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语境下提高大学英语听力的实证研究
胡玲,梅蓉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200)
摘要:传统课堂上听力教学模式单一,学生成绩得不到提高。为寻求一个新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本文通过运用数据统计软件将两个组同学的英语听力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在多模态语境下学生英语听力成绩和跨文化交际素质得到提高的结论,此项试验也证明了多模态课堂下听力教学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多模态语境;英语听力;有效性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创新。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如计算机,投影仪,语音设备等大量的引进课堂,这样就有效的推进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然而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中主要还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这样就造成听力课堂单一,死板,缺乏灵活性,这样的教学直接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导致长期以来大学生听力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交往中对听说能力要求又不断提高。而在最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中,听力部分的分值提高到了35%。因此,在英语教学改革中,大学英语听力课堂迫切需要一种能快速有效的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教学方法。
上海外国语教授陈坚林(2005)指出:外语教学中应该灵活综合运用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模式,未来的外语教学将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方向发展。另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教学模式的规定“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是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英语教学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应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因此,如何改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是英语听力教学的重点。而将多媒体多模态乃至多元智能教学和听力课堂结合起来将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多模态指包括口语、书面语、图表、图像、空间以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模态模式即运用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教学的现象。
多模态话语分析和多模态话语在教学中的应用是近十几年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在国内,对多模态理论研究起步较晚,2013年李战子在《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一书中,从社会符号学角度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这是我国最早介绍多模态理论。此后,胡壮麟(2007)指出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朱永生(2007)认为模态是指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包括语言、技术、图像、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种感知模式全方位学习知识。黄创(2009)认为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已经进入了超文本时代,可以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广泛的信息互动的活动。多模态教学侧重于师生互动间的语言形式即接收和感知的形式,融声、光、电为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汤文邵(2014)在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反思中提出,多模态听力教学能在课堂内增强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通过多种感官互动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并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在国外,R.Barthes是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面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在1977年发表了论文《图像的修辞》,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开始有功能语言学者以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把对语言社会符号性的研究拓展到图像、声音等符号资源。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语言不是唯一的意义表达手段,其他的非语言模态如视觉图像、声音、颜色布局等在交际中都参与了意义的构建,因此同样具有功能。Royce(2002)研究了不同符号在多模态话语中的互补性以及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等。Guichon和McLornan(2008)研究了多模态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程设计原则和方法。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多模态模式的探究,我们得知“多模态教学”概念是在现代信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类进入超文本时代,学校可以通过建立语音室、校园网进行多模态教学。借助一些媒体资源,听力教师可以有效地选择有声有色的真实语言资料,如VOA、BBC、TED、公开课、动态图片等,让学生在听力课上从单纯的听,到听、见、读、写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借助多模态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声、像、图、文四维立体的交互训练氛围,使学生拥有视觉、听觉、感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刺激,从而提高英语听力能力。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本实验目的旨在检验学生在接受多模态教学模式后能否在听力能力上得到提高,并引导学生自主地、快乐地进行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学习以及文化素养的培养,从而使他们适应多
样化、网络化、自主化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同时使教学效果合理化和最大化。
研究假设为:多模态语境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二)研究对象
本实验的研究对象选自武汉工程科技学院2012级非英语专业会计本科生60名。所有研究对象均参加了大学英语听力分级考试。
要求:听从教师安排的学生,有一定的合作精神,时间上可以随时听从安排。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题库分级试卷、听力试题、全新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学生选用的教材是上海交通出版社的大学实用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这本教程专门为普通本科非英语专业学生编写,旨在通过现代化手段使学习者从视、听入手,欣赏原声视频片段,达到能迅速准确地获得信息、娴熟地运用各种实用的听力技巧,能流利表达对某一主题的观点、拓展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等学习目标。
(四)研究过程
2013年9月进行英语听力分级考试,根据考试的听力成绩,共选择60名学生成绩相当的学生。这60个学生分成2班班,他们是刚升入大二的会计学专业学生。其中30名组成实验组,30名组成对照组。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实验前测的分级考试成绩相当,所以有理由认为实验结果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教学模式造成的。
实验组和对照组每周平均有4课时的英语课,一共上32周,分上下学期来完成。由一位老师同时承担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任务,使用教材为上海交通出版社的大学实用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册。不同的是,实验组每周的听说课在学校的多媒体语音室自主学习,老师只是起指导监督作用。此语音室安装了现代化的语音设备,有大量的影像,视频,图片等资料。对照组则在普通教室进行。
实验过程中,以第四单元Travel and Entertainment为例,实验组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关于旅游和娱乐的词汇,搜集自己旅游过的城市,并准备好介绍这个城市的PPT或视频。在这个阶段,教师发挥模态选择者和任务设计者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完成视觉和听觉到大脑理解,并且启发思考并通过短片的方式进行模态的转换。课堂上,使用课本听力和视频材料完成练习。练习前提醒学生听力小技巧,如关键转折词、数字关系、人物关系等。听完短文后则要求学生总结留好关于介绍城市的人口、位置、文化、风俗习惯、美食、交通及天气的词汇及表达等。紧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整理的资料围绕城市和娱乐这一主题开展小组讨论,并以小组代表总结的方式展示讨论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消除传统听力教学中的形式单一、学习者被动接收,从而发挥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最后开展情景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扮演导演和游客的角色,由全体学生进行点评。在课堂阶段,教师通过设定不同的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不同模态之间的转换以及角色的互动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课后阶段,老师给学生通过网络的形式提供一些关于城市与娱乐的视频,并让学生就视频内容进行讨论。这样就使将课内的内容延生到课外,将信息输入及时进行加工,并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将新的信息输出。这是多模态教学模式中多感官进行互动,内化和巩固学习者的知识体系。
对照组30名学生则在普通教室完成听力训练,课后完成书面作业。
最后两组同学参加同样的大学英语听力考试。本实验的数据统计与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采用的统计方法是T检验。
(五)数据分析
对此次听力的考试成绩做了t检验,结果是实验组的听力M均值是25.97,对照组成绩则是21.94;样本T检验,t= 4.963,p=0.000<0.05),数据表明,实验组的听力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听力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性。
实验结果证明,经过一年的多模态自主听力教学,学习者的听力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这种听力水平的提高是通过学习者视、听、触等感官交互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最终提高了多元识读能力。
另外,学习者在多模态语境下听力提高的同时,口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对学生两次访谈和口试发现,实验组的同学在西方文化知识方面比对照组要丰富。另外实验组的同学还能流畅自如地用英语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说明将多模态教学法用于听力课堂,不仅提高听力成绩,而且对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有好处。
多模态听力教学能在课堂内增强学生在听力理解过程中通过多种感官互动达到对知识的内化,并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在各种整合课内主题的材料帮助下完成任务,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把听觉、视觉、触觉等各个感官调动起来,进一步加强知识的内化(李宝宏,2012)。通过上述的实验数据分析,多模态语境下的教学模式首先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能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网络技术,改革创新教学手段。其次多模态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后多模态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开放式、自主式学习英语,达到英语听力成绩的提高和其他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Guichon&McLornan.The effects of multimodality on learners: Implications for CALL resource design[J].System,2008.
[2]Royce,T. 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 Exploring visual-verbal synergy[J].Tesol Quarterly,2002.
[3]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一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J].外语电化教学,2005.
[4]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9.
[5]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 [6]李宝宏.多模态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一项实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2.
[7]汤文绍.多模态语境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
[8]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