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萍
(徽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22)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姚萍
(徽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22)
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应以推动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化为引领,以实现“理实兼具”的双师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本文就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双师认证”进行分析,以如何培育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的双师师资队伍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为研究对象,提出一些建议。
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逐年扩招的趋势,不少经济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招生普遍饱满,同时,人力资源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各院校在新形势下能否及时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硬软件条件的配备是否充分、师资队伍的质量尤其是“理实一体化”的师资队伍是否到位等诸多方面不啻为一大考验。在诸多因素中,教师队伍的建设又是重中之重,是提高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因素,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生师比严重失调
近年来,各层次院校会计专业招生普遍饱满,生师比严重失调,甚至在部分院校生师比高达40∶1,这与教育部规定的16∶1的优秀标准高出很多。据调查,不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由于教师数量少,导致教师教学负担过重,平均周课时达到16节以上,周课时达到20节以上、多课头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二)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呈现的结构特点可概括为:新教师多,老教师少,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偏少,梯队结构不合理;专业课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比例失调,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并重目标的实现;专业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教师匮乏,专业特色不明显;师资流失比较严重,教师队伍不稳定。
(三)对“理实一体化”的双师型师资认识不足
当前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已由最初的“双证书”论逐步过渡到“双能力”论,早期认为只要同时兼具“高校教师资格证”和“会计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即可认定为“双师”,因此在专业团队建设目标中均将鼓励教师参加专业考证作为衡量是否取得双师资格的标准之一,未能考虑到获取证书不代表获取执业实践操作技能。目前虽确定了教师具备“双能力”,即既有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专业实践操作技能作为衡量“双师”的标准,但如何将能力量化为具备双师的资格仍没有明确的标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多数会计专业教师缺乏企事业一线工作经验,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导致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目标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如何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师队伍建设为“能理论兼实践”的“理实一体化”教师队伍是当前需考虑的实际问题。
(四)师资培养渠道不通畅
首先,在会计专业师资培训的投入和实施力度上仍存在严重不足。这主要是与不少院校尚未更新观念,人事管理仍未转变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有关。同时,师资培养机制的建立和资金是否到位存有一定的关系,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单有机制,无资金、人力的推动,正确的观念也无法得以实施。
其次,由于培训力度、继续教育力度不够造成专业教师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较弱,评聘教师职称资格的标准仍以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为主也阻碍了教师提升自身实践操作能力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由于会计专业教师数量少、教学负担过重造成专业教师无暇顾及自身双项职业技能的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不能与时俱进也进一步制约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三,校内、外会计专业师资的培训还没有畅通渠道。多数学校开展的校内师资培训还停留在“以老带新”上,会计类的师资培训由于缺乏与行业一线合作,培训内容与实践脱节,或只注重单项业务培训不注重全面素质提高等。
(一)树立正确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要确立“以教师为主体、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发展战略目标,师资队伍建设坚持统筹兼顾,从素质、数量、学历、职称、实践等几方面入手。合理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结构调整:即合理的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专业课、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的比例,合理的学历和双师结构。
(二)在稳定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吸引优秀人才加盟
多方面原因造成了职业院校人才流失严重,在教师年龄结构上普遍存在一个断层,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因此要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首先,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兼并重组的有利时机,依托行业背景,积极从企业、事务所聘请一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来校任教或担任专业实践指导导师,这样既加强了现有师资队伍的力量,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又带动了在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会计专业兼职教师队伍,通过教前考察、教时跟进、积极沟通等方式加大对兼职教师的选聘和考核力度,使其成为会计专业教师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积极打通多方培训渠道,加大对现有会计专业师资的再培训
首先,逐步提高学历、专业层次。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提高学历层次;通过继续教育,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考试,获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资格。其次,构建校企合作的畅通渠道,选派教师到企业、事务所挂职,到社会兼职,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柔性结合。再次,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共创专业实践基地,成立校内财务公司、校内理财中心,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学生实习指导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合作实行实习“双导师”制,打通教学-就业障碍,实现教学“理实一体化”。最后,依托行业背景,聘请职业教育专家和会计行业专家到校讲学,提高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把握行业一线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使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具备“理实一体化”双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启发教师自觉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健全激励机制
首先,对专业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考核,评分标准包含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现水平。综合定量的评价结果存入教师业务档案,同时,将考量结果直接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实现“按绩分配”。
其次,“以考评教”、“以赛评教”。确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毕业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双证”培养目标,鼓励教师个人或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专业技能竞赛,并将考证通过率、比赛成绩作为考量教师教学水平指标之一。这一举措,将会极大的激发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构建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的双师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从教师自身、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几个方面同时着手,并要从实施力度和深度上做进一步的思考,进一步推进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
首先,会计专业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在“双师”队伍的培育上,证书易得,实践能力难求。教师到企业顶岗、到事务所实习,各单位考虑到会计信息的延续性、保密性,对会计专业教师的这一短期顶岗实习很难做到公开化、透明化,难免最后呈现的结果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这就需要各院校在专业教师的派遣人员资格和时间上给予充分调度,能为单位所用,从而真正实现双向合作。
其次,打开多方渠道,共创培训基地。高职院校除了与企业合作,也可与同行业的其他高职院校合作共建培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这一方面依靠各高职院校的内部合作力度,也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休戚相关。在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下,共建多层级专业教师培训基地这一目标也是与国家发展纲要中要求的由财政引导、多方参与,实施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要求相一致的。
第三,探索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职称评聘新政策。对不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来说,教学压力大,在参与教科研上相对心力不足,在职称评聘上往往面临瓶颈。因此,各院校可考虑对于在“产学研”方面表现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破格聘任为“行业专家”,平等享受高级职称待遇;同时,改革分配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对专业带头人及专业教学骨干在分配上予以倾斜。
第四,健全激励机制,营造竞争和谐氛围。通过“以考评教”、“以赛评教”等方式激励教师提高专业教学实践水平的同时,要为专业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校园环境,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机制留人、待遇留人”。
总之,加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双师师资队伍建设,将高职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在专业技能上、科研上与行业一线相结合,才能够最终推动高职会计教育的健康发展。
(注:基金项目:2012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2jyxm822;2013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会计专业教学团队”,项目编号:2013jxtd105)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07-29.
[2]张露,黄晓平.会计双师素质教师“双元驱动”培养路径研究[J].市场周刊,2013,(12).
[3]杨晓华.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2,(6).
[4]陈元芳.现代会计教育:职业技能教学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