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理论视角下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
汪洋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总体规划就是培养高职学生在特点场合内熟练使用英语的能力。专门用途英语( ESP)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模式,它的教学理论符合高职英语教学的总体规划要求。通过ESP教学模式,高职学生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可以逐步掌握英语应用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更好的体现了英语教学在实际环境中的运用,更好的让英语教学和专业应用紧密联系,符合了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技能要求。通过对ESP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研究,详细分析了ESP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ESP理论;高职教育;英语教学;英语应用能力
当前,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受到了教育专家的广泛认可,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也得到了不断应用。ESP模式是一种专业并且应用于实践的教学模式,它的理论对于老师根据教学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未来的工作环境标准是有利的,符合高职英语教学的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型高职人才的目标和要求。ESP教学模式对于高职英语教学来说是一次创新,它是通过教材为依据,把语言教学和课程内容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需要什么样的英语技能,老师就教授相关的语言技能,它是高职英语教学变革的正确之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快,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具有实际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高职学生是未来生产线上的技术型人才,在全球经济合作日益密切的形势下,如果要适应时代发的展和生存的需要,掌握外语技能对高职学生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中文翻译是“专门用途英语”或“特殊用途英语”,意思指与某一种与特定职业或者专业相关的英语,它是按照语言学习者的特定的学习目标和特定的就业需求而特别设计和开设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应用能力及在特殊工作环境中应用英语处理工作的交际能力。
ESP教学模式是一种目标清晰、针对性准确、重视实用性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体系以技能为基础,同专业知识密切联系,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把语言作为媒介或工具来学习运用”。[1]ESP的重要特征是教学分析,这也是有别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它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分析不同学习者的差异性需求,分析出他们的基础水平和预期相适应的的英语能力,而不是仅仅强调语言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性。ESP以此为根据,按照学习者的语言基础水平,设计出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有助于学生的语言技能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
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还存在许多紧迫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具体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英语水平和学习积极性较差
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实施了扩招政策,招收了大量文化基础水平不高的学生,这些学生入校时的英语基础水平差,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达不到英语课堂教学要求。一旦开始课程学习时,这些学生所面临的英语学习压力是巨大的。一方面他们要弥补原来的英语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学习高职阶段的英语新课程。此外,有一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并没有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自认为英语知识对将来的就业发展没有多大帮助,这些情况导致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2]很多高职英语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处在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认为只要课下认真备课,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就可以了。因此,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很低,处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和老师的沟通的很少;而老师也没有重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导致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恶性循环。
(二)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落后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观念还处在传统模式上,教学模式还是沿袭过去的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3]认为高职英语课程仅仅是一门语言学习,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只需要教授语法、词汇和对课文的分析等方面的知识,而学生只需要被动式的记录和学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显然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目标,无法适应高职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础的要求,忽视了英语技能对高职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忽视了高职教育的核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更没有重视社会对高职学生的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这就使得高职英语教学没有以学生的就业发展作为教学的导向,没有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更没有重视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技能。
(三)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不合理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下,高职英语课程的设置没有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是简单强调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相关的技能。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理念没有凸显,在课程内容上过于重复,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水平参差
不齐,个体差异性很大,而所有的学生都使用一样的教材;老师在英语课堂上采取“填鸭式教学”,这些都导致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英语学习效果不好。此外,当前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成绩考核方式采用的都是单一模式,强调的对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简单应用的考核,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都使用这种考核方式。同时,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安排中,英语课程通常被列为考试课,一般的考核方式就是笔试。这就造成了英语教学考核方式处在应试教育的限制中,仅仅通过标准化的考试试卷来检查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这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高职教学的核心理念。
把ESP引入高职教育,对目前的英语教学将是一次重大改革。是一项涉及到思想观念、组织领导、理论研究、业务创新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具体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专门用途英语为主,以基础英语为辅的教学理念
高职英语教学要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为方向,第一学期的英语课程设置为基础英语,第二、三学期设置为ESP英语。通过这种调整,高职英语教学的重点就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强调了英语教学的专业性。高职学生在第一学期提高基础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在第二、三学期重点掌握专业的专门用途英语,这样就能协调好基础英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ESP模式的英语教学是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观念,[4]通过开展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的在课堂教学中学到专业技能。ESP模式要想在高校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更好的体现,在教学模式上要进行深入改革,最大程度上的把专业知识和课堂活动联系在一起,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二)编写以就业为导向的ESP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核心之一,在整改教学过程中有重要的功能。ESP教学思想认为ESP教材的主要核心是把语言和相关专业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难度适合学生学习。教材内容要和学生的职业发展有关联,内容应该能应用于专业技能。教材的内容和难度这两部分要适合学生的学习,教学课程和技能实践要能突出ESP教学要求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高职英语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真实性”原则,教学内容要根据课程分析数据为基础。首先,高职英语教材的内容应该难度适中,要以学生当前的基础水平为基础,最大程度上适应高职学生的基础水平,要展现高职英语教学的应用性,突出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可展开性等因素。其次,高职英语教材要强调ESP相关的真实工作生活场景,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计划,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真实性”原则,教学内容要根据课程分析数据为基础。
(三)培养“双师”型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师
ESP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专门用途英语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都了解的复合型教师。ESP教学要改变教师的在课堂教学中的传统角色,要符合职业化的高职教育特征,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上要不断提高。然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老师对于专业技术知识并不了解。[5]虽然他们的英语基础知识没有问题,也可以在文章中分析解释专业技能知识,当还是没有实际相关的工作经历,在英语课堂中只能浅析的介绍专业技能知识。ESP教材的发展方向要求高职教师必须熟悉相关专业的前沿动态发展,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所以,高职英语老师自主学习是必须的,英语老师通过不断的学习专业技能知识,就能更好的在课堂上进行教学。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培训,让英语教师掌握英语基础知识、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训练和语言技能训练,充实ESP教学队伍。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高职学院要在从中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并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本着“讲求实用,注重应用”的基本教学理念。ESP模式符合高职“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发展引领专业建设”的教学理念,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速语言学习实效性提高职业能力,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胜任将来工作所需的英语应用能力,真正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ESP模式不仅能为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锦上添花,更推动了高职教育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双霜.ESP应用于高职本科英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2]陈亚丽.ESP理论与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J].中国ESP研究,2011,(1).
[3]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8).
[4]段平.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与发展[J].外语教学,2000,(3).
[5]胡春洞,王才仁.ESP的理论和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