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的发展历程

2015-03-27 00:58周国芹
关键词:媒介政治思想

周国芹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211170)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播媒介也相应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在媒体化时代,传播媒介通过各种形态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符号传播到大学生群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内心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媒介的内涵

传播媒介,也称传媒,是信息传播的物质载体,它区别于传播符号、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为各种信息符号的传播提供不同形式的渠道。有人将从事信息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等也纳入到广义的传媒范畴,本文特指狭义上的传播媒介,即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

传播媒介因其在信息传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必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资源和载体,二者相结合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发展历程

根据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和媒介发展的历程,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其分为传统媒体时代(改革开放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网络媒体时代(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数字新媒体时代(21世纪一十年代)、媒介融合阶段(近几年)

(一)传统媒介时期(改革开放以后至20世纪90年代前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是分不开的,从改革开放到之后十年的一段时期,“文化大革命”中惨遭破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机制得到恢复和重建,1980年4月29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必须建立一支坚强的、又战斗力的政治工作队伍,校系两级都要有一名副书记主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党委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学生政治思想工作机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始进行课程建设并成为了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自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全国各高校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

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构建课程体系,这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政策方针灌输和政治引领,依靠学校党政理论课程学习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学习和实践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上的引导,由于学科发展起步较晚、理论课程枯燥乏味与现实脱节、科学技术不发达难以提供工具支持等局限性,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乐观。国家开始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1987年6月,国家教委和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广泛组织高等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强调组织学生要深入群众,了解实际,并将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1992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该文件,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应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予以足够的重视,把社会实践活动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

这个时期由于处于国家转型和经济建设改革时期,由于青年容易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弱点,国家对高校的政治教育导向性非常明确,对于传统媒体的内容、时间控制相对较强,同时也因为传统媒介电视刚刚开始进入百姓家庭,在节目和技术上尚在完善阶段,很多报刊也正处于复刊和探索发展的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政治理论课堂、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员面谈、学校报刊等为载体,信息内容政治性强、信息获取缺乏时效性、渠道比较单一。后期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普及,传统媒介如电视、报刊、广播等逐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摸索应用,很多学校安装了电视、校园广播、出版了自己的内部报纸,这些应用尽管信息内容有限、形式单一、缺乏互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特定时代的校园宣传教育阵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二)网络媒体时代(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

网络媒体,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继传统三大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出现的新兴媒体,即互联网。互联网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商业化运作,随后在各个领域得到迅速的发展和空前的普及。

这个时期的中国处于深化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新时期,发展的任务逐步从单一的经济建设转向更加全面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对人的素质教育更加受瞩目,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未来事业的接班人,高校育人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改变以往只重智育忽视德育的状况,寻求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和进步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到了重要地位,这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形式提供了契机。在此基础上,随着网络技术在高校中的普及,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展开了新篇章。

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显性灌输教育方式,增强受教育者接受主动性,同时基于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和交互性,网络教育更加注重灵活运用BBS、聊天室等促成平等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性作用,使受教育者自觉地把一些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

各大高校纷纷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载体,通过网络传播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教育信息,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进行教育宣传,建立网络论坛进行平等互动,开设线上对话交流提高解决问题效率,设立网上服务专栏、答疑信箱等等,使受教育者在浏览信息、互动交流、问题解决中主动接受其中孕育的价值观教育和德育教育。

(三)数字新媒体时代(21世纪前十年)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继网络媒体之后相继又出现了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中国传媒进入数字化新媒体时代。这个时代媒介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化,将以往传统媒介的单对多传播变为多对多的传播,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每一个读者都可以是信息的评论者,自2009年“正龙拍虎”、“做俯卧撑”、“躲猫猫”等事件开始到现在,社会化媒体更加提升了信息的透明度和公众的话语权。这期间出现了一批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如博客(微博)、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内容社区等,提升用户互动参与的有效空间,使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多对多的“对话”。

这个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趋向成熟,各大高校都有专业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门和队伍,学科理论也已经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日益多元化。由于社会进步日新月异,在网络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发达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在成长环境、消费观念、价值标准相较以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顺应发展新形势,符合学生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网络上信息内容丰富却缺乏权威,时效性强却缺乏深度,主体性强却真假难辨等的双重抉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会化的新媒体,利用新兴技术,开展信息分享(如博客、豆瓣、YouTube)、微博互动(如新浪、腾讯)、线上交流(如论坛、QQ、手机飞信等)、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社交网络(人人、开心网等),运用各种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让学生在参与和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四)多元媒介融合(近几年)

“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广义上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本文的媒介融合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媒介的形态、功能、传播手段要素的融合。如在电视媒介中融入最新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相继出现了“下一代广播电视网”、“高清时代”、“互联网电视”、“国家网络电台”、网络试听服务等值得关注的新应用。近年出现的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持阅读、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也进一步表明媒介间的融合是多元化的。

各大高校创新应用各种媒介,很多学校都设有新媒体部,专门负责运用新兴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微信、微博被在校学生广泛关注和转发,主题微电影制作和展播也初具氛围,还有的学校开发独特的教育小游戏,在手机游戏中寓教于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深入人心。

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各有长短,在传媒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介并不是因为新兴媒介的出现被其完全取代,而是不断与新媒介展开互动融合,运用新技术来改善自身的短板,达到符合时代发展和大众需求的状态,在新旧媒介交锋中不断的融合重组。电视、广播、报刊,纷纷借助新兴技术,不仅和互联网达成融合,借用网络来传播自己的网络版本,同时和移动通讯技术、数字技术,来创新自己的接收终端,通过app的开发、数字形态的引进,使信息传播更加具象化、互动化、便携化。

同样,在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多元发展、并向融合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够简单地依赖某一种传统媒介或者几种新兴媒介,根据具体需要选择传播媒介,创新形式灵活、内容具象、互动紧密的教育载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才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探究的永久课题。

(注: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多元媒介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SB314)

[1]沙莲香,传播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67.

[2]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2.

[3]梁庆婷.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2011.

[4]吕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2009.

[5]黄轩庄,余海超.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以桂林市高校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1,(1):62-64.

[6]胡忠青.大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1-86.

[7]李晓.教育媒介的形态演变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5).

[8]梁钧泉.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电纸书传播载体[J]青年与社会,2012,(2).

猜你喜欢
媒介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