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本质

2015-03-27 00:58孙殿波
关键词:弥尔顿失乐园夏娃

孙殿波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论《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本质

孙殿波

(滁州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作品《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具有太多争议,但究其本质,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始终是魔鬼的化身,是“恶棍英雄”。他利用伪装和诡辩来达到自身的目的。他狂妄的言辞,虚假光辉的外表,哗众取宠的主张无一不说明他虚弱而又邪恶的本质。而撒旦恶魔的本质又成因于他追求错误的东西——欲望、贪婪、野心。作为读者,只有抓住人物形象的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失乐园;撒旦;本质

一、概述

在不同的时代及文化环境背景下,不同读者对某部作品或者某个文学人物形象会产生不一样的解读,抓住人物形象的本质特点能使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去诠释作品的内涵。弥尔顿的作品《失乐园》中撒旦的人物形象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争议性,一般分为唯撒旦论,反撒旦论,两重撒旦论三种。浪漫主义诗人是唯撒旦论的拥护者,时代赋予他们强烈的个人色彩,使得他们在分析弥尔顿笔下的人物时往往从自己的主观印象出发。到了新古典主义时期,伴随着梦想的破灭,浪漫主义诗人开始以反叛者自居,出于对同是反叛者的《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认同,他们很自然的将弥尔顿视为同道,他们认为弥尔顿身为魔鬼的同党而不自知。但是,需要注意到是弥尔顿和雪莱完全处在两个不同的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浪漫主义评论家无法接受也不能理解弥尔顿的神学思想体系。所以应该看到的是唯撒旦论不过是浪漫主义评论家在梦碎时所抓住的残影,不过是撒旦形象的一个侧面而已。只有抓住弥尔顿笔下撒旦形象的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1]

虽然撒旦这个形象具有矛盾性和复杂性,但是拨开层层表象,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始终是魔鬼的化身。在《失乐园》中,作者一开始就对撒旦的形象进行了本质性描述:无论做事或受苦,但这一条是明确的,行善决不是我们的任务,作恶才是我们唯一的乐事。这样的形象与《失乐园》开篇描写的高大、伟岸,英勇雄壮的撒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身穿金甲,腰佩利剑,背负巨盾,手持长矛,身躯魁梧硕大,有帝王般的尊严,能够上天入地,潜身变形,还面带忧虑。诗人在无意中塑造了一个符合悲剧英雄原型的撒旦——伟岸而忧虑。但这并不能改变撒旦的真实面目:他仍是一个无恶不作的魔鬼恶棍,这一点是不随时空而改变的。[2]

二、撒旦的本质——魔鬼的化身

(一)魔鬼狂妄的言辞

上帝创造了撒旦,使他的能力最为完美,但撒旦为了一己私欲,妄图与上帝一争高下,从而招起一群天使反叛天庭,可见其卑劣自私的人格。仔细探究撒旦堕落的过程,读者可以发现从撒旦在准备发动叛乱反对上帝的统治的那一刻,其就已堕落,而“罪”的出生,则更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而撒旦真正走向丑恶堕落则是在他毁灭人类计划并取得成功之后。此时的撒旦已经失去光辉伟岸的形象,化身于兽形,成为一个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小丑。

