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的伦理成因解读

2015-03-27 17:33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的伦理成因解读

王慧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美国作家德莱塞的经典现实主义小说《美国的悲剧》中含有丰富的伦理内涵,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看,其主人公克莱德的经历蕴含着真丰富的伦理因素。文章从克莱德自身出发,就他的伦理身份认同、所面临的危机和选择以及内心的冲突等方面,探求造成其陷入道德困境和欲望悲剧深渊的成因,既而分析该人物所蕴含的伦理因素。

关键词:克莱德;《美国的悲剧》;伦理身份;伦理选择

《美国的悲剧》(AnAmericanTragedy)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于192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德莱塞的现实主义创作取得了新的成就。这是他又一部深刻揭露美国生活方式的优秀作品,一经问世就备受关注,研究领域涉及广泛,如经济学中的消费主义、接受美学等。笔者认为,近年来兴起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同样适应于此文章。“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历史精神审美的形象建构,是人精神活动的产物,不管自觉或不自觉,都必然反映着人类特定阶段对人的本质和生存状态的认识。”[1]因而,某个特定时代的作家所持有的伦理道德观念总是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以某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文学作品里。《美国的悲剧》中就含有丰富的伦理内涵,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看,其主人公克莱德的经历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因素,一切事件都围绕他展开,其他的人物只是为了陪衬他说明他。那么对于一个如此重要的人物,他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存在于文本中?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克莱德面临着重大的“危机”,陷入了道德困境。他被迫做出选择,而正是这些选择引导他走向悲剧,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本文将从克莱德自身出发,就他的伦理身份认同、所面临的危机和选择以及内心的冲突等方面的表现,来探求造成其陷入道德困境和欲望悲剧深渊的成因。

一、身份认同与伦理危机

身份认同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社会成员在确定自己身份之后就有了自我确认感,从而与世界相处时就有了确定的方向定位。传统社会中的个体身份是由他们出身的家庭、特定的等级和集团决定的,因为这些因素都是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当代英国著名社会学家迈克·费瑟斯通指出,在消费社会中身份认同的建构可以通过选择生活方式来实现。在《美国的悲剧》中,小说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思就面临着一个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难题,这是他整个人生道路面临的一次危机抉择。而克莱德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就是通过选择相应的生活方式来完成的。从克莱德的出身可以预见到他未来可能会是一个传教士,这是因为克莱德的父母是传教士,如果不发生意外他也会成为一名传教士,这是他最初的身份。可是在19世纪的美国,传教士虽然在精神上很富足,但在物质上却很贫乏,贫穷导致其社会地位非常低下。那克莱德是否承认自己的这一伦理身份,并且按照传教士的生活方式生活呢?

克莱德在小说中出场时他才12岁,跟着家人在街上传道。当家人都在满怀信心地唱着对天神的赞美诗时,他“闲不住地两脚替换站着,两眼俯视着,充其量只是半心半意地在哼唱。”[2]6从这可以看出克莱德不认同也不喜欢父母的职业,不想跟着他们一起在大街上抛头露面。而12岁,在心理学上来说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从童年期过渡到成人期的发展阶段,从10至12岁开始,到18至21岁结束。”[3]1170在一般情况下,青春期的孩子是具有叛逆性,那么克莱德不愿意和父母传道是否也是属于叛逆呢?笔者认为克莱德不是叛逆,他只是在替自己寻找一个“同一性过程”[3]121。青少年在青春期中会出现一个“寻找同一性的过程:他们要发现自己是谁,是怎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3]121可见,正处于青春期的克莱德的“半心半意”的态度透露出他在开始考虑自己需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克莱德明白父母的这个行业是被人瞧不起的,很寒碜很卑微,他打心底里不愿意干这样的事。他不认同父亲的传教士身份,也不打算子承父业,他不愿意被别人看低,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所谓的成功人士: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物质供应充足。这使得他在传教士身份和成功人士的身份之间彷徨,这两者之间的取舍,决定了他以后的路。从小说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克莱德选择成为成功人士,也从而走向了通往危机的道路。

