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训练在语言应用能力中的重要性
李玲
(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摘要:语言教学不应简单地把语言当作一门知识来教,而应改变以往重词汇、句法的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篇教学上来,对学生进行语篇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训练,从注重语言能力转向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教学改革;语篇训练;应用能力
突出学生的应用能力是许多高校教学的主要目标。已有的英语教学模式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怎样的改革,使英语教学跟上改革的步伐,引发众多英语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我国以往的教学多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1],重知识传授而不注重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流于精读教学、词汇教学、句法教学,即字、词、句、段的反复性机械重复。进大学校门之前,学生经过十年左右的英语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词汇量及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基本功。因此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放在语篇上,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语篇训练,通过语篇训练的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词句引向篇章,不再简单地把语言当作一门知识来学,而要学会利用语言为自己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部分院校专门开设有语篇分析课,但这种做法常常让学生望而生畏。笔者认为语篇分析可以应用到听、说、读、写、译各种技能训练之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外语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又能增强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应教会学生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把握语篇的框架,理解其谋篇布局,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以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一、语篇与语篇训练
语篇是指比句子更大的语言单位,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语篇的结构、句子的排列、句段关系、会话结构、语篇的指向性和信息度、句子间的语句衔接和语意连贯等都是影响和制约语篇的因素。[2]
康光明把语篇训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宏观结构训练;另一类为微观结构训练。宏观结构是指文章的总体、层次结构及组织。微观结构主要是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识别句子之间的关系符号,探讨一系列句子如何组成连贯的文章。[3]
1.语篇宏观结构训练
语篇宏观结构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篇模式。语篇模式是指语篇中各个主要部分的组合形式,其关心的是语篇组织的宏观结构,是不同的语篇类型中主要内容的不同组合方式。[1]这与康光明的观点是一致的。不同的语篇模式可以体现出不同的语篇语言风格,应用于不同的语篇类型。小说、书信、广告、留言、遗嘱、报纸、日记、收据等都是不同模式的语篇。例如:书信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收信人、正文、结束语、落款、写信日期等,比较正式的信函往往还包括写信人地址、收信人地址、函件参考号(reference number)等。尽管语篇类型、语篇模式多种多样,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角度对语篇宏观结构进行解析:(1)整篇结构:线形结构、层次结构、导言、正文和结束语。(2)篇与段结构:主题句和辅助句连段成篇的方式。(3)篇章结构与思维模式:列举、程序、叙事、描绘、例证、比较和对照、比拟、解说、推理、因果、划分和归类等。
文章由于体裁不同,用词造句、篇章结构也各有特点。如根据内容编排篇章可以分为:定义举例型、比较和对照型、原因和结果型、描述型、时序型、问题解决型。报道性的文章特点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过、原因和结果描述得非常详细。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学生对各种文体、各种体裁的识别力,针对不同材料采用不同的分析手段,以帮助学生从总体结构上抓住文章思路发展的来龙去脉。从总体结构入手,在文章的布局谋篇上下工夫,逐步增强学生对语篇体裁及常用结构模式的敏感性,把学生的视野从语法层面引导到语篇层面,变枯燥的知识点传授课为生动的技能提高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自信心,提高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笔者认为,语篇宏观结构训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语篇的相关文化知识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风格、写作语气。笔者以《高级英文写作教程》的第一篇范文为例,探讨语篇宏观结构分析的必要性。(限于篇幅,全文略,详见教材第二版,第5页)。[4]
课文取自马克吐温的Fennimore Cooper’s Literary Offenses, 以The Delicate Art of the Forest为题, 学生在预习课文之后发现每个单词意思都懂,但语篇意思不懂。教师如果把重点放在字、词、句法的结构讲解上,教学效果是收效甚微,对篇章的理解没有多少帮助,达不到语言交际的目的。其实该文本属于说明文,语篇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每个段落都是由概括性陈述和细节组成,即General statement—Specific statement结构模式。文中的单词,如moccasin, broken twig,neat, daisy等,只是作为例证来批判Fennimore Cooper写作的单调用词及乏味重复。单词本身的意思没有必要去探究,用别的词代替这些词,马克吐温依然可以说明问题。文章标题中The Delicate Art与文中出现的单词sweet, admirable, sailor craft, expert, acute等都应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语气去理解,作者的目的是批判Fennimore Cooper写作的乏味用词和情节编造的随意,语气重在挖苦讽刺。文中很多单词都是取其反义,用于讽刺。不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写作语气,就很难理解课文的意思。只有从篇章宏观方面去引导学生,并加以训练,学生语言输入才会更加有效,对篇章的把控才能恰倒好处,反过来,也会有益于学生的语言输出,听、说、读、写、译技能才能大幅度提高。
2.语篇微观结构训练
语篇并非是互不相关的句子的简单堆积,而是意义相联系的句子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通过各种衔接手段(cohesive devices)而实现的有机结合。篇章与非篇章(non-text)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篇章性(texture),而篇章性是由衔接关系(cohesive relation)形成的。因此,衔接手段是篇章的重要特征之一。[5]
衔接是语篇特征的主要内容,是一个语义概念,体现语言的表层结构,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也是一个语义概念,它也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指语篇中语义的关联。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6]
根据康光明及众多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相对于语篇模式、作者的写作风格而言,探讨语篇句际间的衔接与连贯就是探讨篇章的微观结构。在英语听、读教学中,要训练学生识别这些衔接方法、连贯途径,更好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在说、写、译教学中要采用这些方法来组织篇章,使自己的表达清楚易懂。
同时,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明白,语篇中有无衔接手段只是鉴别其篇章性的因素之一,是语篇表层结构上的,是“形式”连贯。除此以外,语篇连贯与否,或者说是否具有篇章性,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语义的连贯,只有语篇中的深层语义连贯,才具有真正的粘合力,只有这种语义连贯具有逻辑联系时,表层的衔接手段方有可能和有用。没有意义上的联系,诸如连词之类的衔接手段很难增强语篇的连贯。[5]