撒旦的本质依然是魔鬼,他的邪恶本性可以从他狂妄的言辞看出。撒旦认为自身对上帝的反叛是对上帝专制统治的挑战,是正义的。长诗开始时撒旦不战不休的气势确实具有某种叛逆者的气概,但最后呈现给读者的只是一个魔鬼和一群恶魔爪牙的表演而已。“毕竟,即使是罪大恶极的坏蛋,在他们绝望的时刻,为了捍卫自己的恶行,也会装出一付争取自由的面孔,狂叫着反对他们称之为暴君的人。”[3]撒旦在圣子受位以后的煽动性演说是他用造谣艺术以假乱真的一个典型范例。他在演讲中试图让追随者相信“自生,自长”,天使们的地位和上帝圣子都是平等的,这种哗众取宠的自由主张获得了堕落天使的迎合,更能煽起他们的嫉妒和怨恨。但是撒旦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所有天使的自由与平等,而是出于个人的野心,“……我们的名号理应治人而不是治于人”,这正体现了撒旦的狂妄与自大。自由和平等的主题贯穿了弥尔顿作品的始末,而撒旦口中的“自由”有一种特殊的含义,几乎和“治人”是同义词。他所谓的“自由”集中在他个人权利的问题上,下面就是他从火湖中醒来,对别西卜说的话:“至少在这儿/我们将是自由的;……/在这儿我们可以称王称霸,而我/宁可在地狱里称王,大展鸿图。/在天堂侍奉,倒不如在地狱称王。”“称王”的话音完全压倒了“自由”的声音。撒旦沉迷于对权利的追求,正如亚必迭所指出的:“你自己并不自由,做了自身的奴隶”[2]撒旦的真实行为和他的豪言壮语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激昂的言辞、煽动性的演说恰恰表现他的狡诈和伪善,剥去撒旦的层层伪装,暴露给世人的正是他“恶棍英雄”的本质。这也符合《圣经》中撒旦的原型:魔鬼的化身、上帝和世人的敌对者、教唆人们犯罪的元凶。为了突出撒旦卑劣的形象弥尔顿特意安排了两个情节。一是撒旦遇到了他的女儿“罪”,他竟和她乱伦,生了个怪物“死”。这是这段描写突出了撒旦乱伦者的形象。二是万魔殿开会时的场景,除了撒旦和几个主要成员保留原形外,那些无名之辈都缩成侏儒,因为宫殿再大也容不下千万恶魔庞大的原形。法国文豪伏尔泰认为“这些恶魔都变成了矮子这件事与假英雄的主题是一致的”。

(二)魔鬼虚假的光辉

撒旦就是一个戴着面具的人物,利用假象和诡辩来扮演他的各种角色。对于骗子,就应摘掉他的面具及驳斥他的谎言。《失乐园》中,魔鬼“虚假的光辉”不仅是在形体还是在言语上均多次被揭穿。第六卷中,“身裹金刚石和黄金盔甲”[4]的撒旦和忠诚于上帝的天使亚必迭在两军对垒的阵前进行了一场决斗,乍看之下,双方的实力十分悬殊:当“高傲的劲敌用轻蔑的目光斜视”[4]对方,夸口要让他尝尝厉害时,读者着实为亚必迭捏了一把汗。然而在亚必迭的英勇攻击下,撒旦像泥足巨人一般倒了下去:“他踉踉跄跄/向后倒退了十步,到第十步处,/才终于用重矛支撑住了屈膝。”[4]亚必迭的英勇顽强足以反衬恶魔光鲜外表下的虚弱本质。

撒旦的超凡魅力和动人言辞只是“徒有其表,并无实质”。在《失乐园》中,弥尔顿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来描述撒旦的伪装及其对真理的歪曲。当撒旦第二次进入伊甸园时,他就在重新考虑如何伪装自己,并决定蛇是最适合他计谋的工具。诗中详细描述了撒旦如何搜遍山野,搜寻他所想要的那条蛇,以及他如何占有了这个狡猾的生物。当恶魔从蛇的口里钻进去,占据它的心胸时,后者的酣睡竟然未曾被打断:“从蛇的口里/魔鬼钻了进去,并很快就占据了/蛇那兽性的感官、心脏和指挥/其行动的头脑;但是并没有将它/从睡梦中惊醒”[5]这条蛇代表了两重含义:一方面诗人在道义上谴责它,称它是恶魔,人类的敌人,并诅咒它的蛇舌和欺诈性诱惑;但另一方面,诗人又刻意强调它迷人的伪装:那高高昂起的头,红宝玉般的眼睛和金碧辉煌的头颈。[5]这再一次呼应了撒旦光鲜外表下本质邪恶的主题。

(三)魔鬼的伪善和作假

撒旦对夏娃的诱惑最能说明他的伪善和作假,魔鬼通过这些伎俩树立的只是一个虚假的形象。撒旦的伪装是蛇,这条蛇最能蒙蔽夏娃的手段在于它居然具有说话的能力。当夏娃听到蛇的声音时感到惊异万分:“这是怎么回事?人的语言/竟出自兽类之口,并能表达思想?”[4]夏娃因为好奇心而落入撒旦为其设置的圈套,撒旦起初对夏娃委蛇奉承,称她为天仙和女神,夏娃在撒旦的引诱下真的认为自己是高于凡人的女神和天使,正是她对这种虚幻的妄想使她误入歧途,违背了上帝的命令。一旦恭维解除了夏娃的戒心,撒旦接着暗示食禁果也许是上帝对她勇气的考验,夏娃感到这个谜语的答案一定是上帝要她去吃禁果。拥有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蛇,这一荒谬事实更使夏娃对撒旦的蛊惑坚信不疑。

