.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与实现[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9(6).
[3]汪文琪.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人才引进与管理”[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