克莱德选择了离开家庭独自去社会闯荡,这代表他去追寻自己的新身份,也就是梦想中的成功人士。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克莱德决定舍弃传教士身份,这是对传教士伦理身份的否定,是出于对父亲的对抗。在离开家庭后,克莱德先去杂货店当助手,后来去格林戴维逊大酒店当侍应生,他变得有钱了,他开始去接触那些在父母眼里看来是很世俗很邪恶的东西——戏和电影,同时也初步地接触到了女人。离父母的告诫越来越远了,离他的愿望越来越近了——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衣冠楚楚地年轻人,富有引诱力,上剧院、看球赛、跳舞、开汽车兜风等。这就是成功人士生活的方式,而克莱德正在体验。同时他也开始欺骗父母,说自己赚得很少,后来还为了给自己的女友买衣服而选择不帮助自己的姐姐。此时的克莱德已经成为了一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弃家人不顾的人,他把自己的私欲、享乐放在了第一位。

这个时候,克莱德已经从传教士身份中脱离出来,慢慢地接近了他曾经向往的生活,这种生活似乎已经很接近成功人士,有了工作,有了金钱也有了女人。但是一场车祸打破了这一切,使克莱德的物质享乐生活暂时告了一个段落。为了躲避惩罚,他逃离了,落得了流落异乡的后果,从而步入了另一个危机,也面临另一个选择。

二、伦理选择:个人欲望与道德困境

在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中,伦理选择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伦理选择指的是人的道德选择,即通过选择达到道德成熟和完善;另一方面,伦理选择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道德选项的选择,选择不同则结果不同,因此不同选择有不同的伦理价值。”[4]成为成功人士,是克莱德为自己选择的新伦理身份,而这一伦理身份的确认,直接影响到克莱德以后的人生道路。在这一部分的道路上,克莱德面临着两个道德选项之间的艰难伦理选择。

小说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克莱德在出车祸后一直隐姓埋名,直到遇见他的亲伯父塞缪尔·格里菲思,他有一家规模宏大的领子工厂,非常富有。这位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的成功商人为克莱德追求自己的欲望提供了某种契机,经由他伯父的帮助,来到了伯父居住的小镇,进了伯父开设的领子厂,为他步入上流社会递交了一张体面的名片。而正是这种契机和名片既使克莱德成功地接近上流社会,同时也使克莱德陷入了道德困境和欲望罪恶的深渊,沦为了杀人凶手。因为他碰到了两个女人:桑德拉和罗伯达。桑德拉如催化剂,使得克莱德渴望成功的欲望不断攀升;罗伯达,却使得克莱德陷入了道德的困境中。

桑德拉漂亮可爱,来自于上流社会,集美貌和财富于一身。罗伯达纯洁善良,具有坚强意志和信心,但她却和克莱德来自同一个阶级,家庭贫苦。桑德拉的优越使得克莱德遥不可及,于是他诱奸和欺骗了罗伯达,从罗伯达那里得到了安慰和满足。但是和桑德拉的巧遇破坏了这一切,尤其是桑德拉也被克莱德的外在魅力——穿着打扮、举止谈吐、性格态度等所倾倒。而克莱德为了他那梦想中数不尽的财富、姿色和特殊的社会地位,他的天平严重地偏向了桑德拉一边。他冷淡疏远了罗伯达,和桑德拉参加各种舞会,这时他和桑德拉的感情也更进一步了。可是,罗伯达的怀孕打破了这一切,当罗伯达为怀孕而向他提出结婚的字眼时,他急了,而且多次让罗伯达堕胎都不成功,这是他罪恶的开始——选择扼杀自己的孩子。他不知道要怎么做,他不愿意跟她结婚,一旦跟罗伯达结婚,那么跟桑德拉在一块儿找到的欢乐就会化为泡影,他陷入了骇人的道德困境中。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对道德的理解,有这样的看法,“我们所想到的,便是由忠诚、自我牺牲、隐忍的精神、博爱等文字所表达的东西。”[5]如果做不到这些,就是有违道德的。而克莱德就是没有做到忠于罗伯达,没有为罗伯达牺牲,做不到隐忍和博爱,才使得他陷入了艰难的道德困境。他不知道怎么办,直到在看到一个关于情侣溺死的报道时,他才想出把罗伯达也溺死的办法,这样他就可以毫不费力地用很自然的方法把事情给解决掉,这加剧了他的罪恶。于是,他用自己的双手把罗伯达的生命结束了,为了使他能借由桑德拉离那个上流社会更近一步。殊不知,这一步反而将他彻底与那个世界隔绝起来,更糟糕的是,他自己也走上了不归路,离死亡也很近了。