(四)魔鬼堕落的根源

撒旦堕落,邪恶伪善本质的原因在于他错误的追求。这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条重要思想——无穷的追求。每一种文化都有基本的象征物,以此来体现根本精神。对此,德国戏剧家莱辛曾有过著名的论述,“如果上帝在右手里握着所有的真理,在左手里握着是对真理的不断追求,那条件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然后说:‘选吧’!我会谦卑地恳求让我选左手,并说:‘真理只是你一个人的’”。正是对无穷的追求并为之付出的努力使人的生活有了意义,克尔凯郭尔更是把无穷的追求和人类存在的本身等同起来。撒旦的堕落在于他追求了不应该追求的东西——欲望、贪婪、野心,即便堕落之后仍执迷不悟。撒旦引诱夏娃吃禁果的一段话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无穷的追求”这一思想。“这个宇宙的女王啊,千万别相信/那些关于死亡的威胁,你不会死的./你怎么会因为果子死呢?它给/你的生命知识。威胁者给吗?看看我,/我这个碰过又吃过的人,然而活着,/过着一种比我的命运给我安排的/更完美的生活,因为我比宿命向望得更高。/人就得不到那野兽都能得到的/东西吗?难道上帝会对这样一个/可爱的过失大发雷霆?而竟不/赞扬你无畏的美德、轻视死亡的痛苦的/美德?无论死亡是怎么一回事,/不要怕得到它,它可能威来/一个更幸福的生活,还有善和恶的知识……”[5]撒旦的诡辩利用的正是无穷的追求这一思想,从而使人类上当受骗,无穷的追求固然是积极的,但如果出发点不正确,追求错误的东西只会让恶魔泥足深陷,走向毁灭。在诗人创作的那个时代,无止境的追求与诗人所信仰的清教主义思想相背驰。清教崇尚简约朴素的风格,主张信奉上帝来保持内心的宁静。弥尔顿作为虔诚的清教教徒意识到并得压抑这一无穷追求的思想。而长诗中撒旦怀着自私利己的动机,追求错误的东西,只是欺骗自己而已。

三、结语

总之,撒旦的本质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始终是魔鬼的化身。带领众恶魔发对上帝,诱惑人类走向堕落,撒旦已然是一个鬼鬼祟祟而且阴险狡诈的懦弱者。撒旦的堕落是内心的堕落,不因外在的变化而改变。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不惜以牺牲人类为代价。所以,撒旦自始至终都被自己的罪恶所奴役,堕落与毁灭也是罪有因得。时代不同,文化环境不同,读者在自然会对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传统的观点认为:结合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及满腔的革命热情,撒旦是追求自由的英雄化身,这就使读者不能很好区分人物的本质形象和他的英雄主义光环。那么,应该提醒读者的是,阅读也需与时俱进,抓住人物形象的本质才能更好诠释作品的内涵。

(注:本文系滁州学院科研启动项目“从失乐园对圣经题材的传承与超越解读弥尔顿的宗教思想”,项目编号:2014qd064)

[1]裘小龙.论《失乐园》和撒旦的形象[J].外国文学研究,1984,(1):25-31.

[2]黄德林.《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重新审视[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47-52.

[3]杜艳红.《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重新审视[J].青年文学家,2009,(2):82-83.

[4]徐淑娟.撒旦形象下的艺术:谈《失乐园》[J].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10):86-87.

[5]弥尔顿.《失乐园》[J].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弥尔顿失乐园夏娃
弥尔顿研究代表性文献评述
失乐园——当代城市文明的凝视与寓意
愧疚
1720年版《弥尔顿诗集》的排版、插图和导字——分析目录学案例研究
四眼
浅析撒旦在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形象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失乐园”刘丽杰 严程影像展
维密天使助阵夏娃的诱惑“蜕变”大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