有些语篇的前后两句即使有结构上的衔接性,但仍无逻辑上的连贯性。进行篇章微观结构训练可以使英语教学摆脱传统的句子层面上的语言用法教学,进入篇章范围内的语言应用教学。如John broke the glass. The glass was broken by John.这两句在句子范围内看都是正确的。但不能构成有意义的话语,因为尽管前后两句有结构上的衔接性,但无逻辑上的连贯性。只有What did John do? John broke the glass.或 What happened to the glass? The glass was broken by John的话语结构是恰当的,而且人们更通常地使用代词来代替重复出现的名词:He broke the glass. It was broken by John. 因为这样改成的句子简练,而且由于代词在句中轻读,从而使句子中的旧信息在读音上得到了恰当的处理。而What did John do? The glass was broken by John或What happened to the glass? John broke the glass.的话语结构是错误的,因为篇章上的衔接和连贯才是确保命题展开的方法。前两篇话语的衔接纽带是John(He)和glass(It),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保证了命题的展开合乎逻辑,因此话语具有结构上的衔接性和逻辑上的连贯性。
然而,并非所有的篇章都有连接信号,都有粘合性。如:A: Has Joe been here this morning? B: I went shopping.这两句中语言交流者要想象其上下文的情景,补充其省略了的命题,展开连接纽带,理解出逻辑上的连贯性,使语篇得以成立: A: Has Joe been here this morning? B: (Sorry, I don’t know.) I went shopping and I have just come back. 从而这样的篇章仅有逻辑上的连贯性,但无形式上的粘合性。但如果句子组合失去了逻辑上的连贯性,即使有结构上的粘合性,也不能成为篇章。篇章教学就是要研究篇章纽带,要分析篇章结构。
笔者把连句成篇的纽带概括为三大类:(1)逻辑纽带(logical connectors),即过度词:时间、空间、列举例证、引伸、转折、推论、总结等方面的过渡词。(2)照应关系(referential ties):人称、指示、比较等。(3)词汇纽带(lexical connectors):关键词的重复、同义词及近义词的使用、平行结构的使用等。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探索行之有效的表达方法,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如:在听力教学或阅读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其上下文的情景,补充其省略了的命题,展开连接纽带,理解逻辑上的连贯性。在写作和口语及翻译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在没有语言环境时,衔接手段的使用可以在作者和读者(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有意识地通过衔接手段获取和提供信息是行之有效的交流方法之一。
二、教学中的语篇训练策略
1.宏观和微观上的把控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把控语篇。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篇章的宏观结构训练,引导学生熟悉语篇模式、语篇的语言风格、语篇的相关背景知识、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目的和语气等,还应进行篇章微观结构训练,理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识别句子之间的关系符号,探讨一系列句子如何组成连贯的文章。
2.教学侧重点的转移
我们应从一味注重语言能力转向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以提高应用能力。培养这一能力的主旨在于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调动学生的个人经验和篇章知识图式,并通过篇章训练汲取知识,实现自我成长,而不仅仅是选对多项选择题。当然在语言学习中学生也大都汲取和调动原有知识,但这种做法常常是不自觉的,需要我们提高到理论高度,设计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去应用和发展应用能力。
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译涉及的文章题材、体裁具有多样性。教师在教授外语时,不必刻意追求语法现象的解释,而应注意文中的信息本身,只要材料能够使交流的双方理解就够了,至于文中出现的语法学生会自然习得,或在练习之后教师给以指点。
3.多种因素的综合
篇章训练还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因素、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以把握他们的知识结构、认知风格和情感因素,从而决定选材、分析篇章时的侧重点和注意点。
4.课前的充分准备
教师在备课中不能只考虑和选择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的语言点,更重要的是充分准备在语篇水平上对课文的认识和分析。
大千世界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外语教学应在保留美好东西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篇章教学克服了只重语言点的讲授、课堂教学刻板,学生被动接受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使语言教学提高到一个更高层次,不仅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听力、翻译也大有裨益。语篇分析训练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关联性和可预测性,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对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大有帮助。语篇训练需要教师精心安排教学,利用所有机会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来实现。这样的做法与众多高校提出的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改要求是相符合的。
同时通过语篇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语篇模式的相关知识,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建立相关图式和观念,有利于以后新知识的建构与掌握,为实现终身学习,提高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宏新,张传燕.基于语篇模式分析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3):75-78.
[2]侯春杰.语法隐喻的篇章实现功能[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5-9.
[3]康光明.语篇语言学及语篇例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39-41.
[4]王振昌,毛卓亮,董启明.高级英文写作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5-7.
[5]左岩.汉英部分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37-42.
[6]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0-11.
(责任编辑:刘应竹)
On Importance of Discourse Teaching in Improving Linguistic Proficiency
LI L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441053, China)
Abstract:Language teaching in university shouldn’t treat language as a kind of knowledge, but should change the conventional down-to-up teaching mode and put the emphasis on teaching discourses, training students by analyzing discourses from perspective of macrostructure and microstructure. Teach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students’ pragmatic ability instead of lingustic ability, thus to enhance their comprehensive linguistic proficiency.
Key words:Teaching reform; Analysis of discourse; Linguistic proficiency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5)04-0077-04
作者简介:李玲(1965— )女,湖北枣阳人,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03-09;
修订日期:2015-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