为了桑德拉,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为了能够踏进上流社会的门槛,克莱德不仅是背弃了罗伯达,抛弃了道德,更是选择杀害了自己的女人,他已经完全泯灭了他的人性。在人性的天平上,他完全失去平衡,也注定了他的悲剧和死亡。这一情节揭露的不仅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金钱和享乐主义思想对青年人所造成的腐蚀,而且说明了造成这种人生悲剧的根源是美国的经济繁荣和道德堕落的矛盾状态。而所有的这些都是通过克莱德这一个个体来体现的,通过展示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失败者的悲剧来展现“美国梦”的幻灭。

三、悲剧成因:人性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失衡

从《美国的悲剧》成书过程可以看出,克莱德本性并不坏,原本是个纯洁无辜的穷苦孩子,但这样的一个人最后却成为杀人犯,是什么原因使得克莱德的人生轨迹发生这样的转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克莱德做出那样的选择使自己一步步往悲剧泥潭里深陷下去呢?这归结于当时在美国被大众所接受的社会伦理环境的影响,即所盛行的的实用主义伦理和进化伦理。克莱德所做出的选择表明他是实用主义和进化论思想的忠实追随者,正因为这一选择使得他丧失了最初的人性,导致人性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失衡,才酿成悲剧。

悲剧的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美国,当时的美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科技急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的进程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贫富阶层对满足自身关于工作、生活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日益复杂,迫切需要找到一条出路来实现梦想。而此时在美国兴起了一种新的哲学理论——实用主义,哲学家培尔斯最先提出实用主义的概念,其特点是“切实可行、民主作风、个人主义、机会主义、天然形成而不露人工痕迹、对未来抱乐观主义态度,所有这一切都奇妙地同一般美国人的气质一拍即合。”[6]142凭借这一特点和美国人对于梦想的渴望,实用主义很快就被美国大众所接受,“实用主义不仅同美国民族性一拍即合,而且它的推断和结论同最真实的美国思想和谐一致。”[6]143后来詹姆斯把实用主义从哲学延伸到道德领域,发展成为实用主义伦理学理论,是一种实践的伦理学。作为一种伦理学理论,实用主义的主要目的是认知目的和道德目的,“它在认知方面的用途主要在于它是一种认知工具,能够把我们引向未来的事实;它在道德方面的用途在于它具有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功能。”[7]308而在詹姆斯看来,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深刻区别在于“随遇而安的情绪”和“奋发的情绪”之间的区别。[7]307其中,有着“随遇而安的情绪”是不容易作恶的,而在“奋发的情绪”中,我们则倾向于对眼前恶的视而不见,因为它目的在于追求更高的道德理想。因此,实用主义伦理学强调的是道德主体的欲望、需要和目的。

除此之外,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物竞天择和弱肉强食等观点也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这一代人。进化伦理是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进化伦理学是一种“现实的伦理学”。[7]4托马斯·赫胥黎在他的《进化论与伦理学》(EvolutionandEthics)一书中有这样的观点,“所有的生物为了自我保全,都会自发地展开同别的生物的残酷的斗争。于是,宇宙进化过程中的自然状态,就是一个各种生物‘自行其是’的状态,即每个生物都不得不具有‘自私’的天性。”[7]105所以,自私也是进化伦理学的表现。不仅如此,进化伦理学也主张“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这就突出强调“强者”的权利,即强者可以占有多的社会财富,有优越的社会地位等。所以,处于较弱的一方就具有物质缺乏、社会地位低下等一些特性,在与强者的竞争中,很容易被社会摒弃。

