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招群
(安徽省池州市国家税务局,安徽 池州 247000)
在全省16个地级市中,池州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辖区内没有上市公司,省局列明的大企业也很有限,以中小企业为主。池州市所辖三县三区,分别为东至、石台、青阳、开发区、贵池区、九华山风景区。市局列明的重点税源企业大部分都集中在开发区和贵池区,这两个区的税收收入占全市税收收入的60%以上。
2014年年初,池州市局成立了直属税务分局,主要负责市局列明重点税源企业的评估,各县区管理局负责辖区内其他企业的评估。为防范和控制税收风险,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降低税收流失率,池州市局制定了重点税源企业纳税评估工作实施方案。
目前,池州市国税局监控的中小税源企业约1.1万户,涉及85个大类行业,345个子行业。针对中小税源数量多、单位体量小、行业分布广、评估人员相对偏少的实际情况,运用风险管理理念,突出行业特点,建立起“典型剖析、集体约谈、重点评估、全面提高”的行业评估长效机制。
为规范评估审核评析、约谈举证、实地核查各环节操作,结合中小税源特点,市局统一规范了审核评析、约谈举证、集体税务约谈、实地核查等评估流程的工作标准,初步实现了纳税评估工作环节有标准、操作有指引、考核有依据,促进了纳税评估工作的规范运行,并逐步摸索出一套行业评估工作经验,即收集数据,分析行业风险;组织团队,制定评估预案;确定对象,开展集体约谈;评价总结,巩固评估效果。
同行业纳税人在经营模式、生产流程和税收风险上具有可比性。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增值税申报表及附列资料和所得税申报表等资料进行逐户分析,计算出每一户纳税人的增值税税负率和所得税贡献率,并按照税负率和贡献率划分纳税人风险等级,分级分类开展集体约谈。通过集体约谈方式,对整个行业纳税人开展纳税辅导和风险提醒,帮助纳税人自查自纠,提高纳税遵从度。
在开展典型剖析,全面、准确掌握行业经营特点和管理规律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本地典型性的行业评估模板,提高了评估指标的科学性、针对性。同时,优化日常管理程序,对自查补税后符合税负率等相关指标要求的纳税人不再启动实地核查程序;对不主动自查或自查补税后仍未达到税负率等相关指标要求的纳税人,立即启动实地核查,切实提高行业征管质量。
对纳税评估主要工作环节制定标准,引导评估分析、评估约谈与实地核查等工作有序开展。
案头分析是纳税评估的起步阶段,包括信息准备、风险分析、应对建议三方面内容。
在开展具体评估前,评估人员应掌握以下基础信息:企业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包括主要产品及营销情况、主要原材料及采购情况、主要生产设备情况以及年生产能力、主要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等。财务核算情况,主要包括财会人员情况、财务处理方法等。以省局下发的税收风险识别报告为依据,结合涉税基础信息,开展具体的税收风险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作《评估分析工作底稿》,详细记录评估分析的情况。对省局提示的疑点全部被排除,同时也未发现新疑点的,直接终止评估;评估人员在分析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明显存在虚开或接受虚假增值税专用发票现象的,以及违法违规行为多次发生的,直接转入下一步评估处理环节;凡不属于上述情况,评估人员应在《评估分析工作底稿》中详细记录发现的疑点问题,制作约谈提纲,转入给约谈举证环节。
评估约谈,一般情况下对列为约谈对象的纳税人逐户开展个别约谈;对于纳税人数量较多、产品多样的行业,可分别组织产品相近的企业进行集体约谈,增强约谈辅导的针对性。做好评价总结工作,集体约谈结束后,应根据企业自查情况制作《行业集体约谈情况表》,归纳、分析企业自查反映的问题,并对集体约谈效果进行评估。
主要针对纳税人存在的疑点问题、准备检查的纳税人会计账户以及检查账户时的注意事项。对经批准开展实地调查的,评估人员应制作《税务检查通知书》,事先通知纳税人,并安排检查时间。实地调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出具税务检查证件和税务检查通知书。实地调查过程中,评估人员应制作《纳税评估原始记录》,经纳税人签字,并加盖企业印章。对重要的凭证,应进行完整的复制。实地调查结束后,评估人员应将纳税人的违法问题进行归纳,制作《实地调查工作底稿》,由企业负责人签字并加盖企业印章。实地调查结束后,由调查人员提出初步处理意见,移送评定处理环节。对存在问题的纳税人,要求其补缴税款和滞纳金,同时要求纳税人制作调帐凭据,并报税源管理部门备案。
按照评估专业化要求,利用流程控制原理加强评估各环节的管理和重点环节的控制,提升评估工作绩效。在开展行业评估的前提下,应按风险识别、风险应对、风险处置的思路,对评估工作进行流程化处理。
修订完善纳税评估操作规程,逐步构建从确定对象到信息采集、审核分析、约谈举证、实地核查、评估处理等整个评估过程的流程化运行模式和服务、管理、稽查各部门联动配合的内部运行机制,保证纳税评估工作有序开展。同时,探索建立纳税评估工作岗位责任制、岗位轮换制、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追究制等机制,加大日常检查与考核的力度。
合理设置评估各环节岗位。明确界定岗位职责,将工作责任细化到岗、落实到人,避免出现职责交叉或缺位现象。二是对管理人员进行科学分类。根据每位干部业务能力和特点,组成松散型案头分析、约谈举证、实地核查和成果评价小组或团队,分别专门从事疑点分析、约谈和实地核查、复核评估质量等工作。
建立评估复审制,由复审岗人员选取一定比例已评估户,对照风险应对底稿内容,判断风险点是否排除、适用法律政策是否准确、评估流程是否到位、执法文书是否正确、资料是否齐全,对复审中发现的问题,责令评估人员纠正或补正,切实提高评估工作质量。
一是开展评前交流。每月纳税评估计划下达后,直属局、市局各参与评估的业务科室、税源管理部门可以选取部分案例,分别安排专人进行案头分析,各自形成案头分析报告,在评前交流会上相互交流、点评,提高评估人员工作水平。二是开展评中审议。每月开展两次纳税评估集体审议会议,对纳税评估建议税款达到一定金额、需移送稽查的纳税评估对象进行集体审议,规范评估人员的执法行为。三是开展案例介绍。按月选取典型案例开展案例分析介绍会,从案头分析、评估方法、核实过程、处理决定、管理建议、评估启示等方面介绍成功经验,通过重点解剖和典型引路,不断拓宽评估人员的工作思路。四是实施分类分级评估制度。合理配备人力资源,根据纳税人风险等级,建立三级评估人员应对机制,实施差别化风险防控管理。
池州市局每年组织全市优秀评估案例评选活动,每个参评单位报送一到两个评估案例,集中汇报评审,将大家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一起交流,对池州国税的整体评估水平和工作热情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最近两年,省局在纳税评估方面出台的政策和指标不少,但是真正适用于评估小微企业却不多,各地市都自己研究了适合本地企业结构和行业规模的评估方法和不成系统的小数据模型,建议省局可以整合一个评估的大数据平台,让全省各地市的评估数据可以全方位的交流和借鉴,借此提高安徽国税的整体评估水平。
[1]梁云凤,徐光涛,吴蜻.纳税评估制度框架构成要素「J」.税务研究,2006,(2).
[2]谭光荣.选择纳税评估指标的局限性及应对措施[J].税务研究,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