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新视界

2015-03-27 04:04刘文波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个体

一、引言

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往往停留在其投射了人的精神世界和构建了自我价值,却忽视了文化环境的积极介入,文化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文化要素的总和,一方面是因为其与社会环境共同组成了人们生活的实践基础,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所具备的的“文化力”内涵与文化环境完全契合。思想政治教育是控制个体思想和转变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工具,而在运行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文化要素中包含的意识形态。

二、文化环境“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运行

文化环境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运行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实现,也只有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才能有序推进。这种社会情境首先需要特殊的物质条件,其次是社会文化构筑的“文化场”,文化环境作为信息输入的直接来源,参与了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全部过程,其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提供了重要内容。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效果以社会信息的形式进入文化环境,并反馈给教育者,因此可以说,文化环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必要外部环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信息流持续而直接参与者,两者以文化为“中介”相辅相成。 [1]

(一)文化环境积极“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的内化

内化是指受教育者通过社会交往和互动对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产生认知和理解,并将其主动生成为新的道德意识和思想观念,这种过程不同于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教育”,而需要主体相互之间进行互动、体验和理解,进而根据理解的内容主动创造出新的精神世界。文化环境以激活受教育者的情感动机基础,给这一内化过程创造了特定的社会情境。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产生的信息交流能够形成视觉和听觉现象,并通过移情反应形成道德意识。如果文化环境所创造的社会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中包含的价值观念存在差异性,则移情反应就难以发挥真实的效应。例如:我们多数学校在开展爱国教育时,让学生参观历史展览馆、烈士陵园和纪念碑要比课堂单一的理论界教育更有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爱国主义环境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民族情感,并促使其内化为爱国主义信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高层次目标。

(二)文化环境积极“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的外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体现除了要受到个体思想观念的制约同时也受制于社会环境创造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的实践中可以得出,个体思想外化需要合适的时间、合适的诱因,这种诱因一方面来自社会环境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来自于文化环境中包含的精神需要。文化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的外化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1)文化环境能够激励受教育者展现和形成跟高层次的需求动机,并通过实际行为来践行具体的思想道德规范,文化环境作为一个充满精神意识和文化价值的领域,个体能够从中持续不断地获得生活目标和价值,并使其的存在价值超越自由的精神特质,邦之受教育者坚守人生信仰和理想,找到个体生存的动力和意义,这也是文化环境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塑造高尚个体的重要途径;(2)无论是在思想政治内化阶段还是外化阶段,它首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其次是文化环境创造的积极氛围能够促使个体不断改正其自身的错误行为。例如:有些教育者呈现的“科本信仰、物本信仰”等价值观念影响了受教育者对正确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导致受教育者在价值观选择中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而不是内在精神需求的主动要求和驱动,这种不以社会实际环境为基础塑造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是一种行动与认知分离,通常被称之为没有创造性的“机器人”。

(三)文化环境积极“介入”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反馈

在反馈阶段中受教育者无论是开展自我评判还是由他人评判,文化环境都会对其产生巨大影响,这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向社会化发生转变时就已经接受了社会群体赋予的价值理念,并且在此过程中已经执行了它的价值期望。在思想政治教育反馈阶段中,虽然对个体的评价标准具有可观性和稳定性,但是社会群体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却构成了对个体自我评判的知识背景,进而作用于评判的结果上。如果对个体评判的标准与社会群体特定的知识背景不统一,则将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反馈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当文化环境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标准与社会群体特定的文化背景相一致时,受教育者的精神意识和价值观念会因为受到认同而强化“外化”效果,反之,个体在道德价值选择上可能会屈服与群体的压力而改变自身的行为。 [2]这是因为:文化环境作为社会群体的集体态度和意见,凝聚了社会当前的主流价值,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因此会对不同的个体产生整合和导向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社会文化环境

在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其主体主要以文化环境为语境与个体产生交流和互动,并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传递新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识,当前多数教育者认为,教育属于一种意义结构,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承担了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在通过对历史经验的结石和深化,将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与之联系起来,在思想价值观念的选择和创新中生成新的文化环境,这一具体过程较为鲜明地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构筑文化环境所需要的文化支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交往生成社会文化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中,各个主体交往的过程具备了各个主体之间共同的特征,也使得长期占据主体地位的住客二元对立的交往形式推出教育舞台。在文化环境视角下,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他们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主体,因此两者之间的相互构造促进了新意义图景的生成。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地位差异,导致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存在同质文化,而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却存在明显的交流异质,主要体现在“施教”和“受教”的统一。

第一,在交往实践中,思想教育主体在共同认知的领域中能够较为合理地产生理解和支持。这种现象基于主体之间在共同认知领域的交往,他们经共同的认知部分内化为心智环境,构筑主体本身的价值面貌。这是人为思想价值观念和劲射意识在内化过程中不仅帮助受教育者构筑了新的精神世界,同时也为教育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能量。这是因为教育者要对他人施教,首先需要将正确的价值和高尚的精神意识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结构,然后才能够通过教学实践对他人展开价值的解释和述说,这也可以说成,教育者使用理性的语言讲述着与自己生活有关的精神故事。

第二,在交往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和其他教育者在共同认知的领域中开展精神和知识交流,并逐渐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道德认知,从交往的角度解释,这是用于保存、深化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但是如果从社会化的角度解释,这是用于培养和维护个人认同感的主动行为,因此可以将这一实践交往过程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成长的历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激活”社会文化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中可以看出,文化环境中包含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面貌等以“信息源”的形式持续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当中,并且在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内化为能够被他人理解的“活文化”,可以细化解释为:受教育者接受他人传输的文化,并将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确保文化环境传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一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活动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它将文化要素作为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传递给受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将这种意识形态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意识,即:思想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这样的传递方式能够确保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社会环境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在“文化激活”中得到创新和发展。 [3]

(三)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创造”社会文化

“创造”社会文化是社会环境系统持续运行的基本动力,不仅能够确保在同质的基础上增加文化的数量,同时也能在相同的数量上创造新的文化,是社会文化呈现多样性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在运行过程中往往通过价值观念的选择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类型。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建设社会宏观环境来创造新的社会文化,体现在通过对目标的导向、政策导向和舆论导向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包含的主导价值内化为个体的自身意识,并促使其在实践中自觉践行,确保社会环境适中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大步前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社会成员不断提升自主意识、效率意识和诚信意识等,能够逐步消除市场环境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和欺诈行为,并通过调节利益冲突净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的良性发展又主导着文化环境的发展方向并将其反应在文化环境当中,最终实现“文化创造”的社会目标。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在运行过程中,不仅需要完成传递信息和思想观念活动,同时也要确保受教育者在此过程中能够按照社会主导的价值体系对文化要素进行正确的选择,并过滤出文化环境中与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相抵触的文化要素,确保社会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统一性,因此,在文化环境的视角下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确保个体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个体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