在《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并不是一个生来就恶的人,只是从小和父母一起在街头布道的经历使他知道别人看不起他们所做的事情,如果他继承父母卑微的职业,那他肯定也会过得很贫穷、很寒碜。进入社会后,整个社会展现在他面前的是这样一个局面:有钱的人可以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他们享受这一切,甚至成了道德高尚的标志,而像他们一家这样穷困的人,却是卑贱低下的,要忍受别人的白眼,被人瞧不起。这样的资产阶级道德标准,迫使他产生了要自己自立的念想——他不能向父母一样去传道,受人讥讽,而要自己闯荡。他渴望凌驾于他人之上,他要挤进上流社会,成为当中的一份子,而姐姐受人诱惑,怀孕后又遭抛弃等这些腐败、堕落、自私的景象都在他年轻的心灵上烙下了深深的、罪恶的痕迹,也开启了他走向深渊的大门。他开始为了自己的愿望而奋斗,变得自私自利。接触到金钱和形形色色的人后,他越来越知道金钱的好处,可以帮他得到女人,可以去享乐——喝酒、赌钱等。因此他想方设法能够出人头地,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克莱德为了自己伦理身份的定性而选择离开家庭去社会独自闯荡,而金钱的诱惑和腐蚀,使他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为此他不断地依据现实条件的变换来转变自己的身份。对于克莱德来说,桑德拉和罗伯达的择弃是很关键的一步:如果他和罗伯达结婚,那么他一辈子就只能在伯父的工厂里当个小领班,永远都没有踏进上流社会的可能;但如果他可以和桑德拉结婚,那么在不久之后,他就会成为上流社会的人物,他曾经梦想得到的一切就都可以实现。这两者的差异是如此的巨大,也难怪为了那“奋发的情绪”,克莱德会把罗伯达骗到湖上将其杀害,虽然他不想杀害她。但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和成功,在罪恶心灵的驱使下,在金钱的利诱下,他必须除掉罗伯达这个阻碍物,以换取一张通往富贵道路的通行证,最终却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由此可见,整个故事中,克莱德自始至终都在为自己的出路而打算,为满足个人的欲望。为了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他“由善及恶”,在实用主义和进化伦理的影响下他选择了犯罪的道路,塑造了自己的悲剧人生。他的所作所为都显示着他抛弃了最初的善性,在遵循着实用主义伦理和进化伦理。正是这两种社会伦理因素的作用,使得克莱德的性格形象一直在扭曲地发展,由善及恶,他面临一系列的危机选择,包括自己的伦理身份定性,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及其最后的个人欲望的悲剧走向,在经过挣扎冲破了内心和外在的伦理冲突后,渐渐地扭曲、变形,从而演绎出一场人性伦理感情和社会伦理环境失衡的悲剧。

德莱塞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塑造的克莱德形象并不是一个偶然,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当初德莱塞在构思这部作品之前,就已经累积了15起这类谋杀案的资料,这些案件都是关于年轻的恋人为了满足个人欲望另行高攀、爬上显位,而残忍地害死对方。这和当时主导的社会伦理环境不无关系,更在于说明实用主义与进化伦理并不仅仅是相对于克莱德一个人而言,而是在社会中具有共性。只是在当时主导的社会伦理环境的影响下,需要的并不是愚昧地生搬套用,而是要有一个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无论何时,我们都要有人性,需要保持最初的那颗善心,而不是通过模仿卑劣甚至犯罪手段而发财的“伟人”的手法,去满足个人私欲。正如德莱塞自己说的一样,克莱德不是一个英雄人物,而是一个“欲望强烈,而又资质可怜”[2]9的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向往发财、出人头地的人,但最终未能圆了“美国梦”,反倒搭上了自己性命的悲剧人物。[8]他的悲剧不仅包括他个人的悲剧性遭遇、他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和伦理身份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权衡好社会伦理环境和人性伦理情感之间的关系,导致了两者的失衡,从而酿造了生命的悲剧。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当下性质[J].外国文学研究,2005(1):21-23.

[2]西奥多·德莱塞.美国悲剧[M].潘庆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3]桑特罗克.心理学导论[M].吴思为,岳盈盈,赵敏,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67.

[5]舒远招.西方进化伦理学——进化论运用于伦理学的尝试[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6]康马杰.美国精神[M].杨静予,南木,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7]唐凯麟,舒远招,向玉乔,等.西方伦理学流派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胡铁生.《美国文学论稿》:论德莱塞小说的悲剧性——透视美国政治制度下的人际关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113.

(责任编辑:倪向阳)

Interpretation of Clyde’s Ethical Causes in An American Tragedy

WANG Hui

(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literary ethics, An American Tragedy, a classic realist novel by the American writer Theodore Dreiser, contains rich ethical connotation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asons why the hero Clyde fell into the abyss of moral dilemmas and desire tragedy, to further analyze the ethical factors of Clyde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Clyde himself, his ethical identity, the crises faced and the inner conflicts.

Key words:Clyde; An American Tragedy; Ethical identity; Ethical choice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4476(2015)04-0073-04

作者简介:王慧(1989— ),女,湖北咸宁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4-12-29;

修订日期:2015-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